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後備奶牛的健康成長,決定著牧場未來的發展。

在這裡,我們為您整理了包含初乳管理、哺乳期飼餵管理、斷奶犢牛管理、後備牛飲水管理、犢牛行為學研究等多方面內容。關注後備牛飼養管理,收藏這篇彙總全搞定!

養牛百步走,初乳第一步

有研究表明,當初乳飼餵量高時(>3.0L),飼餵方式對其免疫球蛋白的吸收無影響,而小量飼餵時,採用奶瓶有益於犢牛被動免疫的成功。

因為當使用奶瓶時,犢牛吮吸奶嘴會刺激食管溝反射,初乳可以直接進入瓣胃和皺胃,儘快排入小腸消化吸收。雖然胃導管灌服在便捷上和速度上有優勢,但會造成初乳先進入瘤網胃,然後排入瓣胃和皺胃,最後進入小腸消化吸收。

儘管灌服時初乳的流動很快,但犢牛吸收免疫球蛋白(IgG)的能力下降也很快,這就有可能降低初乳抗體的吸收。此外,灌服操作技術不佳,牛奶很容易進入犢牛肺中,從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因此,新生犢牛初乳的灌服操作至關重要。

犢牛初乳灌服指南

檢查胃導管是否放置在食管處(不是氣管),然後再打開控制閥進行灌服

灌服時,確保小牛站立或躺臥時胸骨直立

灌服的過程中,確保胃導管位置固定

允許初乳通過重力自然流動

胃導管取出前,一定要關閉閥門(或軟管)阻止初乳側漏

Faith Cullens, 相關內容詳見

水是萬物之源,犢牛飲水不可不知

水是最便宜但又最易被忽略的營養元素,犢牛出生時體內水分含量最高達到70%,隨著其生長和脂肪儲存的增加,體脂會代替體內水分。

水對於緩解犢牛腹瀉和提高開食料採食量至關重要,水的清潔度(水槽和料槽之間最好物理隔開)和溫度(溫水不會干擾瘤胃發酵溫度,不需消耗額外的能量用於加熱水)都是限制其飲水量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犢牛飲用約7.7℃水後,瘤胃溫度從約40℃下降至29℃,約1h後才恢復到正常溫度。後備牛幹物質採食量與飲水量的比例與成母牛一樣都是1:1,那為什麼是4:1呢?因為瘤胃中水分與幹物質的比例大約是6:1-7:1,且瘤胃中的液體週轉率為6%-12%。因此,奶牛可以循環利用大量的水。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相關閱讀: (A.F.Kertz)

根據2014年國家動物健康監測系統報告,在美國犢牛首次提供飲水的平均日齡為17d。有研究考察了17d的延遲飼餵飲水對70日齡內犢牛的飲水、開食料採食、營養物質消化率、健康和生長的影響。

犢牛出生時就開始提供自由飲水,其前17d的飲水量約0.8夸脫/d(約0.76L/d)。直到17日齡才開始提供自由飲水的犢牛,其18-42d內飲水量增加0.5夸脫(約0.47L),但兩組犢牛的開食料採食量相近。出生時就提供飲水的犢牛在開始斷奶時(42d)的體重在數值上有升高趨勢(65.25kg vs 63.45kg),斷奶後(50-70d)的體長和尻高都高於延遲飼餵組,69-70日齡的NDF和ADF的消化率高於延遲飼餵組,5月齡的體重(440磅,約198kg)高於延遲飼餵組(416磅,約187.2kg)。這表明,儘早給新生犢牛提供飲水具有長期的積極作用。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相關閱讀: (Ranga Appuhamy)


哺乳期:飼餵穩定性/腸道微生物/營養水平/粗飼料管理

牛奶或代乳粉的微小變化就有可能引起犢牛腸道環境的改變,使病原體更容易定植生長。

飼餵管理的穩定性包括牛奶或代乳粉的總固體濃度、溫度和飼餵量,其中總固體含量變化低於1%,建議其控制在13%-15%,當其超過16%時,會給犢牛帶來應激。為了便於代乳粉的調製,可以利用Brix折射儀建立標準曲線,以Brix讀數為X軸,代乳粉濃度為Y軸,並繪製一條趨勢線,顯示公式,然後輸入測試樣本的Brix讀數,求解Y。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相關閱讀: (Sydney Endres)

有研究表明犢牛出生後的第1周是腸道粘膜免疫系統發育的動態時期,無論早期微生物組多麼高度個體化,小腸特異性微生物組都是從出生開始建立的,且發現定植微生物是調節第1周粘膜免疫系統快速發育的重要因素。該研究和其他幾個相關研究中都驚奇的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影響宿主動物的免疫和新陳代謝。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腸道微生物種群的差異與飼料轉化效率的差異有關。類似地,人類肥胖也與腸道微生物種群的差異有關。

相關閱讀: (Leluo Guan)

犢牛哺乳期營養水平

會影響乳腺重量、乳腺對雌激素的敏感度以及乳腺基因表達,其中高營養水平可能是通過提高乳腺雌激素受體的表達強度,從而提高乳腺對雌激素的敏感度,促進乳腺細胞的增殖發育,進一步增加了乳腺實質組織和脂肪組織的重量。

此外,乳腺在犢牛出生後仍在發育,因此犢牛的乳腺發育可以在其出生後進行改善。基於這一事實,我們推測哺乳期高營養水平將在基因水平上改變乳腺的發育。我們觀察到高營養水平影響了乳腺實質組織中超過1500個基因的表達,這些基因與養分代謝吸收、類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免疫功能和細胞增殖有關。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哺乳期高營養水平也給犢牛創造了一個早期的生理轉變,讓更多的能量用於乳腺細胞增殖和營養物質吸收/代謝,從而從而為乳腺重量增加和提高未來產奶潛力奠定了基礎。

相關閱讀: (Adam Geiger)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關於犢牛粗飼料的飼餵

有兩個問題:第一:斷奶前犢牛是否或何時飼餵粗飼料;第二:斷奶後犢牛何時飼餵何種粗飼料。

斷奶前飼餵結構合理的口感化開食料可以不用添加乾草,因為其能促進犢牛的咀嚼和反芻,產生唾液,中和瘤胃中的VFA,降低其酸度。同時,也為VFA的產生提供了最有利的模式,有益於丁酸的產生,有益於瘤胃乳頭的生長。

建議在斷奶後第三個月開始飼餵1磅/d(約0.45kg/d)苜蓿乾草,第四個月翻倍,同時第三個月的開食料採食量控制在6-8磅/d(約2.7-3.6kg/d)。在第五個月,可以飼餵較低粗飼料比例的TMR日糧。

總的來說,犢牛需要過渡期。第一個重要的過渡是斷奶——完全斷奶前後兩週。如果犢牛的開食料採食量沒有逐步增加(斷奶前每週約增加一倍,斷奶過程的1週中每天增加1磅),那麼表示瘤胃乳頭功能發育不充分。

相關閱讀: (A.F.Kertz)

(劉帥)

犢牛哺乳期常見疾病管理

腹瀉和肺炎是導致犢牛死亡最常見的原因,1-2周需要特別注意腹瀉問題,3-6周需要特別注意呼吸道疾病。

當牧場犢牛腹瀉發病率超過20%時,需要評估犢牛飼養管理的整個流程,結合實際的飼餵情況(如果牛奶飼餵量過高,其糞便自然就會偏稀些。如果犢牛活潑亂跳,採食正常,就沒有問題),正確診斷犢牛腹瀉。根據犢牛的具體症狀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建議選擇鈉濃度在90~130mM/L、滲透壓350~500mOsm/L,最好含有乙酸鹽和甘氨酸的電解質溶液。

相關閱讀:

牛呼吸道疾病是多因素疾病,通常由應激、免疫力低下、病原體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因此,一些小的干擾就可能使犢牛更易感染BRD,包括:被動免疫失敗率高(初乳質量、飼餵量和飼餵時間)、天氣的變化、飼養密度的增加、汙染的飼料或者通風問題。

此外,只根據犢牛的表現很難區分臨床肺炎、亞臨床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可以與呼吸道疾病相混淆的臨床症狀,從而易造成遺漏大量病犢。該情況下,可藉助超聲波儀器來進行評估診斷。針對冬季出現的亞臨床肺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可以延緩發展為臨床性的時間。針對新生犢牛出現的肺炎,建議首先排查奶嘴是否滲漏和餵奶時放置的高度,再檢查灌服的操作技術,最後再用深鼻咽拭子和血樣檢測排查是否是由細菌病原體或維生素E和硒缺乏導致。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Sydney Endres,Theresa L. Ollivett和Elizabeth Binversie,

事實上,犢牛的行為預示著它們的健康。平均而言,犢牛每天的躺臥時間為16.3h,站立時間為4.7h,起臥次數為19.3次,步數為1468步,採食次數為10.4次,平均每次採食時間為17.3min,總的採食時間為3h。

與健康的犢牛相比,患病犢牛(樣本量為24頭,其中80%為呼吸道疾病)在確診前3-4天的躺臥時間增加5%,採食時間減少5%,步數減少5%,且疾病確診前3天的行為變化作為預測指標的準確率為73%。斷奶使犢牛的採食時間增加了15%,採食次數增加了13%,步數增加了7%。預防性治療使採食時間降低了20%,採食次數減少了5%,步數減少了11%,起臥次數增加了9%。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犢牛的斷奶應激管理

斷奶應激會降低犢牛的採食量、減緩其生長髮育,往往還會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犢牛通常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從斷奶應激中恢復正常。更重要的是,犢牛的瘤胃功能要在斷奶前建立,這主要與開食料的攝入量有關。因此,犢牛斷奶不要依據日齡,而是根據是否能連續三天每天至少採食2磅(約0.9kg)的開食料。另外,犢牛的餵奶量也要在10天時間裡逐漸減少,完全斷奶後,要在原舍繼續待一週,逐漸更換斷奶後日糧,然後再轉入群養圈(每圈不要超過6頭)。最後,還需要提供良好的環境,適當的疫苗接種和控制球蟲病。

另外,還需要關注斷奶後犢牛的氨基酸營養。因為斷奶後犢牛無法從牛奶中獲取其所需的大部分氨基酸,而乳蛋白的氨基酸譜非常符合肌肉和骨骼合成的需要,可以很高效的轉化為體蛋白。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譜也適合生長髮育的需要,但此階段犢牛還沒有足夠大的瘤胃合成足夠的微生物蛋白。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O’Mara et al., 1997; Degussa, 1991

Mary Beth de Ondarza,


後備牛的生長髮育指標監測

後備牛的主要培育目標是通過合理的飼養使其按時達到理想的體型、體重標準,並且能夠達到性成熟,按時配種受胎,且其不同階段體重和體高取決於成母牛的體重和體高。

青年牛參配時的體重應占成母牛的55%,分娩前體重佔成母牛的93%-96%,由於犢牛以及相關體液/組織的排出,奶牛分娩前後的體重相差約11%,因此分娩後的體重佔成母牛的82-85%。

從出生到產犢,後備牛的耆甲高應該增加約61cm,主要取決於基因。此外,體高的增長與體重不同,不是線性增長。後備牛體高增加的50%是在0-6月齡,25%是在6-12月齡,另外25%是在12-24月齡。如果後備牛體高增長不理想,也無法補償生長,因此後備牛體高需要階段性的監測。


牛場未來——後備牛如何管理?我們綜合14篇原創文章,給您答案!


後備牛的飼料轉化效率監測

許多因素可以影響後備牛飼料轉化效率,包括:遺傳、年齡、產犢時體重、妊娠、環境應激、運動量、採食量與日糧粗飼料質量、限飼與飼料添加劑,其中一旦後備牛達到初情期,產犢時的體重就是控制其生長速率的關鍵因素。

我們知道頭胎牛產犢時其體重需要達到或接近成母牛體重的85%,如果達不到,頭胎牛就會將更多的能量用於生長而不是泌乳,因此會大大降低飼料轉化效率,這種現象可稱為補償性生長。12月齡的後備牛採食高質量的粗飼料,其的飼料轉化效率很容易能達到5:1(飼料∶增重),但當粗飼料的質量較差時,它會下降到≧8:1。

另外,通過限飼增加飼料在瘤胃中消化停留時間,會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後備牛隻採食所需日糧的80%-90%時,飼料轉化效率提高了29%。

不同生長階段後備牛的飼料轉化效率

Jud Heinrichs, Javier Suarez 和Coleen Jon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