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女人之十九:潘巧雲與和尚海闍黎的故事

民間流傳著潘巧雲同裴如海曾私生過一子,小名海兒,自幼偷偷寄養在薊州城外親戚家。

潘巧雲得知海和尚被殺,心知這定是石秀所為,也明白自己朝不保夕,為防意外,她將自己的首飾細軟悄悄收拾了交給潘太公,讓他帶海兒和迎出投親逃命。潘太公捨不得女兒,勸她一同出逃,潘巧雲哭著對老父親說:"王押司、海師兄都是兒的心愛,如今都一命歸西,我若死在楊雄手中,也是自己命裡合該。若一起走,恐引起楊雄猜疑,大家都走不脫。您老人家若是能帶海兒迎兒逃條活命,就是替女兒做了天大的好事,兒死亦無怨無悔了。"臨,正該楊雄當值,潘巧雲偷偷溜出城外親戚家,將海兒抱在懷中,整整哭了一夜。次日清晨,她親眼看老父親和海兒、迎兒上了車,自己嗚咽著哭暈在地。

十八年後,潘巧雲的海兒長大成人,找到流落在梁山泊一帶的楊雄,割下他的首級祭奠了父母親。

水滸女人之十九:潘巧雲與和尚海闍黎的故事

潘巧雲的姦夫、薊州報恩寺和尚海闍黎,俗家名裴如海,出家法名海公。闍黎,是"阿闍黎"的簡稱,梵語意譯為"軌範師",大概是佛家寺院的職事之一。

海闍黎看來有些音樂細胞,唱經好嗓音。按,海闍黎唱經,乃是正宗和尚借用民間通俗樂曲講解經文,採用為佛事儀式製作的法曲,結合梵唱以及演奏佛曲的樂器,並摻進中國傳統器樂和道教音樂。在海闍黎生活的兩宋時期,法樂更加系統而完整,且形成了南峨眉、北五臺兩大流派。其中北五臺派又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以太行山東(今河北)為區域,以演奏鐃鈸為著;西路以太行山西(今山西)為區域,以曲調演唱華麗見長,所以《水滸傳》中海闍黎唱的音樂當屬於東路。俗語云:聲色犬馬,可見導致人性的墮落,美聲猶在美色之上。海闍黎和楊太太吊膀子,因性丟命,罪有應得,本不足惜,可半個世紀前,竟有人將海和尚改編為原是絨線店小老闆,與潘小姐青梅竹馬,後潘為王押司強娶,故海出家當和尚云云。其實那海和尚那廝唱的一口好梵音,無異今日之流行音樂,人生寂寞如潘小姐,就算不曾與老海青梅竹馬過,一聽此靡靡之音,嬌軀上下,恐怕早已酥麻半邊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