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什麼要投降劉邦,韓信又為什麼要強行滅掉已經投降的齊國?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謝頭條!齊國投降劉邦,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項羽分封諸侯王與田廣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王,因不滿齊國援救不力,導致項羽叔父項梁被秦朝大將章邯殺死,故意將齊國一分為三,項羽以齊國故地立故齊王孫子田都為齊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田巿為膠東王,都城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田安為濟北王,都城在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田安本來齊國副將,後與田都一起背叛了田榮,隨項羽一起入關,田安和田都同時封王,此封引來田榮強烈不滿,田榮趕走田都,自立為齊王,項羽為田都出頭,帶兵討伐田榮,田榮兵敗被殺,項羽還坑殺了田榮許多部下,此舉引起齊地軍民嚴重不滿,田榮之弟田單遂擁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從此和項羽誓不兩立,項羽因而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劉邦趁機兵出陳倉,收復三秦,率五十萬之眾直接攻打楚國都城彭城,項羽急忙從齊國撤軍急救彭城,在彭城打敗了劉邦,於滎陽和漢軍形成長期軍事對峙。



二是韓信在齊國西北的平原對齊國構成軍事威脅。韓信在北方戰場一路戰必勝、攻必克,用一年多時間拿下趙國五十城,並滅亡了趙國,其所向披靡,誓不可當,齊國本來受項羽連年攻打,國力受到極大削弱,軍民非常疲憊,今韓信攜連滅幾國之威,無疑讓齊國受到巨大壓力,這是齊王投靠漢王劉邦的重要原因。



三是酈食其遊說起到了決定作用。酈食其自告奮勇,經劉邦允許到齊國說降齊王田廣,他問田廣誰最終贏得天下,齊王說不知道,酈食其對齊王說,最後贏得天下的人必然是漢王劉邦,田廣問為什麼?酈食其便把劉邦的仁義和愛民與項羽的殘暴和不義說給田廣聽,並告訴田廣齊國的最大敵人是項羽而不是劉邦,項羽才是齊王的仇人,今齊國準備和韓信打仗,不但不能取勝,還幫了仇人項羽的大忙,無異於助肘為虐和自取滅亡,如果項羽最後勝利,楚國和齊國恩怨太深,項羽不會饒了大王,齊王的腦袋將舍不保,但如果漢王最後勝了,漢王本來和齊王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齊王興許最後還能保住腦袋,並且榮華富貴,田廣聽了認為酈食其講的很有道理,最後答應以七十城投漢王,放棄對韓信軍隊的防禦和備戰。



韓信聽說齊王在酈食其陳說下答應投降劉邦,並放棄了對漢軍的備戰和防禦,本來也打算放棄對齊國發動進攻的準備,但受到手下謀士蒯通開導,放棄了不打算攻打齊國的想法,蒯通原名蒯徹,因避諱漢武帝名諱改成蒯徹,他告訴韓信,萬萬不可放棄攻打齊國的想法,酈食其用了幾天時間,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拿下各國七十餘座城池,而將軍用一年多的時間才攻破趙國五十幾座城池,相比之下,將軍不但沒有酈生功勞大,還簡直就是對將軍打仗莫大的諷刺!將軍若要不受此辱,就應裝作對什麼都不知道,一不做二不休的對齊國發動進攻,用消滅齊國來與酈生爭個高下,韓信認為蒯徹講的有理,絕不能給酈食其和自己爭奪功勞的機會,於是他以漢王沒有通知他,他自己不知道為理由,突然對齊國發起進攻,可憐齊國軍隊根本就沒有防禦準備,被韓信軍打得一敗塗地,直到大軍兵臨城下,齊王以為上了酈食其的當,不分青紅皂白便烹殺了酈食其。



韓信強攻齊國,完全是因為在和酈食其爭功勞大小,所以他才不顧一切的攻打齊國,讓齊王吃了啞巴虧,也把酈食其送上了西天。


知未是也


我們常把秦滅亡後內戰稱為“楚漢戰爭”,其實,這場大內戰絕不止是楚、漢兩方,而是諸侯之間的大內戰。當時的齊國,是既不歸屬漢,也不歸屬楚的獨立政權。齊國為什麼要投降劉邦的漢政權呢?韓信在明知齊國投降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發動軍事打擊呢?

第一,齊國處境尷尬

秦國滅亡後,項羽亂點諸侯譜,把齊地一分為三,一口氣封了三個王,而反秦戰功卓著的田榮竟被排除在外。田榮當然不幹了!他要讓項羽瞧瞧,在三齊之地,是老子說了算的。於是他率先起兵,反對項羽,齊楚戰爭爆發。

公元前205年初,項羽率大軍對田榮發起強大的攻勢,戰爭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田榮很快被打得大敗,最終被殺死。項羽另立田假為齊王,可是齊國戰事並沒有結束。田榮的弟弟田橫收拾殘兵敗將數萬人,擁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繼續抵抗項羽的西楚兵團。

隨著楚漢戰爭的爆發,項羽的主要目標,是西線劉邦的漢政權。隨著楚軍主力西調,齊國的軍事壓力驟減,田橫乘機展開大反攻,打垮了西楚霸王扶植的齊王田假,平定三齊,又一次將西楚的勢力趕出去。

然而,齊國的好日子並沒延續多久。

為了打垮項羽,劉邦想了一個大戰略,由韓信開闢第二戰場,在北方戰線連續消滅魏、代、趙、燕等諸侯,只要再打下齊國,就可以完成對西楚政權的弧型包圍。面對戰無不勝的韓信兵團,齊國已經明顯感到巨大的軍事壓力了。

第二,酈食其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降齊王

韓信秣馬礪兵,為伐齊做最後的準備。

這時,有一個人跳出來了。此人正是劉邦麾下的謀士酈食其,他認為大可不必動兵戈,兵不血刃,不戰而屈齊國之兵,豈非更妙?他自告奮勇前往齊國,欲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歸順。劉邦聽罷很高興,便派酈食其前往齊國遊說。

酈食其是著名的說客,見了齊王后,他雄辯滔滔,口若懸河,向齊王指出漢王劉邦奪取天下,乃是大勢所歸,齊國只要儘早歸附,仍然可以保住自己的封國,這才是上策,否則必遭到滅國之禍。

齊國當初之所以反抗項羽,乃是因為項羽主持分封諸侯不均。說實話,齊王田廣未非英雄人物,也沒有當皇帝的念頭。若是劉邦能承認他在齊國的統治權,歸順漢政權並不丟人。經過權衡利弊後,齊王決定歸附漢王劉邦。他派出使節晉見漢王,表示願意歸降。為了表達歸附的誠意,齊王還下令解除邊境的戰備。

第三,韓信明知齊國投降,為什麼要用兵?

韓信在得知齊國歸降的消息後,準備放棄進攻。

此時麾下的謀士蒯通卻對他說:“將軍必須要繼續進攻,原因有二:其一,漢王雖然派使者與齊國往來,但是並沒有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其二,酈食其不過是一辯士,憑三寸之舌,收降齊國七十餘城;而將軍以數萬之眾,耗時一年多,才平定趙國五十多城;難道將軍幾年的戰功,還不如一個窮酸書呆子嗎?”

齊國的土地面積,比起韓信攻略的魏、代、趙、燕等,都要大。蒯通這個人,也是個唯利是圖的人,沒什麼原則,腦子裡盤算的是利益。他的餿主意就是,你要是不打齊國,那麼功勞就被酈食其給獨吞了。

這麼一說,韓信怦然心動。現在齊王田廣,已經解除邊境的戰備,要取齊國,如探囊取物,我為什麼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呢?於是他把心一橫,維持原先的計劃,攻伐齊國!

韓信這麼一來,要了酈食其的命。

此時正值冬季,天氣嚴寒,齊王已經下令解除邊境的戰備,天天與酈食其飲酒作樂。不料韓信軍隊卻悄悄渡過黃河,對齊國發起突然襲擊,大破齊軍,之後馬不停蹄,殺奔都城臨淄。齊王對漢軍背信棄義發動進攻深感震怒,大呼上當,遷怒於酈食其,這位以雄辯口才著稱於世的怪才最終落得個被烹殺的下場。

後來齊國為了自保,向西楚求援,但仍然抵擋不住韓信的進攻,最後齊國被滅了。

應該說,韓信這個做法,是比較厚黑的。後來韓信被殺,是有很多原因的。很多人同情韓信的悲慘結局,可是我也要同情酈食其,因為韓信的一己之私,他被活活煮死了。


君山話史


齊國投降劉邦之時,正值楚漢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當時,項羽在滎陽、成皋一線,把劉邦打得狼狽不堪,甚至連成皋都被項羽攻破。但是,劉邦在東部戰場,卻把項羽打得焦頭濫額,不僅趙、代、魏、燕等地先後被韓信平定,項羽的後方也被彭越、英布攪得天翻地覆。

在這種背景下,一直坐山觀虎鬥的齊國,其地位就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因為,齊國倒向項羽,就可以緩解項羽在東部戰場上的劣勢;當然,齊國倒向劉邦,項羽東部戰場的劣勢,馬上就會變得更無可救藥。

但是,基於齊國的利益,自然不願意倒向任何一方,對於齊國來說,劉邦和項羽這樣繼續對峙,誰也勝不了誰,顯然對齊國是最有利的。因為,此時的齊國如果倒向項羽,項羽就有可能在滎陽、成皋戰場上,把劉邦打得無法立了。如果項羽取得這種勝利,再掉過頭來整合六國故地,齊國恐怕很難擋得住。



當然,此時的齊國如果倒向劉邦,那項羽在東部戰場上,就有可能輸掉一切。因為,項羽本身就已經被彭越折騰得夠嗆,現在齊國又倒向劉邦這邊,這就意味著韓信也解放出來。這樣一來,彭越、韓信、田橫三個人一塊攻打項羽的後方,項羽的老巢彭城估計是保不住的。如果出現這種結果,那項羽肯定是死路一條。但問題是,這就意味著劉邦就將一家獨大,到時齊國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也正因為此,現在的齊國,依然還想坐山觀虎鬥。所以,當他們一聽酈食基來說降,自然也非常樂意。因為,這種口頭上的說降,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約束,不過是一紙條約而已,它不可能因此讓齊國派軍進攻項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手伸進齊國。換句話說,它實際上等於,劉邦變相承認齊國可以坐山觀虎鬥,齊國自然非常樂意接受。

然而,就在酈食其和齊王喝酒看戲並簽訂友好條約時,韓信趁著齊國暫時對他放鬆警惕的這個空檔,突然率領大軍對齊國發動全面進攻,瞬間把齊國打得土崩瓦解。那麼,韓信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顯然是因為,韓信一直想找個機會裂土封王,而攻下齊國就是他裂土封王最好的機會。



大家知道,當初韓信在攻下魏國後,劉邦直接把魏國變成郡縣,韓信自然沒有機會當魏王。等到韓信攻下趙國後,因為張耳是趙國從前的國王,並且張耳曾經還給劉邦當過大哥。有張耳在,韓信自然是沒有機會當趙王的。

所以,當時韓信在攻下趙國後,就作了一個順水人情,替張耳請封為趙王。韓信為張耳請封趙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顯然是因為韓信不希望劉邦把天下據為己有;只要劉邦願意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功臣,以韓信的功勞,怎麼也可以封一塊土地稱王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韓信能夠成功攻下齊國,那他自然就有機會裂土封王。也正因為如此,當酈食其和齊國和談時,韓信一看,竟然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擺在自己面前,自然心中暗叫一聲,無毒不丈夫。總而言之,不就是犧牲一個酈食其嗎?於是,馬上率軍對齊國發動了大舉突襲。



因為,酈食其在漢國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地位。他親自與齊國簽訂了友好條約,本人還在齊國都城內,所以,齊國自然會認為,至少劉邦在這個時候,是絕對不可能進攻齊國的。所以田橫就放鬆了對韓信的警惕。結果卻沒有想到,韓信的軍隊突然大舉殺了過來,一戰將猝不及防的齊國大軍打得灰飛煙滅。

後來,韓信如願以償當上齊王。但他的結局,也在此時已奠定。因為,酈食其、酈商兄弟在劉邦集團中,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地位,而韓信與酈氏兄弟自然也應該是比較熟悉。但是,韓信為了打勝仗,竟然故意犧牲酈食其。這會成為他人格上無可去除的汙點,因為,韓信在這件事上,做得實在太不地道。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以後藉故收拾韓信時,人們自然會容易接受。至少酈商及其好友,一聽劉邦要收拾韓信,都會感到高興。並且,韓信本來也可以成為曹參類似的人物,老老實實給劉邦打工,但他卻想著要裂土封王。韓信的這次選擇,直接導致他後來的悲劇。因為劉邦建國後所殺的功臣,全部都是裂土封王的人。


我是趙帥鍋


在楚漢爭霸的大勢中,相對弱勢齊國是註定會被瓦解的,不是入了狼窩,就是橫死虎口。最終被韓信滅國。至於投降這回事?我給大家一一解釋!

在彭城之戰後,劉邦率領的反項集團被打的雞飛狗跳,這次會戰扭轉了楚被包圍的尷尬形式,再次證明了劉邦的烏合之眾,不過爾耳!



齊國就是這時開始登上擂臺!

在劉邦項羽打的你死我活的過程中,誰也沒有想到,一直在田氏家族內亂的齊國,最終被田橫復辟。此時的齊國和趙國結盟。至於齊國寧願獨立不選擇抱大腿的原因,是因為原本統一的齊國分別在這兩大勢力中被瓦解,在所謂“三齊”的鬥爭中對楚漢失去信任。

齊國的崛起,成了楚漢之外最具實力的諸侯國,這就讓劉邦和項羽都很難受。項羽如果乘機打齊,逃跑的劉邦會繼續做大。如果項羽繼續擴大彭城戰果,又擔心齊國在背後捅刀子!而劉邦也不得不承認,齊國盡然有意三分天下!可惜實力不允許。


被揉捏慣了的齊國,開始有機會任性

齊國橫插的一腳,讓楚漢的劍拔弩張的拳頭不得不放鬆,最開心的就是劉邦了,一直在逃跑,從未被超越!齊國這一腳正兒八經踹到的是追殺他的項羽身上。

———關鍵拼人品的時候到了

只擅長武力,不會圍人的項羽失去了判斷能力,怎麼打破僵局?這時候喜歡搞階級弟兄的劉邦反而高枕無憂!因為手下張良給出了個點子:

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橫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不得不佩服張良毒辣的政治眼光,很快找到項羽的弱點。這句話裡提到四個人英布、田橫、彭越、韓信。如何巧妙的利用好這幾個勢力,成了擊敗項羽的關鍵。這裡就體現出劉邦得優點來了,比起項羽用人時的猜忌和魯莽,劉邦對手下充分信任的執行力才是取得勝利的原因。於是劉邦按照計劃兵分兩路,在彭城、滎陽、成皋和項羽互成犄角!


韓信的執著掃蕩,已經確定齊國必亡

韓信的北伐是為了清理不聽話的諸侯國,其中就包括齊國。很快韓信這個軍事天才,不負劉邦期望,一舉擊破收降魏、代、趙、燕、齊等五個諸侯國。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消滅的,這裡就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齊國先投降了。既然已經投降了,韓信為啥又把人家滅國?那麼齊國的投降意味著什麼?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戰略性撤退

在夾縫中偷生的齊國,相對離劉邦得戰線最近,對劉邦而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齊國投降的舉動就變得耐人尋味。好了,又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酈食其。

這個哥們很牛,和劉邦說:不用動刀子,我一張嘴就可以讓田橫投降!事實證明酈食其沒有吹牛,田橫在他的忽悠下,真準備投降!這下另一頭霍霍磨刀的韓信尷尬了。這裡我一直在懷疑,酈食其的口才真的有那麼神奇?請不要忽視在諸侯國裡可以生存的任何君主!



田橫,沒有那麼簡單!投降,是迫不得已!

酈食其已經看破這種局勢,韓信的大軍壓境給齊國造成的壓力很大。那麼此時的齊國存亡只是時間問題。酈食其是聰敏人,立刻抓住機會勸降。而田橫也是聰明人,立刻抓住機會投降!

可惜聰明的酈食其和田橫,遇到耿直的韓信!

韓信不顧酈食其的成功勸降,用武力把齊國滅了。這次背信棄義的軍事行動,害的酈食其被田橫架起鍋煮熟了。很多人說韓信是為了爭奪功勞,意氣用事。另一種說法是韓信為選擇自立,爭奪先機。

韓信自立是有根據的,畢竟中原北部地盤已經全部由韓信接手,當時韓信的謀士蒯通就主動提出用武力搞定齊國,很簡單一個書生一張嘴就完事了,把將軍你放在什麼樣位置?於是韓信就出兵了。滅齊後蒯通又建議韓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這樣子可以分析,蒯通和齊國難道有什麼個人恩怨?其實並不是,只是蒯通想借滅齊的行動,給自己勸說韓信自立做一個鋪墊!蒯通是最先看透劉邦嘴臉的謀士,他的謀略完全為了韓信個人利益。滅掉投降的齊國,引起劉邦的不滿,那麼齊國就成了韓信走向自立這條道路的硬通行證!

▲蒯通為了韓信是煞費苦心


那麼韓信滅齊,絕對不是衝動!也不是為了自立!韓信完全是站到軍事角度,齊國的狀態我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楚漢誰也想利用的一顆棋子!諸侯國的反水曾經讓劉邦和項羽都很難堪,而韓信對齊的投降也並不看好。那麼類似雞肋的齊國,最好還是搗爛吃掉,免得卡住喉嚨!

▲韓信為了劉邦也是煞費苦心


那麼所謂的自立一說確實存在,只不過齊國已經不屬於博弈的旗子。有能力對抗的是項羽、劉邦、韓信。韓信在中原北部的做大已經具備,楚漢這個天平的勝利傾向。蒯通是最早看透這一點的,劉邦項羽也明白,只有韓信我覺得真沒有看透!


劉邦對韓信始終是戒備的,而韓信對劉邦確實一往情深!

其中劉邦在韓信滅魏、代後,劉邦抽走他的主力讓他帶新兵打趙國,韓信滅趙以後劉邦抽走他的主力讓他帶新兵打齊國,現在滅齊又借兵來廣武幫忙!劉邦這種無恥的借兵行為,可以理解成對韓信的間接削弱!韓信始終沒有抱怨,一如既往地默默支持!這裡最後提一下齊國,那麼至於韓信在齊國和劉邦要個王位:

齊人奸猾,田家殘餘還在繼續活動,南面又鄰近楚國,請求委任末將為假王

只是個假王,虛頭銜而已!這個舉動我可以確定,韓信只是為了自己的不公平待遇,撒嬌抱怨一下,即使劉邦不給他王位,韓信也會出兵救他。可是劉邦當真了,赤裸裸的要挾啊!這句話深深地在劉邦心頭埋下殺機!

由此可見,韓信真的是個可愛的弟弟!他在這幫人中間除了年齡,更年輕得是他的政治眼光!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劉邦平定齊國之事,必須要提一下楚漢爭霸時期最出色的說客之一——酈食其(音立意基),他是一個可以超越陳平,比肩張良的人。

雖然酈食其與劉邦首次相見時的場面非常尷尬,並且劉邦一直看不起他這樣的儒生,但是酈食其依然憑藉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取得了劉邦的重用。而他關鍵的一計就是在遊說齊國之時。

當時是漢三年秋,劉邦多次觸怒項羽,引來了項羽的全面打擊,而此時,劉邦的得力干將韓信正率領精兵攻破趙國、代國等地,封劉邦的命令向東進軍,出擊齊國。劉邦出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在項羽的持續打擊之下,他準備放棄成皋以東的地區,固守鞏、洛之地以抵禦楚國。

而酈食其勸說劉邦,守住成皋以東的地區是才是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此時漢軍的重點就是繼續向東進軍而不是退守,等“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的形勢形成之後,任何人都不能阻攔大漢奪取天下。

現在,燕國、趙國等地已經臣服於大漢,只剩下一個齊國了,而齊國地方千里,兵強馬壯,即便是派最能打的將領率領數十萬部隊,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拿下齊國(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所以,還不如派我過去遊說,讓齊國俯首稱臣,只是一句話的事。

劉邦聽從了酈食其的建議繼續硬著頭皮向東進軍,而酈食其則來了個“單刀赴會”,直接找到了齊王田廣。對田廣的遊說,酈食其從兩個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證明項羽此人不可輕信,並且跟著他乾沒什麼好處,比如項羽負約,把與自己關係好的人分封為諸侯王,關係不好的人就得不到封賞。比如項羽過於殘忍,殺了秦王子嬰、燒燬秦朝宮室、坑殺二十萬降兵、追殺義帝等等。比如項羽對有功之人不能賞,對有罪之人卻必罰。這就導致了項羽眾叛親離,逐漸出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其次就是證明天下遲早屬於劉邦:首先劉邦的性格與項羽完全不同,他是一個喜歡雙贏的人,更為關鍵的是,他現在已經做到了“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大局已定,明白人都知道將來天下是誰的。

齊王田廣覺得酈食其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下令撤銷對大漢的戒備,天天與酈食其喝酒,就等著劉邦來收編齊國了。

但是這個消息並未傳達到劉邦那裡,韓信倒是先聽說了齊國投降的消息,便準備放棄出征齊國。而韓信的謀士蒯徹卻說:“漢王只讓你出征齊國,現在齊國雖然投降了,但是漢王卻從來沒下令讓你停止進攻啊!再說了,您率兵幾十萬長途奔襲,耗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反立下的功勞反而比不上酈食其的三寸不爛之舌,這也太丟人了!”於是,韓信決定繼續向東進軍,沒有防備的齊國最終還是沒有抵擋住韓信的進攻,齊國最終再次落入劉邦手中。

在攻破齊國之後,韓信決定自封為齊王,而處於窘境中的劉邦不得不承認了韓信的地位,但是這個事件也讓劉邦震怒不已,給日後韓信之死埋下了伏筆。


國史通論


齊國投降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韓信滅齊有自己的打算。

齊國為什麼要投降劉邦?

齊國投降是大勢所趨,韓信滅趙之後,只剩下燕國和齊國,但是怎麼個打法一時還心存憂慮,於是問計老前輩李左車。

李左車很謙虛地給韓信指點迷津說,燕國可以智取,不宜強攻。因為當時面臨兩個難題:一、剛剛攻下趙國士兵疲憊厭戰,急需要休整。二、糧食供應不足,時間一久會暴露自己的弱點,而陷入被動。

所以,李左車認為韓信不應該拿自己的短處去和以逸待勞的燕國去拼,而是先安撫趙國百姓,經養精蓄銳之後,只需把軍隊擺在燕國的家門口,到時候找說客帶著一封書信就可以把燕國勸降,同樣只剩下一個高處不勝寒的齊國也會不戰而降。

這就是李左車一套避實就的策略。 事實上,李左車分析的很正確,後來齊國的投降只不過是形勢所迫,並不是酈食其的三寸不爛之舌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即便是酈食其不去說服齊國,韓信也會派人去,結果沒什麼差別。

而劉邦之所以派酈食其前往,有兩個原因:一、可以複製韓信脅迫燕國的成功模式,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齊國。二,防止韓信勢力過大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沒有之前燕國的不戰而降,如果沒有韓信又將大炮架到齊國的家門口,那麼齊國會投降嗎?顯然不可能。所以真正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是韓信,而不是巧舌如簧的酈食其。

最終,齊國不想再做無謂的抗爭而選擇投降,這樣一來符合雙方利益,齊國可以避免因戰爭導致的生靈塗炭,百姓遭殃,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得到齊國。

因此既然雙方心照不宣,不論誰去給齊國送梯子,齊國都會順著臺階往下滑。

韓信為什麼要滅掉已經投降的齊國?

韓信滅齊是爭取利益。劉邦用韓信,也防著韓信,所以三番五次將韓信弄成光桿司令,然後再讓其空手套白狼。

韓信滅趙脅燕之後駐軍修武縣,劉邦在滎陽和成皋被項羽打的只剩下一個車伕夏侯嬰。劉邦沒辦法,只好帶著夏侯嬰逃到韓信的駐軍地,然後先在旅館喬裝打扮成漢王的使者,趁著天還沒亮就摸進了韓信的大帳,直接將帥印和兵符揣懷裡。

當韓信還在睡夢中,劉邦就把他的所有軍隊帶走,然後給了韓信一個趙相國的虛銜兒,讓他組織兵馬攻打齊國。

而當韓信辛辛苦苦召集了數萬人馬兵臨齊國的時候,劉邦卻派出了酈食其去勸降齊國。

表面上劉邦是做了兩手準備,其制衡韓信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如果韓信不攻打齊國,非但寸功未立,連塊安身立命之地都沒有,所以韓信必須佔領齊國,為自己贏得政治籌碼。

事實上,韓信佔領齊國之後,才算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命運的主動權。所以項羽才會派人來和韓信坐下來聊人生、談理想及分析天下大勢。只不過韓信沒有成大事的魄力,僅有的一次機會都沒有抓住,所以至始至終沒逃出一枚棋子的命運。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話說劉邦像一個混混一樣徑自闖入韓信營帳搶走韓信兵符,調走韓信大軍時,還是給韓信留了一點兵力,讓其自行發展,攻打齊國。

韓信沒有辦法,兵權被奪,也沒有資格講條件了,於是自行募兵,攻打齊地。待韓信帶兵抵達齊國邊境,才傳來酈食其已經與齊王和談成功的消息。此時的韓信弄的有點進退兩難,只好下令暫時停止對齊國的軍事行動。

韓信帳下有一名叫作蒯徹的謀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蒯徹是因為敬佩韓信的軍事才華才過來投奔韓信的,成為了韓信帳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蒯徹勸韓信道:“將軍接受漢王的詔令出兵討伐齊國,雖然漢王又派出了使臣前去和談,但是漢王也沒有通知將軍停止對齊國進行軍事攻擊。這酈食其只不過是一個說客,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居然瞬間獲得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想想將軍以前率領著數萬軍隊,費時數年才攻下了趙國的五十多城。相比較而言,將軍的功勞卻比不上一個腐儒酸丁,漢王將來如何看待將軍?”

韓信原本就對劉邦搶走兵符、調動自己訓練的軍隊心裡很是不爽,如果再讓酈食其搶了自己的功勞,韓信確實難以接受。再說,自己攻齊本來做了這麼久的準備,眼見到嘴的肥肉不吃,實在不甘心。於是,韓信假裝不知道有和談這件事,下令全軍渡過黃河攻打齊國。

齊國軍隊完全沒有料想到漢軍會來這手,一邊和談一邊偷襲,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韓信的部隊毫不客氣,一鼓作氣就攻擊到了齊國的首都臨淄,齊王惱怒異常,烹殺了倒黴的酈食其。

所以,韓信在明知道劉邦派酈食其勸和了齊國還以武力攻打了齊國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謀士蒯徹。說來這個蒯徹也算是個人物,他謀齊地其實還有一步棋,就是拿下齊國,韓信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齊國沃野千里,物阜民豐,瀕臨大海,如果韓信肯聽蒯徹的謀劃,與劉邦、項羽成三足鼎立之勢,進可攻,退可守,也不至於有後來的殺身之禍。

原本也算是千古奇謀,奈何韓信專注軍事,不懂政治,失去大好良機,也埋沒了一個優秀的謀士。


明德山人6998


韓信不顧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王田榮的事實,乘田榮毫無防備的時候,突然襲擊滅了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田榮烹殺的悲劇。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韓信的謀士蒯通,他慫恿韓信與酈食其爭功,利用劉邦沒有下令讓他停止攻齊為由,突然襲擊齊國。

不過這件事並不那麼簡單,韓信可能是被蒯通的建議蒙了心智,但蒯通其實有更深的謀劃,他利用了韓信的小自私心理,把韓信導引到他希望的局面,進而實現他心目中的“三分天下”的佈局。

滅齊戰爭

滅齊是劉邦既定的方針,按照他和韓信制定的戰略,劉邦主力在西路滎陽與項羽僵持,韓信出兵井陘關,北向滅趙、燕,再東向滅齊,形成對項羽的三面合圍。

當韓信完成了對燕趙之地的攻克後,他率兵移師齊地。與此同時,酈食其自告奮勇,出使齊國,以三寸不爛之舌,有說田榮歸降。估計連劉邦都沒想到,酈食其這個老儒生太厲害,竟然真的說降了田榮,而此時韓信的大軍剛到齊地邊境。

韓信得知齊國已經歸降,就準備息兵,謀士蒯通卻認為,韓信應該繼續攻打齊地。他的理由是,你韓信用了幾萬人,打了一年,才得到五十多座城池,人家酈食其一張嘴皮,就得了七十多座城池,太丟臉,漢王也沒說讓你停止攻齊,為什麼不搶了酈食其的功勞?

於是就發生了韓信,乘田榮毫無防備之際,一舉攻佔了齊國,害得酈食其,被憤怒的田榮烹殺。

奇怪的是,面對韓信明目張膽的爭功,並害死酈食其的行為,劉邦對韓信沒有任何處罰,反而勒令酈食其的兒子,不得因此對韓信尋仇。當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假齊王)時,劉邦乾脆封他為真齊王。

劉邦如此小心翼翼,跟他的行事風格完全不符,他在擔心什麼呢?其實,從韓信滅齊開始,劉邦就應該聞到了一股不詳的氣息。

蒯通的大戰略

拿下齊地後,蒯通終於向韓信攤牌,說出了他慫恿韓信攻齊的真正目的:在項羽和劉邦兩極對峙不下的時候,乘機制造第三極,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如果蒯通的計劃實現了,中國提前二百年就進入“三國”時代。應該說蒯通的眼光非常毒,他看到劉項雙方多年拉鋸戰,誰也吞併不了誰。而此時,韓信得到了戰略地緣意義重大的齊地,再加上韓信本人的軍事才能,他理所當然成了劉項雙方,誰也不敢得罪的第三極。

事實上,韓信得到齊地後,項羽第一時間派人聯絡韓信,鼓動他入夥,一起攻打劉邦。劉邦之所以壓著怒火,封韓信為齊王,擔心的就是韓信心生叛逆。

項羽犯了個大錯誤,大概覺得韓信原來就是自己的小羅羅,所以他跟韓信表達的意思是:歸來吧,我還可以接納你。韓信立刻回覆:我在你手下的時候,你什麼時候看得起過我,漢王對我如何厚重,你一邊涼快去!

假如項羽放低姿態,這麼說:“以前我眼睛瞎了,沒識得大才,如今我願意彌補,跟你結為兄弟之盟,共圖天下!”正好呼應蒯通的謀劃,說不定韓信真的就接受了。

韓信的小心思

因為項羽的的自大,失去了拉攏韓信的機會,韓信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給劉邦當好臣子,二是接受蒯通建議,三分天下。

韓信對這兩條路都有一些不太滿意,背叛劉邦自立,辜負了劉邦對自己的恩遇,給劉邦當臣子,心有不甘。一條路對不起劉邦,一條路對不起自己,於是他選擇了第三條路:名義上做劉邦臣子,實際上擁兵自重,做逍遙王。

所以,他毅然拒絕了蒯通的苦苦相勸,在他的第三條道路上苦苦掙扎。先明目張膽地要了一個齊王封號,接著乘垓下之圍關鍵時候,向劉邦伸手,逼得劉邦給他劃定封地,才出兵合圍項羽。

這就是韓信的小心思,其實他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韓信的這個舉動,說明了這個軍事天才,在政治上是個不折不扣的侏儒!

滅齊肥了誰

一場本不該出現的滅齊戰爭,到底誰是真正的受益人?

首先原來的齊王田榮,他是徹頭徹尾的受害人。本來他已經答應降漢,卻被韓信橫插一槓子,導致國滅身死。假如沒有韓信滅齊,至少他這個王爺還能當一陣子。當然,他早晚也會死在,後來的消滅異姓諸侯王行動中。

其次是酈食其,他是最大的受害人。以一張嘴,說得七十餘座城池,更關鍵的是,齊地的獲得,徹底扭轉了楚漢相爭,劉邦被動的局面。酈食其憑此一功,足以穩坐功臣榜前列。

其三韓信也是受害人。假如不是得到齊地,肥了膽,韓信還是劉邦賬下忠心耿耿的臣子,他怎麼會有後來的兩次要挾求封,又怎麼會落得被剪除的下場?

其四總策劃蒯通,也是受害人。他沒有正確評估韓信的狹隘,一廂情願導演了滅齊戰爭。結果自己的理想沒實現,嚇得裝瘋賣傻,以期躲過災禍。

其五項羽也是受害人。如果沒有齊地這個戰略支點的變化,劉項滎陽對峙最終的結果,還真不好說。即便田榮一時投靠劉邦,有龍且的大軍壓迫,誰敢說田榮不會再次倒戈,叛漢降楚?韓信攻克齊地,又明確拒絕項羽的示好,讓項羽徹底失去了這個戰略平衡點。

這場滅齊戰爭,只有一個受益人——劉邦!

當以上五方都因為滅齊戰爭,受到無窮盡的傷害時,劉邦卻坐收革命成果。田榮的死,讓劉邦永遠不用擔心,齊地會倒向項羽(從這一點上說,或許當初沒讓韓信停止攻齊,就是劉邦故意為之)。給小心眼的韓信一點甜頭,齊地就會成為刺向項羽的利刃。自始至終,劉邦都不需要從自家庫裡拿東西,就可以讓齊地成為他打敗項羽的主力,這筆生意劉邦賺大發了!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當幾方為各自的小算盤,費盡心思,機關算盡的時候,到頭來才發現,他們的努力都在為劉邦一個人服務!


尋根拜祖


當時的齊國其實是屬於一種微妙的中立狀態,既不從屬楚,也不投靠漢。田廣這個齊王不是項羽封的,是他們幾代人通過流血犧牲奮鬥出來的。

算起來,齊王田廣和項羽有殺父之仇,奪國之恨,怎麼就成了在楚漢之間的搖擺人了呢?反秦起義時,田儋田榮田橫兄弟三個在齊地起兵反秦,響應陳勝。後來田儋戰死,田榮頂上。滅秦之後項羽主持分封,齊地被項羽一分為三,田儋田榮兄弟和項家有矛盾,所以沒被封王。田榮認為自己反秦出力大,反而得不到應有的封王,就在齊地起兵,把項羽封的三齊王都幹掉或者趕走,自立為齊王。田榮又支援了陳餘,趕跑了常山王張耳,又聯絡了入三秦的劉邦,儼然一個反項聯盟的盟主。

這必然遭到項羽的重點打擊,項羽徵齊,田榮不敵,戰敗逃到平原,被平原的百姓殺死,獻頭給項羽。然而田榮之死並沒有平息項羽的怒氣,他重新立田假為齊王,並開始在齊地大肆屠城,“燒夷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之。”(資治通鑑 漢紀一)

田榮的弟弟田橫,利用齊地百姓的反項情緒,又拉起了部隊,立自己的侄子,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再次反項,最後擊敗了田假,田假逃到了項羽處,項羽此時正在專心打劉邦呢,無力再管田假的破事兒,他也對無能的田假失去了耐心,殺掉了田假,默認了田廣田橫對於齊地的統治。

劉邦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對於這些個諸侯王的態度,其實是有很明確的定位的。劉邦明白,自己的首要打擊目標是項羽,他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打擊項羽,因此他可以拉攏諸侯王,承認他們的統治權。這就有了說服英布;容納臧荼;韓王信曾投降項羽,但是隻要他願意回來,劉邦依然封他為韓王;就連魏豹,劉邦也曾經派酈食其去遊說過。對於齊王田廣,劉邦也做了兩手準備,武力征服和外交遊說。

酈食其對於齊王的遊說是有效的,首先他講了“義”,項羽殺義帝,毀約,屠百姓,劉邦祭奠義帝,廢秦法。其次,他講“利”(這是重點),他抓住了田廣心中最看重的一點:地盤。田廣幾代人為了齊地這塊地盤,是流血犧牲不懈奮鬥,他最害怕丟掉這塊地盤。而酈食其對田廣直切利害,漢王劉邦是“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羽呢?“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實;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資治通鑑 漢紀二)。看看,劉邦是不計前嫌,捨得封賞,而項羽是有功不封,而且記仇。

田廣被說動了,他明白自己田家和項羽有什麼矛盾和仇怨,他也知道項羽之所以默認自己對齊地的統治,是因為項羽要專心對付劉邦,暫時無暇對付自己,一旦項羽擊敗劉邦,下一個收拾的就是自己。而劉邦願意許諾自己的地盤,投靠劉邦有利有理。

按照史書的記載,酈食其在說服田廣後,韓信是知道的,“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 淮陰侯列傳)。明知道田廣已經投靠劉邦,為什麼韓信還要繼續打?

到底要不要停止軍事行動,韓信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既然外交手段成功了,那麼自己的軍事行動就要暫停。蒯通則採用詭辯的方式迴避了這個問題:既然漢王叫你攻打齊國,現在沒有叫你終止,你就應該繼續打。那蒯通為什麼不對韓信說:這事兒你是不是向劉邦請示一下呢。為什麼蒯通不這麼說?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挑唆韓信打這一場戰爭!

為什麼蒯通要挑唆韓信發動這一場戰爭?有好處啊,不打,功勞是酈食其的,以口舌說下七十餘城,多大的功勞啊,同樣身為辯士的蒯通眼紅啊。打了,功勞是韓信的,是誰讓韓信有這麼大的功勞的?是蒯通勸的,那他在韓信那裡的地位就會蹭蹭的上升。

韓信呢?蒯通怎麼勸說他的,你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也就拿下五十多座城,酈食其用口舌就拿下七十多座城,你還不如一個豎儒嗎?一番說辭,激起了韓信的好勝心,嫉妒心,憑什麼我那麼辛苦打了一年多的功勞還不如酈食其這個老書生?結果就是“於是信然之,遂渡河。”(資治通鑑 漢紀二)

什麼滅齊比降齊更有利,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從結果反推起因。韓信攻齊的原因很簡單:被蒯通挑唆,被激起了嫉妒心,為了自己的功勞,就坑一把酈食其吧。

對於劉邦為什麼沒有給韓信下達停止攻擊齊國的命令,我補充點個人看法。我認為,劉邦和韓信知道田廣降伏的信息,時間是有先後的。酈食其彙報結果的使者同齊王的使者一起從齊地出發,先到了齊軍駐紮的歷下,先對齊軍下達瞭解除備戰的命令。然後繼續向西,韓信兵臨齊國邊境,他離齊國最近,使者先到他那裡,告知他田廣已降,所以韓信命令部隊停止進軍。接著使者繼續趕路,去河南滎陽前線找劉邦彙報。然而使者沒走多久,蒯通就來找韓信挑唆了。劉邦這時要不就還沒見到來彙報的使者,要不就是停止攻擊的命令還沒來得及送到韓信軍帳中,韓信就已經渡河,對已經解除備戰的齊軍發起了突襲。


寂寞空虛的空巢老人


方圓論壇觀點!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人說齊國本來已經打算要臣服了,就是因為韓信想要爭功所以才出兵攻打齊國,最終導致酈食其被烹殺。實際上這都是謬論。在整個事件中酈食其確實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也確實是劉邦派去遊說齊王的。而且酈食其也確實完成了遊說齊王的認為。但是劉邦打一開始就沒打算讓齊王活著。齊王必須死。因為齊王一方面屬於牆頭草,這種人劉邦不敢太相信他,其次,齊王的底線就是各地封王當自己的土皇帝。但這恰恰是劉邦所不能忍受的。所以齊王必須死。而韓信攻打齊國或許有私心的因素。但是對於齊國滅亡齊王身死,劉邦是樂見其成的。


當時齊國的掌權人物是田橫,田橫實際上是不願意和項羽結盟的。因為當時的楚漢之爭已經到了白熱話階段,田橫不願意摻和進去。但是劉邦彭城兵敗之後田橫非常害怕,所以才著急和項羽結盟。但這個結盟十分脆弱。雖然田橫和項羽是貌合神離。但是他對劉邦也沒什麼好感。田橫就想著保持自己勢力完整割據一方。能夠吸引他的只有王位。但這個又是劉邦不願意給他的。

而對於齊國的用兵策略本來韓信是早已經制定好的。但是由於情況不明所以韓信暫緩了攻打齊國的計劃。正好這個時候劉邦手下謀士酈食其和劉邦請命去遊說田橫勸降齊國。劉邦也就答應了酈食其的請求。果然酈食其不負眾望用三寸不爛之舌說的田橫願意站到劉邦的一方對付項羽。劉邦雖然表面上答應了田橫,但實際上很清楚田橫不過是被迫無奈站到自己一邊,根本不是非常情願的。所以劉邦也在想辦法怎麼能簡單直接的除掉田橫。而田橫在和酈食其達成合作意向後就放鬆了對韓信的警惕。



而這個時候韓信也統帥大軍來到齊國城外準備攻打齊國。韓信聽到劉邦勸降了齊國也懵了。不知道究竟怎麼回事。這個時候韓信手下謀士剻通卻看穿了劉邦的意圖,他告訴韓信,大王現在對於田橫是左右為難。一方面怕田橫站在項羽一邊,另一方面又在想辦法如何一勞永逸的解決掉田橫。而且命令您攻打齊國的就是大王,雖然現在又有人勸降田橫了。但是大王並沒有給您下達停止攻打齊國的命令。這就說明大王還是想滅掉齊國的。而且韓信認為酈食其之所以能威逼利誘的勸降田橫,就是因為自己大軍壓境。所以韓信索性繼續貫徹劉邦的命令進攻齊國。雖然最後齊國被韓信所滅。但是酈食其也被暴怒的田橫給烹殺了。



實際上酈食其和韓信都是劉邦手中的棋子罷了。針對同一個敵人,劉邦給兩個人下達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命令。這勢必會有人做出犧牲。而韓信統帥大軍顯然是出不了事的。那麼犧牲的那個人只能是酈食其。而酈食其死後劉邦又可以把酈食其死亡的導火索添加在韓信身上。韓信這就是“黃泥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所有人都讓劉邦給算計完了。但最可惜的還是酈食其。死的不明不白的。而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劉邦是多麼冷酷無情。為了達成目的,所有的人都是可以犧牲的。哪怕是為他立下無數功勞的功臣。想想就不寒而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