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微閱讀

《廉政微閱讀》所選,或思想、制度、或故事、寓言,或詩詞、家訓、雖只是人類廉政文化整體的一鱗半爪,但卻是精粹所在。全書分為“清廉為官”“清白傳家”“廉史留痕”等16輯,每輯由若干則小短文組成。每則150字左右,篇幅短小而信息量大,語言簡潔而趣味活潑,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之中領悟廉政文化的精微,精妙之處。


一則

1956年5月,周恩來到太原進行了一次短暫的考察。

考察結束,登機離開太原時,他發現有人往機艙裡送了一個箱子,馬上詢問是什麼東西,隨行人員告訴他,是對降低血壓有益的本地產的葡萄汁。

周恩來在飛機艙門關閉前,親自留下30元人民幣。

二則

建國後,周恩來一直堅持私人用車必須自費。

一天,周恩來要去人民大會堂接見外賓,事先準備去北京飯店理髮修臉,之後再去人民大會堂。

這本來是公務,可週恩來認為理髮應是私事。

當從北京飯店出來上車後,周恩來輕輕拍拍司機的肩膀,提醒說:“從西花廳到北京飯店算私事,車費要從我每月工資里扣除,從這裡到人民大會堂才是公事,你不要籠統全部算作公事。”

三則

晏嬰年老時,向齊景公辭去自己的封邑,齊景公堅決不允許。

晏嬰說:俸祿是為國家服務的酬勞。

做事多的人俸祿多,做事少的人俸祿少。

我現在年事已高,再佔有這麼大的封邑是非常不合適的。

\[注\]晏嬰,春秋時期齊國賢臣,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60餘年。

四則

東漢蘇章曾任冀州刺史,轄區內的清河太守是他的好友。

有一次,蘇章發現一個案子與清河太守有關,於是便請太守吃飯。

太守很高興,以為蘇章會放過自己。

吃過飯,蘇章正色道:“今天請你吃飯,是盡朋友之情。

明天升堂辦案是履行刺史的職責。

希望你不要誤會。”第二天,蘇章果然秉公執法,不徇私情,依律給清河太守治了罪。

五則

晉代苟晞(xī)曾任兗州刺史,他的表弟在他手下為官。

表弟犯了死罪,苟晞依法處斬,然後換上一身素服,到靈前祭弔,邊哭邊說:“表弟啊,殺你的是兗州刺史,哭你的是表哥苟晞。”由於他執法嚴厲,所以他的部下非常有紀律,打起仗來來都很勇敢。

六則

某宰相夜間在家處理公務,點朝廷供應的蠟燭。

夜深了,公務理畢,轉入私人讀書時間,則吹滅朝廷所供蠟燭,點上私家蠟燭。

家人說: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沒人看見。

此公答:君子當慎獨也,人的一生,所作所為,不為做給別人看,是為對自己有個交代。

七則

陸績卸任離開鬱林時,除有簡單的行裝和幾箱書籍外,再無別的東西可帶。

負責運送的船家說:“舟輕不勝風浪,難以入海航行。”船家搬了一塊大石頭用來壓艙,方得以平安返歸故里。

這塊石頭運回陸績家鄉後,陸績的廉潔美名隨之傳開。

有人還吟詩讚頌:“鬱林太守史稱賢,金珠不載載石還。

航海歸吳恐顛覆,載得巨石知其廉。”這塊巨石也因陸績被人們稱為“廉石”。

\[注\]陸績,三國時期東吳名臣,曾任鬱林太守。

八則

包拯曾任端州知州。

端硯十分有名,歷任知州都以進貢為名勒索大量端硯孝敬京中權貴,還有人藉此將珍貴的玉硯佔為己有。

包拯上任後,只允許按照進貢數字進行徵收,不許額外攤派。

一年以後,任期屆滿,他被調往京都擔任中丞,連一塊端硯也沒有帶走。

九則

包拯六十大壽那天,堅決不收禮金。

不料第一個來送禮的竟是當朝仁宗皇帝。

送禮的太監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

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禮不通。”包拯看後回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唸叨功。

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包拯巧妙地以詩拒禮,並贏得了宋仁宗的讚譽。

十則

在明代,政績卓著的官員經當地百姓挽留,可以品級上升而留任原地。

況鍾在蘇州任職九年。

按照規定,他應該官升一級。

蘇州百姓組織萬人簽名挽留況鍾。

於是,朝廷就升任況鍾為三品按察使,享受正三品的俸祿,繼續留任蘇州。

茂州知州陳敏,也留任多次,品級比他的上司還要高。

\[注\]況鍾,明代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清官。

十一則

北朝時,蘇瓊任南清河郡太守,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拒收一切賄賂。

當地告老還鄉的官員趙穎送了一個大西瓜到蘇瓊的府中。

蘇瓊很謙恭地說:“謝謝趙老先生的厚愛,心意我領了,瓜您還是拿回去吧。”趙穎說:“大人見怪了,我知道大人十分清廉,只是獻上一個瓜讓大人嚐嚐,不會治我行賄之罪吧。”說完就離開了。

郡人聽說蘇瓊收了西瓜,認為他是一個偽君子。

大家拿著禮物來到蘇府時,見到西瓜懸吊在樑上,便明白他果真是清廉之人,十分尷尬地走了。

十二則

東漢劉寵任會稽太守期間,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而且為官十分清廉。

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堅辭不受。

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

他因此被稱為“一錢太守”。

十三則

東漢羊續到南陽郡上任不久,他屬下的一位府丞給羊續送來一條白河鯉魚。

羊續拒收,府丞執意把魚留下。

府丞走後,羊續將這條大鯉魚掛在屋外,曬成魚乾。

後來,府丞又來送魚。

羊續指著屋外柱上懸掛的魚乾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掛著,已成魚乾,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府丞深感羞愧,悄悄地把魚取走了。

此後,百姓敬稱羊續為“懸魚太守”。

明朝于謙有感於此事,曾賦詩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

清風一枕南窗下,閒閱床頭幾卷書。”

十四則

胡質、胡威父子為官清廉,得到晉武帝司馬炎的接見。

有一次晉武帝問胡威:“你們父子二人為官都很清廉,但比較起來,誰更清廉?”胡威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比我父親可差遠了。”晉武帝又問:“你父親在哪些方面比你強呢?”胡威說:“我父親為官清廉,總是怕別人知道。”\[注\]胡質,三國時期魏國官員,文帝時,官至東莞太守、荊州刺史,後加封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

胡威,晉武帝時累官至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追賜為鎮東將軍。

胡質、胡威父子二人皆以清廉著稱於世。

十五則

明代有一位清官,名叫李汰(tài)。

有一年,他被派到福建主持科舉考試。

有人夜裡送來黃金,以求錄取。

李汰拒絕了這筆不義之財,並作詩一首以明心跡:“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

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十六則

清代乾隆年間的河南巡撫葉存仁為官幾十年,清廉自守。

當他告老還鄉時,官員們給他送行,但卻遲遲不讓船起錨。

直到明月東昇,只見駛來一葉小舟,原來是下屬們為他送來的告別禮物,因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選在夜裡送來。

葉存仁叫人取來文房四寶,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於是,他將禮物全部退還,一毫不取。

十七則

清代人葉燮(xiè)擔任寶應縣令,修堤治水,平反冤案,贏得百姓的稱讚。

但他的上級不喜歡他,葉燮任職二年,即被免職。

他很高興地說:“我能夠與古代的清官一起載入史冊,比得到提拔還要幸運。”

十八則

清代道光年間,曾國藩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有一次受到政敵的惡言誹謗,為表清白,堵住敵人之嘴,竟當著眾人的面,挺身而出,把自己脫得精光,露出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著屁股走進銀庫清點現銀,從而查清了國庫虧空的真相,揪出了真正的國家蠹蟲。

十九則

清代康熙初年,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全省唯一“卓異”,升任合州知州。

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僅有一隻還捨不得吃的鹹鴨,乃割下一半作為禮品讓兒子帶回老家,因此人稱“半鴨知縣”。

\[注\]于成龍,清代名臣,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康熙稱讚他為“天下廉吏第一”。

二十則

隋朝時的齊州別駕趙軌因為勤政為民得到皇帝的嘉獎,被提拔入朝任職。

離開齊州時,父老鄉親都來送行,一位老者代表眾人敬他一杯清水,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有如水火不相交。

如今你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

您清廉如水,特獻上清水一杯為您餞行。”趙軌接過,一飲而盡,百姓們則揮淚相送。

二十一則

湯斌在京城任職時,較之以往更加貧困,租的房子在一個小巷子裡,禦寒就靠一件羊皮襖。

冬天上朝時,衛士們無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指著他說:“這位穿羊皮襖的,就是湯尚書。”

\[注\]湯斌,清代名儒,歷任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

為官清正廉明,體恤民生。

二十二則

湯斌在京城官邸中去世,京官前去弔唁,發現湯斌的遺體上穿的都是粗布衣服,遺產僅有官銀8兩。

同僚崑山人徐幹學尚書拿出20兩銀子,才把後事辦好。

二十三則

西漢朱邑生活儉樸,凡有賞賜,總是用來接濟貧困的親戚朋友或鄰里鄉黨,為官數十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

朱邑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我曾是桐鄉小吏,那裡的老百姓很敬愛我,我同樣也很想念他們,我死後,你們要把我葬在桐鄉。”當地百姓懷念朱邑生前業績,不僅主動為朱邑修起了大冢,還建起了祠廟,歲歲祭祀,數百年煙火未絕。

\[注\]朱邑,西漢官員,年輕時曾任桐鄉嗇夫,後升任北海郡太守和大司農等職。

二十四則

唐太宗得到一隻鷂鷹,非常喜歡,整天讓鷂鷹站在自己手臂上,愛之如珍寶。

有一天,唐太宗正耍著鷂鷹玩,忽然看見魏徵走了過來,趕忙將鷂鷹藏在懷裡,不想讓魏徵看見。

其實魏徵早已看見,但他不動聲色,走到太宗跟前,作揖問安之後,就滔滔不絕地彙報起來。

等魏徵把話說完,作揖走開,唐太宗再看他的鳥兒,早已憋死懷中。

二十五則

朱士筠(yún)與劉統勳有舊。

劉統勳升任內閣大學士後,朱士筠就不再與之交往。

一天,兩人在朝堂相遇,劉統勳對朱士筠說:“你不認識我了嗎?”朱士筠很認真地說:“沒有公事,不敢入丞相之門。”

\[注\]劉統勳,清代官員,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

二十六則

曾國藩曾經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說:“聽說林則徐三個兒子分家,各得錢六千串,他做了二十年的總督、巡撫,只有這麼一點家產,官德修養不是你我能夠相比的,我們這些人應該向他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