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還原真實的歷史,朱元璋的那些事兒(二十四)

小說:還原真實的歷史,朱元璋的那些事兒(二十四)

《慢客讀書》(連載)

第24章

建國(2)

進士的牌子好寫,人家畢竟見過大世面,那舉人怎麼辦?不能寫中進士,也不能寫兩榜,放心,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舉人出門的時候,由於可寫的不多,他們充分發揮了創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鄉試中舉的,就寫個牌子“丁寅舉人”;再想想,老子在縣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點,但也是官嘛,於是第二個牌子就寫“某縣主簿”;此外還有什麼何年何月被表彰過、有何政績,都可以寫上去,反正能騙騙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這樣的誘惑,使得無數人前仆後繼,向著官位前進,可正如前面所說,當官哪有那麼容易呢,朱元璋及他的子孫們早就為他們設置了最困難的一道關卡,這道關卡不但改變了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讓無數人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影響了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

這道關卡就是八股。

八股

這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現象,八股可以說是明朝的發明創造,這套玩意兒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展完善,影響了後來近五百年的知識分子,不可不說。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考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在的學生考試前要複習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只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裡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範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定的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像現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麼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只有那麼多字,各級考試都從裡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於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果就是糊塗考糊塗,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麼人才?

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別急,明朝統治者們還有殺手鐧,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即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朱熹。

朱熹曾經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註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聖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天可憐見!朱聖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時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準,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確實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傢伙當年到底是什麼樣的思維,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並不只是玩笑而已。

無數考生午夜夢迴,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並不俊朗的外貌和並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於罵完後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

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明朝的學子們開始完成他們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驚歎的是,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考生們仍然寫出了很多錦繡文章,在下曾經看過兩篇八股狀元文,文辭優美,立意深刻,想到這些文章是他們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寫出的,實在令後生晚輩佩服不已。

八股考試的弊端是很多的,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制下,很多優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總的看來,這一制度還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其影響深遠,直到近代,人們還以考過八股為榮。比如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問蔣夢麟考的是什麼秀才,蔣夢

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八股之強悍可見一斑。

朝廷的鬥爭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好的效果,但鬥爭終究是不會消停的,幹掉外敵,就開始搞內患。具體地講,是派別鬥爭。

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基本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當時見面,如果能說淮西話,就是光榮。

有人曾問我,李善長何許人也,為什麼是第一功臣?確實,他好像很少出面幹什麼大事,這是由他的工作特點決定的。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辦理,如果把劉基比做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地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有敢專權的,就有敢分權的,淮西集團很快就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這個集團的首領就是劉基。

這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也很有興趣,他準備看一場好戲。

這場戲的主角是李善長和劉基,但僅有主角是不夠的,下面我們要介紹配角和龍套出場,這些人人多勢眾,是這場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以找茬為職業的官員

他們的名字叫言官。下面我們將介紹一下這些人。

言官到底是什麼官呢?顧名思義,就是說話的官,到了明朝後期,也有人把這些人稱為罵官,實際上,他們是明朝監察制度的產物。

朱元璋建國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臺,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將其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長官是左右都御史,這個官名大家在電視上經常可以聽到,而都察院的主要骨幹是都察御史,這些都察御史共有十三道,以當時的十三個省區分,共有一百一十人。這些人權力極大,他們什麼都管,由於平時並沒有什麼具體的事務要處理,就整天到處轉悠,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額,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錯案,辦事的官員看到他們就怕。

你可能會問,這些人權力如此之大,如果他們徇私枉法怎麼辦呢?對於這個問題,你應該大大地佩服一下朱元璋,他想了一些很絕的方法來規範御史的行為。

首先,挑選御史的時候,專門找那些書呆子道學先生、認死理的去幹這行,因為這工作得罪人,撈不到錢,而道學先生是最合適的人選。其次,他用了以小制大的方法,這些御史都是七品官,可以說是芝麻官,賦予他們監管長官的權力,就使得他們不敢過於張狂。有個官名叫八府巡按(周星馳電影裡出現過),乍一聽,八府的巡按,官一定很大,其實也就是個芝麻官,往往是朝廷臨時委派監察御史擔任的,就相當於以前所謂的特派員,官極小,權極大。但就是這樣,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於是他又建了一套班子,來監督都察院。這就是六科給事中。

對應中央六部,朱元璋設立了六科,各科設都給事中一人,官位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官位從七品。這些人的權力大到駭人聽聞的地步。

他們如果認為以皇帝名義發出的敕令有不妥之處,居然可以將敕令退回!而皇帝交派各衙門口辦理的事件,由他們每五天檢查督辦一次,倘若有拖延不辦,或是動作遲緩者,他們就要向皇帝打小報告;各部完成任務,還要乖乖地去六科銷賬。此外,官員年終考核,這些給事中也要進行審核。

這些人的行為特點可以概括為:你要打我,我就罵你。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他們從不動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你要是得罪了他,那就慘了,這些人罵人的功夫極高,都是飽讀詩書之輩,罵人也有典籍來歷,出自某典某條。如果你書讀得少,還以為他在誇你呢。可能回家查了書,看到某個典故方才恍然大悟,連祖宗十八代也給人罵了。罵人不帶髒字的功夫,實在厲害。

這種獨門絕技代代相傳,到東林黨達到了高峰,真可謂是口水橫飛,引經據典,用意惡毒卻又言辭優美。套用葛優的一句話:“人家罵你都聽不懂!”

朱元璋搞來這群人後,他自己也很快就吃到了苦頭。

比如洪武年間,御史周觀政巡視南京奉天門。這裡說明一下,周觀政是巡城御史,屬於最低層的監察御史。在他巡查時,遇見一群太監正領著一夥女樂往奉天門內走去。根據大明的內宮制度,女樂是不準入內的。周觀政當即上前制止,領頭的太監理都不理他,說了一句:“我有聖旨在身!”(注意這句話的分量)

按說一般人也就放他過去了,可週觀政堅持說就是有聖旨也不得違背大明的內宮制度,堅決不準女樂入內。太監遇到這麼個人,只好回宮稟報朱元璋。朱元璋苦笑一下,便傳口諭,不再讓女樂入宮,還特意加上一句,周觀政你幹得好,回去休息吧。無論怎麼說,朱元璋已經仁至義盡,給足了周觀政面子。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周觀政死都不走,這個書呆子不依不饒,一定要朱元璋出來和他說。朱元璋明白自己選的這些人都是不會通融的,娛樂也搞不成了,親自穿上朝服出宮進行安撫,對周觀政說,你做得對,我已經反悔,不用女樂了。周觀政聽到後,才回家睡覺。

?(待續)

還原真實的歷史,朱元璋的那些事兒(二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