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歧視:美國黑人從軍簡史

美軍遍及全球的軍事行動,令美國大兵長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通過媒體畫面,可以看到美軍的種族構成非常豐富,通常以歐裔白種人為主,其次就要數非裔黑人,再次就是亞裔、拉美裔、北美土著等。時至21世紀,儘管種族歧視導致的矛盾事件仍時有發生,但美軍各色人種從法律上基本實現了平等,但獲得平等權力的過程卻漫長而曲折。

漫長歧視:美國黑人從軍簡史

早在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取消了禁止武裝黑人的禁令,至少有5000餘名黑人參加了大陸軍。但這並不意味著有色人種在美國軍隊中取得了與白人一樣的平等地位。1792年,美國頒佈法令禁止美軍徵募黑人;1778年海軍陸戰隊建立時,明文規定:“不得徵募黑人、混血人和印第安人。”陸戰隊認為:可以在軍中“使用”黑人,但不能徵募黑人。實際就是不承認黑人在軍隊中的職業地位,只將其當做軍隊的勞工或附庸。

美國南北內戰期間,儘管法律層面廢除了限制有色人種參軍的歧視性規定,但如同當時的廢奴制一樣,軍隊之中對有色人種的偏見仍然根深蒂固,有色人種通常被單獨編組,生活區和訓練區也與白人隔離,有色人種必須表現出遠超白人的才幹和貢獻,才有機會獲得提拔。

漫長歧視:美國黑人從軍簡史

到了一戰期間,受制於兵力來源問題,美軍不得不進一步擴大黑人規模,但多數從事後勤保障工作,大致相當於隨軍勞工,而且由於擔心黑人暴動和逃離,許多部隊還設置了白黑士兵10:1的安全比例給予特殊“照顧”。後期,美國迫於形勢成立了黑人團,黑人特有的體魄和性格優勢開始得到展現,出現了被稱作“哈萊姆的地獄戰士”的369黑人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美軍服役的黑人達到10萬餘人,黑人部隊已經能夠與白人並肩作戰,特別是隨著殘酷戰爭造成的巨大減員,美軍不得不徵募更多的有色人種,並將其投入更重要的戰鬥,戰場也湧現出一批戰果突出的黑人隊伍,比較知名的“紅球運輸隊”、“塔斯克基飛行隊”(印第安人的“風語者”也很出名),其中飛行員本傑明·戴維斯後來成為美國空軍第一個黑人將軍。

漫長歧視:美國黑人從軍簡史

但戰爭一旦結束,曾在亞歐戰場浴血奮戰的黑人,又陷入冷酷的歧視之中。位於新奧爾良的二戰博物館展覽就指出:美軍中的黑人不僅要與德軍、日軍作戰,還要與國內的偏見、歧視和羞辱作鬥爭。美軍在歐洲的盟軍俱樂部、酒吧等場所不對黑人開放,而在火車上黑人士兵甚至要為納粹戰俘讓座,白人士兵甚至讓德國戰俘和他們一起用餐,也不願和黑人戰友一起吃飯。退伍以後,有色人種的士兵們經常不能享有法律在醫療保險、大學學費、自主就業培訓和貸款等方面賦予的福利。即便是已經肩扛將星的傑明·戴維斯,也遭遇了白人士兵拒絕向其行軍禮的尷尬!

漫長歧視:美國黑人從軍簡史

進入冷戰階段,杜魯門出於現實需要,大力彌合軍隊中的種族分歧,禁止軍隊內一切有關種族、膚色方面的歧視,由於初期遭遇巨大的阻力,不得不專門成立了查爾斯·法海委員會,用以協調軍隊中的種族利益問題。

到朝鮮戰爭結束之後,美軍已基本消除了軍隊內的種族隔離。1979年,美國又成立了國防平等機遇管理協會,加大了對種族歧視的懲戒力度。經過200餘年的演化和無數次激烈的矛盾衝突,最終促使了美軍基本解決了種族歧視問題,美軍不斷吸引更多的有色人種參軍,也催生了包括參聯會主席科林·鮑威爾等一批非白人將領。

漫長歧視:美國黑人從軍簡史

儘管美軍立足未來戰爭需要,正在積極招募包括華裔在內的諸多國家、種族的“特殊人才”,但其國內的“白人至上”主義卻有反彈的趨勢,甚至美軍軍規因使用“黑鬼”稱謂引發了廣泛爭議,美國人口調查局至今也還保留著“黑鬼”這一稱謂。看起來,根深蒂固的歧視觀念完全消弭仍待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