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制轉盤機槍是一種什麼武器?

合金9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別顯老梁嫌棄,題主您別整的那麼文雅,把那蘇制那倆字扣了去,整個轉盤槍問大傢伙是啥就成。十個有九個都能回答上來,這不就是大盤雞嗎?

哪家制造的?百分百都能回答上來,除了老毛子哪傻大個,誰家造把槍還整個大圓盤,獨一無二僅此一家啊。重機槍裡他最輕,輕機槍裡他最重,抱懷裡死沉死沉的。

但這玩意有一個好處,就是穩,幾乎沒有後坐力。具有些使用過的同胞們體會,這東西如果在陰天使用的話,能瞅見噴出的火焰有一米多長。當時聽的老梁寬腦門直冒冷汗,這陰天拿出來瞅著就唬人,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畢竟老梁是個連槍都沒有摸過的主,所以對這個事情一時之間也拿不準,有實戰的朋友,可以說明一下。

那麼這槍是咋做出來的呢?

老梁給大傢伙解釋一把,捎帶著回答一一下題主的問題。

咋造出來的。

這槍大名叫DP輕機槍,在最早期的輕機槍家族裡,最晃眼的那幾支就有人家。

當年一戰結束後,經過實戰洗禮後,一幫大老爺們回家蹲家門口回味。重機槍?好東西啊!這要是在陣地前邊蹲上那麼幾挺,甚至還是幾十挺重機槍,子彈管夠的情況下,想拿下陣地,簡直就是做夢。

但這玩意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因為實在是太重了,你個癟犢子碰上個轉移陣地,都成了一幫子苦大仇深的貨,得拆了帶走,而且標尺一旦設定好了,這換個方向打打實在是太費勁了。

咋整?你這不是重機槍嗎?咱能不能來一挺輕機槍,一個人就能操作,火力弱點不怕,最重要的是靈活。

所以在這種思路下,輕機槍的設計就被提上了日程。

至於哪喜歡喝伏特加的老毛子們,對這東西那叫個唾棄,認為這天下是重機槍的天下,輕機槍那就是曇花一現的玩意,根本就不給於足夠的重視。

您覺得重機槍重,四個人不夠,咱整八個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廢那麼大勁整個輕機槍,有病!

雖然大多數老毛子都是這麼認為的,但也有一些個有眼光的看見了輕機槍的優點,這不就整出了

一個輕機槍的戰鬥條例。這東西必須要像步槍一樣,可以爬著打,跪著打,站著還能打,而且走在路上端著槍也能打等等,各種燒包的操作。猛烈點射或者連續掃射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切換,如果你的設計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你們就把你們的設計圖扔到垃圾堆裡或者燒掉,別丟人現眼的拿出來晃盪。

那麼設計師瓦西里.阿里克謝耶維奇.傑格加廖夫(簡稱傑格加廖夫)就自行接受了這個任務。好吧說道這裡老梁插一句嘴,老毛子的名字真是夠長的,所以後面老梁就叫他老傑吧!

這老傑正兒八經的職業是蘇聯炮兵工程勤務少將,搞武器設計那是副業。

這槍的誕生充滿了波折。

1924年這武器就被設計出來,並出了樣槍。可蘇聯蹲在軍械局一幫子沒開眼的毛子依然固執的認為,輕機槍就是一坨那啥,根本就是浪費時間,不給於一點點的重視。

眼瞅著這槍就要胎死腹中了,老傑頂著倆紅通通的大眼珠子都快哭了。這時候這槍的救命恩人出現了古比雪夫將軍。

這人那是老毛子地界中有名的將領,他帶著自己的紅軍輕武器委員會一眼就看中了這槍。

“走拿去試試,亮亮場子!”1924年七月二十二號對這槍就進行了測試,機構動作可靠,戰鬥射速高,簡單異於操作,一系列的高評價就出來了。

在這樣的評語中,老傑就來了精神,他畢竟是個將軍有著自己的人脈,這就通過關係走了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伏龍芝元帥的路子,並極力邀請這位元帥到兵工廠視察一下。

伏龍芝元帥在瞭解了這槍的價格,製造以及各項性能,很高興。

性能自不必說了,憑著簡單製造,就讓這位元帥開心不少。全槍一共就六十五個零件,就算是一個剛剛學會車床的學徒工,稍加訓練一下,都能給你大量製造出來。

這麼好的東西咋不整出來呢?整!使勁的整!

這評語一下,那幫子軍械部的老毛子態度一下就轉變了,立即成了一個管理機構,希望在最短時間之內把這槍整出來並能進行實戰。

這一傢伙下去,各種完善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了下去,啥零下三十度寒區實驗,啥極限疲勞實驗,都整了個遍,結果改進後就正式定名為DPM,這槍一經出品,立馬震驚了世界,被人冠上了“俄國馬克沁”的外號。

想當年德國佬憑藉著他們的MG34通用機槍,橫掃了老毛子的大兵,把個老毛子揍的鼻青臉腫,頂著倆大鼻涕,蹲牆角里不說話了。

“整!咱必須整一個出來,讓那幫子傻帽知道知道,俺毛子家他也有!”老毛子捂著豁了口的大門牙,撕心裂肺的吼了出來。

這話剛一落下,這大盤雞就落到了老毛子的懷裡,把個老毛子開心壞了。

這槍就成為了班級火力支援武器,和德國佬的MG通用機槍就懟上了,後來還被冠上了MG機槍剋星的稱號。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說了:“說實在的要說MG機槍的剋星,這話有點過了,畢竟MG機槍射速是每分鐘1200發,而這槍的理論射擊僅僅達到了600,實戰中也只能在九十發左右,壓制?還真談不上,還有這槍前重後輕,在運動中射擊有點困難。”

老梁就要說了,你家輕機槍抱著竄出來屁股後面還掛著1200發子彈,玩衝鋒?大轉盤一共才四十發子彈提供給你打,咋得您想半分鐘之內就把子彈糟蹋乾淨,想多了吧。

說完了這裡老梁再扯點別的,這槍為了壓制製作工藝,並沒有安裝工藝複雜的消焰器,所以開頭俺說能噴出火焰是有可能的,但真有一米多那麼長,老梁手裡沒有證據,不能胡說。

在有,這抱著這槍跑步,您聽著叮呤咣啷,轉盤裡的大屁股子彈就像敲鼓一樣的敲轉盤,這也是他的一大特色。

這槍在咱中國的地盤上的使用情況

當年國軍的七十四軍,十軍以及第五軍都有裝備過這種槍,在咱抗戰時期也出了不少力。老毛子援助咱八路軍兩千多挺,被蔣光頭這飛天烙鐵硬生生的給燙走了兩千,丟給八路的就剩下一百二十挺。

七十年的時候,咱還把這槍裝在了12.7高射機槍搞訓練,一旦能夠熟練操作了之後,這才換上真傢伙。

大家還記得嗎?當年電影《上甘嶺》有一段,咱解放軍有一個老兵眼睛被炸瞎了,摸著槍,摸著轉盤往裡面塞子彈的情景,這情景老梁一輩子都忘記不了。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蘇制轉盤機槍,是DP-28的機槍,因為機匣上方安裝一個碩大的彈盤,因此在吃雞遊戲中被戲稱為“大盤雞”。

DP-28,也稱為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1928年正式裝備,與莫辛納甘步槍使用同一1908年式7.62mm有底緣步槍彈。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火力猛,每分鐘射速達到600發,空槍重9.1公斤,戰鬥全重12.1公斤。DP輕機槍共生產了80萬挺,是蘇聯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機槍。

DP-28機槍來中國很早,這挺機槍早在抗戰時期就馳騁中國戰場了。1938年,蘇聯兩次售華當時世界最先進DP-28轉盤輕機槍,共2600挺,按步兵營配備可武裝20個蘇械師。可以說,DP-28機槍的首次大規模參戰,是在中國戰場上。當時國軍的74軍,10軍和第5軍等精銳部隊都有裝備這種機槍。

抗戰時期,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也使用過少量DP-28機槍。國共合作以後,國民政府一共撥付給八路軍蘇制DP-28轉盤輕機槍120挺(你沒看錯,120挺,後面是一個零)。當年蘇聯援助中國二千多挺轉盤機槍,八路軍改編後只獲得了這一百多挺。

在《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這種槍身上方帶有大型扁平彈盤的輕機槍,橫掃美國侵略者的場景,讓全體中國人家喻戶曉,國人親切的稱之為“德普輕機槍”和“轉盤機關槍 ” 。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一開始援助中國36個步兵師的全套武器,包括捷格加廖夫DP-28機槍8148挺,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225挺DP-28機槍。

1953年,新中國仿製DP-28機槍為53式輕機槍,到1957年停產時為止,共生產53式輕機槍41265挺,能裝備近200個步兵師。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隨著國產的53式重機槍,56式班用機槍的大量配裝,笨重的53式轉盤機槍就迅速退役了


科羅廖夫


DP大盤雞就是一種機槍啊,最大優點的話應該算是結構非常簡單了。


全拆完了也就62個零件,這可是機槍。你看SKS都有102個零件,所以這貨非常毛子,適合量產。

47發的彈盤比捷克、BAR、布朗這些輕機槍彈容要大的多。

但毛病也是不少,畢竟輕機槍這玩意在二十年代也只是個起步期。首先他這個大盤子就非常鬧心,結構複雜,而且體積偏大,也不方便攜帶,磕磕碰碰之後供彈更差。

德棍第一次見到蘇軍副射手揹著這大盤子時候會不會估計這孩子是個工兵,來埋反坦克地雷的。

還有它的槍機復進簧是繞在導氣活塞上的,而活塞特別燙,射擊時間一長。彈簧就會軟化,影響裝填。

而且這貨連個把手都沒有,不方便提行


瘋狗的輕武


蘇制轉盤機槍大名叫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外文名稱叫DP-28機槍,是前蘇聯的一款制式輕機槍,因為在機匣上方安裝了一個大彈盤,所以被中國俗稱轉盤機槍。

在一戰中輕武器上是馬克沁重機槍的天下,但是馬克沁重機槍因為不太方便運動,在一戰後,裝甲坦克快速發展,戰爭形態和意識也不斷轉變,所以,輕機槍作為一款能夠快速移動,簡單輕便,得到各國的青睞。

比如捷克製造ZB-26式機槍就深受亞洲國家的歡迎,老蔣好使的時候購買和仿製了將近十萬挺輕機槍,除此之外,德國製造的MG34通用機槍和MG42機槍在二戰中都有不俗的表現,美軍裝備勃朗寧自動步槍雖然被美軍當步槍使用,但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輕機槍的作用。可以說,輕機槍在二戰和二戰之後的戰爭形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而蘇聯的當家輕機槍就是這個轉盤機槍,輕機槍都有一個優點,就是在子彈上可以使用步槍的子彈,這對步兵來說簡直就是一項福利,在一個最小的作戰單位中,如果因為槍不一樣,而要採用好幾個規格的子彈,絕對是一件麻煩事,所以,輕機槍一般普遍採用步槍的子彈,機步子彈統一。捷克式輕機槍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毛瑟步槍子彈,蘇聯轉盤機槍則採用了莫辛納甘步槍的7.62*54mm子彈。

轉盤機槍沒分鐘射速可達600發,射程800米,性能還算可以,在二戰中蘇聯共生產了超過七十萬多挺,被大量應用在坦克裝甲車甚至是飛機上。

之所會生產這麼多機槍,也跟轉盤機槍的結構特點有關,轉盤機槍結構特別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因而可以大量快速生產,但是這款槍卻未能代表蘇聯的軍工水平,也就是1300多萬蘇軍,必須得有裝備啊!即使差一點,也得有,這一點跟中國就不一樣,中國二戰中是有人但是沒有裝備,蘇聯後來是有裝備但是沒有人。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蘇聯的女兵都人手一把莫辛納甘步槍。

正因為如此,在二戰結束後,轉盤機槍就升級為RP-46式連用機槍,當然大批這樣的武器並沒有被直接丟掉,很大一部分都被賣給了其他國家,在抗美援朝中,中國就大量裝備轉盤機槍,具體數目不詳,但是以我們的仿造能力,瞬間就能自主生產製造,後期自然也將這種笨重的機槍淘汰了。

但是轉盤機槍並沒有完全退役,即使在至今的局部地區衝突中,扔被使用。


史論縱橫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即為dp28,為捷格加廖夫設計。DP-28是一種輕型機槍,發射主要由1928年開始使用的蘇聯的7.62×54mm子彈.dp系列機槍在20世紀50年代,被更先進的RPD系列機槍補充,並在20世紀60年代被蘇聯軍隊的通用PK機槍完全取代。使用日期為1928 - 1960。DP28的前身—DP-27是早期DP-26的改進。 DP-27相對便宜且易於量產 - 早期型號的部件少於80個。

DP特別能夠以可靠的方式抵擋汙泥以及灰塵。在測試中,它被埋在沙子和泥土中,仍然能夠持續發射500多發子彈(這證明了蘇聯簡單的設計缺帶來了相當高的可靠性)。 DP系列的主要缺點之一是其兩腳架;它不能承受太多的力並容易損壞。此外,反衝的槍機彈簧位於機筒下方,位於氣體活塞周圍;這是DP的設計問題之一,因為春天往往會因槍機過熱而卡殼或者損失槍管。

另外,唯一的裝填方式是從頂部安裝輪式彈盤的47發彈藥,相對其他機器較小,長時間連續射擊不能像現代連接彈鏈的武器子彈一樣。這種方式對於方式作戰所需要的全自動火力壓制很麻煩。 dp28不得不使用彈盤進行裝填,雖然這可以輸送子彈,但本身太重,攜帶不便,容易損壞。由於裝填方式的射擊。dp28不得不在作戰之前由副手裝填作戰所需要的子彈。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過程。

儘管存在許多問題,但DP有著相當有效的輕型支援武器的聲譽。它被紅軍的綽號叫做“電唱機”(proigryvatel)。因為盤形的盤子雜誌類似於留聲機唱片,而且它的頂蓋在武器發射時旋轉。我國在朝鮮戰爭中廣泛使用了DP系列(不僅僅是dp28),並將DPM輕機槍仿造為53式。DP機槍的所有變種都由蘇聯和中國在越南戰爭中出售給了越南。


貞觀防務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一句高亢的臺詞,凸顯《英雄兒女》裡王成的犧牲精神,英雄的壯舉至今人熱血沸騰。

王成手裡使用的那一款蘇聯製造的轉盤機槍,也因其鮮明的外觀特徵而被很多人記住,它在抗美援朝期間是中國志願軍部隊的標配武器。

這種槍的正式稱呼叫“DP輕機槍”,由蘇聯少將捷格加廖夫主持設計,1926年定型、1927年通過測試、1928年列裝蘇軍。由於該機槍的彈盤在設計時會旋轉,在蘇軍裡贏得“唱片機”的綽號,而在中國有“轉盤機槍”之稱。

DP的構造比較簡單,一共只有65個零件,並且工藝要求不高,很適合大批量生產。DP主要被應用在蘇德戰場上,二戰結束後在蘇軍裡的地位下降,新式的RPD、RPK等新型輕機槍取代它的地位。

但在世界的軍火市場,DP並未失寵,仍舊被很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在1991年的索馬里戰爭、2011年的利比亞內戰以及最近的中東衝突裡都能見到它的身影。DP的有效射程達到800米,每分鐘500-600發的射速,還是很符合很多武裝的胃口。

不得不說,DP的園狀彈盤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效應,讓人一看就記住了。這彈盤也是DP最大的特徵,它被平放在槍身上方,由上下兩盤合攏構成,上盤迴旋不斷將子彈送到進彈口。

那麼,DP是如何誕生的呢?它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跟希特勒德軍的入侵,沒有1毛錢的關係。

原因是人們發現像馬克沁機槍之流的重機槍,實在是質量太重,戰時的移動太不方便。於是,世界各國的軍界就對改善機槍的機動性產生興趣,各種輕機槍的研製相繼啟動。

就蘇聯紅軍來說,他們有著自己的戰鬥要求,需要輕機槍就像步槍一樣實用,可以進行任何姿勢的射擊,臥姿、跪姿、立姿、走姿……1923年捷格加廖夫接受命令,開始對輕機槍的射擊,DP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很多網友玩“吃雞遊戲”,叫DP為“大盤雞”,你覺得這個綽號怎麼樣呢?


子屠龍


在絕地求生這款遊戲裡有一把叫DP-28的圓形彈盤的機槍,玩家管它叫“大盤雞”,這一把槍在遊戲裡有著很高的穩定性、不吃配件和47發的大彈容受到一些老玩家的喜愛,把它當狙擊槍使。不過對於新手來說這卻是不怎麼友好的武器,因為近戰它的射速相比其他突擊步槍更慢。


蘇聯BT坦克上的DP-27機槍

轉盤機槍最初也可追溯到一戰時期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它碩大的槍管外筒 和一個彈鼓而聞名,而估計DP-27可能也有借鑑它的設計。可能是對時間產生的誤解遊戲裡的大盤雞在歷史上並不叫DP-28,而且DP-27。是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的經典作品,於1921年開始設計,1928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它的特點主要有結構比較簡單,而且製造工藝並不高,比較適合大量生產,它也秉承了蘇系武器製造工藝雖然粗糙但是可靠性好的設計理念。
1941年紅場閱兵中蘇軍裝備的劉易斯輕機槍


1941年紅場閱兵中的DP-27方陣,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的彈盤裡面全部壓滿實彈,閱兵過後他們直接將開赴
十幾公里外的莫斯科城郊與德軍進行作戰。

它也是蘇德戰爭中輸的步兵班的主要火力輸出,它和各國的輕機槍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採用47發的大半盤供彈,火力持續性更好,不過它在蘇德戰場上面對德軍的MG-34/42就沒有任何優勢。在朝鮮戰爭中作為支援大量賣給中國軍隊,也成為了中國志願軍手中的一把利器。不過它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重量比較大,全重12.8kg,對於身材高大的斯拉夫人還比較合適,但是對於體型較小的東亞人來說就比較重


電影《英雄兒女》中陣地只剩下王成一個人後,用各種武器反擊,現在它拿的就是從蘇聯買來的DP-27輕機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DP-28轉盤槍比起德國的MG-42機槍真不算什麼好東西,它的最高每分鐘600發的射速比起MG-42的每分鐘1500發,聽到槍聲都洩氣。但是每分鐘600發的射速卻是那個時代通用機槍射速,這個射速創造的奇蹟早已神話般深入人心,戰場上關心的是打掉了槍口下的多少個目標,很少人關心射速有多高。在MG-42射手忙著找新彈藥時,DP-28還在對目標自信堅定的射擊著。DP-28生來就不是用來“壓制”敵人火力的,它只不過是高射速的“莫辛納甘”,執行的是“對地面慢速移動或固定目標的模糊精確打擊”,它的威力在於“點射”,故一盤子彈夠執行5分鐘以上的“壓制任務”。

戰場上合理的武器搭配: 莫辛納甘+ PPS-41+ DP-28,中近火力搭配決定了DP-28是一件有效優秀的武器。朝鮮戰爭中在“上甘嶺戰役”中,DP-28被志願軍用的令聯合國軍聞風喪膽。


B座603-YXQ


DP27輕機槍,是蘇聯捷格佳廖夫步兵用機槍,當年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曾大量裝備此槍,五、六十年代國內拍戰爭題材電影中經常出現,所以被國內觀眾稱之為“轉盤機槍”。

此槍乃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 捷格佳廖夫的經典作品,1921年,開始設計,歷時5年設計定型,1928年,成為蘇聯紅軍制式裝備,1944年,改進為DPM 輕機槍。

經歷了蘇芬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DP27輕機槍,再次在朝鮮戰爭上大放異彩,所以此槍在當時世界上主流輕機槍中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直到1950年代末,才逐步被RPD輕機槍所取代。

DP27輕機槍,為導氣式自動武器,開膛待擊,槍口帶有喇叭狀消焰器,金屬切削加工,所以堅固耐用,尤其是整槍的可靠性特別出色。

全槍長1.27米,重量9公斤,口徑7.62毫米,47發彈盤供彈,理論射速600發/分,戰鬥射速100發/分,最大射程3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採用了柱形準星和 V形 照門。

該槍最大的特徵,是圓型的彈盤供彈,平放在槍身的上方,射擊時彈盤是會轉動的,所以被軍迷們叫做轉盤機槍。

總之,DP27輕機槍,也即軍迷們所稱的轉盤機槍,具備優良的技戰術性能,在蘇芬戰爭時名聲大噪,成了步兵班強有力的火力輸出兵器,引起了歐美各國的注意,歐美槍械家稱此槍發明者捷格佳廖夫為天才的設計師,DP27輕機槍為“俄國的馬克沁”。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23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ДП輕機槍的俄語全稱是:Дегтярёва пехотный ручной пулемёт,翻譯過來即捷格加廖夫步兵輕機槍。

1921年,俄羅斯槍械設計師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開始著手射擊一款結構獨特的輕機槍。1927年,該機槍定型並開始投入生產,1928年正式列裝蘇聯紅軍。這是一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主要輕機槍。它的正式命名為ДП-27型7.62毫米輕機槍。國內則稱其為德普輕機槍,它的標誌性特徵是供彈具是一個大圓盤狀的47發大彈盤。這個大彈盤源於早期的美製劉易斯機槍,由於彈盤和槍械結合後太重,難以攜帶,行軍時需取下彈盤。1944年10月14日,蘇聯定型了改進型ДПМ輕機槍,它針對ДП-27輕機槍的缺點進行了改進,外觀主要變化是增加了小握把,以方便使用。同時還有1929年採用的改進型ДТ輕機槍,它把木質槍托改為可伸縮的金屬槍托,彈盤改為3排63發裝,作為坦克或裝甲車載機槍使用。1941—1945年,上述幾款機槍共生產了809823挺。

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少將(1880年1月2日——1949年1月16日)

ДП輕機槍的結構非常簡單,零件多為切削加工。採用導氣式,其閉鎖是由瑞典人發明的,由於類似於魚類呼吸,因此被稱為魚鰓式。其優點是沒有一般旋轉閉鎖槍機的“旋轉”過程,也不需要在槍管或槍管節套末端加工閉鎖所需要的突起和開槽,更利於生產。缺點是如果在組裝過程中遺漏了閉鎖擋片,武器雖然仍然有可能上膛並擊發,但會導致故障甚至事故。由於其復進簧套安裝在活塞桿上,雖然減小了機匣長度,但長期使用的話,復進簧因受熱彈力會逐漸減弱,最終引發故障,因此必須更換。

除了蘇聯人自己使用外,還被以下國家使用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貝寧、中非、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摩羅、剛果(布)、古巴、赤道幾內亞、埃塞俄比亞、芬蘭、匈牙利、老撾、利比亞、蒙古、尼日利亞、朝鮮、波蘭、塞舌爾、索馬里、西班牙、蘇丹、敘利亞、坦桑尼亞、多哥、圖瓦人民共和國、烏克蘭、越南、南斯拉夫。

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蘇聯曾援助中國國民政府約5600挺德普輕機槍,而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分到了少量這種機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時也曾使用德普輕機槍(在電影《上甘嶺》種就有為德普輕機槍上彈和投入戰鬥的鏡頭),新中國也曾仿製ДПМ機槍成為我軍的53式制式輕機槍,除了自用外也曾提供給北越用於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