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軌交網絡規模全球第一,它的“大腦”由一名80後設計

全球規模第一的軌交網絡有一個“大腦”,由一名80後主導設計。

她名叫蔡佳妮,她和她的團隊用了五年時間,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走訪調研,將上海原本每條軌交線路相對獨立的控制中心,集成到統一的調度指揮平臺,即軌交全網控制系統,實現集中指揮、統一協調、高效聯動。

因此,她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等多項榮譽,2019年又獲評“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標兵”。

2019年下半年,納入這一系統的上海軌道交通網絡運營指揮調度大樓也即將亮相。“這棟大樓就像我的孩子,未來在這裡,將實現全市30條軌交線路的統一運營管理。”蔡佳妮說。

上海轨交网络规模全球第一,它的“大脑”由一名80后设计

蔡佳妮(左三)在工地。受訪者供圖

見證上海軌交發展

“小時候我家住閔行區莘莊,讀書時,我看著地鐵1號線從上海火車站到錦江樂園站的通車運營,後來又延伸到了莘莊站。”蔡佳妮說。

生在上海,長在上海,蔡佳妮見證了上海軌交從起步到發展的各個階段,“地鐵延伸到哪裡,城市發展就到那裡,出行也越來越便利,周邊配套的生活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她說。

蔡佳妮大學本科及碩士,均就讀於上海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後不久,她就進入申通地鐵集團技術中心工作。

“剛進單位,需要從理論轉變到實踐上來,要不斷學習和摸索。”蔡佳妮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回憶說,入職後,她就開始接觸軌交的每一個機電控制系統,最初從自動售檢票系統開始,再到各類監控系統,逐漸摸清了所有機電設備發生故障的特點和規律。

2010年世博會後,上海逐漸形成了一個成熟的軌交線路網絡,但也面臨新的挑戰。

“以往,每一條軌交線路的運營管理都是相對獨立的,有各自的控制中心,路線之間的協調需要依靠人工指令。但隨著城市發展的要求,實現對軌交的全網管理迫在眉睫。”蔡佳妮說。

她進一步解釋道:軌交全網管理,可以使得客流分佈更均衡,路線之間銜接更有效,一旦發生大客流、晚點、故障等突發狀況,也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作出應答。

上海轨交网络规模全球第一,它的“大脑”由一名80后设计

蔡佳妮(右一)

設計上海軌交控制“大腦”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建成一套統一的綜合集成監控平臺,這等於就是上海軌交控制的‘大腦’。”蔡佳妮表示,這一平臺建設當時在國內外都無任何標準參照,“等於一頁白紙。”

為實現這一目標,蔡佳妮深入調研每條路線,仔細詢問一線調度指揮人員,並詳細記錄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故障、應對措施以及改進需求等,還查閱了國內外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設性文獻資料,與團隊成員在一起反覆討論,不斷改進平臺設計方案。

從項目立項到竣工,前後經歷了5年,蔡佳妮覺得最難的還是對複雜巨系統整合設計,“由於每一條軌交路線在不同年代建成,也有不同的建設週期,各類機電設備的規格、尺寸、接口等都不同,這就需要突破傳統的設計思路去解決問題。”

傳統設計中,每條軌交路線控制指揮室150平方米,監控屏幕面積就有20塊70寸屏幕拼接起來那麼大。但改進設計後,超大屏幕變成了桌前小屏,只需要3個操作檯、10平方米大小空間就可以取代,“空間距離縮短了,時間差也沒有了,這樣可以讓全網控制系統都納入到一個大廳,同一時間內統一調度所有軌交路線。”蔡佳妮說。

全網控制中心的建設,除了統一的監控指揮平臺,建築結構、工藝佈局、作業流程等都需要優化再造。這些都超出了蔡佳妮的專業領域範圍,但她堅持一邊學、一邊摸索,帶領團隊翻遍調度規程、作業指導手冊等,為整棟軌交指揮調度大樓的建設提供詳實的依據,並且得到了政府部門和行業專家的一致認可。

這些年來,她也因此獲得多項榮譽: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4項上海市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12項上海市科技成果,2篇核心期刊獨立發表論文,8項專利授權……蔡佳妮曾被授予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也於2019年獲評“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標兵”。

上海轨交网络规模全球第一,它的“大脑”由一名80后设计

蔡佳妮(左一)調研一線調度指揮工作

迎接下一個挑戰

現在上海軌交網絡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有17條軌交線,運營長度705公里,每日客流1200萬人次。

2019年下半年,納入軌交全網控制系統的上海軌道交通網絡運營指揮調度大樓也將正式亮相。未來,這裡將實現全市30條軌交線路的統一運營管理。

“這棟大樓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對它傾注的心血超過了對我的孩子。”蔡佳妮說,自己在生下孩子之後,開始參與這一系統的設計,如今成就感滿滿,但也有著對家人的歉疚。

作為一名地鐵人、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者,她有一份責任心和使命感。每當夜幕降臨,辦公室裡最後走的往往是她,有時候難得準點在單位下了班,又趕赴建設現場繼續上班,同事經常在半夜還能收到她的工作留言。

在負責指揮調度大樓項目的五年多來,由於隨時需要調整方案,她沒有休過一天年假,疏於對家庭的照顧。看著女兒期盼的眼神,她常常哄著女兒:“等媽媽這個項目忙完,就能多點時間陪著你了。”

如今,蔡佳妮又將面臨著下一個挑戰。到2020年,上海將形成800多公里的超大軌道交通運營網絡。

“超大規模網絡的建設運營管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蔡佳妮對此信心十足,“當下,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迅猛,未來通過智能化的手段為軌交運行預警也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