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阿里東風、登頂“浙江第一區”,且看網紅餘杭蝶變史


借勢阿里東風、登頂“浙江第一區”,且看網紅餘杭蝶變史


杭州西郊,餘杭街道,靜謐的南苕溪由西向北,緩緩流淌。

這裡如今被當地人稱為“老餘杭”,一個老字,既傾訴著其悠久的歷史,也暗示了期間所經歷的起伏與波折。

相傳,餘杭之名得自“夏禹東去舍舟航登陸”。秦王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餘杭縣,屬會稽郡。此後的2000多年裡,餘杭分分合合,時而為郡,時而為縣,不過在大多數時間裡,縣治都位於餘杭鎮,也就是老餘杭。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61年。

那年三月,剛從臨安縣析出的原餘杭縣境,與原杭縣部分區域所組建的錢塘聯社合併。雖然名字依舊定為餘杭縣,但縣治卻從餘杭鎮東遷到了原杭縣政府駐地臨平鎮。

後人已經無從知曉,當初為何要將縣治搬到杭州東陲,緊鄰嘉興的臨平?我們只能猜測,因為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向東發展的確是杭州的戰略方向。

只是這一切,都與餘杭鎮無關。

面對以臨平為代表的整個東部餘杭的崛起,老餘杭、倉前、閒林、中泰這些西部鄉鎮惟有黯然神傷。

和所有因政治地位而興起,又因政治地位被拔除而衰落的城鎮一樣,從縣城降格為鎮區的老餘杭,在隨後的的歲月中消沉了近半個世紀。

借勢阿里東風、登頂“浙江第一區”,且看網紅餘杭蝶變史


2000年,一位姓王的中年人走馬上任杭州書記。

這位後來深刻改變杭州城市格局與形象氣質的新領導,是一位堅定的“東向派”。從他開始,杭州先後提出“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擁江戰略”,由此正式告別“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

十幾年間,從錢江新城到錢江世紀城,從彭埠到九堡再到下沙,杭州城一路向東狂飆突進。在此過程中,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的杭州高新區,從老城區西面的原文教區搬到了濱江,而曾經的江干東郊——下沙,則一舉變身大學城、國家級經開區。

對此,官方曾用“旅遊西進,城市東擴”八字加以總結。雖然將“旅遊西進”擺在前面,但世人關心的都是後面那四個字,其中就包括馬雲。

自1999年帶著“十八羅漢”創業以來,阿里巴巴發展迅猛。到2008年前後,馬雲開始思考主要的子公司淘寶網的未來,並著手淘寶城的選址。最初,他也曾將目光投向杭城的東面,並與當時經濟發展如日中天的蕭山,進行過積極接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關於阿里與蕭山的這一段交往史,蕭山民間至今耿耿於懷。2016年的12月,有網民在蕭山網絡問政平臺上發問,當年蕭山為何沒有和阿里巴巴達成合作?

得到的答覆是:蕭山非常歡迎阿里巴巴落戶蕭山,但其作為營收破千億的互聯網企業,對項目落戶地的選擇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包括政策、交通、環境、人才、教育、醫療、生活配套、產業配套等諸多內容。其次在阿里巴巴淘寶城的選址過程中,蕭山方面已拿出最大的誠意和最優惠的條件,但最終未能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感到非常遺憾。

相比官方回應的滴水不漏,坊間的傳聞就要生動而具體的多。據說馬雲當時提出要50畝地,而且用地價格比較低,蕭山方面覺得阿里巴巴條件太高,想廉價要地,便一口回絕。

傳聞是真是假,三土無從考證,估計蕭山方面當時也不會想到,與阿里的這次擦肩而過,不僅便宜了老對手餘杭,還最終弄丟了自己坐了23年的浙江“首縣(區)”交椅。

甚至就連餘杭人恐怕都想不到,阿里總部的落戶竟然改變了餘杭幾十年來所形成的“東重西輕”的區域格局,落寞了半個世紀的老餘杭及周邊區域因此重煥生機。

借勢阿里東風、登頂“浙江第一區”,且看網紅餘杭蝶變史


多年以後,馬雲曾這樣回憶自己與餘杭的那次邂逅:

我考察了很多區域,只有像餘杭這個地方,特別適合我們企業的發展。餘杭具有很濃厚的文化底蘊,環境特別優美,離西溪溼地非常近,我那天去考察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地方天生就是一塊非常好的創業之地,而且我自己也覺得,我夢想中的創業就應該從這個地方起來,我們要打造一個淘寶城,把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放在那裡。

馬雲沒有食言,自2008年阿里與餘杭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後的十年間,他的確逐步把(阿里系)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搬到了這裡。

2013年6月,阿里巴巴西溪園區(淘寶城)一期落成,約1.2萬名員工浩浩蕩蕩進駐園區。對餘杭來說,阿里落戶未來科技城,這是其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由此,餘杭獲得了發展良機。但對阿里對馬雲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事實上,直到今天,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四期依然還處於建設中。“中國的總部項目規模一貫巨大”“亞馬遜總部也才2萬方,而四期面積達43萬方,預計將於2019年完工。”四期總設計師、設計過亞馬遜總部的Eric,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感慨。

不只是總部落戶。2016年12月28日,在湖畔大學第三期學員面試現場,校長馬雲披露了實體校園將選址餘杭倉前鎮,毗鄰夢想小鎮,預計2017年開工,2020年湖畔大學五週年時投入使用。

2017年 5月23日,菜鳥智慧產業園簽約落戶距離阿里巴巴總部僅5公里的東西大道邊,項目包括產業園區、會展中心、產業研發基地及相關配套等功能。

同年6月10日,馬雲現身餘杭南湖“指點湖山”,表示阿里將發揮其世界知名企業高端資源、全球化視野的優勢,會同餘杭區共同開展“南湖創新小鎮”整體規劃、產業佈局、城市配套等有關工作,並參與實施“南湖創新小鎮”開發。

3個月後的9月6日,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創辦的之江實驗室揭牌成立;10月,馬雲在雲棲大會上宣佈籌建阿里巴巴“達摩院”,三年投入1000億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這些令人激動的頂級機構,無一例外都位於老餘杭周邊。

除了產業和項目上的持續助力,在一些公共領域,阿里巴巴同樣慷慨解囊。

2017年6月9日,馬雲攜阿里17位創始人及合夥人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5.6億元,並指定用於浙大附屬第一醫院餘杭院區建設,支持餘杭院區的醫療設備購置、人才培養與引進、醫學研究等。此舉開創了國內社會捐助公共醫療機構的先河。

可以說,阿里巴巴以一企之力,托起了整個老餘杭周邊的發展。

借勢阿里東風、登頂“浙江第一區”,且看網紅餘杭蝶變史


2019年1月15日,蕭山區公佈了年度GDP數據,纏繞幾個月的謎底由此解開。

數據顯示,2018年,蕭山全區(含大江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6.37億元,低於餘杭區的2312.45億元。這是自1995年以來,“浙江經濟第一縣(區)”的首度易主。這其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未來科技城板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阿里巴巴帶給餘杭的不只是總量上的突飛猛進,更有質量和結構上的更新蝶變。

過去,浙江的強縣或者依賴商貿(如義烏),或者依賴工業(如蕭山),而餘杭是浙江有史以來三產數據最強的“經濟第一區(縣)”。2018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1600億,第三產業GDP貢獻值佔比接近八成,可以說餘杭能折冠,享受的正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果實。

更重要的是,未來科技城板塊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杭州的經濟版圖和城市格局。

此前,在“東向戰略”的作用下,杭州幾乎所有的重要地標,如杭州大劇院、國際會議中心(大金球)、市民中心、杭州圖書館等,都位於錢江兩岸。至關重要的高新區更是一腳跨過錢塘江,落腳江東南岸的濱江。

但隨著未來科技城板塊的崛起,它與濱江一東一西,相互呼應,成為杭州科創獨角獸企業的兩大高地。受其鼓舞,2016年,浙江省政府進一步決定以文一西路為主軸,以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為核心,規劃建設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全長約33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

昔日的“旅遊西進”,正在被如今的“科創西進”所取代。其所產生的影響,不僅衝擊著杭州東南面蕭山、濱江等區縣的江湖地位,更顛覆了餘杭內部“東重西輕”的固有格局。

前面三土曾提到,以臨平為首的東部餘杭,過去利用自身作為區政府所在地的優勢,始終力壓中西部一頭。但阿里落戶未來科技城後,大大增加了西部諸鎮的實力。加之中部的良渚,近些年也憑藉歷史底蘊迅速崛起,現在的餘杭,呈現出三足鼎立、“以西為主”的新局面。

這局面,讓許多老土地感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借勢阿里東風、登頂“浙江第一區”,且看網紅餘杭蝶變史


花名“風清揚”的馬雲喜歡言必稱江湖,而江湖上也一直有著“悔創阿里傑克馬”的傳說。

傑克馬或許真得後悔過創業,但回頭來看,他應該不會為當初選擇餘杭、落戶餘杭、發展餘杭的決定而感到後悔。

事實上,經過十年創業歷程,如今的馬雲想必已越發鍾情鐘意於餘杭西部這片鍾靈毓秀之地,因而索性把家搬到了中泰南湖邊的桃花源別墅區。其中的紮根意味再明顯不過。

決心紮根餘杭的不只是馬雲個人,整個阿里系同樣如此。就在3月7日,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五期正式官宣,總建築面積進一步擴大至97.8萬方,名副其實一座淘寶之“城”。

可以這麼說,餘杭和阿里就像一對好CP,前者給了後者“夢想中的創業地方”,而後者則回報老餘杭一個新未來。兩者相互成就,就像一首老歌中所唱的:

這樣的心情,

這樣的路,

我們一起走過。

……

就算回到從前,

這仍是我唯一決定。

我選擇了你,

你選擇了我,

這是我們的選擇。

(更多長三角區域城市分析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三土城市筆記”或“三土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