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誰人歡喜誰人憂?

隨著國家醫改政策的不斷放寬和升級,大家經常能夠聽到看到的一些詞語就是“醫改推進、政策放寬、社會辦醫、多點執業、醫生創業、走出體制、醫生集團等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進軍醫療產業,就目前這幾年直到今天,已經越來越多的社會醫療機構出現,其中不乏中高端定位的,基本模式都是:

1.互聯網+醫療;

2.線上+線下,相互引流;

3.全國跑馬圈地,標準化連鎖;

4.專業已經越來越細分,從專科診所到綜合門診,到醫院,搞得現在連社區都不能坐在家裡等人來了,也都開始出門營銷了;

5.向個人—社區—家庭—企業,形成閉環開進;

6.共享經濟的盛行,包括第三方檢查檢測、手術室、門診等都來共享;

毫無疑問,這些社會醫療機構確實是對公立醫療的很好的補充,基本上全部階層都可以覆蓋了,當然也對公立醫療產生了一些挑戰和壓力,市場化的結果不就是如此嗎?不然去年怎麼會消失了1000多家醫院?不然怎麼會有三甲醫院出紅頭文件禁止醫生外出多點執業?

但問題是:

1.醫療行為有一個天然屬性,永遠改變不了,所謂“看病”,一定要醫生看到病人,不是互聯網都可以取代的;

2.真的有這麼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可以用嗎?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大部分優質醫生都在大型的三級醫院,不排除一些二級醫院裡面也有一些好醫生,但是又要有好的醫療水平,還要有好的互聯網思維的醫生,而又都聚集在各大主流一二線城市,有這麼大的醫療供給嗎?

醫生本來就很忙了已經,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想當一名與時俱進的好醫生,會變得更忙?不是嗎?你越忙於業務,你的醫術水平就更高,你的醫術水平更高,你就會帶來更多的流量,就會變的更忙,如此說來,醫生就註定是一個操勞一輩子的職業,現在未來尤其是,可是付出和回報對等倒也還可以!

醫療,科技,社會的進步,包括現在很熱的AI,確實可以幫助醫生分擔一些,只是對醫生學習新的知識又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前是專業,現在是流行跨界,對吧…..

毫無疑問,在醫療市場化的今天,歸根結底拼的是信息化,再就是可以自帶流量的好醫生,所有的社會辦醫,在市場的競爭力無非就是兩點:第一就是人,可以被大家信服;第二就是產品也就是醫療服務和內容,可以吸引人來,缺一不可!

好的醫生品牌才是醫療機構的品牌和競爭力,搶人在未來兩年是不可避免的?不知道在公立醫院和社會私立醫療機構之間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局面?

有一點大家可以放心,市場競爭這麼激烈,以後大家很少會碰到黑心騙子醫院了,畢竟現在蒲系都在發展改正進步了,高大上才是最後市場化的結果。

現在的醫療市場還是藍海態勢,只見一輪又一輪的資本進入,數據著實好看,可背後一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啊!那些背後陣亡的互聯網醫療你又知道多少?

對於一些能夠做到線上到線下可以形成閉環的有特色,有全流程承接能力的互聯網醫療結構,我是很看好的,比如和睦家,比如一些齒科連鎖等等否則一旦有斷點,或者連接不好,打破了患者的正常就醫邏輯和習慣,那就會很尷尬。

因為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解決和緩解患者的就醫痛點出發的,如果不是解決痛點,讓患者的一次就醫流程不能變的便捷,人性,高效的話,誰又願意給我們付費呢?

我認為,政策是好的,醫療市場的補充也是好的,只是對於一個長週期的醫療行業來講,從人力投入到軟硬件來講都是高成本的,想在血雨腥風中走出來,活下去,有很多的錢燒,是基本,否則撐不過三個月;而後面更關鍵的就是從哪裡切入?在哪裡定位?如何盈利保證不虧的太離譜並有轉好的趨勢?是最需要深思熟慮,拎清楚的!

畢竟在醫療上面,關乎大家的生命健康,大家會不會買賬,是很理性的。

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但是在醫療這個特殊行業,如果完全不懂醫療的人來投資,扛不住3到5年的沉澱,耐不住寂寞的話,那乾脆就不要玩了,因為品牌是需要積累和沉澱的,因為醫療確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玩的!

期待更多高水準的多樣化的互聯網+醫療人、醫療團隊、醫療機構的出現。

互聯網醫療+,誰人歡喜誰人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