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證實“第五次地球生物大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

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恐龍滅絕一直都是一個謎團,所謂的生物大滅絕就是指在生態系統中無論是處在哪一個鏈條都不可能倖免於難。而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約是在公元6500年前,我們稱之為“白堊紀時代”,這一次滅絕事件直接導致了地球70%-85%以上的物種滅絕,這也是人類已知的滅絕事件中最著名的一次,因為這次滅絕讓在地球上生活了長達一億六千三百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終結,也為以人類為主的哺乳動物登場提供了契機。

這次滅絕現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普遍看法是“小行星撞擊說”,根據科學家的推算這次爆炸相當於地球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大量的塵埃進入到大氣當中致使地球暗無天日,地球也因為粉塵的遮擋太陽不能直射入內,致使地球溫度極限下降,大量的食物枯萎死亡進而影響到了整個食物鏈,其中恐龍由於體積龐大首先受到了衝擊,而小型的哺乳動物利用殘存的食物勉強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美國的科研人員近期發現了一處古生物化石遺址,充分的再現了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災難場景,這一古化石遺址被稱為“塔尼斯”化石遺址,其中蘊含了近乎完整的動物和魚類化石標本,通過對小行星的路徑分析科研人員得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軌跡,而墨西哥境內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就是這一說法的最好證明。

報告顯示在災難發生之後很多淡水魚和陸生脊椎動物、樹、樹枝等等都因為巨大的扭力纏繞在一塊,其中還夾雜著各類動物的遺骸。由於災難來的太過兇猛很多動物都是在沒有任何反應的情況下突然死亡,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在災難面前地球是多麼渺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