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於至善”該怎樣理解比較恰當?

wanol


止於至善,止:達到; 至:最、極。此句意思:達到最完美的境界。通俗一點說,就是不斷追求完美,永不止步。其實,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要達到:做事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釋文: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再推己及人,使其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並做到精益求精,以至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此段文字的現實意義就是:平時待人做事要多修德行,並能做到嚴於律己,發揮好自身能力,把工作做好,然後再去感化和影響別人,最後,達到共同進步,雙贏發展。

“止於至善”是對美好事物的終極追求,而終極追求又需要立德修身的品行。也就是說,能把事情做好,必須要有好的自身狀態,即:高素質的情商與智商。

那如何達到這種狀態呢?首先,需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是要去除雜念和誘惑,達到心靈上的平衡與清靜,並在此狀態下,更好、快速地吸收知識和做好事情。

其次,學好一樣東西要能持之以恆,而只有身心清靜了才可能做到。在中國文化裡,自身修養推崇虛無、清靜等等,而這些又都是以靜為基礎的,

因此,在不斷向上、追求的過程中,精神及身心的虛靜是修為的基礎。也就是說,學藝要能坐住冷板凳,做人要能達到身心平和、胸懷坦蕩,這樣,才會一步一個臺階的走上去,以至到達那光輝的頂點!


韶光亮華


這裡有一個思維運動的觀念。

人的意識反映客觀世界,而形成到個體的內在的思維時,會加入個人的認識,從陽明心學來說就是心有兩面,良知和私心,就是心的兩面。

因此人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個人自我意識的綜合。

減少個人的自我意識(這裡是指純粹的私心,不是否定人的主體本身)的夾雜,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慾。

從傳統文化來說,都是從人的主體思維出發的。

那麼止於至善,表達出了思維運動從內至外的過程,至善就是客觀的理,是天理,是天道,是天性。

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思維能力,理性能力,如何判斷思維的正確性,就在於客觀外在的標準,因此“止於”就是在客觀標準是最後的歸宿。

善不僅在社會倫理道德,也在自然客觀規律,只是各家有各家的表述方法,儒家說道德,道家法自然。


岐黃道心


止字上面加一橫就是正。那一橫就是天。天就是道。止於至善就是以道為準。道是自然,叫道法自然。自然無私,意思是君子行事不可以私心基礎。這樣就合道,就可以成得道高人。要做到這個必須開悟。儒釋道都有各自的開悟之法。


花和尚與唐玄奘


止於至善,就是就是止於最大的善,但他想表達的意思呢是,沒有最大的善,只有更大的善,就像凡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鼓勵人們行善事是無止境的,要不斷的行善,行更大的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