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諮詢師·李慶雲
大多數的媽媽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積極全面的發展,例如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勝任感和自主性。
而其中,安全感則是孩子各方面發展的基礎。安全感的強與弱會和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與孩子的互動,會對一個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起到很大的影響。
01
生活把壓力給我,我把壓力給孩子
當人們面臨不確定狀況,無法對結果作出準確預測,也不能確保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
例如:
收入不穩定,不確定是否有能力維持家庭支出;
和老公吵架,不確定感情是否穩定;
學校不好找,不確定孩子是否能上好的學校
......
這些外在條件的不確定性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不穩定,再加上小孩子本身就調皮,會增加我們對他們的焦慮。
02
哪些行為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呢?
1)父母過度控制,過度關注和過度保護孩子。
如:孩子吃多少飯菜,鞋帶系的是否美觀,都直接進行干涉。
2)父母強化孩子對危險和失敗的恐懼。
如:“成績不好,以後就只能在街邊乞討。”
3)容忍或鼓勵孩子的迴避行為。
如:孩子遇到困難就撒手不管,或者直接選擇一個更簡單的任務。
4)輕視孩子的行為,拒絕孩子的要求,對於孩子的壞習慣不進行引導教育就直接批評。
如: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並沒有想去了解此原因,而是直接忽略或者指責孩子無理取鬧。同時,在孩子出現打人罵人的行為時,父母置之不理。
5)家庭衝突,夫妻間在孩子面前打架吵架。
很多時候孩子的焦慮不僅來源於自己的無助感,還來自於父母焦慮的轉嫁。
03
如何克服自己的焦慮?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給自己多一點關注,多一點溫柔,多一點體貼。
如果父母可以克服自己的焦慮,放下自己的控制,勇敢的接受孩子的表現不一定都符合自己期望,那麼,孩子就可以走出焦慮,進入安全。
但事實上,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下面我就教給大家一些具體的做法。
我們的焦慮往往不是因為當下發生了什麼,而是後悔過去做了什麼,或者未來將要面對什麼。
所以如果想克服自己的焦慮,就要提醒自己:
1)我想的事未必會發生
2)我的事未必是事實
3)事情的發展和我感受沒有關係
4)事情並非全好或全壞
因為想象歸想象,現實歸現實,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我覺得他這麼晚都不回覆我,肯定是對我不感興趣了,這是我的想象,現實就是我並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對我不感興趣。
如我覺得如果孩子進不了這所學校,前途就會一片黑暗,或者我覺得如果孩子能進這所學校,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這些心態都會讓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
04
如何恰當的對待孩子?
想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安全而舒適的心理空間,我們就必須要用更理性的思維方式來管理自己的焦慮。
第一步:看到自己的情緒,批評對事不對人。
當孩子做出一些讓我們不滿意的事情時,我們會感到生氣和擔心,總想急切的讓他做出改變。
如:孩子不能獨自完成作業,不能像大人那樣去用牙刷刷牙。
在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說出一些過激的言語來指責他。
如“你真的是笨死了,哪有小孩子會像你這麼笨的”。
但事實上,事情往往沒有我們所表達的那麼嚴重,往往把我們情緒放大的都是一些過去的經歷,而不是當下孩子錯的有多嚴重。
但孩子是不知道我們過去都經歷了什麼,他們只會以為當下自己真的很糟糕,然後會感到很羞愧。
所以,當我們關心則亂的時候,要先把自己的情緒隔離開,不要把強烈的情緒傳染給孩子。然後嘗試把孩子的行為描述出來,並加以批評,而不是帶有人身攻擊地說孩子笨。
你可以這樣跟他說:
“這道題老師上課講過的,是什麼原因不會做?”
第二步: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我們被忽視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很挫敗,覺得自己是不重要。
孩子的感覺會更強烈,當他的情緒被你忽視或者否定的時候,他會感到十分不安,會想盡辦法引起你的注意,渴望得到你的關注。
所以,瞭解孩子此刻的情緒,發生了什麼事情,會讓孩子感覺到你和他緊密聯繫在一起。
第三步:民主的溝通和探討。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給予愛和教導以外,還需要有和成人一樣的尊重,因為在平等的關係下才能學會尊重。所以和她們的溝通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
當我們和孩子可以平等的探討一個問題時,他們就能夠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也能更願意展開和我們之間的談話。
此外,民主、積極、謙遜的溝通方式能更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好的氛圍更能讓他們安全真實的呈現。對於解決問題或者行為的探討則是在分離情緒之後和孩子以理智、成人的方式進行探討。
我們只是提供多角度的分析,引導孩子多層面的思考。
第四步:讓孩子做主。
孩子最終還是要發展成獨立自主的自己,而不是永遠停留在孩童階段。
對於生活中的大事情,我們可以提供給予多角度的分析,可以給孩子積極的引導,但最終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我們只是孩子18歲前的引導者,18歲後的見證者,而不是一輩子的連體嬰。
第五步:鼓勵。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永遠保持自信。
獎勵孩子接受挑戰的行為,即使是失敗了也要給與肯定和鼓勵。我們不用擔心過多的鼓勵會讓孩子自滿,因為自滿不是來自於鼓勵,而是誇大,但我們往往連實事求是地誇獎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所以,不用擔心孩子會自滿,大膽地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孩子會更加有動力把事情做好。
孩子終歸要長大,要開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讓孩子有掌控感,管理自己的焦慮,讓孩子在安全的情境中成長吧。
作者 | 李慶雲 持有國家頒發的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
插畫|申鎮,花鎮情感視覺設計師
本文插畫,任何組織及個人未經“花鎮”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閱讀更多 冷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