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與洞簫的區別以及它們的歷史

竹笛與洞簫的區別在哪裡呢,它們有先後出現的順序嗎,它的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呢?下面簡要概述,以饗讀者。

笛子橫吹有膜孔,洞簫豎吹且沒有膜孔,但有後音孔。洞簫亦稱"篴"、"箎"、"籥"等等。有的音樂詞曲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竹子製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洞簫之間,更接近笛子。那麼,在遠古時代,不貼膜的橫吹樂器與豎吹樂器各方面區別不大,音色更接近洞簫。

關於洞簫與笛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周禮》記載,周代的雅樂中已用到"篴"。與笛同音同義。但篴為豎吹,並非橫吹之笛。另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漢代稱"篴"。最初為四個指孔。西漢京房加1孔,成為5孔,晉代的篴已有6個指孔,與現代的洞簫相似。隨著考古專家的發掘,湖北隨州出土兩支春秋戰國時期的橫吹。開6孔,形制與竹笛極為類似,只是一端封閉。魏晉時,已作為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唐時,出現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稱七星笛(《樂書》)。到了元代的龍笛,已與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

至此。笛與洞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橫吹為笛,豎吹為洞簫。那麼,究竟哪種樂器最先為人們所創造並使用呢?從人體身體結構來看,豎吹更符合人體正常的動作狀態,而橫吹則需要一支胳膊向旁邊,而另一隻胳膊則需要超過前胸到身體另一側。所以應該豎吹在前,橫吹在後。但由於橫吹音量大。傳得遠,加上膜以後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強,吹笛子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洞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優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於洞簫本身結構所致。洞簫的吹孔很小,並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洞簫適於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託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幽靜典雅,回味無窮,知音難遇,陶醉其中。對我們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它無疑能使諸君領略到質樸的美,返璞歸真,鬆弛崩緊的神經,追求情緒中的安寧,使思維意識隨之昇華,得到美的享受,笛洞簫學習必然讓你的生活更加燦爛。

竹笛與洞簫的區別以及它們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