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婦人40年生了69個娃,為了添人世界上有哪些狠招?

俄國婦人40年生了69個娃,為了添人世界上有哪些狠招?

近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公佈《家庭擴張政策》,揚言“我們不要移民,我們要的是更多‘匈牙利之子’!”。

這些話並非空穴來風,自1981年開始,匈牙利人口常年陷入負成長態勢。2004年加入歐盟之後,情況更不容樂觀。隔壁鄰居露西敞開大門,誰還和自家翠花打情罵俏呢。

西歐對於匈牙利產生了巨大的虹吸效應,大批青壯年展開了浩浩蕩蕩的“西遊記”。而匈牙利本國人口結構,急劇邁向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多達19.5%,在超高齡邊緣試探。

面對人口流失,西歐國家常用的手法就是引入大量移民——人工智能社會到來之前,活兒總得有人幹不是。

但外來移民往往滋生大量問題。要是隔壁的學霸過來還好說,要是熊孩子來到你家,很大可能會招招這、碰碰那,把家裡搞得雞零狗碎。

有了西方引入移民的前車之鑑,匈牙利決定與其靠人,不如靠己,適時推出了全球矚目的鼓勵多子化政策。

該政策通過貸款、補貼、建設託兒所等措施鼓勵國民生育。最惹人注目,當屬“祖父母隔代教養津貼”;及女性只要生4個小孩以上就能“終生減免個人所得稅”。

匈牙利的做法,與西歐“聖母”般招攬移民政策相比,簡直是一股清流,這也是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

拼“人氣”使出渾身解數

為了改善國內低迷的生育率與不容樂觀的人口狀況,匈牙利不是唯一採取措施的國家。在這一問題前面,很多國家或地區可謂是使盡渾身解數。

不少國家或地區都像匈牙利一樣,拿出真金白銀鼓勵國民造人。

波蘭右翼政黨曾在2015年大選中提出每月發放給二孩及以後的孩子大約100英鎊補貼,而獲得選民支持上臺。

去年塞爾維亞政府也拿出大約300萬英鎊的基金,向有三孩及更多孩子的家庭進行補助。

俄羅斯地廣人稀,國土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45億左右,每平方公里8.8人。

廣袤無垠的國土,一億多的人口,北極熊怎麼都睡不安穩。所以俄羅斯長期以來,鼓勵國民多多生育。

2006年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年度國情諮文中把人口出生率低列為俄面臨的“最尖銳問題”之一。畢竟,1991年前蘇聯解體時在俄人口約為1.48億,至此往後俄羅斯人口呈下降態勢。

2007年10月20日,普京終於將11位普通婦女請到克里姆林宮,授予她們“祖國服務”勳章,以表彰她們“養育兒女,繼承發揚家庭傳統”。 而在此之前,“祖國服務”勳章通常都授予立功的俄羅斯安全部門人員。

其實早在前蘇聯時期,就專門為鼓勵生育設立過“英雄母親”和“光榮母親”勳章。

俄國婦人40年生了69個娃,為了添人世界上有哪些狠招?

前蘇聯勳章

“光榮母親”勳章設立於1944年,用以獎勵那些生育了7到9個孩子的母親。20世紀40年代獲得這一勳章者可以從國家領取一定的補貼金。

英雄母親”則是為生育10個以上兒女(且最小的孩子應不小於1歲)的婦女們設立的榮譽稱號。

曾經有報道稱,一名叫做瓦倫蒂娜-瓦西爾耶娃的女性,40年中竟產下69個孩子,締造了前無古人,後人也難以打破的紀錄。

俄國婦人40年生了69個娃,為了添人世界上有哪些狠招?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廢除了這種勳章,但在包括烏克蘭在內的一系列獨聯體國家這種勳章仍得以保留下來。

俄羅斯在2007年的一系列舉動,包括從現在人口數量來看,嚴峻的人口形勢,仍是籠罩在北極熊頭上的陰雲。

我國臺灣地區,雖然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但人口接近2400萬。按照傳統意義上的人口密度來說,算是人口大省。

即便如此,臺灣社會依然面臨“少子化”問題困擾。統計顯示,2017年臺灣新生兒數量低於20萬人,總生育率為1.13,是全球生育率第三低的地區。

有些大學招生都已經成了問題,計劃招生人數高於報考人數,迫使他們不得不將招生對象瞄向大陸。

近年來,臺灣地區為鼓勵民眾生育,也可謂是絞盡腦汁。2009年實施“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制度。民眾凡依法參加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在子女滿3歲前,依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者,即可享有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權益。

2018年8月1日實施新政策,將原本規劃補助保姆或私立托育機構的政策改為直接補助家長。

與此同時,加入準公共化機制的保姆2年內不得提高服務收費;托育機構則被要求托育人員起薪至少為每月28000元新臺幣,3年後要提高至每月3萬元新臺幣。

除了當局統一的福利外,各地也都適時出臺鼓勵政策。比如新北市2013年8月1日起,對三胎家庭0至6歲的嬰幼兒,實施掛號費減免的優惠政策,並提供婚後孕前免費健康檢查。

當然這些鼓勵生育的國家或地區,總體來講收效甚微。畢竟,種菜哪有從別人地裡摘菜快。

前面說過,西歐等發達國家慣常使用的方法是引入移民,脫亞入歐的日本是有樣學樣。

與西歐等國不同的是,向來保守且民族單一的日本,採取的是有針對性的移民方案。去年12月份,日本通過接納包括護理、建築等14個行業在內的外國勞動力的法案。

過去,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拒絕大規模接收外國務工人員或移民。隨著日本社會的少子老齡化發展,長期低出生率,勞動力出現缺口。你再傲嬌,該低頭還是得低頭啊。

人口意味著什麼

張溥傑經常強調一個觀點,有人才有希望。中華文化把希望寄託在子孫後代,也就是人身上,而不是鬼神的身上,才有了生命力頑強的中華文明。才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裡,唯一薪火相傳的民族。

槓精也許會說,如果不寄希望於鬼神,那為何還有“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為何還有大批人見神佛就跪拜?

那麼反過來說,人們求神問佛為了什麼?不還是為了自己能夠順風順水,自己的後代能夠生活的更好,家族更好的繁衍?歸根結底,還是把希望寄託在了人的身上。

俄國婦人40年生了69個娃,為了添人世界上有哪些狠招?

當很多國家都將人口視為重要資源時,不乏還有諸如羅玉鳳的這種論調。

這種論調不用多麼高深的理論反駁,一個最直觀的反例就是古代中國人口沒有現在多,但是生活質量絕對沒現在好,即便時常被鼓吹的康乾盛世,也頂多是餓不著肚子了而已(更何況真實的康乾盛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現在只要一個人勤快,在大城市裡都可以活下來,而且可以偶爾改善一下生活。

人要消費資源,也生產資源,人口多了,產生規模效應,讓資源的成本更低。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城市裡快遞可以上門,在農村快遞往往搞定不了最後一公里的原因。

按照羅玉鳳們的觀點,農村人口少,自給自足,用不著給誰打工,簡直是天堂般的存在,那羅玉鳳為何還要跑到城裡討生活呢?為何還跑去萬惡的美帝去給資本家打工呢?

她傻嗎?她一點兒也不傻。

社會越發展,分工越細化,工作就越好找。這也正是為何大城市發展比小城市好,有能力的人都願意往大城市裡跑的原因。畢竟,人往高處走,誰都向往更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正是由千千萬萬個人來創造的。世界上有名的大城市,諸如北京、上海、東京、首爾、紐約、倫敦,哪個不是人潮洶湧,而世界各地的人仍然對這些地方趨之若鶩。

張溥傑,著有《民國情事:此情可待成追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