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母的剋星——俄羅斯“白蛉”反艦導彈

俄羅斯研製的“白蛉”反艦導彈——北約稱之為“日炙”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為120公里,最小射程為10公里。這僅指動力飛行段而言,如果加上它的無動力飛行段,即從超音速飛行下降至較低的飛行速度,還會滑行一段距離。其實,“白蛉”的最大射程超過120公里,改進型最大射程可達240公里。

“白蛉”不僅射程遠,而且精度高。據有關資料顯示,命中率為94% ,與“魚叉”、“飛魚”處於同一水平;“白嶺”導彈的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重達320公斤,可裝150公斤高能炸藥或核炸藥;引信視情況可延時引爆;設計命中點中心為水平線上5米,與同類型導彈大體相當。

美國航母的剋星——俄羅斯“白蛉”反艦導彈

“白蛉”反艦導彈在對敵攻擊時,1~2發即可使6000噸級的驅逐艦喪失戰鬥能力,3~4發可使1萬噸級的巡洋艦完全癱瘓;摧毀2萬噸級的商船,1一5發則可。

“白蛉”反艦導彈裝有一具整合式固態火箭/衝壓發動機,利用裝在主發動機燃燒室中的固態助椎器發射。當助推器燃完,衝壓主發動機點火,空氣由圍繞彈頭經向調型配置的4個進氣道吸人,終端飛行時速可達2800公里。導彈的飛行控制系統,可以直接從艦上的射控系統接收數據,發射後3~4秒便以與發射艦中心線成60度的折線飛向目標。其掠海飛行彈道,由連有測量浪高的無線電高度計的自動駕駛儀控制。巡航時距海面僅20米,終端彈頭可降低到7米。

美國航母的剋星——俄羅斯“白蛉”反艦導彈

“白蛉”反艦導彈首次在俄羅斯出現時,它能在低高度以2.4倍音速飛行,曾使西方大吃一驚。因為“白蛉”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是西方現役導彈的3一4倍,其飛行速度和終端掠海飛行彈道,使美國的“宙斯盾”系統發現導彈後的反應時間大大縮短。該導彈進入雷達有效範圍距離目標艦僅18~27公里時才被對方發現,而這段距離所需的時間僅25-35 秒,敵方用來反應或攻擊的時間只有10秒左右。西方就目前水平而言,幾乎是無法防備它的。

美國航母的剋星——俄羅斯“白蛉”反艦導彈

“白蛉”導彈的主要理論是縮短敵方的反應時間。若以一般作戰艦隻為例,搜索雷達的有效距離平均為20公里,美、法、德等國的次音速反艦導彈需要70秒;“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若以2.4馬赫的速度計算,30秒鐘可以抵達攻擊目標,若以3.8赫飛行速度計算,20秒鐘就可以抵達。

目前,在西太平洋的海軍主要是美國的第3、第7艦隊和日本的“八·八艦隊”(現為“九·十艦隊”或“十·十艦”隊)。美軍的“提康德羅加” 級巡洋艦、“伯克”級驅逐艦及日本的“金剛” 驅逐艦。“白蛉”導彈具有速度快、飛行低、攻擊能力強等特點,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音速2.3倍,在未段攻擊階段的飛行高度最低可降至1.2米,幾乎擦著浪尖飛行,被攻擊艦隻的雷達很難發現它,即使發現,也沒有發射導彈攔截的時間了,該導彈是用於打擊專門保護美國航母的“宙斯盾”級驅逐艦的,因此,被稱為專為美國定做的“航母剋星”。美國海軍非常重視其獨特性能。1993年,美國海軍出高價向俄羅斯購買該導彈,遭到毫不客氣的拒絕。

美國航母的剋星——俄羅斯“白蛉”反艦導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