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铁马的回望军旅系列①:那一年,历尽波折我终于穿上了军装


写在前面话:

2019年3月23日,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日子,但于我而言,却是个铭记终身、永世难忘的日子。

1990年的这一天,我由一名高考落榜生正式走进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开启了为期28年的军旅生涯。

28年!!!

如果按天数来算,这是多么漫长的时光啊。人生能有几个28年?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这点时间恐怕连朵浪花都算不上。

站在今日回望过往,这28年10220天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儿,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一触手便可及。尽管我脱下军装自主择业已有两年了,但这段时光早已进入血液溶入骨髓,挥之不去忘之不却。

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特别的日子里,静下心来梳理一下军旅岁月的点点滴滴,为大半辈子人生作个注脚,也算是一种自我慰藉和自我小结。毕竟,这段人生最美年华熔铸了我奋斗的艰辛与汗水,收录了我的喜悦与沮丧,见证了我的铁血与荣光,虽然它已随静静流淌的岁月飘然而去,但我曾经是那么真实地拥有过,那么真切地经历过,那么痛彻心扉地感受过。

青年作家今何在曾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战斗过,我不后悔。”此刻,我想说:“军营我来过,我爱过,战斗过,从未后悔过!”

兵哥铁马的回望军旅系列①:那一年,历尽波折我终于穿上了军装


回望军旅系列之一:我这兵当的真不顺

当兵,当兵,我要去当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元年初春,乍暖还寒。一条不径而走的春消息,让坐在金寨一中大礼堂复习班里复读的我再也无心学习了。

这个消息就是:征兵开始啦!

之所以如此兴奋和心动,是因为当兵是我心心念念不能放下的情怀与梦想。早在初中毕业时,我就有此意,无奈父母不同意,只能上了高中。首次高考落榜正好给了我一次圆梦的机会。

父母自然还是不同意我当兵。在他们看来,那时的我学习成绩还算可以,虽然第一次高考失利了,但成绩距中榜也只差了不到20分。在一中复习这半年,期末摸底考试成绩还比较靠前,安安稳稳地继续复读下去,或许也能考上一所大学。但见我态度坚决,这次他们就没再阻拦,我很顺利地报上了名。

那个年代,在大别山腹地我的家乡,年轻人最好的出路大抵就这么两条:一是考学,二是当兵。第一当数考学,只要考上学,哪怕是个中专,毕业就能吃商品粮拿工资,成为“国家人”,体面且风光。退而次之,就是当兵了。

老区金寨是老区,对军人历来都是厚爱十分、高看几眼,送子当兵既是传统也是各家各户的光荣事,如果能在部队当个军官,那就是光耀门庭了。加上当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榜者寥寥。当兵尤其是高中毕业生当兵,相对要容易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非农业户口只要当了兵,回来就可以安排工作,是一条“曲线就业”的好门路。因此,每到征兵季,我们老家那儿应征者之众超乎想象。

那年,我这兵当的还真不是很顺。

先是体检这关不顺。

目测之后的第一关就是视力。平时不觉得近视的我,那天却被亮了“红灯”。左、右裸眼都是0.8,比当时的要求右眼裸眼视力1.0差了0.2。但不知为何,这一关的医生既没有签合格也没签不合格,这样我就继续随体检大军一关一关地走完了整个程序。

其他各项指标全部合格!但因为第一关这个没有定论,主检医生在最终的结论上也留了个空白。

这不上不下的咋办?

当时,我有个远房亲戚正好在体检医生队伍中。于是,在离开体检站之前,我就急匆匆地去找她帮忙。恰好这时,接兵部队一个姓何的军医就在她旁边。可能是见我从军心切吧,听我这位亲戚说了我的情况后,这位军医当即带我来到五官科,亲自给我检查了一下视力。

这次检测的距离与上午相比要近了些,我很轻松地就过了这一关。见状,何军医很认真地对我亲戚说:这个视力可以!

听了这句话,我犹如得了“尚方宝剑”,美滋滋地回家了。

然而,事情并非如我想象那般简单,定兵关的不顺利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那年春季,我们古碑区(当时区下辖8个公社)非农户口报名参军合格的有21人之多,而上面分配的指标仅有7个,3:1,竞争程度可想而知,何况我还是个主检医生没下定论的应征对象呢?

让谁走不让谁走?这让当时的区领导和武装部部长很是头痛。为了好做工作,趁着县里抽人复检的机会,他们想刷掉几个人,而我又“幸运”地被抽中复检了。

可能是这辈子命中注定了我与军旅有缘吧,正在我和母亲为复检的事忧心忡忡的时候,在县城梅山的大街上,我们碰到了接兵部队的何军医。他告诉我说,听说复检有你我从南溪专门赶回来了,你放心去吧,我会保证你不会从眼科上退回来。

虽然有了这话,但我心里还是没底。复检那天,我早早来到县人武部,找个无人的地方专心致致地背起了视力表的最后几行。轮到叫我复检时,我还在县人武部旁边的小竹林里背得正欢呢。

“这个兵就是眼睛有点小问题,我可以保证不会从眼科上把他退回来!”当着县人武部领导的面,何军医边说边写了个保证条。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睛没问题,复检顺利过关了,可能不能走掉仍然是个未知数。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从学校出来当兵,就不能再回去复读了。”见我铁了心要去当兵,在公社工作的母亲开始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以确保我能当上这个兵。

没过几天,家访就开始了。接兵干部杜排长对我的印象相当不错,尤其得知我是正儿八经的高中文科毕业生,又看到我毛笔、钢笔字写的都还可以,就流露出了要带我走的意向。有这个托底,更坚定了我和母亲一定要走掉的信心。

于是,在定兵前的那些天,母亲就一直呆在区委会,找区委委员和区主要领导“软磨硬泡”,并摆出了“不让我家孩子走,我就不回去”的架势。为确保不再节外生枝,她还跑到县医院找到那个主检医生,说明详情,让他在体检结论上签下了“合格”的最终定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送子参军的痴心和接兵干部的努力,终于让我接到入伍通知书,如愿以尝地穿上了心仪已久的绿军装……


本文来源:《天南地北金寨人》。作者简介:兵哥铁马,男,安徽省金寨县人,退役陆军上校。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获过“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特约记者”、“中国国防报十佳记者”、“首届国防动员系统十佳记者”等虚名;著有个人新闻作品集《齐鲁兵歌》;现漂于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