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收成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未來農民如何應對自然環境問題變化,保證穩定的生活?

亦云君


農民的收成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未來農民如何應對自然環境問題變化,保證穩定的生活?

雖然如今的科技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農業上依舊會“看天吃飯”。就拿2018年來說,小麥和玉米紛紛減產,原因就在於極端天氣的到來。去年上半年的倒春寒,讓很多的果樹受災,小麥不抽穗。而下半年的乾旱和暴雨,讓玉米的收成不好,這些都是天災對收成帶來的影響。

這些年裡,北方地區的乾旱問題十分嚴重,大家都知道莊稼的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很大,就算是小麥這種旱種作物,在前期依舊需要補充充足的水分,這樣才能滿足後續的生長。很多農民則是來到農田裡,及時的澆上水,希望能夠讓莊稼有更好的長勢。

不過澆水則是農民自己的行為,並不是村裡統一的灌溉,畢竟旱地想要灌溉的難度很大,主要還是水渠修建不到位,水利工程設施落後。未來想要避免環境的問題,還需要大力完善水利工程,節省農民的種植成本。

當然想要應對“倒春寒”、“暴雨颱風”等天氣,以目前的科技是無能為力的,大家要做的只有預防,提前進行預防的工作,依靠著天氣預報開展莊稼的防範,減少作物的損傷,在災後及時採取科學的補救措施。

想要減少農民的損失,還需要完善糧食作物的保險工作。當然國家在去年已經發布了糧作物的保險試點工程,因天災問題產生的損害,將會保農民的收入。

很多人說可以建造現代化產業園,利用大棚種植,避免外界天氣的影響。但這隻能適應於局部地區,如果都種植經濟作物,大家吃什麼呢?





惠農圈


農民的收成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未來農民如何應對自然環境問題變化,保證穩定的生活?

我國是農業大國,土地佔有面積位列世界第三,土地可耕地面積20億畝,其中乾旱、半乾旱面積佔53%,土地乾旱、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現狀由“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到現在的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是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著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是氣候的影響,乾旱少雨和高溫凍害是危害農業的兩大因素。

我個人的親身經歷就能證明其危害的程度∶

我是生活在陝西關中的白鹿原上,是標準的黃土臺原,歷代農民的農業生產都是看天的“臉色”吃飯,糧食生產豐收靠天來“施捨”,農民收入根本無法保證。



到了我的這一代,企圖改變農業種植方向,由傳統種植向經濟作物轉變。

天然的自然氣候條件,讓白鹿原的西瓜品質獨具特色,很受西安市民歡迎。在前幾年租種村民土地40多畝發展西瓜種植,將全部希望寄託於西瓜上,起早貪黑守在瓜田,從人力拉水種植到瓜殃伸蔓,需水量逐漸加大,人力澆水已經不能滿足生長需要,進入彭大期的幼瓜了急需一場透雨,怎奈天公不作美,就是滴雨未下,加之高溫天氣沒有灌概條件,使這次種植以失敗告終,致富夢破滅。



之後又利用自已的8畝土地改種大櫻桃栽植,經過四年的精心管理,在去年即將掛果上市,繁密的櫻花讓我看到了撈回四年果樹投資的希望。誰知,去年四月中旬的一場霜凍讓整個果園棵粒無收,希望再次被破滅。



通過這些經驗教訓,我認為要應對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現代化管理很重要。農業生產離不開科學管理,自然災害、病蟲害都是農業生產中的“大敵”,現代代管理能從根本上起到預防作用,是生產大豐收的保障。

第二,加強農業設施建設。利用農業設施來避免自然環境對農作物的危害。水利設施、大棚種植目前已基本都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三,完善的產銷渠道。靈通的產銷信息,成熟的產銷渠道解決了農產品滯銷,解決是農業產品變現的難題。

第四,農村經濟是農民生活的保障基礎。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係著農村經濟,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也直接關係著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民才會安居樂業。



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必須首先要自覺的保護環境,改變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只有保護好農村最後的這塊“綠地”,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穩定,生活才會更幸福。


鹿塬農事


近幾年農民覺得種農作物費精力,收入太少。還不如出門到外打工掙得錢多,而且輕鬆。於是有很多農民選擇棄耕農田,導致農村出現很多荒地。閒置的荒地沒有合理的利用起來,地裡長滿雜草。無人問津,是一種自然資源的浪費。有些農民覺得農地放在那裡不如種上楊樹,到幾年後還能賺些錢。每年的春天。也就形成楊絮毛災荒景象。

目前政府一直在關心農村空置,閒置農地。並提倡農地統一管理、農地合理種植、拒絕農用資源浪費。

農地統一管理:農民自家地比較散,大多都是幾分地,或者是一畝地在一個地方。一戶農家個體在種植方面會比較困難。

農地合理種植:在農村農地分為很多種。有窪地、山地、平地。種植農作物也需要經過專業考量。學會因地種植,合理種植。

拒絕能用資源浪費:將生產效率低的農地,或者是閒著地,進行統計,併合理種植農作物。










成兒媽媽


     在鄉村的美好時光。空氣好,無汙染,自己種東西,還經常吃到綠色環保的果蔬。晚上比較安靜,適宜看書寫作。更重要的農村裡人情味兒足,大家經常一起串門子,節日裡互相拜訪,好熱情! 要不是在城裡上班,真想去離開這喧囂的城市,去鄉下享受田園詩一般的生活了。現在有一種健康生活模式,在城市近郊農村生活,駕車在市中心工作的模式,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有人總結住農村的十大好處

      第一

      農村的空氣絕對的好,不像城裡還有什麼汽車尾氣.臭水溝之類的東西.在農村尤其是快要到秋天的時候.坐在農田裡,看著金黃色的水稻,呼吸著田裡面的空氣.感覺心情都很舒暢..

      

       (一戶城市居民的農家院) 

      第二

      住在城裡每天都要去買菜,而且還要害怕買到有汙染的菜.住在農村就好了,每天吃的菜都是自己家園子裡種的,而且純綠色蔬菜.還不怕壞隨吃隨摘.吃著新鮮.玩玩真正的農場

      

       (一戶城市居民的農家院) 

      第三

      住在農村沒有壓力.現在城裡的人每天都是壓力大工作累.農村就好了.農忙的時候就是幾個月,而且是自己種自己家的地.沒有人管.現在國家還免了稅.等到以後農民生活條件就更好了.到了農閒的時候,幾個人在一起打打麻將.玩玩紙牌多好啊.

      第四

      現在在城裡買房是最大的難題.在農村就好了.十幾萬能在農村蓋一個很漂亮的鄉間別墅?房子面積大啊,永久性的,在城市70年使用權。

      

      

       (一戶城市居民的農家院) 

      第五

      現在的城裡人,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出來玩一次.農家樂,我們農民每天都在農家樂,多好

      第六

      以前住在城裡可以分配工作,現在什麼也沒有了,現在住在農村生下來就分地.自己不想種可以租出,去城裡的行嗎

      第七

      現在在城裡養個寵物還要怕打攪鄰居.還要辦證,還不能隨便帶出來玩,我在農村想養什麼養什麼,想帶出去跑就帶出去跑.沒人管

      

      第八

      住在城裡高樓大廈的,鄰居是誰你可能都不知道,現在都講究和諧社會,住在城裡怎麼和諧啊,農村就好了想去誰家就去誰家,鄰里之間相處的十分融洽,這才叫和諧.

      

      第九

      在農村水,電,煤費可以省一半,農村用柴做飯,喝的水是進水也可以山泉水,電可以是沼氣發電,也可以是水電比別的省,夏天可以不用空調,吹的是自然風。

      目前我國城市普遍存在擁堵,汙染,身心健康環境下降趨勢。中國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的關注。目前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二是城鄉教育差距。三是城鄉醫療差距。四是城鄉消費差距。五是就業差距。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社會福利差距,經濟包括總GDP、人均GDP和產業結構的差距,受教育情況的差距,當地社會競爭的差距,機遇多少的差距,生活穩定性的差距等等。

      但是綜合調查顯示,城裡人的幸福指數不及農村人,而且越是發達的地區幸福指數越低。這是一個既奇怪又現實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013發佈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2014)》指出,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政策、投入都向農業、農村傾斜,新農合、新農保、農村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都有助於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今日中國城鄉差距仍然巨大,在此情況下,無論是農業科技,還是農民以組織化生存的方式組織起來,都會面臨著組織化、科技化成本過高而收益過低的問題而無法實施,中國農民的惟一出路在於,農民數量大規模減少,順利成長為城市市民。而城市醫療及早外遷,對城市遠郊進行幫帶覆蓋,並藉助便捷的交通工具,將城市居民外遷到城鄉交界區,獲得更健康的生活,特別是通過多級醫療轉診模式,達到醫療技術質量均等化,可以大大緩解城區醫療教育和居住空間的壓力。

    


武鄉旱地養生小米


我們壩上一年二次風“一次刮半年”,而且屬高寒地區,經過近年改建大棚式種植,比原來露天種植收入高了!


北漂記錄者


用旁大的人力物力去搞無用的事。

為什麼不用少量的投資為農業修水力,增加灌溉面積增產增收,增加水澆地,農業現在完全靠天吃飯,水澆地少的可惜,水是農業的命脈,國家政府應該幹呈正事為農業修水力自流灌溉,為振興農業大豐收打好基礎,肚裡有飯心不慌安天下。

河裡有水為什麼有些地方還向農民收費。


風調雨順151446913


農業的收成很大程度上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雖然我們這裡的蔬菜和一些經濟作物可以採用保護地栽培,甚至於是溫室的無土栽培,相對來說很好的解決了自然界的惡劣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可以基本上解決了土壤的汙染等問題。但是大田作物現在還是處於,管理在人,收成靠天。


燕趙農業


中國的農村人只會研究風水和打聽別人家的事兒,和國外的鄉村不一樣!😠👎👎👎


討厭擁擠的城市和樓房


在我們南方就沒怎麼受大自然影響,主要是農民工用出來的農產品經銷商來收購的時候都把價錢壓到很低很低,農民工你再怎麼種植都沒什麼用。


廣西牛魔王


未來新農必須規模化,品牌化,規範化,標準化,有條件地方組成合作社,政府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幫扶,建設安全綠色智慧新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