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种師道,究竟有何成就?

庭州行者


民間流行對宋朝的軍隊冠以“謀家軍”的稱呼,如岳家軍、楊家將、劉家軍、韓家軍等,其實大多是演義誇大成分居多,真正可以被稱為“家軍”的是種家軍。種家軍一門五代人從軍,個個都是將帥之才,累世十餘人戰死疆場。

种師道是種家第三代,他年輕的時候,就隨父祖征戰在西北邊境,後來當過一段時間文官,參加過滅遼戰爭,因政治鬥爭被迫閒置了多年。金軍入侵後,年逾古稀的种師道再次出山,主持抗金軍事統籌,最終因為混亂的朝局,讓他壯志未酬,病逝於汴梁。他死後不久,金國人攻破汴梁,北宋滅亡。

小種三代的代表

種家是我國少數民族彝族人,祖上移居洛陽。種家世代官宦,一直是書香門第,種世衡是種家第一位將軍。

自種世衡起,種家祖孫三代,一直活躍在抗擊西夏的西北邊陲,多次立下大功,種家軍的名氣就是那時候創立的。

种師道年輕的時候,跟隨叔父種鄂參加了對西夏的米脂大捷,一舉殲滅西夏八萬人馬。這是北宋對西夏戰爭中不多見的完勝記錄,种師道此戰立下大功。此後,他被調入地方當了幾年文官。

宋哲宗登基後,种師道再次被徵調至西北前線,這時候,他已經成了小種三代的代表性人物了。這十幾年時間,种師道參加了平夏城之戰、橫山之戰和臧底城之戰等重大戰役。這幾場關鍵性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北宋幾十年來的被動局面,使北宋由戰略防守,轉變為戰略進攻態勢。种師道也因這幾場戰役,而名聲大噪。

滅遼戰爭中被撤職

宋金海上之盟達成後,北宋配合金國,發動滅遼戰爭。种師道以保靖軍節度使,隨童貫伐遼。种師道雖是一名軍人,但絕不是武夫,他一直主張慎戰,對滅遼戰爭他持不同意見,他說:“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無乃不可乎?”

种師道認為遼國是鄰居,金國人才是強盜,我們的行為分明是資盜。這句話多麼有先見之明,北宋就是因為資盜行為,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落得國家滅亡,人民受難的下場。

种師道向童貫進言,要求退兵。以种師道在朝中的地位,說這樣的話,無疑是自尋煩惱。童貫毫不猶豫地彈劾了种師道,首輔大人王甫一怒之下,撤了种師道的職,讓他致仕回家。

果如种師道所言,這場滅遼戰爭成了笑話,被金國人打得僅剩半口氣的遼國人,差點讓北宋全軍覆沒。北宋無能的形象,讓金國人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汴京保衛戰中殉職

不出种師道所言,金國人打過來了,勢如破竹。這時候龍椅上的人,想起了种師道,他年逾七旬,再度出山。

种師道是堅定的主戰派,但朝堂上,戰與和吵得不可開交,宋欽宗左右搖擺,一面派康王趙構和張邦昌和談,一面又想打。和,不考慮用爭取來的時間積極佈防,戰,又不積極形成方案。反正除了爭吵就是爭吵,上綱又上線。

种師道主戰,但不盲目。這讓宋欽宗覺得种師道太老了,畏戰。他聽信姚平仲的建議,搞了個滑稽的劫營。結果劫營不出意外地失敗了,姚平仲千里大逃亡,宋欽宗嚇得勒令放棄抵抗,抓緊和談。

和談中,金國人同意撤軍,种師道提了個建議:金國人早晚還會打過來,不如趁他們渡黃河之際,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消滅他們!宋欽宗先同意了方案,還沒執行,在主和派的干擾下,宋欽宗又取消了行動方案。

宋欽宗就是這樣,始終搖擺不定,從來沒有認真部署過一件事。金軍一撤退,他的膽子又上來了,企圖勾結契丹人襲擊金國人。這下惹怒了金國,他們二次圍攻開封。

金國人撤退後,种師道曾經提了一個建議:在滄州、衛州、孟州、滑州修築四道防線。他的這個建議,在祥和的環境中沒有被採納。等金國人二次出兵,种師道知道這次大宋沒機會了,因為西路軍已經被攻破,金軍形成東西兩路夾擊的勢態。

种師道又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臨幸長安以避鋒芒!皇上您趕緊逃吧,守不住了!主張派們不幹了,斥責种師道膽小怕事。這就是當時朝廷的現狀,主和的只考慮眼前,主戰的只憑一張嘴空喊口號。連種師道這樣的主戰派,都差點被批成“投降派”。

种師道被從前線調回京城,不久,宋欽宗做了終極決定,放棄抵抗,和談,种師道、李綱罷職,不遷都。最後,宋欽宗在主張派的忽悠下,用了一個叫郭京的“神漢”守衛城門,結果“神漢”不神,金軍一來他們就勝利大逃亡,開封失陷,徽欽二帝成了俘虜。

不過,此時种師道已經看不到了,他被宋欽宗從前線調回來不久,就在悲憤交加中發病而亡,終年七十五歲。


尋根拜祖


种師道,他原名叫建中,因為為了避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故改名師極。不過後來他又被宋徽宗賜名為師道。種氏在當時是一個有名的大族,种師道是名將種世衡之孫。種世道身為名將頗立功勞,亦被稱為“老種”。後來种師道在他七十六歲時因病去世。他去世後,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後加贈少保,諡號為忠憲。

那名將种師道,究竟有何成就呢?

种師道頗有謀略,身為名將的他,主要的功勞成就就是曾抵抗西夏、出兵遼國、抗力金國。

在《宋史》中,而不是在小說演義中,種家不僅是大族,而且名氣很大,種家可謂是英雄輩出,除了种師道,還有種世衡、種諤、種診、种師中、種誼等人,都可謂是將才。並且種家人五代從軍,有數十人戰死於沙場之上。

种師道在抗擊西夏時,那時西夏侵犯大宋邊境,种師道則帶兵前去征討。後种師道因功被封為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种師道亦曾出征遼國,當然那時是隨童貫一起的。後來在金國兵南下時,种師道力主抗擊金兵,他頗得民心。不過後來卻被罷了兵權。

後宋欽宗起用主和派,將李綱又調離京城。當金兵兵臨城下時,宋欽宗此時不僅一面用主和派去求和,又一面用主戰派堅守,然而結果兩者皆沒有成功。最終宋徽宗、宋欽宗皆被擄。

當時种師道已經去世,當時金兵頗城後,就想去看種世道,並且說种師道是一個好的將才。在種師道去世後,他的靈柩在路上碰到強盜,當強盜聽說是種世道的靈柩,不僅對他下拜,而且還贈以金錢,可見當時种師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中孚鑑


導讀:种師道,字彝叔,漢族。北宋晚期的名將,京兆府人。在抵禦西夏和遼、金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因此深受大家的愛戴。死後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極盡哀榮。



种師道祖父種世衡是仁宗朝的西北名將,威名震懾西夏。種家子弟已是三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世代忠良。年輕時期,同時拜了當時的思想家、哲學家張載為老師。也許就算是不做武官,他也可以做一個有才能的文官。最初就是任文職,後來得罪了蔡京被迫改武職。他的主要成就在抵禦外敵方面:西夏和金國。我們來簡單闡述一下。


种師道歷經數次大戰,累功升至懷德將軍。公元1111年,西夏派遣使者來大宋。厚顏無恥的說某地某地曾經是西夏的國土,大宋需要歸還。种師道說:“如言故地,當以漢唐為正,則君家疆土益蹙矣”。意思就是說如果說自古以來的故土,咱們就先談談漢朝和唐朝,你們西夏的國土都是我們的。這話趕得上外交部長了,有力打擊了西夏使臣的囂張氣焰。种師道治軍極嚴。有一次他奉朝廷命令,統帥七路精兵共十萬餘人徵西夏臧底城,朝廷命令必須在旬日內攻克(半個月內)。敵城守備堅固,連攻了幾日不能攻克。一些將領開始懈怠了,居然有將領坐在胡床上指揮作戰。种師道立斬此人,陳屍于軍門。厲聲說道:“今日城不下,都和此人一個下場。”眾將股慄不已,奮力登城,當日城破,離開戰之日不過八日。

宋金海上會盟後,北宋幾十萬大軍偷襲幽州。被遼國耶律大石2萬雜牌軍隊擊潰。被金國看出了虛弱後大舉攻宋。种師道以七十多歲的高齡被召回勤王。這次東京保衛戰在李剛和种師道等將領的共同努力下勝利了。金軍北撤。种師道建議在金軍渡過黃河時迅速出擊,給金軍以沉重的打擊。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宋欽宗不聽,認為种師道危言聳聽不堪大用,就解除了种師道的兵權。後面的事實證明了种師道的預見的正確性,北宋被滅。徽欽二宗在流亡北國途中,曾經痛心疾首的悔恨“今日之禍,皆因當初沒有聽取種卿所言。”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种師道是北宋未年名將,人稱老種經略相公,河南洛陽人。主要功績一,抗擊西夏二,出征遼國三,抗擊金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