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了那麼久“斷舍離”,為什麼還是整理不好自己的東西?

1、

朋友的朋友上班的地方離家遠,剛工作的時候沒什麼錢,就買了輛十萬左右的車開。

工作了幾年,覺得十萬的車檔次不夠了,於是省吃儉用換了輛幾十萬的車,但一因為耗油,二因為車子嬌貴,反而捨不得開。

所以現在每天都是早早地把車開到汽車站,然後自己坐公交去上班。

說好的消費升級,反而讓車變成了人的主人,需要他每月還月供、保養、加更高標號的汽油,金尊玉貴地伺候著。

這個人確實如願地擁有了自己夢想中的好車,但卻總好像開心不起來。他不明白,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人獲得快樂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自己想要的,還感覺不到快樂,是因為這個東西本身超出了他可以承受的範圍。

拿這位朋友來說,換了好車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但是舒服是一點也沒享受到,甚至反而因為這輛夢想座駕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不方便,所以怎麼能夠開心得起來呢?

你學了那麼久“斷舍離”,為什麼還是整理不好自己的東西?


那麼人又為什麼會想擁有自己無法承受的東西呢?

第一,沒有清晰的認識自我,進行正確的自我判斷。

第二,沒有搞清楚自己和車之間的關係,到底誰才是主人。斷舍離的精髓也在於,讓自己成為物品的主人,判斷一件物品去留的,並不是它的價值或是它背後帶出的故事,而是它在未來和自己的關係。

第三,那些自己當下無法駕馭的東西,即便擁有了也只能是“有價值的垃圾。”因為它們並不真正屬於你,至少不屬於現在的你。

比如,我們可以把豪車當成自己的目標,但不必成為它的奴隸。

目標催人奮進,奴隸只有滋長奴性。

2、

不光是汽車,男生們中間流行的數碼、遊戲周邊,還有年輕美好的女朋友,女生們想要的口紅包包還有環遊世界,這些都可以擁有,但問題是“是不是真的需要”、“如何擁有”以及“何時擁有”。

你學了那麼久“斷舍離”,為什麼還是整理不好自己的東西?

這次搬新家,我和王先生都決定進去之後,發現缺什麼再買什麼的策略。

到目前為止新房子也只添置了洗衣機和熱水器這兩件必需品而已。

洗衣機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帶烘乾功能的,雖然可能一年也用不了幾次,但我們住的地方,一年之中梅雨天+冬季的雨雪,會有很長時間太陽都不給力,帶個烘乾功能,算是一種長遠投資。

何況買的時候我們事先諮詢過,一臺洗衣機一般廠商承諾是可以使用8年左右,按8年來計洗衣機的烘乾成本,真的不算什麼。

以前我們住的房子很大,廚房和洗澡間在樓上,臥室客廳在樓下,這就好像把一個家的空間拆成兩半,非常不方便。

現在的房子跟以前比起來顯得很小,坐在客廳裡能看到家裡所有的房間,但也正是這種”一目瞭然“的方式讓我特別心安。

不用再擔心樓上的水龍頭沒有關,煤氣上燒著火,洗衣機裡泡著衣服忘了洗。

我是一個懶人,王先生也會因為做一點家務而斤斤計較,所以乾脆換個小房子,打掃起來也方便。

3、

小房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容量小。

搬家的時候,我們大概只帶了原來房子裡三分之一的東西過來吧,但還是裝不下。很多東西都模稜兩可地處在”要“和”不要“之間。

所以這讓我迫切地需要做一次斷舍離,生命中那些”沒有了有一些留念,收起來卻一直用不到“的東西,其實也是在佔用我們的空間,消耗我們的精力。

每一件物品最好的歸宿就是”死得其所“。

食物要趁它們最新鮮的時候吃掉,渾身充滿著新鮮的細胞,被你的身體吃進去,促進新陳代謝。

你學了那麼久“斷舍離”,為什麼還是整理不好自己的東西?

衣服買回來要立刻穿在身上,留住它們最光鮮亮麗的樣子。舊了破了不想要了,送到舊衣回到箱,或者賣出去、捐出去。餐具器物,不要貪圖一時可愛買回來囤在那裡,那樣不僅讓自己的生命被無用佔據,也浪費了那些人制造出它們的本意。

幾個人的起居就準備幾個人的床單被褥,頂多再額外備一份客用。如果實在有多個朋友來訪,賓館酒店都很方便。

哪怕是傢俱也不是多多益善,用得上的才添置,不需要的就不買,買回來的就要儘量使用它,直到它不能夠再為我們服務。

其實小到針頭線腦,大到樓房汽車,無一例外都要遵循這個規律,格守著自己的本份。

王先生喜歡說”能量是守衡的“,如果自己的能量不夠大,就不該佔用那麼多的資源,換句話說”想過什麼樣的日子,要看自己有多大的命。“有些日子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過的,有些代價並不是人人都願意付出的。

以後買東西,我要求自己儘量要遵循,”對家裡的誰有用“、“準備什麼時候使用”、“使用的過程中要如何收納”這三大基本原則。有現在時髦的用詞就是買東西要有“用戶畫像”、“使用場景”和“後續維護”。

如果只是一時的慾望衝動,那麼對於可有可無的東西,剋制一下也是可以的。

你學了那麼久“斷舍離”,為什麼還是整理不好自己的東西?

當然,想開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人的一生啊,大家都熱衷做加法,不想做減法。所以想要改變,還得先從一件一件小事開始練習起,

比如,今天給王先生和小孩做了炒白瓜和炒雜蔬,第一次炒白瓜配培根,居然成功了,一家都吃飽,菜也全吃光,沒有浪費也沒有捨不得,這種感覺就很有成就感。

慢慢培養這種感覺,人生豁達,任重道遠。

PS:這是2019年發佈的第32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已全網同步上市。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chenyanmama05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