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內哥羅

黑山(黑山語:Црна Гора,拉丁字母:Crna Gora)意即“黑色的山”,是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過去多采用其英文名稱“Montenegro”的音譯,如“

門的內哥羅”,中國大陸、新馬、港澳則意譯作“黑山”; 臺灣則譯作“蒙特內哥羅”。

蒙特內哥羅

黑山的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佈獨立),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克羅地亞,西南則為亞得里亞海(為地中海的其中一個部分)。

蒙特內哥羅

黑山原為1910年建立的黑山王國,一戰後加入新成立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二戰時期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黑山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後納粹德國佔領、盟軍解放。二戰後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南斯拉夫的四個加盟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獨立後,黑山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決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2017年6月5日,黑山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第29個會員國。

黑山的先民為伊利里亞人,公元前3世紀時被古羅馬征服。羅馬帝國衰落以後,伊利里亞落入哥德人之手,後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將該地區重新納入版圖。

早期斯拉夫民族自6、7世紀起抵達此地,並且和當地先民融合,建立自己的國家。其中,杜克里亞(Duklja)公國比較接近黑山的版圖。該國1042年從拜占庭帝國獨立,並由羅馬教皇額我略七世封為王國。杜克里亞於12世紀衰落的同時,拉什卡(Raška)大公國(又稱塞爾維亞大公國)興起了新的內馬尼亞王朝,杜克里亞成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在內馬尼亞王朝統治下,杜克里亞地區又出現了澤塔(Zeta)公國,14世紀中時澤塔脫離了內馬尼亞的控制。15世紀起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澤塔於1498年被征服,併入奧斯曼帝國的斯庫臺桑扎克(İşkodra Sancağı)。1514年澤塔地區從斯庫臺桑扎克分離,成為黑山桑扎克(Karadağ Sancağı)。但奧斯曼帝國未能征服澤塔全境,例如洛夫琴山地區保持了獨立。

黑山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其中西北部的科托爾灣為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該峽灣東岸有古城科託,現已列為世界遺產。

位於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庫克峰(Bobotov Kuk)為境內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的塔拉河有高達1300米的峽谷,該地亦已列為世界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