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界的“華為”:從小作坊到醫藥帝國,年入700億卻堅持不上市

眾所周知,很多企業在做大做強之後都會尋求上市的機會。但是也有很多企業,雖然發展很好,但是依舊堅持不上市。就像華為、老乾媽、娃哈哈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他們都是各自行業的領頭者,但依舊堅持不上市。而在我國醫藥領域也有這樣一家企業,發展很好,但堅持不上市。那就是生產數代人從小喝到大的板藍根的企業—揚子江藥業。

醫藥界的“華為”:從小作坊到醫藥帝國,年入700億卻堅持不上市

說到揚子江藥業,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陌生。說到徐鏡人,有些人更會說他們不知道。但說到板藍根,我相信大家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由於板藍根是無數中國家庭的必備藥物,徐鏡人旗下的揚子江藥業是在板藍根包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公司只有幾千元,現在已經實現年收入700億元,但還沒有上市。

揚子江藥業建於1971年,是一家跨地區、產學研相結合的大型醫藥企業集團,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創建至今已經46年,連續十多年排名江蘇省和全國醫藥行業前列,位居中國醫藥工業企業百強三甲,並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等等。同時,揚子江藥業也贏得了很多榮譽,如中國醫藥工業企業100強第一名、中國質量獎項提名第一名、中國品牌價值評價醫藥健康板塊品牌第一名等多項榮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藥企。

醫藥界的“華為”:從小作坊到醫藥帝國,年入700億卻堅持不上市

辦一家藥廠只靠幾個人幾口缸

徐鏡人出生於江蘇,1966年退役。脫下軍裝依舊有英雄本色的他不願意去工廠工作,而是選擇了自己創業。徐鏡人創業時,條件非常艱苦。他們在一間6平米的小平房裡,幾臺舊機器和幾口缸,再加上幾個人就創辦了一個簡單的小型製藥廠。當時,經濟並不穩定。徐鏡人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精良的設備,也沒有雄厚的資金,工廠的未來是不確定的。

對軍人永不言棄的精神在徐鏡人身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他傾盡了全部家當,不管環境有多難,他都不會說放棄。於是,徐鏡人開始身兼數職做廠長、當泥瓦工、推銷員和搬運工。一個人活成了一個團隊,像機器一樣在工廠裡不停地工作。在徐鏡人的努力下,工廠終於在當地聲名鵲起,並得以正常運營。

醫藥界的“華為”:從小作坊到醫藥帝國,年入700億卻堅持不上市

然而,卻碰巧遇到了全國禁止鄉鎮製藥廠的環境。幸運的是,當時有位領導喝了徐鏡人的板藍根,覺得療效和功效都很好,於是申請保留藥廠。後來,徐鏡人積極引進人才,發展緩慢。這家工廠的產值從幾千元增加到幾十萬元,從幾十萬增加到幾百萬。到1985年,該廠年產值已超過1600萬元,從一個只有幾口缸的小車間發展到一個大工廠。

1988年,上海爆發甲肝,近30萬人感染。因為有人聲稱板藍根可以治病,所以出現了購買板藍根的熱潮。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徐鏡人的工廠也成功收到了400萬包板藍根的超級大訂單。當時,工廠每月只能生產5萬包板藍根。為了支持上海,緩解上海的燃眉之急,徐鏡人親自帶領工人加班加點,最終在年底前完成任務,克服了生產中的不利因素。從那時起,徐鏡人的揚子江藥業就享譽全國,並被封為板藍根大王。

醫藥界的“華為”:從小作坊到醫藥帝國,年入700億卻堅持不上市

企業估值超過2000億元

2017年,揚子江藥業年營收超過700億元,徐鏡人目前市值超過350億元。如果他把公司上市,他的價值可以再翻一番。但徐鏡人不願意這麼做。與任正非、宗慶後和陶碧華一樣,他也堅持不讓公司上市。目前,揚子江藥業擁有20多家子公司,實現了零負債。專業分析顯示,如果揚子江製藥上市,其市值將超過2000億元,公司將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注入。

但徐鏡人不願讓自己辛苦奮鬥三十多年的公司受到資本市場的影響。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公司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他只是希望揚子江藥業能堅持做"好藥"。在徐鏡人的堅持下,揚子江藥業也在不斷穩步發展。僅靠胃蘇顆粒一年就可創收10億元,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製藥企業之一。自成立以來,從未發生過任何醫療事故。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管理抽樣合格率達到100%,是社會公認的盡職盡責的良心製藥企業。

醫藥界的“華為”:從小作坊到醫藥帝國,年入700億卻堅持不上市

揚子江藥業不願上市,走一條陌生的發展道路。它一直在開發低調的產品。因此,揚子江藥業以其良好的行業聲譽和高品質的產品,在2017年實現全年營業收入超過700億元,並且仍在持續增長,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據說,徐鏡人曾被員工告上法庭,12年的時間竟沒有給自己的股東一份分紅,不僅如此,他曾規定,股東離職或退休,他們必須以半價出售股票。其實徐鏡人堅持不上市是有"私心"的,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徐浩宇鋪路。在員工的眼中徐鏡人一定不是一個稱職的老闆,但是對外界來說他是一個良心的醫藥企業家。

其實醫藥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如果我們為了利潤而放棄生產原則,它將對社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揚子江藥業做大做強之後,能堅持初心保持原則是非常難得的,值得許多製藥企業學習。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