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界的“华为”:从小作坊到医药帝国,年入700亿却坚持不上市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都会寻求上市的机会。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虽然发展很好,但是依旧坚持不上市。就像华为、老干妈、娃哈哈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他们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者,但依旧坚持不上市。而在我国医药领域也有这样一家企业,发展很好,但坚持不上市。那就是生产数代人从小喝到大的板蓝根的企业—扬子江药业。

医药界的“华为”:从小作坊到医药帝国,年入700亿却坚持不上市

说到扬子江药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说到徐镜人,有些人更会说他们不知道。但说到板蓝根,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由于板蓝根是无数中国家庭的必备药物,徐镜人旗下的扬子江药业是在板蓝根包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公司只有几千元,现在已经实现年收入700亿元,但还没有上市。

扬子江药业建于1971年,是一家跨地区、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也是国家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创建至今已经46年,连续十多年排名江苏省和全国医药行业前列,位居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三甲,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等等。同时,扬子江药业也赢得了很多荣誉,如中国医药工业企业100强第一名、中国质量奖项提名第一名、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医药健康板块品牌第一名等多项荣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药企。

医药界的“华为”:从小作坊到医药帝国,年入700亿却坚持不上市

办一家药厂只靠几个人几口缸

徐镜人出生于江苏,1966年退役。脱下军装依旧有英雄本色的他不愿意去工厂工作,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徐镜人创业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在一间6平米的小平房里,几台旧机器和几口缸,再加上几个人就创办了一个简单的小型制药厂。当时,经济并不稳定。徐镜人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精良的设备,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工厂的未来是不确定的。

对军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徐镜人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倾尽了全部家当,不管环境有多难,他都不会说放弃。于是,徐镜人开始身兼数职做厂长、当泥瓦工、推销员和搬运工。一个人活成了一个团队,像机器一样在工厂里不停地工作。在徐镜人的努力下,工厂终于在当地声名鹊起,并得以正常运营。

医药界的“华为”:从小作坊到医药帝国,年入700亿却坚持不上市

然而,却碰巧遇到了全国禁止乡镇制药厂的环境。幸运的是,当时有位领导喝了徐镜人的板蓝根,觉得疗效和功效都很好,于是申请保留药厂。后来,徐镜人积极引进人才,发展缓慢。这家工厂的产值从几千元增加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增加到几百万。到1985年,该厂年产值已超过1600万元,从一个只有几口缸的小车间发展到一个大工厂。

1988年,上海爆发甲肝,近30万人感染。因为有人声称板蓝根可以治病,所以出现了购买板蓝根的热潮。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徐镜人的工厂也成功收到了400万包板蓝根的超级大订单。当时,工厂每月只能生产5万包板蓝根。为了支持上海,缓解上海的燃眉之急,徐镜人亲自带领工人加班加点,最终在年底前完成任务,克服了生产中的不利因素。从那时起,徐镜人的扬子江药业就享誉全国,并被封为板蓝根大王。

医药界的“华为”:从小作坊到医药帝国,年入700亿却坚持不上市

企业估值超过2000亿元

2017年,扬子江药业年营收超过700亿元,徐镜人目前市值超过350亿元。如果他把公司上市,他的价值可以再翻一番。但徐镜人不愿意这么做。与任正非、宗庆后和陶碧华一样,他也坚持不让公司上市。目前,扬子江药业拥有20多家子公司,实现了零负债。专业分析显示,如果扬子江制药上市,其市值将超过2000亿元,公司将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注入。

但徐镜人不愿让自己辛苦奋斗三十多年的公司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他只是希望扬子江药业能坚持做"好药"。在徐镜人的坚持下,扬子江药业也在不断稳步发展。仅靠胃苏颗粒一年就可创收10亿元,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抽样合格率达到100%,是社会公认的尽职尽责的良心制药企业。

医药界的“华为”:从小作坊到医药帝国,年入700亿却坚持不上市

扬子江药业不愿上市,走一条陌生的发展道路。它一直在开发低调的产品。因此,扬子江药业以其良好的行业声誉和高品质的产品,在2017年实现全年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并且仍在持续增长,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据说,徐镜人曾被员工告上法庭,12年的时间竟没有给自己的股东一份分红,不仅如此,他曾规定,股东离职或退休,他们必须以半价出售股票。其实徐镜人坚持不上市是有"私心"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徐浩宇铺路。在员工的眼中徐镜人一定不是一个称职的老板,但是对外界来说他是一个良心的医药企业家。

其实医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如果我们为了利润而放弃生产原则,它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扬子江药业做大做强之后,能坚持初心保持原则是非常难得的,值得许多制药企业学习。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