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路遙的《人生》是簡單模仿《紅與黑》,沒有什麼文學價值,你怎麼看?

旁觀者2486


路遙的《人生》不是簡單模仿《紅與黑》, 《人生》這部小說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人生》簡單模仿《紅與黑》呢?這是因為兩部小說有一些共同點,都講述了一個情變的故事,都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故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和《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都選擇向上努力,愛情事業都以失敗結束。但是路遙的《人生》和司湯達的《紅與黑》本質上存在區別,有以下三點:<strong>

首先,《人生》和《紅與黑》的文化背景和作品主題不同。《人生》寫出了時代大背景下農村知識青年的選擇和生活道路,政治背景不濃厚;《紅與黑》寫出了時代大背景下小資產階級青年的選擇和生活道路, 政治背景濃厚。《人生》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以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為線索,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的人生路程。高加林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堅毅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複雜的性格特徵。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後得到,繼而又失去。正如路遙在小說中所說:"生活啊,生活,有時候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又讓現實變為夢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商品經濟的活躍打破了農村的僵持與保守,具有現代文明的城市開始對一直困守在土地的農民產生強烈的誘惑。《人生》就是在城市的場景中展開,似乎一切都處於城市的控制下,甚至鄉下人天生就應該在城裡人面前低人一等。這種強烈的等級觀念、城鄉差異在小說中被強化。知識分子高加林奔波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像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湧而來的種種衝擊中,知識分子高加林代表了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的農村青年。小說的主題正如小說中寫的"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人生》這部小說突顯出農村和城市的對立,寫出了農村知識青年的困境。而《紅與黑》 寫出了法國平民和貴族的對立和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困境。

《紅與黑》講述了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德·瑞那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同女主人德·瑞那夫人發生曖昧關係。事情敗露後離開市長家,進了貝尚松神學院。經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於連征服了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小姐,同她訂婚。但是教會脅迫德·瑞那夫人寫來一封揭發信,使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他的美妙前程頓時化為泡影。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德·瑞那夫人,因此被捕入獄,最後被判處死刑。《紅與黑》的創作背景是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社會矛盾激烈,政治衝突頻繁,貴族、教會和資產階級互相爭鬥。於連的悲劇,他的追求、奮鬥和失敗,反映了王政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命運。大革命在於連心中撒下了個性解放、自由發展的種子;但是黑暗統治無情地壓制和摧殘平民,激起他強烈的反抗意識。他憎恨貴族、教會和資產階級,扮演了一個叛逆的平民的角色。但是他的反抗是以爬進他所憎恨的上流社會,謀取功名富貴為目的,甚至於充當敵對階級的反革命政治工具。即便如此,也不見容於上流社會,終於被捕入獄。於連的生活道路揭露了復辟王朝的反動和黑暗。

<strong>

其次,兩部小說主人公的氣質不同。

於連是小資產階級青年,法國維立葉爾小鎮一個鋸木場主的兒子,崇拜拿破崙,內心深處藏著發財致富,出人頭地的決心。於連和德·瑞那夫人、瑪特兒小姐這兩段感情一開始都是為了向上流社會攀爬,後來在同美麗、善良、溫柔的德·瑞那夫人的交往中,逐漸愛上了她。而高加林是農民的兒子,又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和巧珍、黃亞萍這兩段感情都包含著真誠和樸實,這種氣質是大地賦予農民的兒子特有的氣質。他嚮往城市的生活,喜歡浪漫的愛情,巧珍是他失意時的感情填充,也有過許多甜蜜和真情。他更喜歡可以和他有更多精神上的交流的城市女孩黃亞萍。當他和巧珍說分手的時候,他的良心不安,他像孩子一樣大聲號啕起來。高加林對兩個女孩都有情,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放棄了巧珍。

他和於連的不同,他的愛情儘管帶著功利,但是更多地帶著真情。

於連身上有著平民的自尊和驕傲,他愛讀書、好思考,敏感、聰慧、倔強。他的自我奮鬥精神和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構成了他複雜的性格。而高加林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複雜的性格特徵。

最後,作品給讀者的啟示不同。

《紅與黑》是外國作品,給讀者的啟示:讀者瞭解了法國復辟時期社會的黑暗,於連的個人奮鬥史從反面警醒我們奮鬥的精神值得讚揚,夢想的實現不應該不擇手段。正如小說中所說"我的夢想,值得我本人去爭取,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襲" 。

路遙的《人生》給讀者的啟示: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後果。在讀過《人生》後為高加林的境遇唏噓不已,為巧珍的偉大暗生敬佩。《人生》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同時也會讓我們審視和思考什麼才是人生?生活?愛情?命運?讀書?奮鬥?夢想?似乎沒有答案,似乎又有了答案。

正如小說結尾德順爺爺所說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後爬不起來,那就變成死狗了……."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路遙的《人生》不是簡單模仿《紅與黑》,《人生》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魂,那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紮根於土地的鄉土文化,給予讀者心靈啟迪,具有獨立的文學審美價值。

(一往文學作者:藍甜玉)


一往文學


“黑”路遙的言論一直就沒有停歇過。“說《人生》簡單模仿《紅與黑》,沒有文學價值。”又將黑路遙的言論提到了另一個貌似很專業的高度。

從路遙生前被評論家一致看衰,到路遙去世後的這麼多年裡,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不時地發表文章,說路遙的小說是“雞湯小說”,文字簡陋得跟中學生的作文一樣,等等。

今天再看到有人說“路遙的《人生》是簡單地模仿《紅與黑》,沒有文學價值”的言論。作為路遙迷,必須為長眠於地下的路遙先生辯駁幾句!

前面很多文友已經從正面引經據典批駁了“簡單模仿,無文學價值”一說;這裡,我想從另一個方面來反證上述觀點的荒唐。

眾所周知,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的影響。下面簡單列舉一二:

一、《金瓶梅》開創了以家庭生活與世態人情為題材來寫長篇小說的先河。以前的小說都是以英雄豪傑、神仙妖魔為描寫重點。無獨有偶,《紅樓夢》也是以家庭生活與世態人情為題材的。你能因此說《紅樓夢》就沒有文學價值嗎?

二、《金瓶梅》開創了寫惡的先河,審美價值來了一個大轉折。從以前一味地表現美,變成了表現醜,表現美與醜的轉化。《紅樓夢》寫大觀園的生活極度糜爛,難道不是寫醜嗎?你能因此就說《紅樓夢》沒有文學價值嗎?

三、《金瓶梅》在人物塑造上,顛覆了以前非黑即白的單調模式,讓人物個性呈現多面性。而《紅樓夢》裡的人物大都也是中性的,即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這一點,《金瓶梅》《紅樓夢》及其相似,而《紅樓夢》在後,是受到《金瓶梅》的影響和啟發後,曹雪芹才這樣來設定人物個性的。你能因此說《紅樓夢》沒有文學價值嗎?

因為《紅樓夢》是舉世公認的藝術巔峰之作,所以,即使《紅樓夢》借鑑學習了《金瓶梅》的一些寫作技巧和文藝理論,也沒人敢對《紅樓夢》說三道四!

文化是有傳承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作家在創作小說時,一定會去學習、借鑑前人的文藝理論和寫作手法,這是公認的常識。路遙在寫作《人生》《平凡的世界》前,閱讀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從中吸取營養,並將這些營養 成分融入到本土的創作裡,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就繼往開來,這是突破,這更是創新!

最後在此呼籲,請尊重用生命寫作的作家,請尊重像老黃牛一樣耕耘的作家,請尊重俯身為百姓代言的作家之勞動!

<strong>


老梅尋夢


嘿嘿,持這種觀點,說這話的人,應該有特殊的嗜好——穿鞋走路奇葩。腳穿一紅一黑,一隻黑皮鞋,一隻紅布鞋。這視力極好的人,應該是一位異才,一隻腳在法國,一隻腳在陝北,太偉大了!


這位童鞋習慣了紅與黑,以至看《人生》也有《紅與黑》的模樣。看路遙像司湯達,看高加林像於連,看劉巧珍像德瑞拉夫人,看黃亞萍像德拉木耳小姐。哈哈,從《紅與黑》的強光下走出,誤認為眼前的《人生》,也有《紅與黑》的模樣,其實這也算正常。

百家爭鳴,相互砥礪,各抒己見,有利於共同學習,共同促進。我的幽默可能有些過度了,似乎寡德少義,其實目的還在於拋磚引玉,引發高論。平心而論,這種探索、分析、比較的文化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究竟這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中外名著都有研讀,有獨到的見解,前途不可限量!

青春時代,酷愛西方哲學,痴迷於外國文學,西方文學名著讀了不少,其中就有《紅與黑》,讀後心潮澎湃,感慨良多,淚水奪眶,乃至夢牽魂縈!對司湯達、巴爾扎克、莫泊桑等法國作家,深為佩服!後來不讀了,不再讀西方文學名著的原因,一是認為該讀的已經讀過,二是認為沒讀過的,情節與結構很多與讀過的都有雷同之處。

人過中年之後,所讀的大部頭,基本上都是國內著作。從《道德經》《莊子》,到《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到《詩經》《楚辭》《史記》《昭明文選》《古文觀止》,到《漢魏六朝詩》《唐詩》《宋詩》《宋詞》《元明清詩》,到《紅樓夢》《邊城》《圍城》《人生》……



閱讀國內名著,使我感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讀《紅樓夢》,感受到百科全書式的宏大敘事!讀《邊城》,驚歎清奇秀美的湘西水鄉風情畫!讀《圍城》,知道了什麼是知識分子的幽默詼諧!讀《人生》,感受到生活的厚重滄桑,人生的浮沉榮辱……

幾十年的時光裡,閱讀了認為值得一讀的古今中外著作,通過反思、對比,精神也從青春時代的浮躁、對西方文化的崇拜,過渡到對中華文化的獨鍾,對五千年文明的嘆息!



《人生》的文學價值,及其社會價值不容置疑,因為她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至於有人詬病路遙先生的文筆俗常,不夠華美,本人認為這也是求全責備,要求過高。小說畢竟不是散文,重在敘事,把握社會脈搏,反映時代精神。如果讀過一些西方文學名著,這種認識會多少改變一些。


如果網友要求文筆華美,不妨研讀一下《邊城》,這才是散文體小說,自然美的畫面,也是我個人大半生的文學追求,但比之沈從文先生,水平相差甚遠,路遙遙矣!



對一個用生命寫作的作家這樣褻瀆貶低,你的心真的不會痛嗎?

你這麼膚淺能正確評價路遙作品嗎?

《紅與黑》與《人生》,題材不一樣,主題不相同。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作品,開意識流小說的先河,司湯達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要說模仿借鑑,世界上很多作家應該都對他有模仿借鑑。再說,路遙《人生》的寫作手法是現實主義手法,與他的小說的鄉村題材和對主人公高加林這個農民兒子的描寫非常協調。

不僅主題、題材不一樣,而且連寫作手法都不一樣,怎麼是“簡單模仿”?

你簡單給大家看一下,你的作品也像《人生》一樣發表當年就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經歷時間檢驗,如今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小說”給大家看看?你也寫出小說來就像《人生》一樣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導演(吳天明)給你拍成電影並且豆瓣評分8.3分?

《人生》改變了馬雲的人生,影響了賈樟柯的電影,這兩個人可都是非常不簡單的人物!

另外,評論任何作品的優劣,不能離開創作背景。

《人生》發表於1982年,那年改革開放僅僅幾年,幾乎被摧毀的中國文學剛剛重新起步,剛剛打開國門,可借鑑的世界文學作品不多,不是想讀什麼想學什麼都可以的。那幾年作家借鑑什麼借鑑到什麼程度,寫什麼怎樣寫,還是要受到嚴格的分析批評的,黃土地上的路遙能夠憑藉膽識與才華,大膽地寫到那個程度寫出高度,表現出開拓創造性,非常難能可貴,成就也很高。

《人生》無愧中國改革開放文學的一個里程碑。

真正的作家,應該惺惺相惜。況且路遙只活了

42歲!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都在苦難中度過,他成為作家,卻曾經連領獎的路費都沒有。他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地寫作,常常寫到要用熱水才能把五指泡開。他患了重病仍堅持寫到生命的終點!你願意嗎?他得到什麼,你這麼嫉妒?



大悔憶智冰


說這話的人禽獸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唯一讓我流淚的血書!是路遙老師用生命寫就的一個傳奇一座豐碑!

《紅與黑》乃法國現代小說之父司湯達代表作。其主人公於連愛慕虛榮沽名釣譽,機關算盡但終下場悲慘被打回原形!

兩部名著都洞察人性,極富藝術感染力!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有路遙自己的影子。其苦難一生,但對生命和理想永不言棄!只至生命最後一刻。雖然依舊生活在平凡的世界!

《紅與黑》主人公於連有這樣崇高的精神境界嗎?

《平凡的世界》無愧改革開放以來最著名小說!中國名著!



仁府1


讀書和寫書就好象修水庫蓄水放水,讀了一本好書,讀了幾個作家,會在潛意識裡受到影響,讀得多了,雜了,便想誰象誰。不能怪讀者懷疑,也不能怪批評家的不信任,怪只怪你讀得多了,受影響深了,消化得不夠徹底,你所吃的沒有完全轉化成你自己的養分,形成自己的特點,打下自己的烙印。

這就是“家”和“匠”的區別。

記得八十年代初,廣西藉著名作家陳建功先生的傷痕文學作品《飄逝的花頭巾》,當時就有人指責其抄襲了某外國作家的作品。而且還說陳先生有整段整段抄襲那部外國作品。但,儘管有不同的聲音,而且當時還吵得很熱,依然無法阻擋該小說獲獎。

全世界的人,除了膚色和人種有別,其構造好象都是差不多的。男人女人的生理特徵都大同小異,你無法指責也不能指責誰抄襲了誰。因為那是上天賦予的無法更改的品牌特性。

司湯達的《紅與黑》和路遙的《人生》沒有可比性,而且他們所寫的生活的時代背景也是天差地別的。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在19世紀創作的一部小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在中國流行。契合了當時從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讀者的心理。和我國正在流行的傷痕文學有共同的社會視角,所以,有人說後來的《人生》摸仿了《紅與黑》。也就是說路遙模仿了司湯達。這讓路遙情何以堪?路遙竟然一仿成名。

生話總是相似的。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紅與黑》毫無心機地展示了人性的醜惡和生活的陰暗。於連和市長夫人是永遠的,不是第一對也不會是最後一對。《紅與黑》象相機一樣將社會的硬傷裸露在大眾眼前,這是司湯達對十九世紀世界文學的巨大貢獻。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寫於1982年,陝北年輕的農村小夥高加林,高中畢業回到農村又離開農村最後又回到農村,和同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為主線,殘忍現實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不同環境下的人生的融合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一個固化了的社會僅憑激情是很難打破和徹底融入的。

所以,我說,司湯達切入生活的視角和路遙的視角是不同的,不在一個層面,雖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路遙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被固化了的社會現實。影響了一代人,啟發了一代人。其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也是相當大的。

文學上模仿借鑑是允許的,因為,生活的本質是相似的。就算路遙沒有讀司湯達,《紅與黑》在外國存在,在中國同樣也是存在的。只要路遙的《人生》能夠影響人民,引導讀者的思想。那就是無可指責的。


椰之風骨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這是思想多元化發展的符號,是思維邏輯多維化的正常體現,是文化思潮活躍的表現。不能因為個人喜好而否定或者抹殺一方。

他們的相同之處就在於同屬愛情文學,都是講述了一個情變的故事。時間跨度是一個世紀。主人公分別是高加林和於連。在任何小說裡,作家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將自己的個人觀點或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帶到作品裡。脫離了作家以及作家所處的時代、地域、創作意圖等等條件而孤立地去評判一個作家是不全面的。況且一部好的文藝作品都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其中含有蛛絲馬跡的前人影子在所難免,這也不必大驚小怪。

相對這兩部作品而言,首先要弄清楚兩位主人公對愛情性質上的不同著眼。於連只是一個利用上層社會女性的投機倒把、佔有慾很強的狂妄自大的積極分子;反觀高加林他的內心迸發出來的愛情火光絕對不僅僅是空虛精神世界的填補,更多的成分在於有質樸、純潔的愛情蘊含在其中。

其次,我們要把兩部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主人公的情變因素要從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的因素來分析。處於某一時代環境下的小人物,總是跟他所處的時代脫不了干係,會打上深深地時代烙印,所以他們的性格、處事方式都有獨特的時代特徵。所以這兩部作品有這很大的不同。更不能說《人生》是模仿《紅與黑》。


採霧依蘭36942008


說路遙模仿《紅與黑》,從哪看出?路遙是現實主義作家,他自己說受柳青影響很深。

看路遙小說,首先了解路遙的人生經歷。我總結路遙性格:生活的現實主義者,愛情的浪漫主義者。路遙生於黃土地,家境貧寒,註定路遙人生底色是黃色!黃土的顏色!但是,路遙不甘匍匐於黃土,他有理想,有奮鬥精神。時代弄人,路遙19歲竟然當上縣二把手。於此,路遙也遇到浪漫的愛情!對一個20歲的青年,人生竟如此輝煌!

可好景不長,來得快去得也快,路遙從權力顛覆跌倒,又失去了美好的愛情!此時,路遙才品嚐到人生的滋味,原來生活如此!

只有土地的奉獻是無私的,只有辛勤勞動才是幸福的!難能可貴的是,路遙沒有忘掉自己的本真顏色,黃土地的顏色!

現在來談談路遙的小說創作,路遙的作品來源於黃土地上普通的人,永遠表現的是他們的樸素的情感,這和其他作家真不一樣!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是這樣的。


兔子肉2


能將《人生》和《紅與黑》聯繫起來的人也算有才啊。

高嘉林和於連的共同之處是都是社會底層的優秀青年,都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而頑強抗爭,又都以失敗告終,這可能就是它們的共同之處吧。優秀的作品能將人物的社會命運揭示出來,找到他們人生的必然軌跡,路遙和司湯達都做到了,所以都是偉大的作家。

國產的《人生》和西方的《紅與黑》是兩種不同土地上成長盛開的鮮花,司湯達如果今天還有智,也不好意思告路遙侵權剽竊,相信誰也知道。


大象144583431


任何一部優秀作品都有人"說三”"道四",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人沒有深入的瞭解《人生》這部書的意義,路遙是一個成名作家,深入實際,他寫的《人生》這部書影響了千萬青年的勵志名篇。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這就是路遙的經歷與實踐相結合作出的結論,馬雲說:路遙對我的影響很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難道馬雲看走了眼嗎?這就是對路遙這部書最好的詮釋。

因為作者非常注重實際,有的讀者根本看不進去,斷章取義的曲解了根本的性質,所以在發言中難免出現一些怨言,鐵的事實就必須有鐵的人來堅持,只要看不進去,就走不下去,這個道理誰都懂,不要問為了什麼,只有用事實來回答,馬雲就是了解了《人生》後成功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