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路遥的《人生》是简单模仿《红与黑》,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你怎么看?

旁观者2486


路遥的《人生》不是简单模仿《红与黑》, 《人生》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人生》简单模仿《红与黑》呢?这是因为两部小说有一些共同点,都讲述了一个情变的故事,都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和《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都选择向上努力,爱情事业都以失败结束。但是路遥的《人生》和司汤达的《红与黑》本质上存在区别,有以下三点:<strong>

首先,《人生》和《红与黑》的文化背景和作品主题不同。《人生》写出了时代大背景下农村知识青年的选择和生活道路,政治背景不浓厚;《红与黑》写出了时代大背景下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选择和生活道路, 政治背景浓厚。《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路程。高加林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强烈的诱惑。《人生》就是在城市的场景中展开,似乎一切都处于城市的控制下,甚至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强化。知识分子高加林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知识分子高加林代表了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农村青年。小说的主题正如小说中写的"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人生》这部小说突显出农村和城市的对立,写出了农村知识青年的困境。而《红与黑》 写出了法国平民和贵族的对立和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困境。

《红与黑》讲述了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同女主人德·瑞那夫人发生暧昧关系。事情败露后离开市长家,进了贝尚松神学院。经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于连征服了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儿小姐,同她订婚。但是教会胁迫德·瑞那夫人写来一封揭发信,使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他的美妙前程顿时化为泡影。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德·瑞那夫人,因此被捕入狱,最后被判处死刑。《红与黑》的创作背景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社会矛盾激烈,政治冲突频繁,贵族、教会和资产阶级互相争斗。于连的悲剧,他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大革命在于连心中撒下了个性解放、自由发展的种子;但是黑暗统治无情地压制和摧残平民,激起他强烈的反抗意识。他憎恨贵族、教会和资产阶级,扮演了一个叛逆的平民的角色。但是他的反抗是以爬进他所憎恨的上流社会,谋取功名富贵为目的,甚至于充当敌对阶级的反革命政治工具。即便如此,也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终于被捕入狱。于连的生活道路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和黑暗。

<strong>

其次,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气质不同。

于连是小资产阶级青年,法国维立叶尔小镇一个锯木场主的儿子,崇拜拿破仑,内心深处藏着发财致富,出人头地的决心。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玛特儿小姐这两段感情一开始都是为了向上流社会攀爬,后来在同美丽、善良、温柔的德·瑞那夫人的交往中,逐渐爱上了她。而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又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和巧珍、黄亚萍这两段感情都包含着真诚和朴实,这种气质是大地赋予农民的儿子特有的气质。他向往城市的生活,喜欢浪漫的爱情,巧珍是他失意时的感情填充,也有过许多甜蜜和真情。他更喜欢可以和他有更多精神上的交流的城市女孩黄亚萍。当他和巧珍说分手的时候,他的良心不安,他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高加林对两个女孩都有情,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巧珍。

他和于连的不同,他的爱情尽管带着功利,但是更多地带着真情。

于连身上有着平民的自尊和骄傲,他爱读书、好思考,敏感、聪慧、倔强。他的自我奋斗精神和对拿破仑的狂热崇拜构成了他复杂的性格。而高加林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给读者的启示不同。

《红与黑》是外国作品,给读者的启示:读者了解了法国复辟时期社会的黑暗,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从反面警醒我们奋斗的精神值得赞扬,梦想的实现不应该不择手段。正如小说中所说"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

路遥的《人生》给读者的启示: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在读过《人生》后为高加林的境遇唏嘘不已,为巧珍的伟大暗生敬佩。《人生》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同时也会让我们审视和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生活?爱情?命运?读书?奋斗?梦想?似乎没有答案,似乎又有了答案。

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路遥的《人生》不是简单模仿《红与黑》,《人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魂,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扎根于土地的乡土文化,给予读者心灵启迪,具有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

(一往文学作者:蓝甜玉)


一往文学


“黑”路遥的言论一直就没有停歇过。“说《人生》简单模仿《红与黑》,没有文学价值。”又将黑路遥的言论提到了另一个貌似很专业的高度。

从路遥生前被评论家一致看衰,到路遥去世后的这么多年里,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不时地发表文章,说路遥的小说是“鸡汤小说”,文字简陋得跟中学生的作文一样,等等。

今天再看到有人说“路遥的《人生》是简单地模仿《红与黑》,没有文学价值”的言论。作为路遥迷,必须为长眠于地下的路遥先生辩驳几句!

前面很多文友已经从正面引经据典批驳了“简单模仿,无文学价值”一说;这里,我想从另一个方面来反证上述观点的荒唐。

众所周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的影响。下面简单列举一二:

一、《金瓶梅》开创了以家庭生活与世态人情为题材来写长篇小说的先河。以前的小说都是以英雄豪杰、神仙妖魔为描写重点。无独有偶,《红楼梦》也是以家庭生活与世态人情为题材的。你能因此说《红楼梦》就没有文学价值吗?

二、《金瓶梅》开创了写恶的先河,审美价值来了一个大转折。从以前一味地表现美,变成了表现丑,表现美与丑的转化。《红楼梦》写大观园的生活极度糜烂,难道不是写丑吗?你能因此就说《红楼梦》没有文学价值吗?

三、《金瓶梅》在人物塑造上,颠覆了以前非黑即白的单调模式,让人物个性呈现多面性。而《红楼梦》里的人物大都也是中性的,即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一点,《金瓶梅》《红楼梦》及其相似,而《红楼梦》在后,是受到《金瓶梅》的影响和启发后,曹雪芹才这样来设定人物个性的。你能因此说《红楼梦》没有文学价值吗?

因为《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巅峰之作,所以,即使《红楼梦》借鉴学习了《金瓶梅》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文艺理论,也没人敢对《红楼梦》说三道四!

文化是有传承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作家在创作小说时,一定会去学习、借鉴前人的文艺理论和写作手法,这是公认的常识。路遥在写作《人生》《平凡的世界》前,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从中吸取营养,并将这些营养 成分融入到本土的创作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就继往开来,这是突破,这更是创新!

最后在此呼吁,请尊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请尊重像老黄牛一样耕耘的作家,请尊重俯身为百姓代言的作家之劳动!

<strong>


老梅寻梦


嘿嘿,持这种观点,说这话的人,应该有特殊的嗜好——穿鞋走路奇葩。脚穿一红一黑,一只黑皮鞋,一只红布鞋。这视力极好的人,应该是一位异才,一只脚在法国,一只脚在陕北,太伟大了!


这位童鞋习惯了红与黑,以至看《人生》也有《红与黑》的模样。看路遥像司汤达,看高加林像于连,看刘巧珍像德瑞拉夫人,看黄亚萍像德拉木耳小姐。哈哈,从《红与黑》的强光下走出,误认为眼前的《人生》,也有《红与黑》的模样,其实这也算正常。

百家争鸣,相互砥砺,各抒己见,有利于共同学习,共同促进。我的幽默可能有些过度了,似乎寡德少义,其实目的还在于抛砖引玉,引发高论。平心而论,这种探索、分析、比较的文化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究竟这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中外名著都有研读,有独到的见解,前途不可限量!

青春时代,酷爱西方哲学,痴迷于外国文学,西方文学名著读了不少,其中就有《红与黑》,读后心潮澎湃,感慨良多,泪水夺眶,乃至梦牵魂萦!对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等法国作家,深为佩服!后来不读了,不再读西方文学名著的原因,一是认为该读的已经读过,二是认为没读过的,情节与结构很多与读过的都有雷同之处。

人过中年之后,所读的大部头,基本上都是国内著作。从《道德经》《庄子》,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到《诗经》《楚辞》《史记》《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到《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明清诗》,到《红楼梦》《边城》《围城》《人生》……



阅读国内名著,使我感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读《红楼梦》,感受到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读《边城》,惊叹清奇秀美的湘西水乡风情画!读《围城》,知道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幽默诙谐!读《人生》,感受到生活的厚重沧桑,人生的浮沉荣辱……

几十年的时光里,阅读了认为值得一读的古今中外著作,通过反思、对比,精神也从青春时代的浮躁、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过渡到对中华文化的独钟,对五千年文明的叹息!



《人生》的文学价值,及其社会价值不容置疑,因为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至于有人诟病路遥先生的文笔俗常,不够华美,本人认为这也是求全责备,要求过高。小说毕竟不是散文,重在叙事,把握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如果读过一些西方文学名著,这种认识会多少改变一些。


如果网友要求文笔华美,不妨研读一下《边城》,这才是散文体小说,自然美的画面,也是我个人大半生的文学追求,但比之沈从文先生,水平相差甚远,路遥遥矣!



对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这样亵渎贬低,你的心真的不会痛吗?

你这么肤浅能正确评价路遥作品吗?

《红与黑》与《人生》,题材不一样,主题不相同。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开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司汤达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要说模仿借鉴,世界上很多作家应该都对他有模仿借鉴。再说,路遥《人生》的写作手法是现实主义手法,与他的小说的乡村题材和对主人公高加林这个农民儿子的描写非常协调。

不仅主题、题材不一样,而且连写作手法都不一样,怎么是“简单模仿”?

你简单给大家看一下,你的作品也像《人生》一样发表当年就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经历时间检验,如今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给大家看看?你也写出小说来就像《人生》一样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吴天明)给你拍成电影并且豆瓣评分8.3分?

《人生》改变了马云的人生,影响了贾樟柯的电影,这两个人可都是非常不简单的人物!

另外,评论任何作品的优劣,不能离开创作背景。

《人生》发表于1982年,那年改革开放仅仅几年,几乎被摧毁的中国文学刚刚重新起步,刚刚打开国门,可借鉴的世界文学作品不多,不是想读什么想学什么都可以的。那几年作家借鉴什么借鉴到什么程度,写什么怎样写,还是要受到严格的分析批评的,黄土地上的路遥能够凭借胆识与才华,大胆地写到那个程度写出高度,表现出开拓创造性,非常难能可贵,成就也很高。

《人生》无愧中国改革开放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真正的作家,应该惺惺相惜。况且路遥只活了

42岁!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都在苦难中度过,他成为作家,却曾经连领奖的路费都没有。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写作,常常写到要用热水才能把五指泡开。他患了重病仍坚持写到生命的终点!你愿意吗?他得到什么,你这么嫉妒?



大悔忆智冰


说这话的人禽兽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唯一让我流泪的血书!是路遥老师用生命写就的一个传奇一座丰碑!

《红与黑》乃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代表作。其主人公于连爱慕虚荣沽名钓誉,机关算尽但终下场悲惨被打回原形!

两部名著都洞察人性,极富艺术感染力!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有路遥自己的影子。其苦难一生,但对生命和理想永不言弃!只至生命最后一刻。虽然依旧生活在平凡的世界!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有这样崇高的精神境界吗?

《平凡的世界》无愧改革开放以来最著名小说!中国名著!



仁府1


读书和写书就好象修水库蓄水放水,读了一本好书,读了几个作家,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影响,读得多了,杂了,便想谁象谁。不能怪读者怀疑,也不能怪批评家的不信任,怪只怪你读得多了,受影响深了,消化得不够彻底,你所吃的没有完全转化成你自己的养分,形成自己的特点,打下自己的烙印。

这就是“家”和“匠”的区别。

记得八十年代初,广西藉著名作家陈建功先生的伤痕文学作品《飘逝的花头巾》,当时就有人指责其抄袭了某外国作家的作品。而且还说陈先生有整段整段抄袭那部外国作品。但,尽管有不同的声音,而且当时还吵得很热,依然无法阻挡该小说获奖。

全世界的人,除了肤色和人种有别,其构造好象都是差不多的。男人女人的生理特征都大同小异,你无法指责也不能指责谁抄袭了谁。因为那是上天赋予的无法更改的品牌特性。

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没有可比性,而且他们所写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天差地别的。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19世纪创作的一部小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在中国流行。契合了当时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读者的心理。和我国正在流行的伤痕文学有共同的社会视角,所以,有人说后来的《人生》摸仿了《红与黑》。也就是说路遥模仿了司汤达。这让路遥情何以堪?路遥竟然一仿成名。

生话总是相似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红与黑》毫无心机地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生活的阴暗。于连和市长夫人是永远的,不是第一对也不会是最后一对。《红与黑》象相机一样将社会的硬伤裸露在大众眼前,这是司汤达对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写于1982年,陕北年轻的农村小伙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又离开农村最后又回到农村,和同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残忍现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不同环境下的人生的融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一个固化了的社会仅凭激情是很难打破和彻底融入的。

所以,我说,司汤达切入生活的视角和路遥的视角是不同的,不在一个层面,虽然,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路遥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被固化了的社会现实。影响了一代人,启发了一代人。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也是相当大的。

文学上模仿借鉴是允许的,因为,生活的本质是相似的。就算路遥没有读司汤达,《红与黑》在外国存在,在中国同样也是存在的。只要路遥的《人生》能够影响人民,引导读者的思想。那就是无可指责的。


椰之风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这是思想多元化发展的符号,是思维逻辑多维化的正常体现,是文化思潮活跃的表现。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否定或者抹杀一方。

他们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同属爱情文学,都是讲述了一个情变的故事。时间跨度是一个世纪。主人公分别是高加林和于连。在任何小说里,作家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将自己的个人观点或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带到作品里。脱离了作家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地域、创作意图等等条件而孤立地去评判一个作家是不全面的。况且一部好的文艺作品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含有蛛丝马迹的前人影子在所难免,这也不必大惊小怪。

相对这两部作品而言,首先要弄清楚两位主人公对爱情性质上的不同着眼。于连只是一个利用上层社会女性的投机倒把、占有欲很强的狂妄自大的积极分子;反观高加林他的内心迸发出来的爱情火光绝对不仅仅是空虚精神世界的填补,更多的成分在于有质朴、纯洁的爱情蕴含在其中。

其次,我们要把两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主人公的情变因素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处于某一时代环境下的小人物,总是跟他所处的时代脱不了干系,会打上深深地时代烙印,所以他们的性格、处事方式都有独特的时代特征。所以这两部作品有这很大的不同。更不能说《人生》是模仿《红与黑》。


采雾依兰36942008


说路遥模仿《红与黑》,从哪看出?路遥是现实主义作家,他自己说受柳青影响很深。

看路遥小说,首先了解路遥的人生经历。我总结路遥性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爱情的浪漫主义者。路遥生于黄土地,家境贫寒,注定路遥人生底色是黄色!黄土的颜色!但是,路遥不甘匍匐于黄土,他有理想,有奋斗精神。时代弄人,路遥19岁竟然当上县二把手。于此,路遥也遇到浪漫的爱情!对一个20岁的青年,人生竟如此辉煌!

可好景不长,来得快去得也快,路遥从权力颠覆跌倒,又失去了美好的爱情!此时,路遥才品尝到人生的滋味,原来生活如此!

只有土地的奉献是无私的,只有辛勤劳动才是幸福的!难能可贵的是,路遥没有忘掉自己的本真颜色,黄土地的颜色!

现在来谈谈路遥的小说创作,路遥的作品来源于黄土地上普通的人,永远表现的是他们的朴素的情感,这和其他作家真不一样!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是这样的。


兔子肉2


能将《人生》和《红与黑》联系起来的人也算有才啊。

高嘉林和于连的共同之处是都是社会底层的优秀青年,都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顽强抗争,又都以失败告终,这可能就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吧。优秀的作品能将人物的社会命运揭示出来,找到他们人生的必然轨迹,路遥和司汤达都做到了,所以都是伟大的作家。

国产的《人生》和西方的《红与黑》是两种不同土地上成长盛开的鲜花,司汤达如果今天还有智,也不好意思告路遥侵权剽窃,相信谁也知道。


大象144583431


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有人"说三”"道四",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深入的了解《人生》这部书的意义,路遥是一个成名作家,深入实际,他写的《人生》这部书影响了千万青年的励志名篇。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就是路遥的经历与实践相结合作出的结论,马云说:路遥对我的影响很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难道马云看走了眼吗?这就是对路遥这部书最好的诠释。

因为作者非常注重实际,有的读者根本看不进去,断章取义的曲解了根本的性质,所以在发言中难免出现一些怨言,铁的事实就必须有铁的人来坚持,只要看不进去,就走不下去,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要问为了什么,只有用事实来回答,马云就是了解了《人生》后成功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