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利己”傾向是無法控制的嗎?


如果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利己”傾向是無法控制的嗎?


你在一個人頭攢動的房間裡,認真地和某個人說話,其他聲音似乎都不存在。突然,房間的另一頭有人說到你的名字,於是,你的注意馬上轉到那邊。這就是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這種效應因常見於雞尾酒會而得名,是指在各種聲音(音樂聲、說話聲、腳步聲、碰杯聲等)混雜的雞尾酒會上,人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於傾聽音樂或對方的談話上,而對其他聲音充耳不聞。但是如果當時有人提到我們感興趣的事情或說到我們的名字時,我們會立即有所反應。

在擁擠的房間裡,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上。

雖然將注意力轉向自我相關刺激的“雞尾酒會效應”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但科學家不知道類似的事情是否也發生在我們的大腦中。我們是否會優先思考或考慮與自己相關的事情?通過測試工作記憶中的“自我指涉偏好”,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始瞭解大腦是如何以自我為中心的。

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1日出版的《心理科學》雜誌上。

“人們在大腦中優先考慮自己,”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系副教授、資深作家Tobias Egner說。“問題是,這種優先的自動性如何?這是你無法控制的嗎?如果是這樣,那就真的會影響你的決策。”

工作記憶,有時被稱為短期記憶,是“我們與世界的接口,”Egner說,他也是杜克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的成員。


如果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利己”傾向是無法控制的嗎?


例如,為了閱讀一句話,工作記憶會幫你把每個單詞暫時存儲幾秒鐘,直到你讀完這句話。“我們使用工作記憶來做出複雜的決定,我們必須權衡不同的信息,並把這些信息記在腦子裡,” Egner說。“如果你總是把與自我相關的信息放在首位,那麼當你評估不同的選擇時,這種偏見可能會更重視與自我相關的信息,並在短期記憶中戰勝其他信息,從而推動你做出決定。”

為了測試工作記憶中的自我指涉偏好,由杜克大學、英國巴斯大學和中國西南大學聯合組建,由中國政府資助的研究團隊創建了一個計算機程序,並對102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

首先,參與者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學會將藍色、綠色和紫色分別與“朋友”、“陌生人”或“自我”的標籤聯繫起來。然後,兩個不同顏色的點,如綠色和紫色,會在屏幕上短暫地閃爍。參與者必須在5秒鐘之內記住點的位置和顏色,然後屏幕上會出現一個黑點。參與者需要指出黑點是否與之前的一個彩點在同一位置閃爍,如果是,則說出該點的標籤。


如果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利己”傾向是無法控制的嗎?


參與者正確識別“自我”標記的點的速度明顯快於“朋友”或“陌生人”標記的點。這意味著他們的工作記憶集中在標有“自我”顏色的點上。

“想象一下,如果你腦子裡記著兩件事,” Egner說。

“而你回答其中一件的速度明顯比另一件更快,那麼顯然你在優先考慮它。”

“儘管顏色和位置的隨意關聯與你無關,你也沒有必要為了完成任務而優先考慮其中一個,但四個實驗可靠地證明了人對涉及‘自我’的線索的反應總是更快。”


如果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利己”傾向是無法控制的嗎?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自我”標記的顏色出現的頻率控制到“陌生人”或“朋友”顏色的一半,以觀察參與者在該條件下是否仍會優先考慮“自我”。

Egner說:“儘管對參與者來說,優先考慮另外兩種顏色更為明智,但他們對‘自我’顏色的反應仍然更快。這表明,這是一種自動性——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優先考慮與自己相關的刺激。”

未來的研究可能包括觀察這種效應是否適用於更困難的任務,因為幾乎所有參與者在80到100分鐘的試驗中都正確地完成了每一項任務。

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將這個實驗設置與利他主義實驗配對,來測試優先考慮“自我”的人是否會做出更自私的決定。研究人員還可以研究這種自發的自私行為的“價格”,方法是給參與者支付不同金額的報酬,讓他們識別“陌生人”或其他標籤。

Egner說:“根據人們對不同顏色的反應速度給他們不同的報酬。然後你就可以算出, ‘陌生人’標籤需要比‘自我’標籤的報酬多多少,才能讓參與者對兩者的反應速度達到同等程度。”

參考: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3/190313132241.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