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競聘上崗制度,強調有退出機制。你認為可全國推廣嗎?

地理雲課堂


4月29日,山西省四部門聯合發文,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意見,全面推行競聘上崗制度,確保2020年全省117個縣(市、區)全部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



山西省的這個出發點是好的,意在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但從文件上的內容來看,這個全面推開的步伐是不是太倉促了?"縣管校聘"、"競爭上崗"到底取得了哪些實質性的進展?能不能給一線教師說一說具體情況?這樣做無疑放大了校長手中的權力,在操作中如何杜絕腐敗現象?這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學校校長、副校長、中層領導上課少或不上課的情況,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現在的一所學校配備的領導幹部有多少?又有多少領導幹部在從事教育教學第一線工作?真的起好模範帶頭作用了嗎?不要把學校領導和一線教師對立。精減學校行政人員,讓高級職稱老師迴歸到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工作崗位上,比這樣全面推行"競爭上崗"更有用。

強調退出機制是好事,但也不能"一刀切",山西省內的市區經濟發展狀況不相同,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用相同的制度去對待,有失公平。離城偏遠的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也實行退出機制,難道要教育局長親自到學校上課嗎?


針對那些超編的學校,實行競爭上崗很有必要,採用"縣管校聘"的方式,有利於人才的合理流動與交流。一項政策的出臺,要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因時因地而執行,而不是全面開花。

"縣管校聘"、競爭上崗,針對有條件的省市學校,可以推廣,針對中西部地區的絕大多數學校,實行競爭上崗,會適得其反。


Lance課堂


我只想問一句,假如某個或者某些崗位沒有人競聘怎麼辦?

別鬧,我們學校早就嘗試過這種做法,結果證明一無是處。我是學校中層幹部,有幸參與其中的過程,最終結果是,那一年所有的老師填報的崗位要麼是副科,要麼是七八年級的崗位,九年級畢業班的崗位幾乎沒有人填報。情況下來,學校傻了眼,九年級的課不能停啊!怎麼辦?學校曾經想把這種情況彙報給上級領導,但大家一考慮,如此彙報,只能證明學校班子成員能力有限,還有啥作用?只好又用老辦法給老師們分科調課,結果很多老師們反而不幹了,一再跟學校強調,我報的崗位是~~~,憑啥不讓我教?我可以跟他競聘啊!

如果不是負責年級工作的主任們在裡面和稀泥,那一年的分工還真的有些困難,人們把矛頭對準一把手,直接跟他叫板!甚至提出,跟我們要成績可以,一把手必須教課,讓他嘗一嘗管理學生的難處,別站著說話不腰疼!唉,後面的事亂七八糟。

很多制度它都有一個適應範圍,一些鄉鎮中小學還缺老師還空著崗,競聘豈不是一個形式?


方才37


我校已經競聘多年,班主任抽籤,再選聘各科教師,最後教學能力差,老弱病殘的都無課帶,看起來倒沒有什麼問題,整個學校還在發展高考升學率也高,現在已經慢慢發現了問題,打個比如,我教數學,我現在教學能力很突出,但是我知道我遲早會被淘汰,年紀大了反應慢跟不上學生的思維了,那麼我怎麼保持競爭力延遲被淘汰呢,第一絕不會老帶新,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內部很不團結競爭大,各搞各的,長期來看,學校是難以發展的,第二我會加倍努力,儘可能佔用學生的一切時間,佈置大量的作業,反正是拼唄。

其實我覺得這種競爭機制並不是不可取,但是操作上太武斷,利弊並存,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每次月考排名,多次靠後就淘汰,長期壓力大,身心都會出問題,我校每年都有老師身體問題嚴重,去年兩個癌症,今年才過半一個白血病,還有上課暈倒的急救的年年有,學生也是苦不堪言,身體出問題的輕重不一,心理出問題的每年到高三都有四五個,還有鬧自殺的,有人會說是老師逼的,其實高三每週六統考排名,有些學生心理脆弱的真承受不住,老師已經儘量在幫助學生釋放壓力了。

最後,補充說一點,我校省師範高中,招聘學歷要求八所師範研究生畢業,數學英語招不到,就降低了門檻,名牌師範本科或一本研究生擇優錄取,我校每年都有學生奧賽獲獎、上清北的,總不能找個二本的來教吧,所以不要說你不幹有人乾的話,這世上什麼活都能找到人幹,幹出個什麼效果還是有區別的。我現在倒是希望依次提高幼兒園、小學、初中老師的待遇,吸引更優秀的人才進來,孩子越小受老師影響更大,我在高中生的身上發現了很多問題,第一受父母的影響,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其次是小時候的老師影響他(她)喜歡或反感一門學科。

打字真累,我也是瞎操心


飛雪連天sun126


4月29日,山西省教育廳等四部門聯合發文,將於2020年在全省範圍內,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

細究其改革思路,與浙江等省“縣管校聘”試點方案如出一轍:

校內競聘→跨校競聘→區域調劑→待崗培訓→再聘失敗→退出。

本質上,這個競聘上崗,就是末位淘汰制。

教師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如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即可解聘。所以就教師退出而言,這並非制度創新。

縣管校聘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均衡——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和鄉村薄弱學校流動。

初衷是好的,但如果變異為末位淘汰制,結果極可能背道而馳。

無論分析制度設計,還是總結試點經驗,我們都會發現,教師縣管校聘的實施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對教師不斷分級篩選的過程。能力水平越差的教師,越可能向薄弱學校流動。不但沒有實現縣域內師資均衡,還會使不均衡的現象更嚴重。

縣管校聘改革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增強教師隊伍活力。用時髦的話講,叫“盤活存量師資”。以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為契機,清理在編不在崗的教師,淘汰一部分不善教不適教的教師,增強教師職業危機意識,消除教師職業倦怠。

某地曾發文總結縣管校聘改革試點經驗稱,“……讓老教師活力再現,年輕教師活力無限”、“以前只帶副課的老教師,現在帶兩班主課”、“增加了3個教學班,教職工卻減少了26人……”

這些話,歸納起來就一個意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服從安排,不認真帶課,小心打破你的鐵飯碗。

打破鐵飯碗是個好事,我們不能容忍任何人躺在體制內混日子。但打破鐵飯碗的前提,是對舊體制的徹底顛覆,是建立一個新秩序。在新秩序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是權責對等的。而縣管校聘,只革被管理者(教師)的命,沒有革管理者(校長)的命。這樣的改革,是不徹底的,也註定會失敗。

隨便拿一個縣管校聘方案來解讀,我們就可以輕易找到其致命缺陷——如何保證聘任過程的公平公正?校長會不會揮舞權力的大棒,以縣管校聘之名,行排除異己之實?有沒有可能出現“善鑽營者生、老實教書者死”的逆淘汰局面?

縣管校聘的理念是可行的,教師隊伍建設也確實需要革故鼎新。但在全面推進之前,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要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注重聽取一線教師的聲音,適時調整政策方向。切忌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毫米


關於教師競聘上崗,筆者先講一個個人的親身經歷: 教師競聘上崗是如何把校長玩下崗的?事情很簡單,某位靠“特殊服務和無底線舔”上位的校長,來到我們中學後,便小人得志自然逞能,揮舞起“教師競聘上崗”的大棒開始整治老師們,大會小會不斷,會上動輒就拿“下崗”嚇唬老師們,幾位有聲望的老教師不動聲色地把這位校長的醜陋嘴臉記錄在案,有文字、有圖像、有聲音,組織了幾次上訪後,到任不到2個月的新校長灰溜溜地捲鋪蓋滾蛋“下崗”了!


“山西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競聘上崗制度,強調有退出機制”,就制度本身而言,確實是一項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好措施。但是“好措施”的貫徹落實,必須有幾個前提,筆者簡要談談,和大家商榷:


其一、必須是教師崗位充裕的前提下。據筆者瞭解所知,中西部地區的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崗位存在嚴重不足,在此基礎上,實行“推行教師競聘上崗制度,還強調退出機制”,這是要製造噱頭,還是要“掛羊頭賣狗肉”呢?別說身居中西部地區的山西了,即便地處東部教育異常發達的江蘇,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實行教師競聘上崗,只聽說過教師調崗,從沒聽說過教師下崗,山西哪來的自信?



其二、必須是在公開公正透明的前提下。貫徹落實教師競聘上崗制度,最忌諱的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把一項“好制度”搞成校領導嚇唬教師的大棒,尤其是不公開、不公正、不透明的暗箱操作。再好的制度,一旦在基層學校具體貫徹落實的時候“走了樣”,成為校領導們拉幫結派、親密遠疏、剔除異己的工具;就會淪為笑柄,不但起不到鼓舞和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作用,而且還適得其反,成為阻礙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其三、教師競聘上崗,強調退出機制,究竟哪些人退出?退往哪裡?如果是提前退休,恐怕許多老教師會爭著搶著落聘,這哪裡還是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啊,簡直就是在給那些瞌睡的人送枕頭嘛!如果是讓教學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落聘,他們正考慮要不要辭職呢,這下恰好機會來了,正中下懷,不必競聘了,也不要退出了,我辭職!在教育大環境不是太樂觀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還是實事求是點吧,別出什麼么蛾子了!


綜上所述,筆者覺得“山西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競聘上崗制度,強調有退出機制”,作為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需要具體問題來具體分析,不切實際的“一刀切”政策,是非常不適宜的,是值得進一步商榷的。


自在人生wub


我是一個工作四十幾年的老同志,對“教師競聘上崗”似曾相識,實施當初就遇到諸多難題:其一,年級有缺科教師怎麼辦?在教師編職緊張的情況下誰補缺?是外招還是調節,由誰操作。其二,下崗教師如何安排?法理依據是什麼,如何評價教師好與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熟非何人決斷。其三,操作過程是否帶有私慾、權力色彩由誰督管?是否利於教師以老帶新、相攜提升,勝者王,敗者寇的現實擺在眼前誰都心知肚明。其四,畢業班的科目、其它副科如何融合等不少問題看似容易,排除不易,想象美好,現實骨感。


周家榮209


我覺得現在學校真的,個別名存實亡,不如個別家長,十幾個人一起出錢顧個私人老師,學校照常點到,直接當上班一樣,每天去,然後打個報道,就出去吧,然後用自己花錢顧的老師來補課,就跟教材同步,十幾二十人,一起出錢顧一個老師,我覺得,給老師二萬,三十個人,每人出六百左右,課也補了。老師也拿高工資了,專業就教這三十人,專人專用,比自己出錢花補課費要省錢,又能一起愛好的學生一起學,家長們可以選擇一些好孩子好學生一起教學,那些垃圾學生,欺負人的,校園暴力的,不要他們的家長和孩子們報團,我覺得一個班可以自己拉個二十人組團,教學沒問題吧。這老師自己教這二十人也沒壓力吧?我以後就自己找同學家長,報團請老師自己教


中國壞爺爺


對於山西的教師競聘上崗的制度,我只想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競聘上崗,讓一些不稱職的老師退出教師隊伍,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末位淘汰。但是,這種制度真的能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嗎?

其實實現老師的競聘,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制度,而是人的問題,如何能保證制度的落實,如何能競聘的保證公平公正。其實以前也不是沒有地方實行過類似的末尾淘汰的機制,到後面都不了了之,何也?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種種與制度初衷背道而馳的問題。踏實肯幹的老老實實的老師被排擠,落聘;吹牛拍馬,逢迎奉承之輩如魚得水,穩如泰山。



其次,這種競聘上崗的體制,容易讓優惠券質學校更加優質,薄弱學校更加薄弱。縣管校聘,本縣老師流動起來,本意是為了加強老師流動性,為薄弱學校帶來活力。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高素質的老師藉著競聘的東風,得以脫穎而出,到優質學校任教,一些在優質學校落聘的老師只能退而求其次,到一些薄弱學校應聘。



再次,老師工資在整個社會行業來說,並不算高,之所以現在老師隊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辭職潮,是因為很多人看重老師這個職業的穩定,一旦打破這份穩定,很多年輕老師看不到可以預見的將來,只怕離職隨之而來。

所以我們以前實行的末尾淘汰也好,現在討論的競聘上崗也好,在實行過程中只怕都會流於形式,最後讓一些請假老師,剛分配的年輕老師頂缸,或者即將退休的老師過過形式,並不能真正按照政策落實,因為落實起來觸動太大,恐怕影響地方教育。

總之,我認為,目前實行教師縣管校聘,或者末尾淘汰,只能是流於形式,只能是看上去熱鬧而已!


周老師的工作室


我認為,目前山西推行的這種“教師競聘上崗"制度,利弊都很明顯。若要全國推行,還需一個摸索完善階段。好在山西走在了全國前列,就當是全國一個改革試驗區,意義重大。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山西這一“教師聘用制"改革的相關內容:

1、實施範圍: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所屬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在編在崗教職工。

2、規範中小學編制。建立縣(市、區)域內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總量控制、動態調控”機制。

3、規範中小學崗位設置。

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崗位總量內,結合學校生源數量變化、教師學科結構等因素,按照優先滿足教師系列專業技術崗位,合理統籌輔系列專業技術崗位,嚴格控制管理崗位,大力精簡工勤崗位的要求,統籌配置到具體學校。

4、健全中小學教職工崗位聘用制度。


5、完善教師退出機制。


(一)根據以上改革相關內容,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它對改變當前教育現狀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因素,具有三大作用:

第一,實行輪崗交流,有利於促進縣域內各學校間師資力量的流動和均衡,為農村薄弱學校的發展提供強力支持。

第二,建立“退出機制”,有利於破除教師"鐵飯碗",提高師質的“輸出效益”。

第三,盤活了以前學校編制崗位過死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給年輕、有為的教師提供了更大發展空間。

(二)不過,在“三味”看來,這種“教師競聘上崗”制度的改革和實施,如果在缺乏對現有教育核心制度(如考試製度、評價制度等)的改革的前提下,其預想作用和意義的發揮可能會受限,甚至會帶來一些新問題。

1、教師競聘上崗制度,有可能讓“減負"越減越重。

教師競聘,就是教師間的競爭。用什麼來競爭呢?

如果考試仍舊是以學生分數論英雄,評價學校或老師仍以分數和升學率為依據,那麼,教師只能通過學生的考試分數來提高競爭力。教師就必然大量佔用學生休息時間,加重學生學習任務。

2、教師競聘上崗制度,會讓教師與學校(校長)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及家長之間的關係趨於複雜,變得更加不可控性。

教師競聘,不僅是一種名譽的競爭,更是一種利益的競爭。為了個人的名與利,難免會出現各種不當手段和不公平行為。讓教師的人際關係和教育環境受到傷害。

3、教師競聘上崗制度,有可能讓更多優秀師質聚集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學校,不利於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方面,人總想往高處走;另一方面,優秀人才任何學校想要。競聘到最後,條件差的學校成了“劣質”教師避難所。

4、教師競聘上崗制度,讓教師的評價變得更復雜和難以操作性。

跨校競聘和一崗多用,教師該如何公平評價?至少在現有評價制度下,是個難題!

5、對落聘教師,實行"退出"制,依然存在很多現實問題。

按教師競聘上崗制度,連續2年評定為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我們能否理解為“開除“?如果不是“開除”,那麼就還是教師,只不過是“不用上班"的教師,基本工資不能少。等同於提前退休嗎?

回想前些年,不少地方和學校(包括“三味"曾所在學校)曾實行過“教師競聘上崗”制度,不同的是範圍在校內。當時由校長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課老師。然後落聘人員聽從學校安排。其結果是班主任無人當,任課老師幫派化,落聘人員最舒服,幹最少最輕的活,最多一學期少領一、二千績效獎,沒人在乎這點錢。

其實,“三味”認為:現在的教育確實需要改革。但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提升教師之間的競爭問題,而是應如何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問題。從教育制度的改革上講,急需改革的是考試製度和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只要根本性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將迎忍而解。

歡迎關注頭條號【三味聊教育】, 讓我們一起從新角度看教育老問題!

三味聊教育


教師競聘上崗,退出機制,看上去很美,執行起卻難——山西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競聘上崗制度必然是無果而終

近日,山西省教育廳、中共山西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西省財政廳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意見》,全面推行競聘上崗制度,建立競爭擇優、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學校幹部教師輪崗交流。確保2020年全省117個縣(市、區)全部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

其實,競聘上崗、退出機制、縣管校聘,都不是什麼新詞彙,很多地方都在試點,部分地方的試點,還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由於工作關係,三水三心曾到多個地方考察,經過深入瞭解,發現,這些所謂的試點,不過是引起媒體關注的一個噱頭而已,基本上起不到作用。

那麼,為什麼很好的制度設計,在教育領域推行起來,卻是那麼艱難呢?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競聘上崗,退出機制,看上去很美

實話實說,面對現在教育行業用人體制僵化的問題,採取一些措施,來攪動一池死水,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教育人,我們不能掩蓋自己的問題:一些教師,佔著茅坑不拉屎,誰敢說沒有?還有一些教師,成天抱怨著抱怨那,就是不把心思用在教育教學上;還有的教師,成天想著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資源,多賺一些錢;甚至,還有教師,本身就在幹著一些違規違法的勾當!

可以說,德不配位、能不配位、績不配位的現象,還廣泛存在著!

雖然,上述的問題,這不能代表廣大教師的,但這些想象的客觀存在,對於教師社會形象的影響,卻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在教育行業,建立新的用人機制,能者上,庸者下,甚至將一些害群之馬,清除出教師隊伍,是有現實必要性的。

第二,競聘上崗,退出機制,執行起很難

那麼,為什麼建立教師的競聘上崗和退出機制,執行起來卻很難呢?因為,競聘也好、退出也好,其實只是對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而對教師工作的評價,遠遠不是企業那麼簡單,這是因為:

1.教師面對的對象的特殊性。我們知道,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人,是活生生的、心智和能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而人的發展,受制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不過是眾多影響當中的一個因素罷了。舉個例子,三水三心的班級考評,在全校第一,升學率在全校第一,你能說這其中沒有我的功勞?你能說都是我的功勞?

2.教師教育成績顯現的滯後性。對教育稍有研究的人都應該知道,教師是否優秀,是看對學生有怎樣的長遠影響,而不能單純看短期的教育教學成績——為什麼有些優秀教師,得不到成年後的學生的尊敬?舉個例子,三水三心一個學生,成了國家領導人,你能說是三水三心的功勞?但你也不能說這其中沒有三水三心的功勞吧?

而現在實行的競聘和退出機制,是一種即時的性的評價,這又與教育成績顯現的滯後性,形成矛盾——那你說,這種機制,是否科學合理呢?

3.教育教學成果的模糊性。少具有教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教育成果是不可能量化出來的,而只有量化,才是客觀的公正的評價。為什麼職稱制度廣受詬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標模糊。舉個例子,優秀教師——什麼叫優秀教師?我們可以列出若干個標準,但一個學校的老師,你絕對打不出科學的分數,來評選出優秀教師!所以,各地通行的方式,就採用大家的感覺,通過投票,來選舉優秀教師!所以,優秀教師,其實是選出來的,而不是評出來的!競聘也好,退出也好,是不是要看教育教學成果?怎麼看?

其實,競聘上崗和退出機制,在企業,是非常成熟的管理機制。這很好理解,企業看的是效益,用鄧爺爺的“貓論”來闡釋,只要你能夠超額完成目標任務,那就是好貓。舉個例子,銷售企業,銷售明星很好評,管你採用什麼辦法,銷售量最高的,就是銷售明星,反之亦然。

但教師行業,卻遠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領導喜歡的老師,不一定學生喜歡,學生喜歡的,不一定家長喜歡,大家都喜歡的,教學質量不一定高。

所以,競聘上崗,採用什麼方式來評價?

退出機制,用什麼方式來讓教師退出?

所以,競聘上崗,退出機制,執行起很難,甚至不客氣地說,幾乎就不可能!除非,是一些明顯的踐踏師德紅線的!

第三,外行指揮內行,胡亂指揮的教育,會毀了未來

其實,對於教師的管理,還得尊重教育的規律。我一直對習總書記提出的的“四有”教師,非常贊同,即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那麼,教師如何才能做到“四有”?

1.緊把入口關,讓真正優秀的人來做教師。這句話說起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教師的入口,各地都把得很緊,但卻不能吸引到優秀人才,“家有五斗量,不做孩子王”,原因何在?

可以說,優秀的人才不願來做教師,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個巨大的瓶頸!原因何在?我們都很清楚,經濟待遇、社會地位和發展平臺!

2.緊把考核關,把害群之馬清除出教師隊伍。教師是人,是人都要犯錯,要對教師有一定的容錯機制。但是,對於那些翫忽職守、一心鑽進錢眼,甚至把魔爪伸向學生的人,一定要依法依規,嚴厲查處,儘早清除。

說白了,就是要建立教師的底線意識,只要違背底線,一律清除。

3.緊把公平關,讓教師與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的紅利。從底線上來說,教師是一個職業,是職業,就首先是養家餬口的工具。對於教師的正當的需求,已經用法律法規保障的權益,都應該落到實處。

比如,1986年頒佈實施的《教師法》,時隔30多年,有多少落實了的?一直到現在,都有很多地方,說三年之內落實教師待遇問題——尊師重教,豈能只是文字?

總之,管理,特別是針對教育的管理,不能是拍腦袋的決策,而應該是深入調查研究之後,遵循基本規律的教育規律,採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否則,外行指揮內行,毀了教師的積極性,就是毀了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