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大學生雜誌

清華為何老出男歌手?宋柯、高曉松、、水木年華還真是出了不少。有人肯定要說,那還不簡單,因為清華男生多唄,沒錯,清華男生多!在2000年代,作為工科學校,男女比例曾經達到慘絕人寰的6:1。現在,在建設文科院系的不懈努力下,男女比例終於接近了 2:1。

為什麼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為什麼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可是,細細想來,再多的醜小鴨聚在一起,也不會出一隻打鳴的大公雞的。男生多就一定出男歌手嗎?好像也不一定,也可以出其他奇怪的東西嘛~~所以我想,一定有什麼其他理由!寫在清華人的基因裡面。

於是我上下求索,終於從古(yu)人(wen)智(ke)慧(ben)裡找到了答案:“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韓愈老夫子說得多好,我用現代口語翻譯一下,“內心有不平,才會叫出聲”。武俠小說也是這樣的,胸中不平一聲嘯,路見不平一聲吼。而滿足的人總是不出聲的。所以,男生多是表象,內心不平是關鍵。

高曉松說,在他們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清華男生有三寶:踢球!打架!彈琴!都是跟荷爾最後,補充一句:清華還有眾多的優秀的蒙有關的雅事。知道老炮兒的“茬架”不?那時居然還有“茬琴”一說。就是找人單挑比唱男歌手,沒參加歌手大賽,他們的舞臺歌比彈琴。吉他不是吉他,是你鬥牛和撩妹的武器。想象一下,路邊草叢裡突然跳出來一是:澡堂!對基友,大喊:人在塔在!啊,不對,拿琴來戰!這畫面太美,現在的話想想都會捂臉吧!

為什麼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拿隔壁北大對比一下,此結論非常明顯。男女比例1:1,哪還有什麼不平之氣。平,平的很嘛皆大歡喜。所以北大男生心裡美,不出聲。反過來,北大卻總出唱歌的女俠邵夷貝, Mr.Miss,程璧。是不是說明北大男生對自家女生還是不夠好呢?咦,怎麼又黑隔壁了。

好吧,講真,我也去聽過北大的原創,被歌手們的水平和才華震驚了。比如那個叫鴿子和大橡樹的組合,在舞臺上搖薯片盒子,當沙錘;比如空靈的阿卡貝拉純人聲合唱;徐鳴澗師兄寫的畢業歌《青春大概》,好聽哭了。北大人寫的歌自帶仙氣,或者痞氣。總之,是某種飄逸的東西。

為什麼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相比之下,清華的原創是這個味道的:室友留學兩年,某天突然對我說“看看,我離開了學校,總算明白你和高曉松、水木年華他們寫的歌的共通點在哪了”“你太抬舉我了,不過你說共同點是啥?”“你們的歌,都帶有晚上去東門或者北門外,昏黃燈光下,煙霧繚繞的、燒烤攤烤串的味道。 ”“”或許這就是校園民謠的味道。離開學校越遠,越清晰。

除了歌曲畫風不同,清華和北大的歌手也極不同。這種不同從各自的校園歌手大賽上看很明顯:北大的歌手們大多在低年級參賽,基本只參加一次校歌賽,當一次十佳。驚鴻一瞥,然後掛冠而去。畢竟校風使然,自由散漫,過於執著,無疑落了下乘。

清華的歌手們不是的,他們很少只參加一次校歌賽。他們把舞臺當作征途。征途的終點從來不是進決賽十佳,而是拿冠軍當歌王。冠軍們往往是高年級,參加過二三四次比賽。比如我的好友馬瑞男,也就是清華版《南山南》的歌手,作為校歌賽冠軍,奪冠時都已是大三的第三戰。在一次一次的比賽和高年級的強大實力壓迫下,低年級的歌手逐漸成長。許多學校的校園歌手,嗓音天賦就足以取勝。但在清華,天賦僅僅是第一步,唱功、颱風乃至表演等方方面面都要臻於成熟才能贏。這大概就是清華和北大不同的校風。執著較真,哪怕是玩票也要做最專業的。走上校園歌手之路的人,經常帶著一種專業精神。用大學四年去切磋精進,同時樂在其中。難怪最後他們基本會達到準專業級,校歌賽請來串場的專業歌手要是不做好準備,還真鎮不住這些妖孽。一不小心轉職幾個真歌手,也就不奇怪了。


為什麼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