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號稱比諸葛亮還聰明,為何最後卻落得滿門被誅的下場?

李啟火


諸葛恪是當時江東公認的神童,成年之後的他表現也不錯,但真正讓諸葛恪家破人亡的本質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功高過主,而是因為他也被“二宮之亂”的餘波影響到而已了。

在“王二代”的選擇上,曹操和孫權遠沒有劉備那麼輕鬆,劉備直接欽定劉禪為繼承人,曹操的兒子太多太優秀所以難免互相爭鬥,而孫權的兒子也不少,但兒子們的命卻都不夠硬。孫權當初最喜歡的兒子是孫登,若沒什麼意外的話孫登即將在孫權退位後掌管江東大權,可孫登的暴斃給了孫權當頭一棒,並且次子孫慮比孫登死的還早,這樣一來孫權的小兒子們就有了上位的機會。

老大老二都掛了,老三孫和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最佳選擇,但孫權父愛氾濫覺得四兒子魯王孫霸也不錯,於是孫和有的,孫霸也有,漸漸的孫霸覺得既然父親對自己也不錯,那說明自己也是受父親器重的。於是孫霸就漸漸的開始有了上位的想法,與此同時許多朝廷內外的官員看準了這個機會紛紛各自站隊,想借機平步青雲,宮內如此紛亂一些老臣就有了憂慮,就和孫權說太子和魯王不可一視同仁,於是就多少對孫霸的關心少了一些。

孫霸感受了父親的些許冷落,就開始怨恨孫和,二人的關係逐步惡化。孫霸的眾多擁躉者中,布騭和全琮算得上是影響力最大的,不僅如此,全琮的妻子,也就是孫權的大女兒孫魯班也參與到了這件事情當中。本來孫魯班這一介女流完全不必參與到這件事中,但她很討厭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並且孫權之前有過立王夫人的想法,被孫魯班阻止了,孫魯班怕孫和上位後排擠自己,就決定先下手為強,在她的詆譭下,孫和失寵,王夫人鬱鬱而終。

這個時候的孫權已經疑似老年痴呆了,對孫魯班的讒言壓根不加分析,她說啥就是啥,並且全琮的兒子全寄也帶頭詆譭孫和。這時候,已經不再年輕的陸遜坐不住了,他跳出來當面對孫權說立孫和是正統,陛下不要聽信讒言,並且寫信給全琮說你兒子全寄不正經啊,這種逆子還是早早的殺掉為好。

全琮本就是孫霸派的,聽到孫和派的陸遜讓自己殺親生兒子,頓時怒不可竭,與陸遜有了更深的嫌隙,而全琮又汙衊顧雍的孫子顧譚通敵,孫權繼續放棄分析,將顧譚等人流放,可以說孫霸這次贏回一局。孫和有點慌了,就去求陸遜帶帶節奏,陸遜寫信給孫權建議他不要換太子,正是這封信,給陸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陸遜和孫權當時分隔兩地,孫權覺得自己的私事這麼快就被洩露了,懷疑陸遜在自己這裡安插了眼線,於是給陸遜回信一封,皆盡侮辱之詞,陸遜看到信後,覺得羞愧無比,不久也死了。

後來孫權把孫和軟禁起來,他又擔心立孫霸會引起其他的紛爭,於是不知道哪根筋就抽住了,他居然找來孫峻商議後事,一番交談之後孫權決定立孫亮為太子。最終參與二宮之爭的相關人物流放的流放殺的殺,孫和本來被立為南陽王,還能過衣食無憂的生活,更好玩的是孫權臨死前想起了早逝的孫登,轉頭一想孫和也不容易,於是想召回孫和,結果被孫峻阻止。

於是孫權死了,孫亮上來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諸葛恪成為了執掌大權的人。可不要覺得邏輯文史姨此篇問答有跑題之嫌,因為不說清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大家還是會誤會諸葛恪的。

孫亮年幼,魏國趁東吳政局不穩發起進攻,諸葛恪大顯神威大敗魏軍,在江東瞬間封神。所以你不能說諸葛恪沒有真才實學,東興之戰可是實實在在的大勝。諸葛恪除了是諸葛瑾的兒子之外,他還有一個很敏感的身份,那就是他是孫和的正妻張妃的舅舅,外甥女落難,這個做舅舅的自然也要表現出最基本的關心。在與張妃的頻繁書信間,諸葛恪說了這麼一句模稜兩可的話:

為我達妃,期當使勝他人——《三國志·吳志·吳主五子傳》。

這句話被“好事者”聽到了,並且第一時間傳到了孫峻和孫魯班的耳中。

順帶插播一句,孫魯班是孫峻的情婦…

其實諸葛恪說的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含義一直有爭議,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舅舅對外甥女的關愛,但孫峻和孫魯班卻認為一直建議要遷都的諸葛恪其實是想讓孫和再次上位。

於是…孫峻就和孫亮說了這件事情。孫亮雖然聰穎,但在如此敏感的時期他還是表現出了緊張,更何況此時諸葛恪的人氣達到了頂峰,讓他也不得不防啊。於是他遵循孫峻的建議,決定設計誅殺諸葛恪。

諸葛恪的運氣也沒那麼好,在二次伐魏失敗後自己採取了暴政來掩蓋自己的過失,即使是這樣,他最多也只是被貶或被流放,達不到被殺的程度。可他和孫和剪不斷的關係一直是孫峻等人所在意的,所以只要孫和不死,諸葛恪無論多受吳主寵愛,他也是不安全的。

諸葛恪死後,孫和也被流放並在途中被賜死,從此孫峻成為了新的東吳掌權人。


身在帝王之家,有些關係是永遠甩不掉的…


邏輯文史游


正史上,諸葛恪沒說過比叔叔諸葛亮聰明這話吧,倒是諸葛亮點破了諸葛恪滿門被誅的死因。根據《三國志.諸葛恪傳》,孫權是問諸葛恪,你父親諸葛瑾和叔叔諸葛亮誰比較有才能?諸葛恪回答,自然是父親諸葛瑾了,理由就是諸葛瑾懂得選擇明君,孫權大笑。反倒是諸葛亮挺了解他這位侄子的,當他得知諸葛恪在東吳接替徐詳擔任節度官時,急忙寫信陸遜說:“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天讓他擔任緊要的軍糧後勤,感到不安,希望陸遜轉告孫權。”於是,孫權轉而讓他領兵《三國志》注引《江表傳》。



諸葛恪果然是有才能的,轉為軍事後,諸葛恪表現出過人的才幹,立下不少功勞。甚至,諸葛瑾去世之時,諸葛恪已經開拓了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封爵,都不用繼承諸葛瑾的爵位官職,由弟弟諸葛融繼承了。但是,諸葛亮也好,諸葛瑾也好,顯然都是十分了解諸葛恪的。諸葛瑾認為,此子可能會給家族帶來禍害,後來果然應驗。造成諸葛恪後來的滅族遭遇的,恰恰就是諸葛恪有過人的才幹,品行卻支持不了才能。換句話說,諸葛亮在寫給陸遜的信中,說得很客氣了,諸葛恪不但是性格疏漏,而且急功近利,無論是發生在諸葛恪身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諸葛恪從小就是以“急智”聞名,除了回應孫權所問的“兩諸葛才能之論”外。還有一次,孫權開玩笑說寫信讓諸葛亮送馬來給諸葛恪,諸葛恪趕快拜謝。孫權說,馬未到,怎麼就先謝了?諸葛恪說,蜀漢不過是東吳在外的馬廄而已,詔書一下,馬很就會到,怎麼能不謝呢?所以,諸葛恪是踩著蜀漢和東吳的同盟關係,以及叔父諸葛亮,來表現自己的才智,顯然是急功近利,還多少帶著不擇手段。這就怪不得陸遜對諸葛恪有意見,孫權也嫌諸葛恪剛愎自用,不打算讓諸葛恪成為首席託孤大臣《三國志》注引《吳書》。



但是,孫權去世後,諸葛恪還是以大將軍兼太傅成為託孤重臣了,原因有幾個。第一,諸葛恪確實有才能。第二,孫權後期打壓本土士族,託孤大臣中,諸葛恪,呂據都屬於江北士族。第三,孫峻對諸葛恪大力舉薦,當然可能此時就已經“包藏禍心”。諸葛恪一登上高位,性格缺陷就徹底暴露了。先是東興之戰,諸葛恪取得大勝,這估計自陸遜“石亭之戰”以來,東吳沒有達到過的成績了。所以,此後,驕傲的諸葛恪更是把“急功近利,性格疏漏”的特點表露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的“新城之戰”,諸葛恪以多打少,就是拿不下新城,直到瘟疫大起,諸葛恪依然不顧軍士的死活,急於拿下新城立功,結果傷亡慘重。

所以,諸葛恪從這時開始失去東吳的民心,被孫峻找到了可趁之機。這是最可惜的,諸葛恪本不應該中伏的,宮中的張約,朱恩都遞字條給他了,但是諸葛恪還是被勸說入宮見孫亮,所以才中了孫峻的埋伏,這就是性格疏漏所造成的。諸葛恪死後,東吳更是走下坡路了。因此,諸葛恪只圖眼前之利,連謀身之術都忽視,這樣怎麼比得上諸葛亮呢?


大飛熊騎士


諸葛恪從上臺到死於非命,總計只有一年零五個月。

他曾被認為是東吳最有才氣的人,軍界與政壇的雙料明星,為什麼凋零得如此迅速呢?我們既要從歷史事件中去分析,更要從他個人的性格中去分析。

第一,諸葛恪的失敗,首先是性格上的失敗。

作為大將軍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是典型富二代公子哥。富二代有好有不好,從好的方面說,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人脈,眼界寬;從不好的方面說,養尊處優,盛氣凌人,桀驁不馴。諸葛恪最大的問題,是完全自我主義,根本瞧不起任何人,在他眼中,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庸才。從這點看,他甚至比何晏更自戀,更自以為是。

第二,諸葛恪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北伐的失敗

諸葛恪是個心高氣傲之人,然而,越高傲的人,失敗對他的挫傷感就越大。諸葛恪以二十萬之眾,攻打區區四千人的新城,歷時三月,死亡上萬,這份成績單完全可以打零分。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導致諸葛恪被殺原因的,並不是因為北伐的失敗,而是失敗後他的所做所為。

再高明的將領,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三國時代軍事人才層出不窮,論能力曹操當屬第一,他一生的敗戰不計其數,好幾次還差點丟了小命。劉備百戰百敗,不妨礙他成就一代帝業。諸葛恪雖有新城之敗,也有東興之捷,兩相抵消,功過相當,何致於一敗連身家性命都賠上呢?我們且來看看他對軍事失利的態度如何。

首先,諸葛恪對軍事失敗有檢討嗎?有悔過嗎?沒有!他既無歉意,也無愧疚。他回到朝中第一件事,是斥責中書令孫嘿在他離開京師後為皇帝作了好些道詔書,他只在乎權力有沒有旁落,而忘了權力意味責任,更大的權力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只想掌權,卻不想擔負任何責任,天下有此等好事麼?

諸葛恪的眼裡只有自己,裝不下別人

諸葛恪在吳國的地位,等同於諸葛亮在蜀國、司馬師在魏國的地位。我們來看看同樣對待戰爭失利,諸葛亮與司馬師是如何承擔戰爭責任。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敗而回,他自貶三級,從丞相貶到左將軍;司馬師發動對吳國之戰,被諸葛恪擊破,死數萬人,他不追究前線將領之責任,完全歸罪於自己。諸葛恪居然對慘敗沒有一絲一毫的表示,反而忙著在宮廷、地方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僅沒有檢討戰爭失敗原因,甚至還要發動新一輪伐魏之戰。

與諸葛亮、司馬師的擔待相比,諸葛恪眼裡只有自己,裝不下別人。

你拋棄天下人,天下人就拋棄你。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死於自戀上

陸遜曾經對諸葛恪講過一通話:“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這是講做人的道理。陸遜說,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尊奉他;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扶持接引他;而諸葛恪呢?對上級盛氣凌人,對下級更是表現輕蔑之神情,還有沒有點情懷呢?

陳壽是這樣評價諸葛恪:“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只是徹徹底底的自戀行為。孫峻等人把諸葛恪推上前臺,是希望你能做點事,分點好處給別人,不是讓你陶醉在自戀之中。你還不醒,對不起,只有幹掉你了。


君山話史


聰明,通常是智力和才能的通俗說法,但聰明的人並非都是全面發展的人,尤其是在權力場上,做事的方式方法用的對不時頭,權力這把雙刃劍,能傷人,更能傷自身!


在古代的官場上,人大體可分為這麼幾類:第一類,有德有才的人;第二類,有德無才的人;第三類,無德無才的人;第四類,有才無德人。前三類人且不說,與這第四類人相處是極其恐怖的,因其有才讓人崇敬,因其無德會禍及他人!他幹壞事的才能越大,對人的禍害越深。



諸葛恪就是第四類人,自幼遺傳了很高的智商,卻沒有學會如何“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理,。在位高權重的時侯,沒有韜光養晦、低調做人,而是恃驕而專,飛揚跋扈。



諸葛恪在受孫權託孤之重的初期,還是注重革新,執政頗得民心。在抗擊魏國來攻時也頗有功勞,卻在伐魏失敗後,為掩飾個人過錯而大開殺戒,開始獨斷專權。因怕人說,用殺戮來堵人嘴,明顯過於殘暴失德。在這種形勢下,同為託孤之臣的孫峻看不去了,會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一舉消滅。


聰明沒用到正路上,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位高權重、功成名就時,更應韜光養晦,激流勇退才是求全之策!


星下靜思


民間有說法,諸葛氏一門三傑龍虎犬分侍三國,龍是諸葛亮,犬是高平陵變後淮南三叛的諸葛誕,虎就是最先出仕東吳的諸葛瑾。諸葛瑾胸懷寬廣,溫厚誠信,與孫權交談從來都是溫文爾雅,不疾不徐而能達到目的,讓孫權大為歎服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多次在吳蜀之間勸和,曾跟從出征攻襲關羽,呂蒙死後領南郡太守,孫權稱帝后,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生有三子一女,長子就是諸葛恪。


諸葛恪是個小胖子,從小聰明,“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孫權聽說後召見他,一見大為讚歎,對諸葛瑾說果然虎父無犬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一次孫權設宴,諸葛恪也在座,因諸葛瑾臉型特別長,遠看像驢臉,孫權令人牽來一頭驢,上面寫著諸葛瑾三個字,看諸葛恪如何應變。只見諸葛恪不慌不忙,提筆走上前,在後面加了“之驢”二字,本來諷刺之驢變成主人的了。孫權一見大笑,就把驢賜給了他。酒席開始,命小輩諸葛恪沿座次敬酒,張昭座位在前,飲多了不肯再飲,推託說,此非敬老之道。諸葛恪說,昔時姜太公年七十還在征戰,如今打仗時將軍在後,飲酒時將軍在前,還能說這是不敬老嗎?張昭一時無言以對。


孫權極為欣賞諸葛恪,等他成年後,便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陪伴太子孫登待講道藝。諸葛恪不單有文辭,也有武略,他認為丹陽的山越兵可以平定,便向孫權請纓,眾臣都認為不可能,因山越在東吳為禍日久,來去如風,極難平定,孫權見諸葛恪如此有信心,便提拔他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讓他平丹陽山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諸葛恪到任後,堅壁清野,壓縮山越活動地域,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恩威並施,三年後果然平定了丹陽山越,收服山民十萬餘人,編兵四萬多。


見諸葛恪如此才幹,孫權深慶後輩有人,重加獎賞,拜他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見到兒子意氣風發,又向孫權請求攻打曹魏的壽春,諸葛瑾感嘆說,恪兒如不能大興我的家族,就必是使我滅族的人啊。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領荊州事。孫權臨終,託孤諸葛恪,命令他兼任太子太傅,除生殺大事其他都可以做主。少年得志,年少登科,不為大喜則必大悲,諸葛恪也逃不過這個宿命。掌權後,大刀闊斧革新政治,帶領東吳軍隊抗擊魏國入侵,東興之戰大捷,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以為諸葛武侯後繼有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恪因功加封丞相,之後驕傲自滿,目無餘子,對魏國產生輕敵之心,大舉出兵伐魏遭受新城之敗,久順之人難經打擊,回朝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大開殺戒,被宗室孫峻聯合吳主孫亮,以赴宴為名將諸葛恪及其死黨誘入宮中,在宴會上殺死諸葛恪,至孫休時才為他平反。


南方鵬


空有其名罷了,實際上沒有什麼能力。太中大夫陳韙評價孔融“小時了了。實際上,這句話形容諸葛恪最貼切不過,小時候的諸葛子瑜之驢和讓張昭飲酒實在說明不了什麼,不過是小聰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諸葛瑾對兒子的評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可謂一語中的,成也是他,敗也是他。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東吳權臣,諸葛亮之侄,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諸葛恪體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喜愛,在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命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孫亮登基受封太傅。擊敗曹魏國取得東興大捷,天下震動。從此之後,居功自傲獨斷專權。公元253年十月,宗室孫峻瑜吳主孫亮,將諸葛恪誘入宮中誅殺,時年五十一歲。後諸葛恪平反。

諸葛恪死於何處?死於自己死做,諸葛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孫權曾經問諸葛恪,你爹跟你叔,誰本事大?是人都知道諸葛亮要比諸葛瑾強,但諸葛恪卻說:當然是我爹。因為他知道跟誰幹,孫權大笑。這事只能說諸葛恪馬屁拍的好之外,實在說明不了什麼。而且這都是諸葛恪小時候的事情,成年以後,諸葛恪做丹陽太守。政績出色,而此時已經進入三國尾聲,在諸葛恪五十歲的時候。正式執掌東吳朝政。成為第一權臣。呂岱曾對諸葛恪有一番勸誡,遇事多思。諸葛恪道“當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聽了後評論說,思兩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勸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顯然,此時的諸葛恪已經膨脹。諸葛恪最大缺點是:浮躁和自傲。凡是不願多想,目無餘子,瞧不起任何人。諸葛亮在給陸遜的信裡說諸葛恪“性疏”就在於此。

而由於少年成名,諸葛恪太傲,既看不起不 如他的人,也看不起比他強的人(他也不認為有人比他強)。而且會把這種瞧不起明顯的帶出來。這就是自戀了,自戀的人,基本上都沒有謙卑之心,聽不得忠言諫言。這樣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少年成熟過早但情商幾乎沒有增長。政治上幼稚導致他的失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偶然得勝便以知兵了 ,就此反濫用民力,窮兵黷武,引發內外不滿,也讓自己戶滅九族。

諸葛恪政治生長環境太優越了,自小就被孫權培養,未受挫折,一旦有挫折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凡事太自信,性格剛愎自用,新城一戰,完全是僥倖得勝。但他自己卻認為他高於司馬懿,諸葛亮。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可能要重新解釋更能說明問題。小時候出類拔萃、長大了未必會非常優秀或者未必結果美好。

諸葛恪很聰明,有個典故眾人皆知。諸葛瑾面孔狹長,孫權和群臣就拿其長相來取笑,一次將諸葛瑾的名字貼在了驢的臉上(要是真有這樣的事,估計孫權是喝醉了),諸葛瑾臉上有點掛不住,諸葛恪反應很快,請求在紙上填字,孫權應允,就有了“諸葛瑾之驢”。孫權被這聰明打動,把驢賞賜給他。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恪)

還有一件事,由於諸葛兄弟從侍兩主,也是經常被談起的話題。一次孫權問諸葛恪,諸葛瑾和諸葛亮誰更聰明。諸葛恪的選擇自然是他的父親,理由在外人看來很冠冕堂皇,但是在孫權身上卻很奏效。諸葛恪說,從服侍的主公來看就知道諸葛瑾聰明,這一石二鳥,把孫權也誇的美滋滋。

但是這些聰明只能說諸葛恪反應敏捷,的確有小聰明,第一件事的聰明還頗具少年特有的思維方式。但這不能不能說明他有智慧,也不能證明他有政治頭腦且善於保護自己。可以提一句孔融,有“孔融讓梨”的典故,但是他長大後又提出“父母無恩於子女”的在曹操看來是不孝的話,看起來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口。只能說,成長中,人的思維方式會改變。漢文帝時期,有個虎圈嗇夫因為口齒伶俐差點被漢文帝提攜,大臣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都是不善言辭的長者,卻有很強的能力,我們可以學習古人的指揮,伶俐者未必有大才。

諸葛恪不能稱得上是庸人,但是感覺就是和頂級官員差點東西。可能就是濫權和結局。諸葛亮也大權獨攬,還除掉了同為託孤之臣的李嚴,但是《出師表》確實讓人感動,他也的確成了後世的道德模範。諸葛恪面對的內部環境比諸葛亮要複雜,孫家的宗室旺盛,並且由孫權開頭的宗室相殘貫穿於整個後孫權時代,諸葛恪似乎沒意識到危險。

諸葛恪在官路上算是順風風水,陸遜死後,諸葛恪被任命大將軍,接替陸遜管理荊州之地。孫權死後,在孫峻的建議下諸葛恪成為託孤之臣,後來也是孫峻弄死的諸葛恪。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後人,這種子埋得夠深。

由於諸葛恪大權在握,獨斷專行,也聽不進別人的話。酷熱之中,久攻新城不下,部下報告說士兵多有死傷,雙腿浮腫不能打仗,諸葛恪認為部下在撒謊。還有勸諫者直接被諸葛恪奪了軍權。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士兵或被魏軍俘虜或死於坑窪之中。回到朝堂,又廣用親信,怨聲載道。

孫峻看到時機已到,同孫亮擺了個鴻門宴殺死諸葛恪。諸葛恪敗就敗在沒那份實力還逞那份強。為人高調還不籠絡人心。這不能說她有大智慧。孫和是孫權以前的太子,也是諸葛恪外甥女婿,也被孫峻逼死。孫和也是倒黴,之前被孫權廢了太子名號用的就是他妻叔的由頭,這回則是妻舅。


泊圖泊途


諸葛恪字元遜,琅琊陽都人,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得孫權賞識。弱冠就被拜為騎都尉,隨侍太子身邊講學。後來又轉任左輔都尉。

嘉禾三年,由於諸葛恪堅稱他能平定山越,孫權便提拔他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諸葛恪採用武力與招撫並用的方針,很快平定了山越,孫權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拜他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陸遜去世後,諸葛恪被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替陸遜領荊州事。孫權久病,又命諸葛瑾兼任太子太傅,教導太子。孫權死了以後,諸葛恪作為首輔,孫亮拜他為太傅。


由於孫權新喪,司馬師大舉攻吳,諸葛瑾應對得當,在東興大敗魏軍,孫亮進封他為陽都侯,加封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

但由於諸葛瑾一帆風順,加上東興大捷,加上東興大捷嚐到了甜頭,不顧吳國國力和大臣們的反對,徵20萬大軍伐魏,臣民怨聲載道,諸葛恪剛愎自用,伐魏期間損失了很多人馬,又大肆虐待將士,排除異己。

孫峻利用諸葛恪被萬民所怨、眾口所嫌的機會,以作亂造反的罪名在席間殺死了他,夷其三族。

總結,諸葛恪少年成名,在孫權的保護下仕途一帆風順,養成了自高自大,剛愎自用的性格。孫權死後,諸葛恪沒有了保護傘,又剛愎自用,得罪那麼多人,能有什麼好結果呢?


農家小說


性格決定命運吧,諸葛恪的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他雖然聰明卻沒有大智慧,離諸葛亮的境界差的遠了。



諸葛恪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所以自小就無憂無愁,還在各個場合也表現出他確實聰明過人,機辨無雙。

但也正是在小小年紀就過得讚譽無數,才養成了他剛愎自用,浮躁自負,盛氣凌人的性格,為他最後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要知道,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諸葛恪就是一個典型的有人格缺陷的有才者,造成的後果才會那麼嚴重,最終在後來造成了眾判親離的結局,人死族滅的結局。

其實他的這種缺陷,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但是孫權離曹操劉備的眼光差遠了,才把他拔苗助長一樣把他提到那麼高的位置,等他造成惡果的時候,已經無人能治了。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記載也是這樣看待他的: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第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吉喆28


諸葛恪是特別聰明,小時候還是諸葛亮帶大的,很多東西都是諸葛亮教給他的,但是唯獨沒有學會的就是做人。諸葛亮做人,事事低調,不爭名不奪利,諸葛恪卻不一樣,恃才傲物,誰都不放在眼裡,雖然功勞大,權力大,但是這樣的人從來都活不長久。所以說,聰明和下場完全是兩回事。不是有本事就可以活得長久。看看曹操那邊,荀彧聰明吧,死了,楊修聰明吧?死了,這都不是真聰明,你看看賈詡,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不顯山不露水的。一點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