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为何最后却落得满门被诛的下场?

李启火


诸葛恪是当时江东公认的神童,成年之后的他表现也不错,但真正让诸葛恪家破人亡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功高过主,而是因为他也被“二宫之乱”的余波影响到而已了。

在“王二代”的选择上,曹操和孙权远没有刘备那么轻松,刘备直接钦定刘禅为继承人,曹操的儿子太多太优秀所以难免互相争斗,而孙权的儿子也不少,但儿子们的命却都不够硬。孙权当初最喜欢的儿子是孙登,若没什么意外的话孙登即将在孙权退位后掌管江东大权,可孙登的暴毙给了孙权当头一棒,并且次子孙虑比孙登死的还早,这样一来孙权的小儿子们就有了上位的机会。

老大老二都挂了,老三孙和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最佳选择,但孙权父爱泛滥觉得四儿子鲁王孙霸也不错,于是孙和有的,孙霸也有,渐渐的孙霸觉得既然父亲对自己也不错,那说明自己也是受父亲器重的。于是孙霸就渐渐的开始有了上位的想法,与此同时许多朝廷内外的官员看准了这个机会纷纷各自站队,想借机平步青云,宫内如此纷乱一些老臣就有了忧虑,就和孙权说太子和鲁王不可一视同仁,于是就多少对孙霸的关心少了一些。

孙霸感受了父亲的些许冷落,就开始怨恨孙和,二人的关系逐步恶化。孙霸的众多拥趸者中,布骘和全琮算得上是影响力最大的,不仅如此,全琮的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也参与到了这件事情当中。本来孙鲁班这一介女流完全不必参与到这件事中,但她很讨厌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并且孙权之前有过立王夫人的想法,被孙鲁班阻止了,孙鲁班怕孙和上位后排挤自己,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她的诋毁下,孙和失宠,王夫人郁郁而终。

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疑似老年痴呆了,对孙鲁班的谗言压根不加分析,她说啥就是啥,并且全琮的儿子全寄也带头诋毁孙和。这时候,已经不再年轻的陆逊坐不住了,他跳出来当面对孙权说立孙和是正统,陛下不要听信谗言,并且写信给全琮说你儿子全寄不正经啊,这种逆子还是早早的杀掉为好。

全琮本就是孙霸派的,听到孙和派的陆逊让自己杀亲生儿子,顿时怒不可竭,与陆逊有了更深的嫌隙,而全琮又污蔑顾雍的孙子顾谭通敌,孙权继续放弃分析,将顾谭等人流放,可以说孙霸这次赢回一局。孙和有点慌了,就去求陆逊带带节奏,陆逊写信给孙权建议他不要换太子,正是这封信,给陆逊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陆逊和孙权当时分隔两地,孙权觉得自己的私事这么快就被泄露了,怀疑陆逊在自己这里安插了眼线,于是给陆逊回信一封,皆尽侮辱之词,陆逊看到信后,觉得羞愧无比,不久也死了。

后来孙权把孙和软禁起来,他又担心立孙霸会引起其他的纷争,于是不知道哪根筋就抽住了,他居然找来孙峻商议后事,一番交谈之后孙权决定立孙亮为太子。最终参与二宫之争的相关人物流放的流放杀的杀,孙和本来被立为南阳王,还能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更好玩的是孙权临死前想起了早逝的孙登,转头一想孙和也不容易,于是想召回孙和,结果被孙峻阻止。

于是孙权死了,孙亮上来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诸葛恪成为了执掌大权的人。可不要觉得逻辑文史姨此篇问答有跑题之嫌,因为不说清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家还是会误会诸葛恪的。

孙亮年幼,魏国趁东吴政局不稳发起进攻,诸葛恪大显神威大败魏军,在江东瞬间封神。所以你不能说诸葛恪没有真才实学,东兴之战可是实实在在的大胜。诸葛恪除了是诸葛瑾的儿子之外,他还有一个很敏感的身份,那就是他是孙和的正妻张妃的舅舅,外甥女落难,这个做舅舅的自然也要表现出最基本的关心。在与张妃的频繁书信间,诸葛恪说了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五子传》。

这句话被“好事者”听到了,并且第一时间传到了孙峻和孙鲁班的耳中。

顺带插播一句,孙鲁班是孙峻的情妇…

其实诸葛恪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一直有争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舅舅对外甥女的关爱,但孙峻和孙鲁班却认为一直建议要迁都的诸葛恪其实是想让孙和再次上位。

于是…孙峻就和孙亮说了这件事情。孙亮虽然聪颖,但在如此敏感的时期他还是表现出了紧张,更何况此时诸葛恪的人气达到了顶峰,让他也不得不防啊。于是他遵循孙峻的建议,决定设计诛杀诸葛恪。

诸葛恪的运气也没那么好,在二次伐魏失败后自己采取了暴政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即使是这样,他最多也只是被贬或被流放,达不到被杀的程度。可他和孙和剪不断的关系一直是孙峻等人所在意的,所以只要孙和不死,诸葛恪无论多受吴主宠爱,他也是不安全的。

诸葛恪死后,孙和也被流放并在途中被赐死,从此孙峻成为了新的东吴掌权人。


身在帝王之家,有些关系是永远甩不掉的…


逻辑文史游


正史上,诸葛恪没说过比叔叔诸葛亮聪明这话吧,倒是诸葛亮点破了诸葛恪满门被诛的死因。根据《三国志.诸葛恪传》,孙权是问诸葛恪,你父亲诸葛瑾和叔叔诸葛亮谁比较有才能?诸葛恪回答,自然是父亲诸葛瑾了,理由就是诸葛瑾懂得选择明君,孙权大笑。反倒是诸葛亮挺了解他这位侄子的,当他得知诸葛恪在东吴接替徐详担任节度官时,急忙写信陆逊说:“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天让他担任紧要的军粮后勤,感到不安,希望陆逊转告孙权。”于是,孙权转而让他领兵《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诸葛恪果然是有才能的,转为军事后,诸葛恪表现出过人的才干,立下不少功劳。甚至,诸葛瑾去世之时,诸葛恪已经开拓了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封爵,都不用继承诸葛瑾的爵位官职,由弟弟诸葛融继承了。但是,诸葛亮也好,诸葛瑾也好,显然都是十分了解诸葛恪的。诸葛瑾认为,此子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祸害,后来果然应验。造成诸葛恪后来的灭族遭遇的,恰恰就是诸葛恪有过人的才干,品行却支持不了才能。换句话说,诸葛亮在写给陆逊的信中,说得很客气了,诸葛恪不但是性格疏漏,而且急功近利,无论是发生在诸葛恪身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诸葛恪从小就是以“急智”闻名,除了回应孙权所问的“两诸葛才能之论”外。还有一次,孙权开玩笑说写信让诸葛亮送马来给诸葛恪,诸葛恪赶快拜谢。孙权说,马未到,怎么就先谢了?诸葛恪说,蜀汉不过是东吴在外的马厩而已,诏书一下,马很就会到,怎么能不谢呢?所以,诸葛恪是踩着蜀汉和东吴的同盟关系,以及叔父诸葛亮,来表现自己的才智,显然是急功近利,还多少带着不择手段。这就怪不得陆逊对诸葛恪有意见,孙权也嫌诸葛恪刚愎自用,不打算让诸葛恪成为首席托孤大臣《三国志》注引《吴书》。



但是,孙权去世后,诸葛恪还是以大将军兼太傅成为托孤重臣了,原因有几个。第一,诸葛恪确实有才能。第二,孙权后期打压本土士族,托孤大臣中,诸葛恪,吕据都属于江北士族。第三,孙峻对诸葛恪大力举荐,当然可能此时就已经“包藏祸心”。诸葛恪一登上高位,性格缺陷就彻底暴露了。先是东兴之战,诸葛恪取得大胜,这估计自陆逊“石亭之战”以来,东吴没有达到过的成绩了。所以,此后,骄傲的诸葛恪更是把“急功近利,性格疏漏”的特点表露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新城之战”,诸葛恪以多打少,就是拿不下新城,直到瘟疫大起,诸葛恪依然不顾军士的死活,急于拿下新城立功,结果伤亡惨重。

所以,诸葛恪从这时开始失去东吴的民心,被孙峻找到了可趁之机。这是最可惜的,诸葛恪本不应该中伏的,宫中的张约,朱恩都递字条给他了,但是诸葛恪还是被劝说入宫见孙亮,所以才中了孙峻的埋伏,这就是性格疏漏所造成的。诸葛恪死后,东吴更是走下坡路了。因此,诸葛恪只图眼前之利,连谋身之术都忽视,这样怎么比得上诸葛亮呢?


大飞熊骑士


诸葛恪从上台到死于非命,总计只有一年零五个月。

他曾被认为是东吴最有才气的人,军界与政坛的双料明星,为什么凋零得如此迅速呢?我们既要从历史事件中去分析,更要从他个人的性格中去分析。

第一,诸葛恪的失败,首先是性格上的失败。

作为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典型富二代公子哥。富二代有好有不好,从好的方面说,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人脉,眼界宽;从不好的方面说,养尊处优,盛气凌人,桀骜不驯。诸葛恪最大的问题,是完全自我主义,根本瞧不起任何人,在他眼中,除了自己,别人都是庸才。从这点看,他甚至比何晏更自恋,更自以为是。

第二,诸葛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北伐的失败

诸葛恪是个心高气傲之人,然而,越高傲的人,失败对他的挫伤感就越大。诸葛恪以二十万之众,攻打区区四千人的新城,历时三月,死亡上万,这份成绩单完全可以打零分。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导致诸葛恪被杀原因的,并不是因为北伐的失败,而是失败后他的所做所为。

再高明的将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三国时代军事人才层出不穷,论能力曹操当属第一,他一生的败战不计其数,好几次还差点丢了小命。刘备百战百败,不妨碍他成就一代帝业。诸葛恪虽有新城之败,也有东兴之捷,两相抵消,功过相当,何致于一败连身家性命都赔上呢?我们且来看看他对军事失利的态度如何。

首先,诸葛恪对军事失败有检讨吗?有悔过吗?没有!他既无歉意,也无愧疚。他回到朝中第一件事,是斥责中书令孙嘿在他离开京师后为皇帝作了好些道诏书,他只在乎权力有没有旁落,而忘了权力意味责任,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只想掌权,却不想担负任何责任,天下有此等好事么?

诸葛恪的眼里只有自己,装不下别人

诸葛恪在吴国的地位,等同于诸葛亮在蜀国、司马师在魏国的地位。我们来看看同样对待战争失利,诸葛亮与司马师是如何承担战争责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回,他自贬三级,从丞相贬到左将军;司马师发动对吴国之战,被诸葛恪击破,死数万人,他不追究前线将领之责任,完全归罪于自己。诸葛恪居然对惨败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示,反而忙着在宫廷、地方安插自己的亲信,不仅没有检讨战争失败原因,甚至还要发动新一轮伐魏之战。

与诸葛亮、司马师的担待相比,诸葛恪眼里只有自己,装不下别人。

你抛弃天下人,天下人就抛弃你。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恪死于自恋上

陆逊曾经对诸葛恪讲过一通话:“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这是讲做人的道理。陆逊说,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尊奉他;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扶持接引他;而诸葛恪呢?对上级盛气凌人,对下级更是表现轻蔑之神情,还有没有点情怀呢?

陈寿是这样评价诸葛恪:“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只是彻彻底底的自恋行为。孙峻等人把诸葛恪推上前台,是希望你能做点事,分点好处给别人,不是让你陶醉在自恋之中。你还不醒,对不起,只有干掉你了。


君山话史


聪明,通常是智力和才能的通俗说法,但聪明的人并非都是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在权力场上,做事的方式方法用的对不时头,权力这把双刃剑,能伤人,更能伤自身!


在古代的官场上,人大体可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有德有才的人;第二类,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类,无德无才的人;第四类,有才无德人。前三类人且不说,与这第四类人相处是极其恐怖的,因其有才让人崇敬,因其无德会祸及他人!他干坏事的才能越大,对人的祸害越深。



诸葛恪就是第四类人,自幼遗传了很高的智商,却没有学会如何“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在位高权重的时侯,没有韬光养晦、低调做人,而是恃骄而专,飞扬跋扈。



诸葛恪在受孙权托孤之重的初期,还是注重革新,执政颇得民心。在抗击魏国来攻时也颇有功劳,却在伐魏失败后,为掩饰个人过错而大开杀戒,开始独断专权。因怕人说,用杀戮来堵人嘴,明显过于残暴失德。在这种形势下,同为托孤之臣的孙峻看不去了,会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一举消灭。


聪明没用到正路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位高权重、功成名就时,更应韬光养晦,激流勇退才是求全之策!


星下静思


民间有说法,诸葛氏一门三杰龙虎犬分侍三国,龙是诸葛亮,犬是高平陵变后淮南三叛的诸葛诞,虎就是最先出仕东吴的诸葛瑾。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与孙权交谈从来都是温文尔雅,不疾不徐而能达到目的,让孙权大为叹服说“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多次在吴蜀之间劝和,曾跟从出征攻袭关羽,吕蒙死后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就是诸葛恪。


诸葛恪是个小胖子,从小聪明,“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听说后召见他,一见大为赞叹,对诸葛瑾说果然虎父无犬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次孙权设宴,诸葛恪也在座,因诸葛瑾脸型特别长,远看像驴脸,孙权令人牵来一头驴,上面写着诸葛瑾三个字,看诸葛恪如何应变。只见诸葛恪不慌不忙,提笔走上前,在后面加了“之驴”二字,本来讽刺之驴变成主人的了。孙权一见大笑,就把驴赐给了他。酒席开始,命小辈诸葛恪沿座次敬酒,张昭座位在前,饮多了不肯再饮,推托说,此非敬老之道。诸葛恪说,昔时姜太公年七十还在征战,如今打仗时将军在后,饮酒时将军在前,还能说这是不敬老吗?张昭一时无言以对。


孙权极为欣赏诸葛恪,等他成年后,便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陪伴太子孙登待讲道艺。诸葛恪不单有文辞,也有武略,他认为丹阳的山越兵可以平定,便向孙权请缨,众臣都认为不可能,因山越在东吴为祸日久,来去如风,极难平定,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有信心,便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让他平丹阳山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诸葛恪到任后,坚壁清野,压缩山越活动地域,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恩威并施,三年后果然平定了丹阳山越,收服山民十万余人,编兵四万多。


见诸葛恪如此才干,孙权深庆后辈有人,重加奖赏,拜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见到儿子意气风发,又向孙权请求攻打曹魏的寿春,诸葛瑾感叹说,恪儿如不能大兴我的家族,就必是使我灭族的人啊。陆逊去世后,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领荆州事。孙权临终,托孤诸葛恪,命令他兼任太子太傅,除生杀大事其他都可以做主。少年得志,年少登科,不为大喜则必大悲,诸葛恪也逃不过这个宿命。掌权后,大刀阔斧革新政治,带领东吴军队抗击魏国入侵,东兴之战大捷,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以为诸葛武侯后继有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诸葛恪因功加封丞相,之后骄傲自满,目无余子,对魏国产生轻敌之心,大举出兵伐魏遭受新城之败,久顺之人难经打击,回朝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大开杀戒,被宗室孙峻联合吴主孙亮,以赴宴为名将诸葛恪及其死党诱入宫中,在宴会上杀死诸葛恪,至孙休时才为他平反。


南方鹏


空有其名罢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实际上,这句话形容诸葛恪最贴切不过,小时候的诸葛子瑜之驴和让张昭饮酒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可谓一语中的,成也是他,败也是他。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东吴权臣,诸葛亮之侄,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喜爱,在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命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孙亮登基受封太傅。击败曹魏国取得东兴大捷,天下震动。从此之后,居功自傲独断专权。公元253年十月,宗室孙峻瑜吴主孙亮,将诸葛恪诱入宫中诛杀,时年五十一岁。后诸葛恪平反。

诸葛恪死于何处?死于自己死做,诸葛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孙权曾经问诸葛恪,你爹跟你叔,谁本事大?是人都知道诸葛亮要比诸葛瑾强,但诸葛恪却说:当然是我爹。因为他知道跟谁干,孙权大笑。这事只能说诸葛恪马屁拍的好之外,实在说明不了什么。而且这都是诸葛恪小时候的事情,成年以后,诸葛恪做丹阳太守。政绩出色,而此时已经进入三国尾声,在诸葛恪五十岁的时候。正式执掌东吴朝政。成为第一权臣。吕岱曾对诸葛恪有一番劝诫,遇事多思。诸葛恪道“当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听了后评论说,思两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劝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显然,此时的诸葛恪已经膨胀。诸葛恪最大缺点是:浮躁和自傲。凡是不愿多想,目无余子,瞧不起任何人。诸葛亮在给陆逊的信里说诸葛恪“性疏”就在于此。

而由于少年成名,诸葛恪太傲,既看不起不 如他的人,也看不起比他强的人(他也不认为有人比他强)。而且会把这种瞧不起明显的带出来。这就是自恋了,自恋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谦卑之心,听不得忠言谏言。这样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少年成熟过早但情商几乎没有增长。政治上幼稚导致他的失败,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偶然得胜便以知兵了 ,就此反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引发内外不满,也让自己户灭九族。

诸葛恪政治生长环境太优越了,自小就被孙权培养,未受挫折,一旦有挫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凡事太自信,性格刚愎自用,新城一战,完全是侥幸得胜。但他自己却认为他高于司马懿,诸葛亮。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可能要重新解释更能说明问题。小时候出类拔萃、长大了未必会非常优秀或者未必结果美好。

诸葛恪很聪明,有个典故众人皆知。诸葛瑾面孔狭长,孙权和群臣就拿其长相来取笑,一次将诸葛瑾的名字贴在了驴的脸上(要是真有这样的事,估计孙权是喝醉了),诸葛瑾脸上有点挂不住,诸葛恪反应很快,请求在纸上填字,孙权应允,就有了“诸葛瑾之驴”。孙权被这聪明打动,把驴赏赐给他。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恪)

还有一件事,由于诸葛兄弟从侍两主,也是经常被谈起的话题。一次孙权问诸葛恪,诸葛瑾和诸葛亮谁更聪明。诸葛恪的选择自然是他的父亲,理由在外人看来很冠冕堂皇,但是在孙权身上却很奏效。诸葛恪说,从服侍的主公来看就知道诸葛瑾聪明,这一石二鸟,把孙权也夸的美滋滋。

但是这些聪明只能说诸葛恪反应敏捷,的确有小聪明,第一件事的聪明还颇具少年特有的思维方式。但这不能不能说明他有智慧,也不能证明他有政治头脑且善于保护自己。可以提一句孔融,有“孔融让梨”的典故,但是他长大后又提出“父母无恩于子女”的在曹操看来是不孝的话,看起来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口。只能说,成长中,人的思维方式会改变。汉文帝时期,有个虎圈啬夫因为口齿伶俐差点被汉文帝提携,大臣张释之说周勃和张相如都是不善言辞的长者,却有很强的能力,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指挥,伶俐者未必有大才。

诸葛恪不能称得上是庸人,但是感觉就是和顶级官员差点东西。可能就是滥权和结局。诸葛亮也大权独揽,还除掉了同为托孤之臣的李严,但是《出师表》确实让人感动,他也的确成了后世的道德模范。诸葛恪面对的内部环境比诸葛亮要复杂,孙家的宗室旺盛,并且由孙权开头的宗室相残贯穿于整个后孙权时代,诸葛恪似乎没意识到危险。

诸葛恪在官路上算是顺风风水,陆逊死后,诸葛恪被任命大将军,接替陆逊管理荆州之地。孙权死后,在孙峻的建议下诸葛恪成为托孤之臣,后来也是孙峻弄死的诸葛恪。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后人,这种子埋得够深。

由于诸葛恪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也听不进别人的话。酷热之中,久攻新城不下,部下报告说士兵多有死伤,双腿浮肿不能打仗,诸葛恪认为部下在撒谎。还有劝谏者直接被诸葛恪夺了军权。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士兵或被魏军俘虏或死于坑洼之中。回到朝堂,又广用亲信,怨声载道。

孙峻看到时机已到,同孙亮摆了个鸿门宴杀死诸葛恪。诸葛恪败就败在没那份实力还逞那份强。为人高调还不笼络人心。这不能说她有大智慧。孙和是孙权以前的太子,也是诸葛恪外甥女婿,也被孙峻逼死。孙和也是倒霉,之前被孙权废了太子名号用的就是他妻叔的由头,这回则是妻舅。


泊图泊途


诸葛恪字元逊,琅琊阳都人,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得孙权赏识。弱冠就被拜为骑都尉,随侍太子身边讲学。后来又转任左辅都尉。

嘉禾三年,由于诸葛恪坚称他能平定山越,孙权便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诸葛恪采用武力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很快平定了山越,孙权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拜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陆逊去世后,诸葛恪被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替陆逊领荆州事。孙权久病,又命诸葛瑾兼任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孙权死了以后,诸葛恪作为首辅,孙亮拜他为太傅。


由于孙权新丧,司马师大举攻吴,诸葛瑾应对得当,在东兴大败魏军,孙亮进封他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但由于诸葛瑾一帆风顺,加上东兴大捷,加上东兴大捷尝到了甜头,不顾吴国国力和大臣们的反对,征20万大军伐魏,臣民怨声载道,诸葛恪刚愎自用,伐魏期间损失了很多人马,又大肆虐待将士,排除异己。

孙峻利用诸葛恪被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以作乱造反的罪名在席间杀死了他,夷其三族。

总结,诸葛恪少年成名,在孙权的保护下仕途一帆风顺,养成了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孙权死后,诸葛恪没有了保护伞,又刚愎自用,得罪那么多人,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农家小说


性格决定命运吧,诸葛恪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虽然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离诸葛亮的境界差的远了。



诸葛恪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所以自小就无忧无愁,还在各个场合也表现出他确实聪明过人,机辨无双。

但也正是在小小年纪就过得赞誉无数,才养成了他刚愎自用,浮躁自负,盛气凌人的性格,为他最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要知道,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诸葛恪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人格缺陷的有才者,造成的后果才会那么严重,最终在后来造成了众判亲离的结局,人死族灭的结局。

其实他的这种缺陷,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孙权离曹操刘备的眼光差远了,才把他拔苗助长一样把他提到那么高的位置,等他造成恶果的时候,已经无人能治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记载也是这样看待他的: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第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吉喆28


诸葛恪是特别聪明,小时候还是诸葛亮带大的,很多东西都是诸葛亮教给他的,但是唯独没有学会的就是做人。诸葛亮做人,事事低调,不争名不夺利,诸葛恪却不一样,恃才傲物,谁都不放在眼里,虽然功劳大,权力大,但是这样的人从来都活不长久。所以说,聪明和下场完全是两回事。不是有本事就可以活得长久。看看曹操那边,荀彧聪明吧,死了,杨修聪明吧?死了,这都不是真聪明,你看看贾诩,那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不显山不露水的。一点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