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當我駕車在撫順沿濱路快速幹道西行至月牙島方向岔路口時,眼前有一條寬闊的大道併入永濟路,每每到了這裡,都會讓我想起這裡曾是撫順石化公司化塑廠的廠區,它的前身是化工二廠。想當年這裡是矗立的石化裝置、分佈的生產車間,從外觀就能看出這是一家頗具規模的石化企業。如今卻變成一片廢墟,消逝得只剩下一幢辦公樓,據說現在作為留守處,只有少部分員工在值守,不免令人唏噓。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廠區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化塑廠辦公樓(留守處)



說起我與化塑廠的淵源還真是久遠,差不多有半個世紀。這裡有我的同窗,我的好友,我的愛戀,讓我一輩子記住了它。1969年末,正當撫順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熱潮的時候,一個巨大的“餡餅”從天而降,當時的省革委會發出在初中生中選拔徒工,充實工人階級隊伍的通知,我所在的19中,當時叫水泥廠韶山學校聞風而動,經過層層篩選首批進廠的結果是:5名同學進了郵電局,30名同學進了石油一廠,123名同學進了化工二廠,其中我班3名女同學分到化工二廠。當時光顧高興了,誰也沒想到這是和同學們天各一方的開始,事實確實如此,進廠以後有的甚至50年未謀過面。但幸運的我則不然,不僅和一些同學保持聯繫,還和分到化工二廠的女同學之一成了對象關係,就是我相濡以沫40餘年的妻子,現在則是朝夕相處的老伴了。

原化工二廠是撫順一家地方國營企業,成立於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據說當年是26名工人從臭油溝裡用原始的油勺子舀出浮油,經過簡單提煉,生產柴油、燃料油,當時叫裕華制油廠,因而一直流傳著這個廠26把油勺子起家的故事。1959年開始生產活性白土,改名為撫順市化工二廠。八十年代廠裡引進了苯乙烯裝置,使其從傻大黑粗的無機化工邁入了石化工業產業圈。對於包括妻子在內的那批六十年代末入廠的老同學們來說,他們對母廠都有一段彌足珍貴的記憶,而我作為化塑廠家屬,多年來的耳濡目染和交流,也使得我對化塑廠的變革略知一二了。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化塑廠高衝分析站,作者妻子(中)



妻子回憶進廠初期的印象時說,那時化工二廠規模還不大,但廠區環境極差,白土車間會不時飄落白粉;炭黑車間會不時瀰漫黑煙;硫酸鋁車間的氣味冒著酸氣;使整個廠區籠罩在惡劣的汙染環境之下,並波及到十一道街周邊地區,居民無法晾衣曬被,百姓們叫苦不迭。19中同學和其它學校的共168名學徒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踏上了上班歷程。在這裡,他們懂得了艱苦,理解了奮鬥,學會了堅強。據老同學王思訪回憶,剛進廠的那批徒工,首要的任務是參與正在建設中的橡膠車間。別看他們當年都是十六、七歲的半大孩子,進廠以後不分男女都投入到了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之中,用帶車子從矸子山推頁岩和殘土,填平廢棄的臭油溝和新車間的地面,車輪滾滾,汗流浹背,是他們當年的真實寫照。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



橡膠車間建成投產後,妻子被分至脫氫分析室,這個裝置的塔比較少,設備還有壓縮機和反應器,釆用的是業內稱之為脫氫法制取的工藝。車間裡還有分離、乙氫、聚合等裝置協同配合,生產丁晴膠乳等系列產品,是當時市場上不可或缺的化工原料。1977年,化工二廠晴羧液體膠投產,填補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項空白。198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撫順市化工二廠等單位發來賀電,並授予錦旗,表彰該廠生產的丁羥膠為成功發射運載火箭做出的貢獻。

八十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更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厂部決定對橡膠車間予以拆除,並在原址上引進建設高抗衝聚苯乙烯裝置。其實在這之前,化工二廠就已經華麗轉身,融入撫順石化的大家庭,並啟用化塑廠的廠名了。據原副廠長呂世宏介紹,1982年,化塑廠融入石化公司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苯乙烯裝置。這套裝置有兩部分,一是中冷裝置,二是苯乙烯聯合裝置,當時的工程技術人員是在攻關克難,加班加點的狀態下,確保了裝置如期試車成功,生產出的產品為液體,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領域。接下來廠裡整合資源,專門組建了檢查科,統籌各裝置的產品質量分析,各分析站的分析工就是要定時定量的去裝置釆集樣品,進行色譜儀器分析,以配合車間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化塑廠平面圖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廠區(王思訪提供)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大門(王思訪提供)



聚苯乙烯裝置投入生產運行後,實現了產品從液體到顆粒的轉換,其用途更為廣泛,市場持續向好,許多家用電器的外殼原料都出自聚苯乙烯。這個階段妻子先是在中冷分析站,後又調到高衝分析站。由於是新裝置,涉及的分析標準和參數都不一樣,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妻子和她的同事們經常要到外地同行企業學習交流,而且學習培訓的時間挺長,記得有一次去了三個月。那時孩子還小,我又剛調到新組建的郵票公司工作,也經常出差,於是我們開始了夫妻輪流出差,還出現過擦肩而過的情形,即她前腳離開撫順,我後腳到家。那時候家裡還沒有電話,通信方式主要是寫信,我們夫妻間寫過許多信,至今收藏著,在當年能保持著愛情的溫度,現在則成為我們美好的回憶。現在妻子回憶起當年的往事還會激動不已,北京燕山化工、常州石化、上海高橋化工、蘭州石化、吉林石化等都留下過她學習的足跡。

改革開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沉寂了多年的集郵活動復甦,我從電信專業調到郵政所屬的郵票公司。當時正處於全市基層集郵協會雨後春筍般成立的熱潮,化塑廠集郵協會恰好是檢查科工會主席欒寶榮牽頭,麾下聚集了百餘人的集郵愛好者。在當時集郵票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適當傾斜基層協會,為會員服務是本職工作,因此從那時開始,我與化塑廠的緣分越走越近。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廠區(王思訪提供)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廠區(王思訪提供)



九十年代初,我在局工會工作期間,撫順郵電局與撫順電視臺聯合拍攝了30集電視短劇《鴻雁新曲》,其中一集講的是移動電話的故事,劇情要求要有一部車載移動電話,但當時有車載移動電話的車很少,於是找到化塑廠呂世宏副廠長,從廠裡借來那輛裝有車載移動電話的桑塔納,完成了拍攝任務。這個小故事從現在的角度看,恰好說明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現在的智能手機早就把什麼車載移動電話淘汰出局,但我與化塑廠的聯繫確愈發緊密了。那個年代,正是撫順固定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高峰期,電話裝移機異常火爆,但時而受機線不配套的制約使裝機受阻,有些用戶不得不託關係,想方設法地把電話裝上。受這種社會氛圍影響,化塑廠的一些老同學找到我這個不懂市話的外行,我也只好勉為其難再去求別人,為他們辦了些好事。以後我調到了尋呼分局,許多老同學又找到我,不是買漢顯BP機就是挑個吉祥號碼,我也是盡力而為。由於化塑廠的同學多,通過同學又認識了許多廠裡的朋友,如妻子所在的檢查科,絕大多數都比較熟悉,則戲稱她們為“小姨子”。


姜斌:消逝的化塑廠

原化塑廠廠區(王思訪提供)



在化塑廠的老同學圈裡,經過艱苦的歷練,一大批企業中層幹部脫穎而出,從廠機關到各車間都有這些老同學忙碌的身影,他們是化塑廠的中堅力量。還有老同學慄秉智、徐文傑先後擔任過化塑廠副廠長,特別是文傑是女同志,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讓大家知道了什麼叫巾幗不讓鬚眉。

九十年代末期,化塑廠同樣面臨的國企改革的衝擊,在減人增效的大環境中,一些人選擇了買斷工齡;一些人選擇了企業內退,但他們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熟悉的許多老同學選擇暫時離開撫順,到江浙一帶的化工企業去打拼,他們當中不僅有工程師、技術員,也有分析工、操作工、儀表工等,老同學王德茂還走出國門在越南一家化工企業工作多年,他們都是憑著在化塑廠掌握的技能或一技之長,實現了自我價值。近年來大多回到家鄉置業安享晚年。

進入新世紀以來,石化企業重組後的現狀是化塑廠“番號”還在,但人員則分流到石油二廠、石油三廠、大乙烯、洗化廠等單位,設備隨著拆遷而銷聲匿跡,原廠址留下的是一片廢墟,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化塑廠工業遺址。

謹以此文紀念化塑廠老同學進廠5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