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面對生老病死?

知心小公舉


生老病死,不管你是否願意面對,它一樣會如約而至。


死亡教育,應該放在人生最開始。生死病死,孩子更應該早知道。



1.孩子幼年期的死亡教育。

前段時間,我家快6歲的孩子,總會在睡前問我:

“媽媽,人變老了,就會死嗎?”

“會死”。

“那我也會老嗎?

“會的。”

“我老了,也會死,對吧?”

“是的。”我不想隱瞞孩子,也不想逃避生死這個話題。

“那我不想死,媽媽,我不想以後被埋到土裡。”

孩子說這句話時,他快要哭了。

我安慰他,對他說:“孩子,我們可以想想,以後怎麼可以活得更久啊?”


他的注意力被轉移,開始想怎麼樣延長生命?


後來,他又追問了一句: “媽媽,以後你也會老,等你老了,你也會死,對吧?”

我緊緊抱著他,對他說:

“孩子,媽媽有一天會變老。但我會一直愛你,陪你長大,直到你有力量保護自己。”

他聽了這句話,情緒放鬆了些,慢慢的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在上校車前,孩子又拉著我的手,說:“媽媽,我不想死。”

看來生命這個問題,在孩子身上,開始形成概念,他那麼困惑,我得去尋找答案了。

閱讀生命繪本

5歲多的孩子,對於生命,是朦朧的,不能嚇著它,也不能不讓它瞭解。我從網上搜索到《一片葉子落下》繪本視頻,和孩子傾聽它。




大樹上的葉子,從剛萌出芽,到茁壯享受生命,再到秋冬的凋零,樹葉的死亡會來,但大樹的生命還在繼續,如同人類一代代的繁衍,也在見證生命的延續。

孩子對生命的輪迴,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給予安全感

我又從喜馬拉雅搜索人氣很高的生命繪本,《爺爺是幽靈》,在播音員的深情朗讀中,孩子覺得,幽靈和怪獸一樣,是個很強大又有點嚇人的東西。

顯然這本書沒達到預期效果。

於是我安慰他:

“孩子,你長大的日子,還很長呢!爸爸媽媽一直都會愛你,陪著你。生命就和小孩子到遊樂場玩一樣,死亡就是玩完了回家。在遊樂場,首先應該開開心心的,把所有想玩的,都好好的玩一次,回家的時候,才會覺得今天玩的很開心,很滿意,對吧?”





孩子點頭說是。

後來,偶爾他還會冒出對生命的新的提問,但臉上的難受少了。

2.孩子學生期的死亡教育。

作為一個媽媽,每當我在網上看到,讀書的孩子,跳樓的消息,都會特別心痛。

我常常在想,孩子跳樓前,一定不知道,還有比死亡更好的解決方法。



孩子一定不知道,活到明天,對有些人,是很奢侈的希望。

孩子可能更不知道,父母給予的生命,原本可以更有意義,活得更綻放的。

做為家長,我也是迷迷糊糊活到中年,才驚覺自己的前半生,已經浪費太多的時光,沒有活出自我,沒有創造價值。

如果時光可以重來,在學生時期,我就瞭解死亡的性質,明白向死而生,懂得生命的價值,後來的人生選擇,認知,行為,都會做出不一樣的改變。

閱讀生命哲學



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在一開始,就把哲學列入大綱,我也是在中年後,偶然閱讀哲學,心境豁然開朗。

佛教強調無常,除了生死,無大事,如果能從一開始,就接受生命是流動的真相,那麼,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對生命的態度,會更加淡定從容。

學生時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學校功課是學業,而此時能多閱讀哲學,就象在學習學業時,安裝了一盞照明燈,不僅照亮當前的學業,更照亮和指明遠方的未來。

學會享受生命

學生時代,課業繁多,奔波在各種補習班培訓班中,有時也會壓得喘不過氣來,就象我們大人,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也懶得再去欣賞生命中忽略的美景。

當我們知道死亡是必然的,才會更有意識的,進入當下,開始享受生命。



在學生時代,會更高效的管理時間,做好規劃,學習中不感到心累。充分體驗生活的多彩多姿,用充實感打敗心理上的挫折,用更飽滿的熱情,去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每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都精彩紛呈,大家是怎麼看待孩子的死亡教育呢?歡迎你在下方留言,期待你的關注點贊。



爬上樹的貓咪


生老病死誰也不能避免,生死離別的痛苦是錐心之痛,我們遲早都要面對,死亡也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堂課,現在在國外都會給孩子們有專門的的課程,讓孩子們瞭解死亡,面對親人的離去,尊重生命。

我們國家在這一方面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差距,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讓孩子有了解,讓孩子學會面對死亡的問題其實非常的重要,而這件事情就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

其實有很多家長問過我這件事情,之前有一位家長問我:孩子的爺爺去世了,孩子在爺爺去世後家裡人一直告訴他爺爺旅行去了,可是孩子一直等不到爺爺回來,就一直問,結果家裡人很犯難,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孩子爺爺已經離開了我們。我當時給這位家長推薦了幾本繪本,因為他們的孩子四歲多,剛剛好是看繪本的年齡,也是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的年齡階段,我給他們推薦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我的外公》、 《我永遠愛你》、 《獾的禮物》、 《一片葉子落下來》等基本繪本,這些繪本里的故事就是在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死亡,告訴孩子們我們的親人終會離開我們,但是她們的愛永在,讓孩子用平常心看待死亡,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結束,是必然的過程,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

朋友給孩子讀了這些繪本之後,他覺得孩子理解了一些爺爺離開的意義。我們常說意外和明天不知道那一個會更早來臨,死亡很沉重,但是無可避免,我真的建議爸爸媽媽從孩子小時候給他們這方面的認識,可以是繪本故事,可以是其他方式,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孩子們應該瞭解。


趙媛姐姐


死亡一直以來都是個十分嚴肅且沉重的話題,很多家長都不願跟孩子談論什麼是死亡。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當家裡年長的親人去世時,死亡仍然是個無法逃避的話題。今年的清明節雖然已經過去了,但面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作為父母該如何向孩子解釋並讓他們面對和理解“死亡”,且又不會給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呢?

下面先看幾個面對死亡時家長的常見答案

1、“奶奶她辛苦了一輩子,也該歇歇了。她永遠的睡著了,我們不要去打擾她!”

解析:如此回答,會讓孩子對死亡和睡覺均產生疑惑。難道太累了需要睡這麼久都不醒來嗎?情況嚴重時,他的牽掛和疑惑有可能讓他開始對睡覺產生恐懼或抗拒。

2、以後科學發達了,人的就不會死了,別擔心。

解析:當人對死亡產生恐懼時,會希望“長生不老”。家長的這種說法,不僅沒幫孩子應對死亡問題,反而容易讓寶寶活在幻想裡,也是家長對死亡恐懼心理的一種投射。

3、奶奶想爺爺了,他去了很遠的地方和奶奶會面,暫時回不來了。

解析:雖然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解親人之間愛的傳遞和傳達。但是,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有疑問,為什麼不能去見他們?他們不愛我們了嗎?為什麼不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4、什麼死呀活呀,你個小P孩兒懂什麼?等你長大了媽媽再給你講。

解析:這樣做不能讓孩子心裡的疑惑得不到解答,還會讓他認為死亡是一件讓人不恥、不能提及且很可怕、很不幸的事情。家長如此解答,會讓孩子感覺更加無助。

不要“糊弄”孩子,要教育他們正面死亡

0-4歲的孩子:小寶寶對於死亡沒有概念,很難明白死亡所代表的寓意。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擬的方法來解釋死亡,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來進行比喻,比如玩具壞了之後,無法進行恢復,不能再與你一同玩耍陪伴你了,與人死亡是一個道理。

4-7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要對孩子做的是“生命教育”,告知其死亡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並重視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7-13歲的孩子: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各種情緒,家長則不能再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矇混過去。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應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多帶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還可以給他看一些科普類的視頻,來告知孩子人是如何出生、成長、老去、死亡的,要平靜地告訴他們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必格外的畏懼。


家長自身要正視死亡,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在國外一些國家會在小學就開設關於死亡的課程,例如美國會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模擬死亡的場景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等等。在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臺後,學校有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項目,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首先,自己一定不要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否則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害怕死亡。其次,應該讓孩子知道死亡是件自然的事情,死了就是身體不工作了、不再吃飯了。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溫情的繪本,來幫助孩子去理解和感悟。

如果我們能夠早些和孩子坦誠地談論死亡,讓孩子覺察到生命是有限的,孩子就會更珍惜和父母相守的每天。在有限的時間內,孩子會更加地愛父母、愛生活。事實上,與孩子正面談論“死亡”也是放手教育的一種。


博曉雯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孩童正處於被妥善保護,身心需求被大量照料的階段。

因此,當他們發現所提出的問題沒有辦法獲得滿意解釋時(例如:死亡、鬼怪),就容易鑽牛角尖,或是出現極度的無助感。再加上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需要身體與大腦各方面成熟,才能有效學習,所以他們無法明白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對“消失”的恐懼會遠遠大於理解。

因此,面對孩子的提問,建議爸媽不要聚焦在“每個人都會死,這是一件自然的事”的角度上,帶著孩子透過分析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建議爸媽可以:

·先淡化爸媽自己的情緒,將問題單純化。

·誇獎孩子主動提問的態度,並釐清孩子從哪裡得到相關訊息,澄清孩子為何突然詢問。

·引導孩子搜尋相關信息,澄清他的想法是否合理,舉例如下:

1. 擔心睡覺會死亡:可以引導孩子與專業人士討論“小朋友會不會睡覺睡一睡突然死亡。”

2. 擔心出車禍死亡:可以查詢相關車禍死亡比率,或是邀請專業人士(如警察、醫生)與孩子對話;甚而可以帶孩子到馬路旁邊,直接觀察道路行駛規則。

3. 如果害怕會死掉,帶孩子思考:“要做哪些事情才不會死?”例如:早睡早起、不挑食、做運動、好好洗澡保持身體清潔等。


蜜桃姐姐


生老病死一直是個很沉重的話題,教育孩子必須要根據年齡來結合時機進行,太小的孩子,三歲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主動給他提及死亡,但是如果家裡發生了生老病死的事,對小孩子產生了影響就要適當的給孩子講一下,讓他儘快的排解出來。



家裡寶寶兩歲多的時候,特別疼愛他的老奶奶去世了,家裡操辦了一番,這件事過去了有幾天,寶寶在床上表演起作揖磕頭的動作,我感覺應該是上次操辦喪事時學會的,也沒太在意,過了幾天一起睡覺的時候,他醒了,喊媽媽,結果我對象躺床上沒有答應,他爬過去拉了幾下看沒有反應就大哭起來,當時問他怎麼了,他說我以為媽媽死了。



所以小孩子經歷了什麼事在他心裡就會留下陰影,當時我就問他為什麼說媽媽死了,他就給我講起來,老奶奶不會動了,不答應了,就是死了,媽媽不動也不說話也是死了,其實按照孩子的理解那是非常對的,我就簡單給他說了一下,媽媽和老奶奶是不一樣的,媽媽只是睡熟了,就跟以前一樣大家都會睡覺,然後又給他講了下老奶奶是年紀大了,這次睡覺睡的世界很長,必須要到一個專門睡覺的地方去,所以我們前幾天把老奶奶送走了,最近見不到了,從哪以後孩子再也沒有把大人的熟睡當成死亡了。



另外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瞭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不要跟孩子講太多製造恐慌。


恆來也


這個問題如果突然的提起是不知道從何說起的,最好是藉助“機會教育”,在大自然中“自然”的尋找機會。比如樹木枯萎,樹葉從樹上落下來,看到小動物傷亡等等這些有生命的物體就可以從所見中談起,慢慢延伸至人類。

孩子小,抽象的問題呢還可以翻閱一些繪本,從故事描述中引導孩子去理解生老病死這個現象。如《國王與死神》、《爺爺變成了幽靈》、《奶奶的護身符》《獾的禮物》《象背》等等還有很多。都可以很具體的解釋生命的消逝會給活著的親人留下什麼,詮釋得很清楚。

我個人認為有一個忌諱就是不能讓孩子看見太暴力恐怖的東西,容易造成心裡陰影,這個傷害一輩子都很難消除。家長要保護好孩子的天真爛漫切勿有很重的心裡負擔。


心肝寶貝南希


這也是教育?


人海253847769


您好,對於您的問題,我覺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一種是孩子生活的身邊經歷過這種事情。

如果孩子懂事後,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時,建議可以在一些故事中為他講述一些簡單規律這種情況比較好把握,能夠漸漸幫助孩子形成世界觀,人生觀。

如果是第二種就比較複雜,建議告訴他實情,孩子其實什麼都懂了,她內心或許接受不了,或許會因此變得內向,或許會影響學習,但是,只要有身邊的親人的關心、照顧和安慰,相信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忘卻這個痛苦的,不過因為這件事,她會比別的同齡的孩子顯得成熟,更害怕失去和傷害,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多注意孩子的心情,儘量不刺激她,並在適當的時候給她講講道理,人的生老病死,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也是我們不能阻止的,鼓勵孩子堅強,現在的孩子思想其實挺早熟的,對於很多事情不用我們說的太多,他們都能明白,你也不用太擔心,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面對了這種失去親人的痛苦,好的引導和陪伴不會對她的人生產生太多負面影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