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我不想醒來的噩夢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

還記得我談過的司湯達綜合症嗎?

它是一種博物館狂熱症候群,患者見到藝術品會激動到心跳加速、暈眩、昏厥、甚至產生幻覺,法國大作家司湯達就是典型患者。

一個匈牙利導演,利用這種迷人的病症拍了部電影,也許是近幾十年來最好的歐洲動畫電影——《盜夢特攻隊 》。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盜夢特工隊》海報,司湯達綜合症說不定是盜夢特攻隊的靈感來源。

《盜夢》去年在好些電影節拿過獎,可當時沒在國內引起多少反響,它重新被國內影迷關注,還是因為剛剛落幕的北影節。好些朋友跟我說,F,這部片你趕緊看看!你肯定喜歡!

我覺得,這是一部被名字耽誤了的電影,它的中文譯名看上去足夠“閤家歡”,真面目卻是“畢加索版貓鼠遊戲”X“弗洛伊德希區柯克”,一部調皮又神經的藝術主題電影。

從音樂、繪畫到電影範疇,我數了數,導演至少心機地藏了近百個彩蛋——從倫勃朗到安迪·沃霍爾,從伯格曼到昆汀,都被嵌入到這場黑色幽默犯罪故事。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導演Milorad Krstic,將其中一個大彩蛋,埋在電影名。

主角的大名Ruben Brandt,來源於兩位影響藝術史的畫家: Peter Paul Rubens(彼得·保羅·魯本斯)和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他從小被寄予厚望,要成為魯本斯或倫勃朗,可魯本後來成了世界一流的心理醫生,精通所有與藝術有關的疑難雜症。

直至有天,他自己也犯病了,不斷地做噩夢,夢見名畫裡的人物變成各種怪物,對他窮追不捨…….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魯本站在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前,女神的柔美長髮突然變成醜陋恐怖的巨型章魚,用觸手拴住他,死命把他往海底拽。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維納斯的誕生》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章魚的意向來源於對印象派印象頗深的日本畫家葛飾北齋,他畫過《海女與蛸》

他又夢見一趟急行的列車,弗蘭克·杜韋內克畫的《吹口哨的男孩》就坐在他對面,窗外是委拉斯凱茲的瑪格麗特·特蕾莎公主。原本娟秀可愛的西班牙公主,張開血盆大口,一口獠牙咬住他的手臂。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弗蘭克·杜韋內克畫的《吹口哨的男孩》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委拉斯凱茲的瑪格麗特·特蕾莎公主

他又走進愛德華·霍克的《夜遊者》,酒吧裡靜坐的男人掏出一杆槍,轉身向他掃射……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無數人大概幻想過,夜鶯這幅畫,是一個冷峻的黑幫故事。

魯本雖為最具潛力的精神醫生,卻沒法解救自己。

他的四位病人,決心救一救能醫不自醫的魯本。想著只要把所有名畫都集中起來,或許就能皆此克服精神恐懼。

為首的是藝術怪盜咪咪,還有話癆保鏢拜拜·喬、銀行劫匪布魯諾、黑客高手費爾南多,成立神偷聯盟,他們自稱為“Collecter”。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怪盜咪咪

從盧浮宮偷到MOMA,把魯本夢魘裡的十三幅名畫一一偷到手,被政府重金懸賞。

情節固然緊湊,可更讓人驚喜的是無處不在的藝術bonus,可不只那十三幅名畫。

警匪跑酷跑出一堆藝術品,比如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傭》。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愛德華·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羅德列克的Jane Avril。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蒙克的《吶喊》。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莫里迪阿尼的肖像。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和white on white。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還有馬奈的《女神遊樂廳吧檯》、德加的《兩名休息的舞者》、羅丹的《思想者》、保羅魏格納的《布拉格的大學生》、艾倫·瓊斯的Wet Seal……

細心一點還能見到伯格曼《野草莓》、昆汀《低俗小說》、黑澤明《用心棒》和《羅生門》、愛森斯坦《十月》、斯坦利·多南《雨中曲》、費里尼《八部半》、科波拉《教父》、希區柯克……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希區柯克形狀的冰塊

“太畢加索了!”所有看過的人都會想。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畢加索的畫,也是困擾魯本的夢靨之一。

整部片的所有人物,都像剛從畢加索的畫裡走出來似的,個個稜角分明、無視規則,典型的立體畫派風格。

鼻子不在鼻子應該存在的位置,眼睛不只有兩隻,臉孔經常是分裂、割裂的,身體的形狀也不按套路生長。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醜嗎?

馬蒂斯畫他的夫人,畢加索畫亞維農少女,也被說過醜。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馬蒂斯的畫也給畢加索及立體畫派許多靈感

當觀眾對著“醜陋”的馬蒂斯夫人評頭論足,他們不知道新的藝術風潮正在誕生:不要複製世界的表象,要畫出事物的內核。

馬蒂斯用大膽,像野獸一樣的明亮色彩,將人體重新組合;而畢加索,把他筆下的女人們當成橡皮泥,以不同的方式拆解。

新鮮的觀看角度,成了劃分藝術紀元的標誌。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哭泣的女子》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水手》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思考的瑪麗·泰蕾茲》

好玩的是,《盜夢》裡的銀行慣犯布魯諾,是個扁平的、二維的人物,一旦吃胖,只會長寬,不長厚度,去銀行“工作”時經常卡在門縫,導致他只好放棄繼續金融大業。

他跟同伴嘮嗑,他母親是個三維的人,父親是一條一維的線。聽起來是個笑話。

直線對立體畫派可是很重要的,畢加索以及他的立體畫派同好,經常用直線來標誌觀看角度的改變,試圖在二維的畫布,打造三維共融的幻覺。

他們相信,立體主義更能認清事物的本質,讓人們去注意那些習以為常被忽略的事物。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亞維農少女》

那麼,這部電影有什麼被忽略了嗎?

作為影片中的“雙子”,哥哥魯本,弟弟科瓦爾斯基,是一體兩面的原生家庭受害者。

沉穩的哥哥魯本,在父親的精神暴力和專制教育底下成長。

父親用自己的兒子做潛意識研究實驗,在動畫片之中難以察覺的單幀插入名畫,在魯本的腦海裡埋下恐懼與焦慮,這種潛意識控制法可參見《發條橙》。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而灑脫的弟弟科瓦爾斯基,則沉迷收藏各式各樣的匕首、武器、剃刀、禮帽,恰是男性氣質的象徵。

科瓦爾斯基愛看各種“硬漢”影片,在他的成長過程,父親長期缺席,這些男性荷爾蒙濃厚的電影成了父親的替代品。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影片的末尾,魯本看著窗中的倒影,看見了科瓦爾斯基:或許是在暗示他們倆是同一個人。弟弟是哥哥的理想化的存在,不受他的精神困擾,以此擺脫那個讓他既恐懼又崇敬的父親。

魯本喜歡藝術嗎?

喜歡。如果不是,他不會主動接受藝術的感召。可他也恐懼藝術,害怕藝術會吞噬他的人格——像極了當代孩子被逼著上興趣班培訓班的樣子。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以往談及藝術的電影,似乎都用清高的腔調講述,卻無形之中,將觀眾分成三六九等,無形給人設置了門檻。

而在藝術圈裡頭,談論藝術也經常是件很功利性的事情,哪個藝術品火,哪樣價錢高,藝術不過是一件昂貴的商品,普通工薪階層少有撞進高級藝術場所和拍賣行,整個場所似乎為了上流而設。

但我覺得,藝術應該是全人類的財富。談論藝術的時候,也不妨簡單可愛一點。這部混搭了懸疑片和劇情片的藝術動畫電影,就做得很成功。

很少有人用這樣輕鬆又有趣的方式,帶人們走進藝術世界。因為這部電影,將有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美術館。

而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剛好是我想做的事情。

这是一场我不想醒来的噩梦

你們是因為哪篇文章關注我的呢?

能給我右下角點個“在看”

就是我好好寫文的最大動力啦。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

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

業餘觀察繁華世象

如果你對生活冷感,請到F小姐處掛號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