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里下河生態經濟示範區:四大變化詮釋“綠水變金山”

中國江蘇網訊 水,是泰州里下河地區的鮮明特色。眾多寬闊的湖泊,蜿蜒的河流,令泰州里下河地區風姿綽約、格外靈秀。2017年,江蘇提出建設“1+3”重點功能區戰略,佈局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重在展現該區域的生態價值、生態優勢和生態競爭力。當下,作為江淮生態經濟區的一部分,泰州里下河地區如何在發展中彰顯自身特色,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成為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區的重要課題。

從圍湖養殖到退圩還湖

湖成景成,還有收成

泰州里下河地區地處全省裡下河核心腹地,涵蓋興化市全域及姜堰區8個鄉鎮,有20多個湖泊湖蕩、1萬多條河流,形成“七分地、三分水”的格局。

歷史圖片顯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由於圍湖養殖,湖蕩大面積逐步變為魚塘,這些湖泊被圩堤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養殖區,幾乎看不到完整的自然水面,出現“有湖不見湖”的尷尬現象。

退圩還湖,保護溼地生態成為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的當務之急。興化市委書記李衛國強調,“要讓興化成為一座聽得見鳥鳴、記得住鄉愁、讓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綠色氧吧。”近年來,興化市陸續啟動實施西北部湖蕩溼地、大縱湖、得勝湖、平旺湖、徐馬荒生態修復工程,努力恢復湖泊舊貌。

記者在蹲點調研中,來到陳堡草蕩退圩還湖工程現場。據瞭解,陳堡草蕩退圩還湖工程於2018年4月正式啟動。陳堡草蕩水域面積廣闊,實施生態修復需要巨大的資金保障。興化市農水資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餘志國介紹說,陳堡草蕩項目實施市場化運作,由該公司自主經營,探索了生態建設領域的融資、投資、建設、管理的創新模式,以退圩還湖後形成新增耕地調劑收益為還本付息來源,順利向銀行融資3億元,為工程開展提供資金保障。

據介紹,目前陳堡草蕩的退圩還湖工作,已經完成“退”的階段,湖區118個水產養殖戶全部搬遷,土方作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預計今年11月份將恢復自由水面4537.5畝,大約6個瘦西湖的大小。

興化市水利局副局長陸欽亮介紹說,退圩還湖後可以恢復湖泊湖蕩基本功能,提高水利調蓄能力,改善水質、水生態、水環境。

除了生態效益外,退圩還湖後的社會、經濟效益也十分顯著,將實現“湖成景成有收成”。陳堡鎮鎮長萬世華告訴記者,根據省裡給地政策指標,退圩還湖後,將有1800多畝的未利用地,可以用來招商引資,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生態與經濟不是對立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以統一。” 萬世華感慨地說,退圩還湖後,與湖區北面毗鄰的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唐堡村還可以和陳堡草蕩聯動開發,利用水生態優勢,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化。

從“臭”名遠播到風景如畫

田園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興化市戴南鎮北孫村過去“臭”名在外。由於村裡規模化養殖,2017年之前,全村有養殖戶21家,雞達30多萬隻,一天排糞量高達12噸,導致村裡河水渾濁,河面常常飄滿雞毛,汙染嚴重。村民戲稱:“端個飯碗出門吃飯都不行,味道太大。”

這樣的描述和記者此次蹲點調研看到的村容村貌相去甚遠。通過開展村莊整治行動,如今北孫村完全沒了昔日的“味道”,河流也已變成清澈潔淨的“景觀河”。

鄉村振興,要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態宜居既是目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記者此次走訪了泰州里下河地區的多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興化市千垛鎮東羅村緊鄰著全球最美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垛菜花景區,村莊環平旺湖而建,生態環境優美。2017年,東羅村開始通過“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經濟運行模式,探索特色田園鄉村發展的實施路徑。

萬科東羅村項目負責人姚俊告訴記者,對東羅村的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村落的傳統風貌,延續村落的歷史記憶,主要利用現有建築、景觀、空間等進行微介入、輕建設。

改造後的東羅村開始不斷積聚人氣,外來的遊客不斷湧入。姚俊告訴記者,在三、四月菜花節期間,村裡的民宿常常爆滿,村民食堂一天兩頓能擺上50多桌,餐飲和民俗營業額共達60萬左右。此外,村裡積極發展功能農業,千垛果園休閒採摘成為親子活動的熱門地。

東羅村村民不僅可以在東羅村就業、創業,獲得勞務性收入,還可以通過集體以閒置土地使用權和閒置房屋入股平臺公司,獲得分紅收益。據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寶田介紹,2018年,村人均年收入達2.3萬元。

漫步田園小道,鄉村風景美不勝收、引人入勝。記者通過調研興化市和姜堰區多個特色田園鄉村發現,這些特色田園鄉村有著鮮明的共性。自然條件優越,水網密佈,村民環水而居,河水映襯著村莊格外恬靜悠然;道路橋樑、汙水管理設施、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備;村莊治理有效,村容整潔,由政府或合作企業出資改造村貌,村集體出資聘請村民進行常態化管護。

與此同時,這些村莊也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通過挖掘自身特色,尋求特色化、差異性的發展道路,各美其美。比如,姜堰區溱潼鎮湖南村依託村莊河流與溱湖相連的地理優勢,打造宜居宜遊的田園綜合體;興化海南鎮劉澤村“島狀”莊臺特徵明顯,村域總面積的一半為水域,面積達3199畝,因此該村建設親水平臺,打造鄉村休閒垂釣體驗區,今年4月舉辦的第一屆休閒娛樂節就成功吸引了1萬多遊客。

從外出打工到家門口捧上“金飯碗”

生態旅遊富了百姓口袋

“我愛溱湖風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鳥,空氣新鮮河水清,白鷺灰鷺喳喳叫……”船孃徐五林一邊熟練又有節奏地搖櫓,一邊用樸實婉轉的鄉音歌唱著溱湖美麗的溼地風情。

泰州過去是個出門皆水,出行靠船的城市,家家依水而建,枕河而居,戶戶都有船,船孃徐五林自小就會划船。66歲的徐五林告訴記者,她在溱湖做船孃已經10多年。“剛開始只有15個船孃,現在最忙的時候有70多個船孃。週末忙的時候,一個上午就要劃六七趟。” 徐五林接待的遊客也從上海等周邊城市,擴展到北京等遠途地區,甚至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國人。據悉,2018年,溱湖旅遊景區全年共計接待遊客220.35萬,實現旅遊總收入2.57億元。

溱湖生態旅遊的火爆,也帶“火”了徐五林的生活。徐五林是湖南村的普通村民,原先一家5口人守著4畝田維持生活。2002年,土地流轉後,她除了每年能拿到每畝900元的補貼,在景區當船孃也能月入1000多元,日子過得頗為滋潤。

溱湖附近的一些村民也瞅準景區發展機遇返鄉創業,徐五林的外甥徐漢鋒就是其中一員。徐漢鋒告訴記者,他早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三四萬元收入。2015年,他在300平方米的自家房子裡開起了農家大院,為遊客提供住宿、餐飲服務,現在年收入有十幾萬元。徐漢鋒高興地說,家住姜堰溱湖邊,就是手捧“金飯碗”。

從集中發展到“壯士斷腕”

有破有立推動綠色轉型

發展生態經濟示範區,保護生態是前提,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刮骨療傷的勇氣打響淘汰落後產能、推進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役。記者走訪姜堰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時看到,園區內的化工企業已基本拆除。

據瞭解,這個成立於2007年的化工集中區,面積近千畝,多年來累計入駐化工企業11家,年產值25億元、稅收2億多元,對於推動姜堰的經濟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

化工園區成立之初,位於姜堰經濟開發區較為偏僻的地段,並不影響居民生活,還帶動了當地幾千人家門口就業。然而,近幾年,隨著城市發展,開發區成為姜堰西部的一座新城,居民陸續在此落戶,園區化工企業與居民住宅區防護距離不足問題日益凸顯,關閉搬遷化工園區成為當務之急。

2018年下半年起,姜堰區全力推進開發區化工生產企業關閉搬遷,取消了園區的化工定位,這個發展了11年的化工園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姜堰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竇峰介紹說,“與企業簽訂關停協議的過程前後不到兩個月時間,創造了姜堰速度。在拆除的過程中間,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兩個小組,矛盾協調小組和負責安全的巡查小組,這種重視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泰州市科研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是園區內的一家企業,主要生產丙環唑、粉唑醇等農藥中間體,長期與瑞士等國外企業合作,並在前年與一家跨國公司簽訂4000萬美元的大單,去年完成利稅6000萬元。雖然是納稅大戶,但是姜堰區僅用72小時就與該企業達成關停協議。

建設生態經濟區不等於不要工業,關鍵是發展什麼樣的工業。位於興化的江蘇申源集團,是一家專業從事氣閥鋼及特種合金棒線材研發和生產的企業。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而氣門是生產發動機的關鍵零部件,江蘇申源主營的正是氣門的原材料即氣閥鋼的研發和生產。江蘇申源集團行政總監沈國平告訴記者,國內70%左右的汽車使用的都是江蘇申源集團生產的氣閥鋼。可以說,江蘇申源集團是行業內的“隱形冠軍”。

沈國平介紹,江蘇申源集團高度重視綠色製造。近三年,在節能環保升級改造上投入達2億元,引進了工業窯爐全氧燃燒等技術減少排汙。他說,推動綠色製造更應當走在前面。該公司目前正計劃投資1個多億與一家德國環保企業合作,通過技術設備進一步提檔升級實現汙水零排放,實現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記者 吳鑫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