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四大变化诠释“绿水变金山”

中国江苏网讯 水,是泰州里下河地区的鲜明特色。众多宽阔的湖泊,蜿蜒的河流,令泰州里下河地区风姿绰约、格外灵秀。2017年,江苏提出建设“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展现该区域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当下,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一部分,泰州里下河地区如何在发展中彰显自身特色,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要课题。

从围湖养殖到退圩还湖

湖成景成,还有收成

泰州里下河地区地处全省里下河核心腹地,涵盖兴化市全域及姜堰区8个乡镇,有20多个湖泊湖荡、1万多条河流,形成“七分地、三分水”的格局。

历史图片显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围湖养殖,湖荡大面积逐步变为鱼塘,这些湖泊被圩堤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养殖区,几乎看不到完整的自然水面,出现“有湖不见湖”的尴尬现象。

退圩还湖,保护湿地生态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强调,“要让兴化成为一座听得见鸟鸣、记得住乡愁、让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绿色氧吧。”近年来,兴化市陆续启动实施西北部湖荡湿地、大纵湖、得胜湖、平旺湖、徐马荒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恢复湖泊旧貌。

记者在蹲点调研中,来到陈堡草荡退圩还湖工程现场。据了解,陈堡草荡退圩还湖工程于2018年4月正式启动。陈堡草荡水域面积广阔,实施生态修复需要巨大的资金保障。兴化市农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余志国介绍说,陈堡草荡项目实施市场化运作,由该公司自主经营,探索了生态建设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管理的创新模式,以退圩还湖后形成新增耕地调剂收益为还本付息来源,顺利向银行融资3亿元,为工程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据介绍,目前陈堡草荡的退圩还湖工作,已经完成“退”的阶段,湖区118个水产养殖户全部搬迁,土方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预计今年11月份将恢复自由水面4537.5亩,大约6个瘦西湖的大小。

兴化市水利局副局长陆钦亮介绍说,退圩还湖后可以恢复湖泊湖荡基本功能,提高水利调蓄能力,改善水质、水生态、水环境。

除了生态效益外,退圩还湖后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将实现“湖成景成有收成”。陈堡镇镇长万世华告诉记者,根据省里给地政策指标,退圩还湖后,将有1800多亩的未利用地,可以用来招商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生态与经济不是对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统一。” 万世华感慨地说,退圩还湖后,与湖区北面毗邻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唐堡村还可以和陈堡草荡联动开发,利用水生态优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化。

从“臭”名远播到风景如画

田园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兴化市戴南镇北孙村过去“臭”名在外。由于村里规模化养殖,2017年之前,全村有养殖户21家,鸡达30多万只,一天排粪量高达12吨,导致村里河水浑浊,河面常常飘满鸡毛,污染严重。村民戏称:“端个饭碗出门吃饭都不行,味道太大。”

这样的描述和记者此次蹲点调研看到的村容村貌相去甚远。通过开展村庄整治行动,如今北孙村完全没了昔日的“味道”,河流也已变成清澈洁净的“景观河”。

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既是目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记者此次走访了泰州里下河地区的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紧邻着全球最美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垛菜花景区,村庄环平旺湖而建,生态环境优美。2017年,东罗村开始通过“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探索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实施路径。

万科东罗村项目负责人姚俊告诉记者,对东罗村的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村落的传统风貌,延续村落的历史记忆,主要利用现有建筑、景观、空间等进行微介入、轻建设。

改造后的东罗村开始不断积聚人气,外来的游客不断涌入。姚俊告诉记者,在三、四月菜花节期间,村里的民宿常常爆满,村民食堂一天两顿能摆上50多桌,餐饮和民俗营业额共达60万左右。此外,村里积极发展功能农业,千垛果园休闲采摘成为亲子活动的热门地。

东罗村村民不仅可以在东罗村就业、创业,获得劳务性收入,还可以通过集体以闲置土地使用权和闲置房屋入股平台公司,获得分红收益。据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宝田介绍,2018年,村人均年收入达2.3万元。

漫步田园小道,乡村风景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记者通过调研兴化市和姜堰区多个特色田园乡村发现,这些特色田园乡村有着鲜明的共性。自然条件优越,水网密布,村民环水而居,河水映衬着村庄格外恬静悠然;道路桥梁、污水管理设施、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村庄治理有效,村容整洁,由政府或合作企业出资改造村貌,村集体出资聘请村民进行常态化管护。

与此同时,这些村庄也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挖掘自身特色,寻求特色化、差异性的发展道路,各美其美。比如,姜堰区溱潼镇湖南村依托村庄河流与溱湖相连的地理优势,打造宜居宜游的田园综合体;兴化海南镇刘泽村“岛状”庄台特征明显,村域总面积的一半为水域,面积达3199亩,因此该村建设亲水平台,打造乡村休闲垂钓体验区,今年4月举办的第一届休闲娱乐节就成功吸引了1万多游客。

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生态旅游富了百姓口袋

“我爱溱湖风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鸟,空气新鲜河水清,白鹭灰鹭喳喳叫……”船娘徐五林一边熟练又有节奏地摇橹,一边用朴实婉转的乡音歌唱着溱湖美丽的湿地风情。

泰州过去是个出门皆水,出行靠船的城市,家家依水而建,枕河而居,户户都有船,船娘徐五林自小就会划船。66岁的徐五林告诉记者,她在溱湖做船娘已经10多年。“刚开始只有15个船娘,现在最忙的时候有70多个船娘。周末忙的时候,一个上午就要划六七趟。” 徐五林接待的游客也从上海等周边城市,扩展到北京等远途地区,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人。据悉,2018年,溱湖旅游景区全年共计接待游客220.35万,实现旅游总收入2.57亿元。

溱湖生态旅游的火爆,也带“火”了徐五林的生活。徐五林是湖南村的普通村民,原先一家5口人守着4亩田维持生活。2002年,土地流转后,她除了每年能拿到每亩900元的补贴,在景区当船娘也能月入1000多元,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溱湖附近的一些村民也瞅准景区发展机遇返乡创业,徐五林的外甥徐汉锋就是其中一员。徐汉锋告诉记者,他早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三四万元收入。2015年,他在300平方米的自家房子里开起了农家大院,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现在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徐汉锋高兴地说,家住姜堰溱湖边,就是手捧“金饭碗”。

从集中发展到“壮士断腕”

有破有立推动绿色转型

发展生态经济示范区,保护生态是前提,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打响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役。记者走访姜堰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时看到,园区内的化工企业已基本拆除。

据了解,这个成立于2007年的化工集中区,面积近千亩,多年来累计入驻化工企业11家,年产值25亿元、税收2亿多元,对于推动姜堰的经济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

化工园区成立之初,位于姜堰经济开发区较为偏僻的地段,并不影响居民生活,还带动了当地几千人家门口就业。然而,近几年,随着城市发展,开发区成为姜堰西部的一座新城,居民陆续在此落户,园区化工企业与居民住宅区防护距离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关闭搬迁化工园区成为当务之急。

2018年下半年起,姜堰区全力推进开发区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取消了园区的化工定位,这个发展了11年的化工园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姜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窦峰介绍说,“与企业签订关停协议的过程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创造了姜堰速度。在拆除的过程中间,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两个小组,矛盾协调小组和负责安全的巡查小组,这种重视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泰州市科研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是园区内的一家企业,主要生产丙环唑、粉唑醇等农药中间体,长期与瑞士等国外企业合作,并在前年与一家跨国公司签订4000万美元的大单,去年完成利税6000万元。虽然是纳税大户,但是姜堰区仅用72小时就与该企业达成关停协议。

建设生态经济区不等于不要工业,关键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位于兴化的江苏申源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气阀钢及特种合金棒线材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而气门是生产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江苏申源主营的正是气门的原材料即气阀钢的研发和生产。江苏申源集团行政总监沈国平告诉记者,国内70%左右的汽车使用的都是江苏申源集团生产的气阀钢。可以说,江苏申源集团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沈国平介绍,江苏申源集团高度重视绿色制造。近三年,在节能环保升级改造上投入达2亿元,引进了工业窑炉全氧燃烧等技术减少排污。他说,推动绿色制造更应当走在前面。该公司目前正计划投资1个多亿与一家德国环保企业合作,通过技术设备进一步提档升级实现污水零排放,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记者 吴鑫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