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工筆”備受追捧,是當代中國畫之不幸?

日前,有評論家指出:在全國性美術展覽或大賽中,獲得金獎的國畫往往是工筆作品;而在近年來火熱的藝術品市場中,當代工筆畫也受到大家的追捧,往往能賣出較高的價格。那麼,工筆畫當今大行其道是實至名歸,還是當代中國畫之不幸?且聽業界專家的說法。

國畫“工筆”備受追捧,是當代中國畫之不幸?


正方

藝術評論家朱其,職業藝術家——重點不該畫工筆

工筆在國畫系統中,地位向來是比較低的,現在之所以吃香,主要在於整個社會的藝術素養太低,大多數人一看到工筆畫畫得很細膩、很像,就以為挺了不起。這跟人們熱衷寫實油畫是一個道理;另一方面,這兩年也有資金在炒作工筆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今天的寫意作品整體質量不高,多數只達到基本功水平,也是原因之一。

大寫意的門檻雖低,但從專業角度講是最難的,像八大山人、徐渭的作品,沒有藝術規則可循,要達到他們的高度,非常難。就像流行音樂,入門很容易,但真正能唱到動人心絃的極少。而工筆畫只是異曲同工的技術活,要達到真正的藝術境界,幾乎不可能。就像素描一樣,只是一種技術,最高段位不過就是把物體畫得準確,跟藝術性無關。

現在,也有畫家在工筆創作中採用一些西畫的方法,將素描、水彩融入其中,講究立體透視和寫實效果,並美其名曰“新工筆”,在我看來,這隻能叫“偽工筆”。這種畫法其實在民國年間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是整個社會對工筆的歷史、語言模式和風格的發展歷程不太瞭解,才會覺得新鮮。而從作品的藝術效果看,有的作品像20世紀初的日本畫,裝飾性比較強;有的作品像超現實主義圖像概念,跟西方的現代藝術又相混雜,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創新。

尤其是在當代,技術在藝術中的作用已越來越不重要,工筆畫還這麼走俏,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藝術在今天應該是一種非常開放的語言形式,傳統的技術練得太好,反而會束縛一個藝術家的思想。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技術上花的時間太多,在思想、精神追求上的時間自然就少了。作為藝術愛好者,當然可以練工筆,就像有人仍然熱愛唱崑曲一樣,但作為職業藝術家,重點就不該在於此了。能更受歡迎,如此而已。

國畫“工筆”備受追捧,是當代中國畫之不幸?


正方

國畫家莊小尖——多數工筆畫停留在製作層面

為什麼現在工筆畫這麼流行?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術大展特別看重大製作,畫面要大,工期要長,一張畫磨上幾個月,才叫下了工夫;二是工筆比較容易畫,畫家的學問素養再低,藉助現代攝影技術也能夠把形做足。但就中國傳統而言,藝術最緊要的是耐人尋味,一張畫畫三個月就耐看嗎?未必!

我們看多幾張國家級大展的作品,常常會覺得很累,為何?就是每張畫作都很大,羅列了很多人物或場景,雖然確實下了工夫,但缺乏一種真性情的流露,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所謂的“新工筆”作品,也不過是借用外來的色彩關係對比,在畫面構成上下了點力氣,革新的仍然是表面的東西,跟“道”無關。藝術的玄妙之處在於:有本事的畫家,能夠從很豐富、很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的符號,而那些有閱讀能力的觀眾,從中又能感知到無限的豐富性。就說八大山人吧,兩根線拉出來,就能讓後人看上幾百年、上千年,百看不厭,這樣的東西才有永恆性和穿透力。初看很養眼、細看只是白開水的作品,就沒什麼勁了。

當然,我也不否認有個別工筆畫家做得還不錯,不僅畫得像,而且有高古氣息,有的還能直追宋人。這樣的作品不會一覽無遺,而是有氤氤氳氳、說不清道不明的意緒縈繞其中。可惜,如此佳作並不多。

而寫意畫是可以“載道”的。像八大山人、齊白石、陳老蓮,他們有學問、有胸襟、有氣度,也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有瞬間揮灑的衝動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他們的寫意作品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如果沒有他們這樣的修養、功底,寫意畫一露筆就露餡——拉一根線出來,沒有看頭,形又不具備,那還剩什麼呢?齊白石的弟子們都在拼命向老師學習,但他們少了齊白石的學養,只是看到那幾筆,畫下那幾筆,也就形神俱失了。所以,現在敢畫寫意的人很少,全國美展難得見幾張寫意作品,即便有,能達到起碼的寫意精神、線條質量較高的,也是少之又少;美術學院學生的畢業創作中,也幾乎看不到一張寫意之作,很多學生連簽名都寫不好,還怎麼畫寫意呢?

可以說,寫意畫今天已走到了黃昏,人們又只看重畫面上的工夫,工筆畫被熱捧,也就在所難免了。這其實很值得人們深思。

國畫“工筆”備受追捧,是當代中國畫之不幸?


文藝理論家

陳傳席——藝術精髓是寫意

當前,全國性的美術大展,通常考察的是畫家有沒有嚴肅認真地創作,有沒有在畫面上下真功夫,並不怎麼注重畫家的功力。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工筆畫本身也是一個很優秀的畫種,畫家下了多少工夫又很容易看出來,不會有欺世盜名之嫌,所以比較容易得到評委的青睞。而寫意畫會給人草率的感覺,現在也難得見到有力度的作品,因此比較難獲獎。

行內人都知道,畫好大寫意,不但要下功夫,還要有文化。功力是技術的深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問,否則很難出彩。現在為什麼基本見不到黃賓虹、齊白石級別的作品,就是這個道理——多數畫家沒那個素養和成長土壤。當然,現在的評委,眼光和評判能力有限,即使有這樣的畫家和作品,恐怕也很難進評委的法眼,在省一級的展覽中就被淘汰出局了。

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的區別在於,西畫以目視之美為美,中國畫則以感受到的美為美,所以西方人喜歡玫瑰,而中國人愛畫梅、蘭、竹、菊,看重的是這“四君子”的精神品格,也愛畫山石,看重的是其不倚不靠、冷熱無動於衷的特性。而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精髓的是寫意畫。儒家講“遊於藝”,道家講“逍遙遊”,其實,儒、道思想都促進了寫意畫的發展,畫家在筆墨的悠遊當中展現個人修養。傳統文人畫,寥寥幾筆,意蘊無窮,這才是中國繪畫的精神高地。

國畫“工筆”備受追捧,是當代中國畫之不幸?


反方

所謂“盛世出工筆,亂世出寫意”,這是歷史的規律。

盛世,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時間寬裕了,畫家才有可能精耕細作地畫好工筆,大家也才有心思去欣賞工筆畫的細膩之美。另外,現在很多公共場所都裝修得金碧輝煌,掛上一幅工筆畫,在色彩、風格上通常能夠跟環境很好地協調;如果換成一幅大寫意的水墨作品,容易顯得格格不入——水墨畫還是跟青磚大瓦更匹配一些。因此,人們喜歡工筆畫,是時代的需求。

而從畫家的角度講,在美術學院學到的知識、技術,比如素描、色彩等方面的基礎,都能運用到工筆畫中,得到體現甚至提升;寫意畫方面,至今還沒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將這些基礎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整體的面貌上比較難以突破。

至於說到很具體的筆墨功夫,寫意需要,工筆同樣需要,因為沒有這樣的基本功,就還沒入國畫之門。如白描作品最能體現畫家在筆墨上的錘鍊:只用一根線,就將對象的造型、質感、骨架都表現出來。實際上,對今天的國畫而言,筆墨只是很簡單的一種表現手段,往往是那些不懂行的人在熱情高漲地討論筆墨。

又有人強調,今天的工筆畫看起來比較新,不過是在色彩上借鑑了西畫,我以為這樣的認識也不準確,所謂的借鑑不過是潛移默化罷了。今天的畫家,整體的知識結構、生活體驗跟古人已經大不相同,即便用傳統的優良藝術手法進行創作,也自然會顯示出當代的特質。

也常常有人糾結於工筆和寫意哪種在藝術表現力上更高明,其實這就猶如問西醫、中醫哪樣治病更有效一樣,都是很外行的問題。不同的畫種有不同的衡量標準,要做到最高水平都大有難度。我們只能具體分析、具體比較,看某一位畫家走到了哪一步,做出了什麼樣的創新,不可一概而論。

總之,我沒有貶低寫意的意思,也沒有抬高工筆的想法。環境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決定了當下什麼樣的作品

微 信 搜 索“ 畫 友 文 學 天 地 ”,專 注 公 號,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