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等是什麼


雖然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念,但他們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衣食住行,所以維持生活的經濟收入也是必須要有的。




清朝入關之前,已經有三座帝王陵建在了關外,即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皇帝遠祖的永陵。清朝入關之後,除了溥儀之外,9位皇帝分別分別葬在了清東陵和清西陵。

這些皇陵規模巨大,裡面陪葬有數以萬計的珍寶,為了防止陵寢被盜,歷代的帝王都會派遣守陵人守衛陵墓,為此清政府也建立了完整的護陵制度。

關外三陵的管理機構為“三陵總理事務衙門”,等級與六部並列,主要負責關外三陵的安保、祭祀和修善工作。陵園內有一支較大規模的護衛隊,巔峰時人數達到了3000人,一旦有不法人員進入陵園400步以內,他們可以隨時射殺。清朝末年,陵園的安保工作交給了盛京副都統。



清東陵和清西陵分設了東、西陵承辦事務衙門,這個機構的規模要遠遠大於關外三陵衙門。

以西陵衙門為例,清政府一般在易縣派遣皇族後裔為總理大臣,統一管理陵區內所有事務。在西陵衙門之下,又設有內務府、禮部、工部等機構,它們各自負責陵園內的修善、祭祀等活動。除此之外還有泰寧鎮總兵衙門的11營兵馬負責陵園內的安保工作。乾隆時期,清西陵的看護人員就已經達到了一萬人。






守陵人的工資

清朝時期,守陵人的工資毫無疑問是清政府發放。當守陵人來守陵時,清政府首先會給每戶人家分一處小院,並且給他們統一建造房屋。

守陵人到了陵園定居後,他們不用從事勞動生產,而且一旦生育了子嗣,可以立刻報告給園區內的內務府。內務府登記之後,每個孩子每年可以領取三兩銀子四斛米,成年後擔任差事時薪資也會增加。

道光皇帝之前,清朝國力穩定,國庫資金也相對充足,守陵人的工資也會按時發放。但自從道光皇帝之後,清政府開始走下坡路,守陵人的工資也就逐漸減少,甚至開始拖欠。



為了生計,一小部守陵人分開始學習漢人種地。但大多數守陵人已經養成了好吃懶做的性格,他們根本不願意像漢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於是開始砍伐陵區內的樹木,甚至一些膽子大的人開始盜賣陵區內的貢器。

清朝滅亡後,清政府與民國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例》,其中有一條規定是清朝的宗廟社稷由民國選派衛兵保護。但北洋政府成立後內鬥不斷,根本沒有任何多餘的精力去管理清朝的陵墓。

此時的守陵人也等於正式下崗了。失去了穩定的收入後,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人離開了陵區尋找工作,也有人選擇跟隨漢人學習種地。



但有一部分人還是選擇了護陵,這一部分人之中就有一些打起了陵墓的主意。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的“隆福寺”匾額上的金粉就是被當地的守陵人颳去賣了,匾也被當做木柴燒了。

當然,除了這種事情之外,守陵人和皇室子孫也會給盜墓賊做掃尾工作。比如孫殿英盜掘東陵離開之後,溥儀命人重新安葬乾隆和慈禧。這時一部分人就從陵墓內取了一些東西“留念”。比如,前些年拍賣1.3億元的緙絲陀羅尼經被就是在重新斂葬乾隆時被人“留念”的。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因為溥儀是偽滿洲皇帝,所以日偽軍派遣了一支部隊保衛清朝皇陵。

新中國成立後,守陵人的後代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分得了土地和農具,完成了改造,在漢人的幫助下學會了耕種,再也不是曾經好吃懶做的滿族大老爺。如今,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和普通人相差無幾。


我是越關


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清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工資肯定都是清政府發放。那麼清朝滅亡之後,為何仍然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給發?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準備帶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墳。

沒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擊不說,甚至還出現了白起還魂的情況。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還沒有陵墓,只有關外的三個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和四個遠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朝,不過他們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業。主要是由愛新覺羅氏來擔任,一直傳到清朝入關之後,變成了守衛三個陵墓的工作。

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看守陵墓,畢竟當時清政府地位在那裡,也很少有哪個不開眼的賊會去盜墓。主要是負責另外兩項工作——祭祀和運轉。


因為古人認為祖先有靈,後世子孫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於是在每年的特定季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員提前準備,所以說規模最大的時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而且官職設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確,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後來關內也有了陵墓,比如清東陵這些地區也多了守陵人的職業。

不過相對於關外的守陵人,關內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們當成一種工作。因為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對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榮耀。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資誰來發?

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的工資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發放。不僅僅是工資上面有優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錯。

比如說自從清西陵建立之後,清政府就在此地設置了七八個不同分工的衙門。小到每一個點,都有著對應的工人。比如說面匠、糖匠、酒匠等等無比瑣碎的東西,都會有專門的衙門特殊管理。



基本上這個人幹什麼工作,一輩子都是這個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後代,都會延續這種工作。而且搬過來的守陵人,都會被分到一處三分三的小院(寬×長),這也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而且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學校。除了和正常滿族私塾一樣的滿漢雙文,他們平時還需要學習有關於祭祀的很多東西。畢竟他們成年之後,需要接任祖輩的工作。

由於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時工作也不多,因此養出來了一大批的懶漢。除了祭祀的時候之外,平時都是非常清閒。這些人沒事遛遛鳥、喝喝茶,可謂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這些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戶口。因為上了戶口之後,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現在的正處級。有了戶口之後,就要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

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有關於守陵人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

所以這個時候的守陵人,他們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不過相對於清朝沒有滅亡之前,工資則是要少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

後來他們為了生計,有一段時間給溥儀寫過信,希望可以開發一部分的陵墓地,當然不是挖墳,就是在上面種地。再過分一點的,竟然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

雖然不是非常珍貴的陪葬品,畢竟比較珍貴的都在裡面,不過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到了孫殿英偷盜清東陵的時候,守陵人只有幾十人。

據說如今竟然還有守陵人,不過也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史之策


《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就是說“一個國家裡的所謂重大事務,就是祭祀祖宗神靈與戰爭”

在我國古代長達5000年的歷史上,祭祀先輩一直是一個家族傳承的使命,勿忘先輩血食已經深深的嵌在了我們中華兒女的心中,這還只是普通人的想法,皇族更是把這種想法上升到極致。

傳聞中有蒙姓後裔守陵人守護秦始皇陵。漢朝為了守護皇陵,不惜在陵墓周邊建城,然後遷外地富戶落戶作陪。唐朝也有傳聞,說是唐高宗李治死後,鐵勒族契芘為感謝李治的恩情,遷自己的一支後裔在乾陵周邊為李治守陵。

由此可見,守陵一說不是清朝特有的文化,是中華大地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之一。


清朝有三大陵墓群,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每個陵墓周邊都安置有守陵人,代代相傳,當然這些守陵人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必須是宗室親貴,或者是天子遠親。

前面也說到了,一個國家的大事,包含的就有祭祀祖宗,那麼守陵人的工作一就是防止破壞和陵墓被盜,第二就是提供和保管祭品。朝廷每年會有多次派官員來祭祀祖陵,守陵人都要提前準備好祭品,打掃祭祀人員的住宿,也算是特殊的公務員。

清朝滅亡後,因為清朝的順利退位,滿清貴族的利益大部分得到保證,有很多遺老遺少,很大一部分遠避他鄉,還有一部分隱藏了起來,最後有一部分就回到了祖陵所在地。當然清朝陵墓大多被軍閥盜挖,不過盜挖後一般都有滿清遺老會進行收斂,然後從新封土。

至於工資問題,朝廷在世時,肯定是清朝朝廷進行發放,甚至比一般的八旗子弟還要豐厚,世代相傳。清朝滅亡後,肯定是沒有工資了,但是當時天下大亂,守陵一是為了信仰,二何不是躲避戰亂的一種方法呢。


(孤獨寂寥的守陵人)

最後來說,清朝存在時,之所以有人守陵是因為工作需要,當然也有工資。清朝滅亡後,就是一種必要的信仰,時值天下大亂,出去又能落到什麼好呢?雖然沒有工資了,但守著祖宗陵墓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有信仰的生活呢。


夢迴伍千年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種職業,而且世代相傳,一輩一輩傳下來。就算大清滅亡了以後,他們也是在遵守著祖訓,守衛著皇陵。

他們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孫後代,也沒有人給俸祿。但是後期也沒什麼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厲害,也抗不過槍桿子。

國民政府也曾經保護過皇陵,但是時局動盪不安,連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還有精力去保護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後來東陵被盜,把無數珍寶當陪葬品的老佛爺也被孫殿英拉出來,當成了一具普通屍體,甚至還有人侮辱屍體。





是阿史啊


靠信念活著的人,不需要什麼工資的。

清朝一共有10個皇帝,其中9個分別葬入清東陵和清西陵的皇陵,最後一個溥儀葬在了私人運營的陵園;10個皇帝之外的皇太極和努爾哈赤,則葬在了關外,稱為“關外三陵”。

關外三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在滿洲老家赫圖阿拉(滿語意為“橫崗”),還建有埋葬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

為清朝守墓的人,其實都是清朝真正的忠臣。不得不說,這個王朝的忠臣真的挺多的。

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宋朝滅亡後,10萬軍民跳海自殺,為宋朝殉葬;元朝滅亡後,大多數的讀書人也選擇殉節或者隱居,朱元璋為此殺了不少人;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以下,殉節而死的人超過萬人。

清朝滅亡時,人心盡失是真實的歷史現象。可是為清朝殉節的人,也實在是超出人們想象。

  • 閩浙總督松壽,率領清軍拼死抵抗革命軍,失敗後吞金自殺;

  • 西安將軍文瑞,帶領滿城清軍抵抗革命軍,失敗後投井自殺;

  • 擔任閒職的愛新覺羅黃帶子也有載穆、德祜自殺的;

  • 漢人高官中,也有殉節的,如江西巡撫馮汝騤,被江西革命軍禮送出境,然後走到九江服毒自殺;山西巡撫陸鍾琦,被山西革命軍滿門抄斬。

  • 清朝滅亡多年,懷念清朝要求復辟的有張勳、康有為等人,懷念清朝自盡而死的還有王國維梁濟等學界名人。

到今天,給清朝招魂的人還不少。

清朝有一支專門的守陵人隊伍。清永陵公元1606年建成之時,就駐紮了一個完整守陵隊伍,最高峰時達到3000人。清代守陵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守陵人除了看護陵墓,其他兩項重要任務就是準備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確,有人專職負責飼養牛羊,有的專職負責釀酒。到了康熙年間,在永陵設立總理衙門,專職負責陵墓守衛,而且設置了總管1員、翼長2員、八旗滿洲防禦16員、筆貼式2員、領催4員、馬兵75名等等。

清朝滅亡之後,這些守陵人的工資有人給發嗎?他們會不會翫忽職守甚至監守自盜呢?

按照《清帝退位優待條件》的規定,民國政府撥付專門自己為清朝守靈經費,並且派出軍隊保障清朝陵寢的安全。

可是,1917年6月,張勳支持下,清朝的遺老遺少一起背叛了民國。從法理角度說,民國有權不再提供清帝退位的一切優待條件,但為了獲取清朝遺族的支持,還是維持了現狀。

到了1924年,革命性更強的馮玉祥發動政變控制北京,驅逐了故宮中的溥儀。自此,清朝的活人沒人管了,死人自然有可能會遭遇更可怕的災難。

不管是清東陵清西陵還是關外三陵,都在遠離城市的窮鄉僻壤、偏遠山區。民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自然有很多人鋌而走險落草為寇,為了生存,打皇陵的主意實屬正常。清朝皇陵的一些守陵人,工資領不到,待遇也給不了,甚至個人安全都成問題,就開始監守自盜。一開始守陵人只是把皇陵中的樹木石材賣給別人當建材,到了後來主動請盜墓團伙前來作案。

沒想到,守陵人和土匪、盜墓團伙的小動作,最終釀成了孫殿英東陵盜墓的大案子。

當年清室讓位時,東陵不僅設有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制,而且還有旗兵、綠營兵駐陵守護,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但是隨著世事的變遷,東陵漸漸脫離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軍閥手中。護陵大臣名存實亡,常不在官署,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賣財物。於是,對東陵的破壞與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圖全面挖掘偷盜,大發橫財。

到現在,還有一些守陵人在皇陵邊上生活,與其說他們是守護祖宗陵寢,不如說是靠著祖宗給自己佔的這篇好地,土裡刨食兒。他們其實都是普通的農民。

不過,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守陵人的一些祭祀的“行為藝術”也成了陵墓旅遊的一個重要賣點,姑且也叫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歷史知事


    中國古代講究死者要厚葬,這既是對死者的敬重,也是對文化的傳承。

    在古代,尤其是皇帝駕崩後,那可是要舉行國葬的,場面十分隆重,陪葬品也十分多。皇家陵墓的眾多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肯定會吸引到一些盜墓賊,為了防止陵墓被盜,經常都會有守陵人來看管陵墓。

    那麼清朝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為他們守皇陵,這些守陵人的工資又是誰給的呢?

    (康熙墓)



    大清滅亡後,守陵人都是哪些人?

    清朝從1616年建立政權,到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政權滅亡,前後總共經歷了差不多三百年。

    這幾百年,清朝的統治早已在中華大地根深蒂固,滿人也不只是在東北地區活躍,中原的滿人也是越來越多。

    清朝滅亡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辛亥革命後,革命黨兵圍紫禁城,當時只有6歲的溥儀,又怎麼敢奮起反抗,最終與革命黨達成協議,溥儀可以退位,不過民國政府也要確保溥儀生活用度一如既往,這就是所謂的優待政策。
    (清東陵)


    由於是沒有流血的政變,所以滿清貴族都保留了下來,沒有受到什麼大的傷害,而且亡國的溥儀還有一些權利。

    那時候,看守皇陵的人,其實還是溥儀派去的,民國政府對這一件事也無所謂,畢竟守陵與政治沒什麼大的關係。

    到了1924年,溥儀離開紫禁城後,皇陵的守陵人就不再是溥儀派去的了。而是一些滿清貴族中的人自願去守陵,或者是他們請別人去守陵。不過後來還是發生了群英殿盜墓的事。


    守陵人的工資

    守陵人往往是出於對死者的敬重才去的,但是敬重不能當飯吃,他們每天在那裡守陵,也沒有其他收入,人總要吃飯,那麼在大清滅亡後,守陵人工資是從哪來的呢?

    溥儀還在紫禁城時,那當然是溥儀給這些人發工資了。溥儀當時的優待政策,史書記載,民國四年給溥儀的生活費是白銀二百四十多萬兩,這足夠溥儀給宮女太監、守陵人發工資了。

    那麼溥儀去了東北建立偽滿政權後,守陵人的工資又是從哪來的呢?
    (康熙墓)


    其實一個守陵人的工資並沒有多少,當時滿族大臣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拿出那點錢。溥儀去了東北後,守陵人的工資往往是幾位滿人貴族共同擔負。不過後來久而久之,孫殿英盜墓後,守陵人也就不復存在了。

    到了今天,為了確保陵墓完好,裡面的文物不丟失,政府的法律制度就是最好的守陵人。


    斯幽說歷史


    我們不能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就比如給皇帝修建墳墓的工匠大部分在完工時都擺脫不了被殺的命運,但明知是死亡,為何還要幹,逃跑或者造反不行嗎?如果你要這麼想,那無異於晉惠帝所說的“何不食肉糜”一樣。

    在歷朝歷代的守陵人之中,哪有靠著工資去充當“門衛”的?其實支撐他們最主要的動力就是信念與忠誠,他們世世代代為皇帝守衛皇陵,有的甚至子子孫孫都是做此份工作,因為在內心之中,這就是他們所有的精神支柱。


    清朝的兩座陵園

    從清朝入關之後,順治帝率先定下了祖陵的位置,那就是位於今天河北省遵化的清東陵,在他之後,康熙皇帝選擇了傳統的“子隨父葬”,也將萬年寶地選在了清東陵。

    可這一做法被雍正打破,雍正皇帝把自己的陵寢選在了位於今天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關於雍正的大膽決定,有的人認為雍正得位不正,怕死後見到康熙,也有人說雍正經過常年的勘察,認為清東陵滲水嚴重,於是另尋地點選擇自己的陵寢。

    不過他的這一做法給乾隆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如果自己按照傳統跟隨雍正下葬,那麼子孫後代都這樣效仿,勢必會導致清東陵的荒廢。於是乾隆提出了“兆葬之制”,即父子分葬,這樣若干年之後,能夠保證清東陵和清西陵遙相呼應,共同繁華。


    守衛陵墓的都是哪這人?

    其實,作為帝陵的守衛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資格。在當時,這是一份特別的殊榮,能夠被挑選成為守陵人的不在乎以下三種人:

    1.皇室的貴族或者受皇帝信任的大臣。

    2.由內務府單獨選派的守陵人員。

    3.八旗的子弟。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份光榮而神聖的職業,他們把帝陵看成是自己的根本,同樣,也是不辜負現任皇帝信任的表現。這些人有的在附近自耕自種,過著平常百姓的生活,然而帝陵的清掃以及按時祭祀,他們要全心全意的做好。

    同樣,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得罪了現任皇帝而被罰去守陵,不過這只是短暫的軟禁,並不是和職業守陵者一樣世代看守。比較有名的就是康熙的十四阿哥胤禵和乾隆的寵臣福長安。


    清朝滅亡後這些人怎麼樣了?

    雖然大清亡國,北洋政府取而代之。但包括溥儀在內的大批皇室都受到了民國的禮遇,皇家的一切費用由政府來承擔,在紫禁城內,溥儀依然是那裡的皇帝。

    同樣,除了按時支付溥儀的日常開銷,關於清朝皇室的規格也保留了下來。溥儀可以按照家法照常祭祀祖先,清朝皇陵的守衛部隊也被民國接納了。

    大清沒滅時,沒人敢打皇陵的主意,大清亡國後,為了鼓勵守陵人的忠心,內務府定期會給守陵人撥付銀元,而駐守在陵園附近的部隊則統一由民國政府支付軍費。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之前,溥儀灰溜溜的逃出故宮後,民國切斷了對皇室的一切補償,而駐紮在皇陵旁邊的守衛部隊也因為軍閥混戰而被撤回,因此,清朝的皇陵就還剩下幾個有點“良心”的人,他們無怨無悔的承擔起這份責任。

    不過這些手無寸鐵的守陵人沒有了政府的保護,很難守得住這些地下寶藏,沒過幾年,一支萬人部隊就悄悄開進了清東陵,他們不敢阻止,也阻止不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皇陵被軍閥盜掘一空,這名軍閥就是鼎鼎大名的“東陵大盜”孫殿英。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在中國祖先崇拜的傳統下,古人認為祖先是有靈的。


    祖先能夠保佑後世子孫平安, 所以至今中國人在死後還要選於風水上佳的地方來埋葬,以庇佑後世子孫。

    所以,中國人在對待死亡也是非常慎重的,甚至可以叫做隆重,越是權勢滔天的人家,越是對祖先們有著極其崇拜的形式,中國大一統王朝歷來如此,他們敬天法祖,對祖先極其其崇拜,規定的祭祀禮節和方式。

    統治者們生前就要為自己籌建皇陵,作為死後的宮殿,有一大批守靈的人長久陪伴他們,明朝的孝陵衛,甚至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軍隊,專門為明朝的太祖朱元璋守陵。

    守陵的人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孝陵衛一開始有5600名官兵,一個衛中有5個所,每個所是1120人,這些官兵都是在長期的訓練中挑選出來的精兵強將,或拿這些精兵強將來守衛太祖皇帝的皇陵。

    而且他們的職位都是可以傳給兒子的,他們依靠守陵生存,也依靠守陵生活,在一代代的傳承下來之後,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信仰,守陵就成為他們的使命。

    在清朝也是如此,其實在清朝在入關之初就已經建造了統治者的陵墓,也就是在清朝的關外有三個祖陵分別是福陵昭陵和永陵,裡面買的是清朝的太祖太宗和遠祖。

    守陵主要官職一向是被認為高貴血統才配擔任的職業,在清朝很多王子皇孫中,但在奪嫡失敗或者是受到皇帝不信任之後,一般就會被髮配來為先皇守皇陵。

    可是被髮配來守皇陵的皇子子,他的身份依舊是天潢貴胄,這也能看出來守皇陵當時的都是什麼人。

    清軍入關之前,在關外守陵的人大部分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正統後裔,或是血統純正和高貴的滿洲貴族。

    後來在清軍佔據中原之後,逐漸成為了正統皇室,對待皇陵也就更規範了一些,清廷還設立了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作為皇陵守護者辦理公務的專門機構,最高行政長官為守護大臣,掌管整座園林的所有事物,此外不僅有內務府,還有禮部工部和八旗綠營。

    這些機構有的負責皇陵敬天法祖祭祀的部門,比如說禮部,主要主持祭祀禮儀,宰殺牛羊等,而像內務府這樣而是管理皇陵各種雜七雜八事物的秘書機構。

    工部是對皇陵日常維修的專業部門,八旗綠營則是負責陵寢安全的以及防林防火防盜的國家士兵。

    清朝的守陵制度也是非常完善,他們的位置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在父親是守陵人的情況下,他的兒子也將會成為守陵人,而且他們的待遇非常好,管理也非常細緻,有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而且非常細分。

    守陵的附近還有學校,方便他們子女的就學,他們一生下來都是7品命官的待遇,雖然是守陵人,但活得十分快樂和清閒,福利制度下,也培養了很多懶人。

    清朝滅亡之後,雖然民國政府也承諾給守陵人發放一定的經費以負責保持前朝文物的完善以及履行對清朝皇室的承諾,但是依舊相比於在清朝時期的守陵人待遇,簡直是天差地別。


    最主要的是,世襲的守陵人,長久以來根本不用擔心失業,他們才是真正的鐵飯碗,但是到了民國,突然變天,這些懶漢和無事就遛鳥喝茶的大爺們毫無職業技能,除了守陵他們什麼也不會,守陵的隊伍機構臃腫,很多人都被裁撤,保留下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

    大清亡了之後,之所以還會有守陵人願意去給皇家守陵,完全是出於他們實在是沒有其他謀生技能的情況下的無奈考慮,畢竟是有工資的,雖然相比之下很少了。

    祖祖輩輩實實在在都是守陵人,他們根本不用擔心生活無保障,但是突然要他們下崗,他們就覺得沒有活路了,你這是守靈人之所以願意繼續守陵的最關鍵因素。


    其次就是在民國政府漸漸無力去管這些守陵人的情況下,拿不出錢來,守陵人為了活路私處逃散,所以最後在能打到孫殿英到清陵的時候,守陵人竟然只有寥寥的幾十個人也是可以理解。

    但從相反方面上來說,即便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政府給守陵人發放的財政補貼已經是達到了非常拮据的地步,但仍舊能夠留下幾十個人,甚至還有幾戶人家苦苦支撐。

    恐怕這些守陵人並不是出於一種金錢或者財富的目的,而純粹是一種信仰了!


    歷史好奇怪


    中國古人有自成一套的風俗習慣,比如人逝世後會進行土葬,就連哪些皇親國戚也不例外,不但要厚葬,陵墓還要有人守陵。以清期為例,在滿清入關後,不僅僅修建了規模恢宏了陵墓,還要專門請來一支隊伍負責照看這些陵墓的安全,避免被別人破壞甚至盜墓。這支隊伍,被稱作守陵人。

    據《興京縣誌》記載:除了豬牛羊這些祭品,大祭所需的東西還有很多。為保證祭祀祭品的需要,守陵人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分工,有的專門負責養牛羊,有的專門負責釀酒,製糖、做醬、磨粉、養鷹、養鳥等工作也都有專人負責。為了保障祭品供應,一個守陵人一輩子只幹一個“工種”。



    清朝守陵人的內部結構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分設了八個部門,這八個部分分別負責了守陵人的各項任務。包括陵墓平時的管理清掃和祭典等。逢年過大節氣的時俠,清朝的皇帝、皇族會來皇陵祭拜祖先,這時侯守陵人就需要做好接待工作了。包括準備好祭祖所需要的各種物品,以及安排好隨行人員的住宿問題。 所以守陵人的分工是非常細緻的。他們的職位雖然不是爵位,但是清朝廷每年都會給予守陵人一定的俸祿,也就是工資。

    清朝時,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說是“皇族公務員”,清政府會給每戶分一處小院,一般住戶是三分三為基準,三分三指小院的寬度乘以長度的面積,“一畝三分地”的說法便來源於此。

    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這裡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這就是清朝的關外三陵,是清朝統治者的祖陵。



    清朝的守陵人一般是姓愛新覺羅的滿族皇親國戚,哪些被降級犯過錯的皇室人員就會被罰去當守陵人。通常來說,每年的清明、鬼節、冬至、歲末是四大祭,每月初一十五是二十四小祭。這些守陵的村民都會像過節一樣提前備好豬牛羊等祭品,等著皇帝來祭祖。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幾位皇帝都曾前來祭過祖。

    清朝滅亡後,關外三陵的守陵人散落在附近的村子,如永陵、下營子、嘉禾等,這裡也成了愛新覺羅氏最後的聚居村落,他們作為清朝滅亡後的皇陵守陵人,誰會給他發工資呢?

    清朝滅亡後,給守陵人發工資的是民國政府

    清朝的滅亡,意味著這些守陵人“下崗”了,但是還有人幫他們“買單”,那就是民國政府,未代皇帝溥儀退位時滿清政府是和民國政府簽有合約的。當然了,這工資可沒有原來那麼豐厚了,這也導致了有好些守陵人不願意幹了,從而去另謀出路,只留下少部分的守陵人還在“堅持崗位”。



    留下來的守陵人,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他們已經與這個社會融合為一體,生活習慣與周邊漢人沒有兩樣,也就是說,該到節氣祭祖的時侯他們一樣會像平常人一樣祭祖,只不過他們祭的是自己的直系祖先,已沒有人去祭皇陵了。

    不過也有一些過分的事件發生,因為無人管轄,竟然有守陵人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的事件發生,周邊的人聽說後,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來光顧,比如民國時期的專業盜賊孫殿英,就曾經光顧過清東陵守陵。

    據說現在在新賓縣的永陵、下營子、嘉禾、上夾河、下房子等地均有守陵人後裔居住。不過經歷了多年的歲月變遷,這裡的守陵人已被漢人同化,他們的後代與當地居民無異,也從事農耕播種的日子。不過村裡的年輕人願意呆在家鄉的很少,他們更多是選擇去外地讀書、工作,或在城市安家落戶了。


    浩瀚文史


    清代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樣重視陵寢的管理,專門在東陵境內設立了“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並派出宗室王公看守皇陵,以此來體現“敬天法祖”。

    東陵承辦事務衙門是皇陵守護者辦理公務的機構,最高行政長官為守護大臣,掌管整座陵園的所有事務,其下設立管理和保衛等兩大類機構,共有五個部門。

    第一。

    內務府。內務府的主要職責是:保管、取送金銀器皿;製作祭品,啟閉門戶,打掃陵園內外、殿內外地面;燃熄燈火,請送神牌,擺放桌張,陳列祭品等。 皇陵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郎中,以下依次設員外郎、主事、尚膳正、尚茶正、內管領、筆帖式、拜唐阿、領催、掃院人、樹戶等。皇陵的內務府大約有12人左右,皇后即妃園寢的人數相對相對較少,大約在30人左右。整個陵園的的總管內務府大臣有馬蘭鎮總兵兼任。

    第二。

    禮部。陵寢的禮部也叫“封祀禮部”,主要職責是:生產和供應制作祭品的各種原材料;主持祭祀禮儀,焚化祝文,宰殺牛羊等。 皇陵的禮部最高長官是郎中,以下分別設員外郎、主事、贊禮郎、讀祝官、牛吏、擠奶人、打果人、割草人、掃院人以及各種製作祭品的工匠等,每陵大約有140人。皇后,妃園寢的人數大約為50人。

    第三。

    工部。工部的主要職責是:對陵寢進行一般性的維修;製作部分金銀器皿和供器;製作清明節的各種祭品以及陵寢內所需的各種用品。工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及各種工匠等。

    第四。

    八旗。八旗指的就是八旗兵,重要負責各陵寢的安全守衛,直接進駐各陵,晝夜巡邏。平日配合內務府、禮部管理金銀器皿庫。皇陵的八旗最高長官為總管,以下依次設翼長、驍騎尉、領催、披甲人、養育兵,每陵大約180人。皇后陵的八旗不設總管、翼長,其餘人員與皇陵設置相同。妃園寢的八旗設置約為皇后陵一半。

    第五。

    綠營。綠營是由漢人組成的軍隊。皇陵的綠營兵主要負責陵區地面的安全及防火、保護樹木、防盜;保護謁陵人員的安全;保護、維護施工工地的安全和秩序。東陵的綠營最高長官是馬蘭鎮總兵,下設中軍遊擊、守備、千總、把總等。 上面所說的五個部門中,內務府、禮部、工部為管理機構,八旗和綠營為保衛機構。工部的管理範圍非常廣,屬於整個陵區的職能機構,綠營負責整個陵區外圍的安全保護和防火。而內務府、禮部和八旗則是按照陵寢分別設置,每座陵寢都有這三套班子,以維持陵寢祭祀活動的正常進行。

    清 朝還曾設立過一套非常完整的守陵人制度。守陵人秉承的是父死子繼的制度,因此不少的守陵人都是世襲制的。也就是說,父親是守陵人。那麼他的兒子也會成為新的守陵人。 在清朝覆滅以後。事實上,保留陵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陵墓護衛不能與外界接觸,與世界隔絕。陵墓區不準放火,他們不得不以貢品的變化為食。清政府也知道這些警衛非常困難,並給予他們良好的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家庭不需要納稅或服務。當他們有了孩子,孩子也可以得到金錢和食物的補充。在清朝滅亡之前,衛兵的薪水當然是宮廷的責任。 我們知道,1912年,清朝皇帝宣佈撤退,南京臨時政府代表同意“對清算室給予優惠待遇”。“特惠條件”第七條規定:“大帝辭職後,皇族廟、陵墓、永久地,共和國選擇設防衛兵。”是指清朝皇陵仍保留,衛兵由新政府選定保護。然而,由於新成立的北洋政府一直在努力爭取時間和精力來管理和保護清朝的皇陵,因此清朝皇陵的管理和保護不得不落在皇室後裔身上。但是,清朝“鐵糧”倒臺後,皇室後裔的境況惡化,無法管理和保護清朝的皇陵。他們只籌到了錢,只僱了有限的幾個人看守黃陵。在軍閥猖獗、盜匪猖獗的時代,警衛幾乎是指象徵性的角色。只要有風和草,這些衛兵部隊就能長治久安.因此,當軍閥孫殿英在1928年偷走清東陵時,他並沒有遇到衛兵的抵抗。

    “關外三陵”的情況稍好一些。關外遠離政治漩渦,受清朝滅亡的影響較小。同時,“關外三陵”的護陵衛隊形成了父死子繼的機制,一代代人以守陵為職業。他們忠於職守,讓“關外三陵”受到了很好的保護,陵寢的祭祀活動也照常進行。因此,在後期,守陵人的工資幾乎是沒有的, 清朝滅亡後還有人在守陵,靠著是守陵人世世代代的傳承,而很多守陵人心中有一份信仰。這是他們可以世世代代地皇陵守下去。但是清朝的皇陵現在已經很少有守陵人了。這是因為新時代開放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