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太原柴媛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關知識。

根據古籍《爾雅·釋親》的敘述,家族成員的稱呼,十八代都有著對應的名號。它是以自己開始,次序是往上九代與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別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別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廟號”。

廟號,它起源於注重禮儀祭祀的商朝。每當一個君王死後,君王的繼承人就會為他立一座廟,以供後人來祭祀,而且廟中會寫有死去君王的稱呼,這個稱呼就是廟號。

商朝時建立的廟號有四種:一、創基立業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興的君王曰“中”。




從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廟號曾被廢止不用。

商朝被滅之後,新建立的周朝並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所謂的諡號,是指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之後,把廟號與諡號制度都廢止掉,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諡法與廟法。



到了漢朝以後,又恢復了廟號與諡號制度。

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恢復商朝時的廟號制度,因為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所以他的廟號是太祖高皇帝,接著的是: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稱呼劉邦為“高祖”。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這表明,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在《諡法》中引注說,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廟號制度發展到隋唐,“太祖”與“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並列用,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有的開國皇帝稱為高祖,有的稱為太祖。


那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不是太祖?因為他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有追封祖先為皇帝的傳統,但宋代以後,比如趙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輩不追封為太祖,自己就被尊為“太祖”,所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後的開國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實這種廟號與諡號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無非是一種皇室對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風炫耀。但也可以說,它是我們中國禮儀制度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無有好壞之分,僅是一種地位名節的稱號。


我就是竹韻


漢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朝代,可是,當我們分別說到它們的建立者,劉邦、李淵、趙匡胤和朱元璋時,會發現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廟號。顧名思義,廟號就是在宗廟裡使用的名號,是後人供奉先帝時的尊稱。早在商朝,重視祭祀的商人就給那些受人愛戴的先王設置了廟號,用來紀念先王的功績。一般來說,“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strong>

那麼,劉邦作為漢朝的創建者,為什麼被叫做高祖而不是太祖呢?其實,劉邦的廟號正是太祖,在《資治通鑑》中,劉邦被叫做“太祖高皇帝”。

其中,“高皇帝”是他的諡號,“太祖”則是廟號。人們一般稱呼劉邦為“高祖”主要是來自於《史記》的《高祖本紀》,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叫劉邦太祖,而司馬遷要叫劉邦高祖呢?

原因在於時代的不同。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而劉邦是武帝劉徹的曾祖父,按照當時的輩分,劉徹應該管劉邦叫做高祖,司馬遷因為處在同一時代,也採用這個叫法,於是《史記》上就以“高祖”來稱呼劉邦。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中記載:“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劉邦死後,大臣們商議說,首先劉邦是開國之君,應當廟號為漢太祖;與此同時,他功勳卓著,於是諡號為高皇帝,這段文字表明,劉邦的廟號確實是太祖。

劉邦開創漢朝,被尊為太祖,李淵同樣是唐朝的開國之君,為什麼他的廟號卻是高祖呢?其實原因在於,唐朝的太祖叫做李虎。看到這裡可能許多讀者會一愣,誰是李虎?他是李淵的祖父,生前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拜太尉,被封隴西郡公,北周時,他又被追封唐國公。正是他為李家日後的輝煌奠定了基礎,於是在李淵登基後,追封他為太祖。此外,李淵還給了他父親李昞世宗的廟號。

和李淵類似的還有他的姨父,也就是隋文帝楊堅。楊堅開創隋朝,但他的廟號卻是高祖,這是因為,他把太祖的名號讓給了自己的父親楊忠。楊忠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被封隨國公,死後又被追贈太保。

還有更遠點兒的,更始三年(25),光武帝劉秀登基,建元建武。劉秀雖然是東漢的創始人,但他因為仍是漢朝皇帝,當不了太祖,只好被尊為世祖。至於趙匡胤、朱元璋,他們都是王朝的開創者,自然是順理成章的被尊為太祖。

廟號和諡號相似,都體現了後人對君主的評價,寄託了後人的思念,人們在提到這些廟號的同時,也是在對君主的貢獻進行頌揚。


鄧海春


這個問題很好,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幾個“祖”的區別。

“祖”、“宗”這都是廟號,皇帝死了以後,要入廟接受後人的祭祀,就要加個廟號,所以,這是皇帝死後的稱呼。如果你穿越回去古代,遇到了李世民,你叫他一聲“唐太宗”,你就出事了。你要叫了朱元璋一聲“明太祖”,那就要倒大黴了。

祖有功而宗有德。按照規則來說,“祖”是一個皇朝的開拓者,而“宗”則是皇統的合法承繼者。

讀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祖”有好多種,常見的例如“太祖”、“高祖”和“世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幾個“祖”的區別,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太祖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要給大家糾正一個概念了。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不是“高祖”。為啥大家都叫他“漢高祖”呢?那是因為《史記》中稱他為“高祖”,說著習慣了,大家就這麼稱呼劉邦了,而實際上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

太祖,就是皇朝的開創者沒有得到祖先的廕庇,在開基創業的時候,是全靠著自己倆肩膀扛著一個腦袋,一刀一槍硬磕出來的。


劉邦,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世,祖輩務農,老爹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莊稼漢,並沒有為劉邦打天下創造什麼基礎,劉邦以亭長身份,斬蛇舉義,揭杆而起,歷盡千難萬險,終於成就帝業。

趙匡胤,他爹雖然在五代時期曾經做過做小官,但趙匡胤也沒有受到祖先的蔭惠,少年流落江湖,掌中一杆齊眉棍打遍四百軍州無敵手,因功而升至殿前都點檢,終於瞅準機會,陳橋驛黃袍加身,發動了政變,奪取了孤兒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

朱元璋的身世就很悽慘了,幾代貧苦農民,從小就沒穿過鞋,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從乞丐到皇帝,沒沾上祖先一點光,全靠自己拼出來的。

以上這幾位皇朝的開創者開基奠業,都沒有沾祖宗的光,這就是“太祖”。

二、高祖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個級別,是沾了祖宗光的。在他們開創皇朝之前,祖宗已經是封疆大吏,有名號的。




隋文帝楊堅,他可是大戶人家出身,名門權貴的後代。楊堅的家世十分顯赫,他老爸被封隋國公。楊堅的帝業得來十分輕易,是奪了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立隋代周,成為了皇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稱為“高祖”。

唐高祖李淵,與楊堅的情況很類似。他也是權貴的後代,他的祖先被封為“唐國公”,李淵是沾了祖宗的光。 建立唐朝,也是受到祖先的蔭惠,所以他也被稱為“高祖”。

三、世祖

“世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個階層,意思就是在前代的基礎上承繼了帝業,功勞是為這個皇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光武帝劉秀,天資聰穎,少懷大志。前漢傾頹,王莽篡漢自立。劉秀興義兵而討伐之,推翻了王莽的統治,延續了漢朝的國祚。但劉秀這個“漢”與西漢是有本質的區別,國家首都也遷移了,雖然國號未改,但劉秀卻開啟了漢朝一個新的時代,就被稱為“世祖”。

忽必烈在幾代先輩打下大片江山的基礎上,建立了元朝,由地方政權而達到一統天下,首都也遷到了北京,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所以他也是“世祖” 。

順治由邊地入關,定鼎中原,雖然順治並非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他也是地方政權進入中央,首都從瀋陽遷到北京,一統天下,對於整個清朝歷史來說,這也是個嶄新的時代,所以,順治也稱為“世祖”。

四、成祖

成祖,是明朝朱棣的專有名號。

朱棣以前是“太宗”,這是為了表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合法繼承帝業,還發揚光大。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欲蓋彌彰,他怎麼當上的皇帝,大家心裡清楚得很。


後來,到了嘉靖時代,“入廟之爭”,嘉靖想把自己的老爸入廟,就把朱棣抬高了一個層次,(其實是明褒暗貶),搞成了“成祖”。

朱棣這個情況比較特殊,他不是皇朝的開拓者,肯定不能叫“太祖”,那是他爹朱元璋的。也不能叫“高祖”,因為他可不是受祖宗的蔭惠開創了明朝。

如果叫“世祖”,還算勉強湊合。因為最起碼的,朱棣也是從地方政權奪取了中央,他也北遷,國家首都也發生了遷移。

但嘉靖沒打算讓朱棣當“世祖”,因為這個“世”字,在太廟中萬世不祧,嘉靖想留給自己,就把朱棣弄了個“成祖”。

五、聖祖

聖祖,是屬於康熙的。這是雍正即位後搞的。

雍正的理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定蒙古,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江山在他手中有了很大的增加。所以,把康熙定為“聖祖”,萬世不祧。


以我個人的觀點,如果從功勞上講,康熙稱“祖”也不為過,但確實不合乎規則。而雍正可不是個講規則的人,發起脾氣來,我也扛不住,只好按他的來。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涉及到的面非常廣,而且還要考慮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甚至不同的割據政權,他們的廟號,都會有各自的特點,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正統思想的影響,廟號一些共性的規律,但其中的個性,也不容忽視。

一般來說,太祖這個廟號,說的的確是開國皇帝,但問題來了,劉邦、李淵是開國皇帝,他們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同樣是開國皇帝,廟號卻是太祖,這樣的細微差別,也讓人產生了一些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咱們說說劉邦,大家都知道劉邦的廟號是高祖,但一個歷史細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那就是,劉邦實際上有兩個廟號,最開始的廟號是高祖,這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劉邦的廟號就變成了太祖,只是人們習慣性的把劉邦稱為漢高祖,後面這個廟號,反而沒有太多人用過。

而在漢書上,明確說明,太祖高皇帝劉邦,所以,從歷史角度而言,劉邦的廟號應該是太祖。

那麼,同樣是開國皇帝的李淵,為什麼他的廟號是高祖呢?

原因在於,他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他不能被封為太祖,因為太祖另有其人,那就是李淵的爺爺,在新唐書說的很清楚,在李淵當了皇帝之後,他封了自己爺爺為景皇帝,廟號太祖。

注意,廟號都是後人給前輩封的,也就是說,既然已經有了太祖,就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太祖,所以,李淵的廟號是高祖。

所以說,同樣都是開國皇帝,這四個人中雖然李淵和劉邦廟號為高祖,但這些原因,在史書上,都有著明確的記載,只要看一下史料,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奧妙。

但廟號不是隨便就可以叫的,廟號,顧名思義,廟裡的名號,人要是進了廟,受了香火,那一定是死了。

生祠也是有的,但一般皇帝,沒有人會這麼做。那麼假如穿越了,如果皇帝還是活蹦亂跳的,自然是不能夠叫他們的廟號,而皇帝死了,在下一個皇帝面前,就可以叫了。

除了廟號以外,還有個叫諡號的東西,這兩個號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廟號有皇帝可以有,即使是追封,也只有皇帝有資格追封。但諡號則皇帝可以有,大臣也可以有,諡號的範圍就非常廣了。

拿隋唐來說,隋煬帝就是諡號,而他的廟號,叫做世祖,也就是隋世祖,而唐太宗的太宗,就是廟號,那麼,唐太宗的諡號呢?

大家可以回去看看史料,因為,唐朝以前,人們都喜歡用諡號來蓋棺定論,所以,做皇帝的,對廟號興趣不大,只要符合禮法,就不會有大問題,但是諡號,分為好的諡號和惡的諡號,那時候的皇帝,都儘量希望自己有個好的諡號。

到了唐朝以後,諡號變得有些搞笑,後世會把一大堆好的詞全都安在皇帝的諡號上,讀起來又拗口,又難記憶。唐朝以後,歷朝歷代,都開始了這種又臭又長的諡號,以至於諡號這種帶有鞭策性質的蓋棺定論,變成了吹捧和粉飾,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當然,對於大臣而言,這樣的諡號,依舊有著它們原有的作用。所以人們依舊可以通過大臣的諡號,來確定這個人的歷史地位。

廟號不讓說,諡號又太長,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比較樂意接受的就是年號,年號最早出於漢武帝時期,然後歷代皇帝,都喜歡用年號,這些年號,往往帶有很強的政治信號。

而年號長久以來,也成了研究歷史的重要參考,只是,對於向清朝而言,一共十二個皇帝(算上關外兩個)十三個年號,比較好記憶,年號多的朝代,就比較難記憶,這給研究歷史,帶來很多麻煩。

但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說年號還是能夠接受的,比如康熙帝,洪武帝一類。

當然,關於廟號,諡號,年號這些問題,只是很簡單的說了一下,要是詳細說明,所要說的事情,就更多了。


小小嬴政


皇帝一般有諡號、廟號、年號三種稱呼,隋及隋之前的朝代喜歡用諡號來稱皇帝,唐朝開始則喜歡用廟號來稱皇帝,明清兩朝則喜歡用年號來稱皇帝。廟號從先秦時代就有了,是公室、王室祭祀祖先的地方,有功有德的帝王死後也會進入太廟(並非每一位皇帝都能進入太廟),並給一個廟號,廟號通常是某某祖或者某某宗。祖有功,宗有德,一般開國皇帝被稱為祖,後繼者被稱為宗;祖通常有太祖、高祖之稱,太祖表示自立更生開創的皇朝,沒有受到祖先的福佑;高祖表示雖然開創了皇朝,但是受到了祖先的福佑。

劉邦被後世稱為漢高祖只是習慣性稱呼,官方稱呼為漢太祖高皇帝,也就是說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劉邦開創大漢皇朝完全是他一手打拼出來的,他的父親老劉是一點忙沒有幫上,他的爺爺、祖祖更是沒有幫上忙。因此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意味著史學家承認劉邦開創大漢的功業。李淵雖然建立了大唐皇朝,但是李淵是官僚世家出身,他的祖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虎,沒有官僚世家的身份,李淵很難在隋末脫穎而出。李唐皇朝還認漢朝名將李廣為祖先,而李廣的祖上是秦始皇時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又考證出李信乃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的後代。可見李淵建立大唐受到了祖先的福佑,因此他的廟號就是唐高祖。

趙匡胤有千里送京娘、一條齊眉棍打下八十座軍州的美譽,趙宋江山完全是趙匡胤一手締造的,沒有趙氏祖先的幫助。儘管趙宋皇族自稱是戰國時代趙國王族的後裔,但是年代久遠,趙匡胤祖上五祖都是平民,確實沒有祖上的福佑。另外戰國時的趙國以武立國,儘管被秦國攻滅,卻也戰鬥至最後一滴血;趙國被攻滅後,公子趙嘉領部分王族逃至代地建國,又跟秦國耗了幾年才戰死;反觀趙宋皇族,畏敵如虎,重文輕武,終宋一朝始終被其它政權摁在地上摩擦,毫無血性可言,因此筆者認為趙宋皇族不當是戰國時代趙國王族的後裔。

朱元璋的創業過程比劉邦還要艱難,至少劉邦還是大秦最低一級的亭長,而朱元璋就是大元朝治下的一個平民。朱元璋的家族向上數十輩也只是平民出生,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在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餓死了,朱元璋的爺爺朱初一早年是逃難逃到鳳陽縣的。由此可見朱元璋創建大明皇朝完全是白手起家,沒有沾一點祖上的光;實在要說沾光,只能說朱元璋娶了一個好老婆,馬秀英的義父郭子興是當時紅巾軍的一個首領,有這重關係讓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勢力。所以說朱元璋的廟號就是明太祖,人們一般用洪武來稱朱元璋,因為洪武是老朱的年號。


大秦鐵鷹劍士


這涉及到一個廟號的問題,今天我便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講一點來一些乾的不能再幹的歷史乾貨,介紹一下古代帝王廟號的區別。


正如題中所講到的,李淵是唐王朝的創建人,趙匡胤是宋朝的創建人,同樣是開國皇帝,但是他們的廟號卻是不同,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趙匡胤的廟號卻是“太祖”。這個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是後人給去世的皇帝的一個稱號,用來在他被供奉時,稱呼他,它最先起源於商朝,因為在那個時候禮樂盛行,注重對先人的祭奠。最初其只有四種叫法: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後來慢慢的就多了,比如英,仁,孝,神,穆,顯,成等等!而且廟號不像諡號,可長可短,短的有一兩個字,長的甚至十幾二十字都可以,其一般就一個字!

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夠被後人給予廟號,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對國家貢獻大的,用來激勵後人的才會有廟號。劉邦的廟號是“高祖”,“高”的意思是,德高望重,功績高,對國家貢獻大。所以,廟號的門檻很高,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像西漢十幾個皇帝裡面只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他們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以及中興之主漢宣帝劉詢!


他們分別是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

所以劉邦他本來的廟號是“太祖”,因為他是漢王朝的第一建立人,但是他的諡號是“高”,結果後人喊習慣了,就直接喊他為漢高祖了。

其實“高祖”也好,“太祖”也罷,這兩個廟號都是被用在第一個創建王朝的皇帝身上的,它們兩個之間只是有細微的差別罷了。



廟號為“高祖”是因為他某一個先人的廟號為“太祖”,因此後人功績再高廟號也只能為“高祖”。就像李淵他的功績很高了吧,但是廟號也只能是“高祖”,就是因為他的祖父李虎的廟號為“太祖”。


趙匡胤的廟號是“太祖”,“太”的意思是創立基業,建立王朝。趙匡胤作為宋朝的第一創立人,理所當然得被稱為“太祖”。

廟號為“太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皇帝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沒有靠先人的基業,而他近幾代的祖先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他創立了王朝,他的廟號也是“太祖”。就像,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廟號就是這樣得來的。有了廟號後,不是一直能保存下來的,如果後人覺得他的功績並不是那麼高的話,這個皇帝的廟號就會被廢除,像劉弗陵,劉驁。


也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會有廟號的,其實在商朝到三國之間有廟號的皇帝是很少的,只有少數的皇帝才會有資格有廟號。廟號的盛行是在唐朝之後,除了一些亡國之君,或者是因為政變被推翻的皇帝外,基本上其他的皇帝都有廟號。


白話歷史君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興盛和衰敗的時候。當上一個王朝陷入衰敗後,那些能在亂世中崛起並擊敗各路諸侯,最終開創一個新朝代的開國皇帝,往往都是有大才乾的人。

那麼,我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做“太祖”,而有的又叫做“高祖”呢?這些稱號有什麼區別嗎?

(唐高祖李淵)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皇帝“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所謂廟號,就是指皇帝死了之後,被子孫供奉在太廟裡時,追尊的名號。像“太祖”“太宗”這些稱呼,都是廟號。而諡號,則是針對死去的皇帝、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由於有些皇帝的諡號實在太長,比如趙匡胤,他的諡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因此我們在稱呼唐宋時期皇帝的時候,通常都是以廟號為準。

不過,由於對皇帝的叫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很多人會把廟號和諡號混為一談,鬧出烏龍。

比如很多人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就是將劉邦的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皇帝”給混在了一起。如果按照廟號來稱呼,劉邦應該像趙匡胤和朱元璋一樣,被稱為“漢太祖”。而如果按照諡號來稱呼,劉邦則應該像諡號為“文皇帝”的楊堅一樣,被稱為“漢高帝”。

既然如此,那麼,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朱元璋、趙匡胤被後人稱呼為“太祖”,而李淵、劉知遠這些,則被後世稱為“高祖”呢?

(宋太祖趙匡胤)

我們不難發現,趙匡胤和朱元璋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點。

雖然趙匡胤的父親做過小官,但他的家境卻依然不怎麼樣。趙匡胤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出門闖蕩。早期也曾加入過像“義社十兄弟”這樣的社團,後來在闖蕩的過程中,多次碰壁,直到遇見了郭威,才算真正走上了正道。趙匡胤在郭威手下,也是從小兵做起,不斷地積累軍功,到後周柴榮時期,才做到了御前都點檢。

後來柴榮死後,他才抓住機會“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

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沒有受到家族的任何庇佑,全是憑自己的能耐一手一腳打出來的。

而朱元璋的故事,就更勵志了,什麼放牛娃、乞丐、和尚都幹過,他的整個人生,完全是屌絲逆襲的代表作,全靠自己打拼。

因此,後世之所以稱呼朱元璋、趙匡胤為“太祖”,是因為他們在開創基業的時候,沒有受到祖上的一點庇佑,全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拼出來。

(明太祖朱元璋)

而“高祖”的稱呼,顯然就要比“太祖”低一個層次。儘管他們也都開創了一個新王朝,但他們的父輩或祖輩,通常都是朝中的權貴。他們的成就,就要比憑自己打拼的皇帝稍遜一籌。

當然了,劉邦是一個例外。人們沒有叫他“漢太祖”,而是叫“漢高祖”,這應該是最早的時候,大家叫得沒有經驗,後來就規範了。

像唐高祖李淵,他的祖輩李虎本來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的成功是離不開祖輩這層關係的。

歷史上叫“高祖”的開國皇帝非常多,而叫“太祖”的,顯然相對少很多。

除了“太祖”和“高祖”,還有“世祖”這麼一個更低等級的廟號。這個廟號主要是針對那些在前代基礎上完成大業的皇帝,代表人物有忽必烈。在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的廟號“高祖”其實是一種“混搭”,《諡法》上本來沒有“高祖”的廟號,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高祖。後面那些朝代的開國皇帝,有的按照《諡法》廟號為太祖,有的沿襲劉邦廟號為高祖,但整體來看,開國皇帝中的太祖遠多於高祖。

劉邦為何廟號是高祖

在劉邦之前,廟號並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沒有廟號的。

劉邦作為西漢開國皇帝,按照《諡法》規定廟號應是太祖,但後世都稱他為高祖。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而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的意見是:“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漢書·高帝紀上》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

班固和司馬遷一樣,也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帝紀”,直接稱呼劉邦為“高祖”。

劉邦的廟號明明是“漢太祖”,為何大家都稱呼他“漢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對此也有疑問,他專門注引說:

“《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見,《諡法》中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嚴格來說,高祖是一個不合乎《諡法》規範的廟號,但仍然被後世所沿襲使用,因為它本質上跟太祖沒有區別,所以都被用於開國皇帝的廟號,有的用太祖做開國皇帝廟號,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開國皇帝廟號,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

李淵為何廟號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樣可以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為什麼李淵的廟號是高祖,不是太祖?

這是因為在李淵之前,唐朝已經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開國皇帝不但自己稱帝,還追尊了已經去世的父輩甚至祖輩為皇帝,廟號一般是太祖或高祖。這樣一來,開國皇帝死後的廟號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迴避,不能重複。

1,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稱帝時尊號為文帝,追尊父親曹操為武帝,廟號太祖,這樣曹丕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2,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稱帝時尊號為武帝,追尊父親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追尊祖父司馬懿為宣帝,廟號高祖,這樣司馬炎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高祖,於是廟號定為世祖。

3,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唐朝與宋朝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是“高祖”盛行的時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南漢開國皇帝劉龑這種“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劉邦一樣,得到了“高祖”的廟號。

趙匡胤為何廟號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只要別和自己祖宗的廟號重複就行,所以會出現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太祖,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這樣會顯得比較混亂,沒有規則。

趙匡胤登基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們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為僖祖,曾祖父為順祖,祖父為翼祖,父親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廟號都是祖,但沒有一個人用“太祖”這個廟號,所以趙匡胤死後,就按照《諡法》規定,廟號定為太祖。

從趙匡胤開始,以後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為皇帝時,廟號都不用“太祖”“高祖”這種廟號,於是“太祖”從此定為開國皇帝專用,也沒有“高祖”出來搗亂了。

朱元璋廟號為何是太祖

為什麼宋朝以後,追尊皇帝廟號就沒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這反映出開國皇帝出身的變化,呈現一個逐漸由尊到卑的過程。

曹魏、西晉、隋唐這些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權貴出身,他們登基為帝前,已經有父輩和祖輩奠定的良好基礎,有的父輩或祖輩對朝代開國的貢獻甚至比開國皇帝還高。

比如魏國開國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資格貢獻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廟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靠的完全是父親司馬昭和祖父司司馬懿的功勞,他自己這個開國皇帝屬於“摘桃子”,所以司馬懿、司馬昭分別佔據了高祖、太祖兩個開國皇帝的廟號。

宋朝以後的開國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們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輩祖輩為開國完全沒有一丁點貢獻,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貧農,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這麼高大上的廟號,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廟號。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宋史·太祖本紀》、《漢書詳解》、《十國春秋》、汪受寬 《諡法研究》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開國皇帝的廟號並不都是太祖!而且劉邦的廟號不是高祖。

太祖和高祖都是廟號,但出現的時間卻並不一致。廟號是用於君主宗廟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分為兩大類型,即“祖”和“宗”。

“祖”和“宗”的區別可以按照《孔子家語》的記錄:“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有功曰祖,有德曰宗,所以開國之君的廟號都是“祖”,那為什麼不都是太祖呢?

太祖跟廟號是一起出現的,也就是商朝,成湯就是商太祖,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沿用廟號,而是使用諡號,秦朝直接把兩者都丟進了廢紙簍,可劉邦有撿了起來,他也成了第一個有廟號的皇帝。

劉邦的廟號不是高祖,而是太祖,但高祖的根,就從他這來,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

諡號的議定是有規矩的,也就是諡法,諡法裡沒有“高”,西漢群臣為了彰顯劉邦的功勞最高,特定新起了一個諡號叫“高”,劉邦的廟號還是開國之君標配的太祖,即漢太祖高皇帝。(“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全文稱劉邦為高祖,可能是因為當時廟號剛從廢紙簍裡撿起來,還很不完善,所以時人乾脆把廟號諡號合稱,稱劉邦的宗廟“高祖廟”,於是有了高祖這個全新的稱呼。

《漢書》試圖矯正這個錯誤,寫了《高帝紀》,但它跟《史記·高祖本紀》的知名度和傳播差遠了,最後大家將錯就錯,把高祖也當成了一個廟號。

解釋完這個,再說為什麼李淵是高祖,劉邦、朱元璋等是太祖。

上面說了,廟號跟宗廟有關,在宗廟制度裡,有天子七廟之說,最流行的學說是“一祖二祧四親廟”。“一祖”指的是始祖,即始受封者,也就是天子家族中第一個接受分封的人,比如商始祖就是契。

那麼太祖呢?他是始受命者,也就是天子家族中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比如商太祖成湯。

用這套規矩套下來,夏商周秦四朝的始祖和太祖都是不重疊的,不是同一人,可在漢朝,二者重疊了,劉邦既是始受封者(封漢王),又是始受命者(稱皇帝),所以他即是始祖,又是太祖,然後隨著時間一長,這兩個概念就混了。

由於漢初稱謂的不完善,劉邦一人可謂攪亂了廟號制度,成功把始祖、太祖和高祖搞在一起,並給之後的王朝來了個追封的好由頭。

漢朝之後,就是曹魏,這是高祖廟號登上前臺的第一個王朝。曹魏的始受封者是曹操,始受命者是曹丕,於是一個太祖,一個高祖(曹丕一說世祖)。之後的西晉卻反了過來,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說明這時候太祖和高祖的地位沒差,是平等的,愛用哪個用哪個。

比如之後混亂的十六國時期,廟號那是一大堆,用法也亂了起來,鑑於隋朝是由北朝統一來的,我們講講北魏,北魏的廟號比較混亂,經常改而且可以重複,祖也是一大堆,孝文帝是一箇中興之主,明擺著的既不是始受封也不是始受命,結果是高祖。

到隋朝的時候,是照著曹魏的模子來了一遍,受封隨國公的楊忠為太祖,稱帝的楊堅為高祖。唐朝沿而用之,受封唐國公的李虎為太祖,稱帝的李淵為高祖。

但隋唐的模子不穩固啊,五代的五位開國之君都是武將篡位,加九錫這些篡位程序都不走就直接坐皇位,哪還管什麼始受封和始受命的,要用太祖就太祖,要用高祖就高祖。

巧的是,從宋遼開始,開國之君都是沒人打基礎的,耶律阿保機、趙匡胤、完顏阿骨打、鐵幕這、朱元璋、努爾哈赤全都是太祖,高祖就被丟進廢紙簍,再沒人用了。

至於太祖和高祖的區分是白手起家與否,這並不一定,尤其是在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比如後趙的江山都是石勒打的,他是高祖,石虎一個繼位者,卻是太祖。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糾正一點,劉邦的廟號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漢高祖"其實是"漢高皇帝太祖"的簡稱。

一、什麼是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被供奉祭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一般用"祖"字和"宗"二字,自漢以後,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一般開國者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繼任的皇帝一般則稱為"宗",如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二、"太祖"和"高祖"的區別

太祖和高祖這兩個廟號一般都是用於開國皇帝。而二者的主要差別在於,被追尊的開國皇帝是否白手起家。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稱之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業上奪取天下的,那麼就是高祖。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均是白手起家創建新朝,因此廟號都是太祖。

其中,太祖作為帝王廟號使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開國皇帝將其先人追授為太祖。在這種情況下,開國皇帝自己的廟號就只能是"高祖"了。比如李淵登基後,將其祖父李虎尊為皇帝,廟號為唐太祖。那麼他駕崩後,後人只能將其廟號定為唐高祖。

三、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何是"高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除了有"廟號",還有"諡號"。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諡號"高皇帝",廟號"漢太祖"。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諡號和廟號混用了,稱劉邦為漢高祖,其實漢高祖就是"漢高皇帝太祖"的簡稱。但因為《史記》的巨大影響,"漢高祖"這一稱號深入人心,劉邦真正的廟號反而鮮有人提了。可以說"高祖"這一廟號相當於是司馬遷首創的。西漢之後,高祖這個廟號逐漸使用開來。

總的來說,廟號可以用"祖"的有以下四種情況。一是開國皇帝,如清太祖努爾哈赤;二是開國皇帝的祖先,如清朝帝業的肇興四祖;三是完成從局部到全國政權轉變的皇帝,如清世祖順治和明成祖朱棣;四是功勳卓著的盛世明君,如清聖祖康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