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10年的蘋果削枝砍葉,有多少“小弟”能不被砸傷?

剛進入2019年,蘋果就於美國當地時間1月2日下調業績預期,預計2019財年一季度營收840億美元,而此前為890億~930億美元。隨著庫克發出的這一封業績下滑預警公開信(這也是蘋果近10年以來首次發佈的盈利預警),蘋果股價應聲暴跌。理由很簡單,中國市場受挫嚴重。


風光10年的蘋果削枝砍葉,有多少“小弟”能不被砸傷?



嚴重到什麼程度?截止1月4日(美股新年第一個交易日盤),蘋果市值對比2018年10月份,已縮水3579億美元,跌去了一個Facebook(市值約3800億美元)。

山雨欲來風滿樓。有人說市值能代表什麼,蘋果依舊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技巨頭之一。但蘋果如今獨善其身,其供應商估值和業績遭到雙殺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獵芯網(公眾號ID:獵芯網)瞭解到,在過去的10年裡,背靠著蘋果發家的供應商不計其數,尤其是2018年公佈供應商名單的時候,簡直像是他們的高光時刻。沒想到這麼快大樹就削掉三成枝葉,許多人來不及撐開傘災難就從天而降,不被砸到頭的“小弟”,能有幾家?

蘋果砍單,供應商遭殃

去年10月份傳出消息,蘋果今年新機iPhone XR計劃砍單30%,按照最初計劃,今年9月份到2019年2月份,iPhone XR計劃生產7000萬部,由於市場銷售情況不理想,蘋果公司告訴供應商如鴻海、和碩停止增加iPhone XR生產線。鴻海目前iPhone XR機型開工的生產線約為45條,而準備好的產能是60條,意味著每天產量減少約10萬臺,比最初期望減少20%至25%,訂單數量下降到4600-4700萬部左右。

消息一出,大陸蘋果概念股和中國臺灣蘋果供應商諸如臺積電、鴻海、康控、嘉聯益、玉晶光、TPK、立訊精密、歐菲科技、安潔科技、大族激光、信維通信、藍思科技、歌爾股份、欣旺達、德賽電池、京東方、領益智造、江豐電子、科森科技等股價集體下跌。

不僅如此,蘋果眾多海外元器件供應商此前就已經下調了收入預期,如AMS、Qorvo、Lumentum、JDI等!

一時間,蘋果的“御用加工廠”富士康成最大輸家,一度傳出“裁員30萬”的消息。雖然郭臺銘急急忙忙出來闢謠。但空穴不來風,富士康一線工人透露,在深圳觀瀾產業園區,生產安排已經下降了10%,相較於去年iPhone X生產時加班到12月中旬,今年產量高峰結束時間提前了1個半月。

伯恩光學裁員5000臨時工,引發大規模勞資糾紛事件,導致其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的廠區遭員工圍堵;偉創力等公司提前1個多月給員工放假;蘋果代工廠之一的昌碩科技已經提前3個月拆除了XR產線……

IPhoneXR潰敗,唯有向供應商下手

生意上往往只有同甘,沒有共苦。從來沒有人想過,寒流會從IPhone XR開始掀起,傲慢的定價讓蘋果嚐到了苦頭。而蘋果只好提起屠刀,向供應商們下手。

比如屏幕選擇上,蘋果近幾年開始明顯啟動了“去三星化”進程。2018年蘋果就投資了LG,並且讓LG獲得了部分屏幕訂單。而且,中國企業京東方也在2018年成功打入了蘋果供應鏈(但只是Mac的屏幕)。

強如高通,蘋果也是說幹就幹,直接棄用高通基帶改用英特爾。對於合作多年的電源供應商Dialog,蘋果更是直接買下核心業務。(這已經是比較好的結局了)可見蘋果在分散訂單這件事上,一直不遺餘力。

日本媒體也曝出,蘋果已經向整個亞洲的供應鏈廠商施壓,要求它們降低零件價格,只是目前尚不清楚這些企業是否做出調整。

當然,蘋果提出這番要求也是抓住了供應商的“軟肋”:部分供應商擠壓了多達8周的部件庫存,而往年光景好的時候,這一數字僅為兩週。那些抗壓能力差、元件專一性強且又十分依賴蘋果訂單的廠商,很快就會被迫讓步。

陸港臺供應商集體崩盤

2018年的蘋果供應商裡面,中國大陸有27家公司入榜,比去年增加了7家。

這27家中國大陸公司是:瑞聲科技,伯恩光學,京東方,比亞迪,宏明雙新,超聲印刷板,依頓電子,歌爾聲學,恆銘達,長電科技,金龍機電,科森科技,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美盈森,凱成科技,山東創新,上海實業控股,德賽電池,深圳富誠達,歐菲光,信維通信,深圳裕同包裝。安潔科技,東山精密,豪威科技,欣旺達。

受困於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放緩及手機零部件利潤被迫下調,在下面的榜單中,中國內地公司、中國香港公司和中國臺灣公司的數量分別為10家、2家和3家。其中在過去52周股價跌幅超過五成的24家供應商中,中國企業的數量為15家,佔比例高達62.5%。

風光10年的蘋果削枝砍葉,有多少“小弟”能不被砸傷?

圖片來自《投資時報》

該榜單顯示,這15家中國企業分別為金龍機電(300032.SZ,-77.90%)、瑞聲科技(2018.HK,-72.46%,香港聯交所)、藍思科技(300433.SZ,-67.72%)、科森科技(603626.SH,-59.80%)、歌爾股份(002241.SZ,-59.10%)、長電科技(600584.SH,-58.73%)、信維通信(300136.SZ,-58.55%)、通達集團(0698.HK,-57.86%,香港聯交所)、歐菲科技(002456.SZ,-56.20%)、安潔科技(002635.SZ,-54.94%)、正崴(2392.TW,-53.42%,臺灣證券交易所)、東山精密(002384.SZ,-51.64%)、京東方A(000725.SZ,-51.62%)、華通(2313.TW,-51.23%,臺灣證券交易所)和良維科技(6290.TWO,-50.28%,臺灣OTC市場)。

榜單跌幅排在第一名的金龍機電是“溫州創業板第一股”,但2018年該公司先後遭遇控股股東債務風險、“破產危機”、股票質押風險,以及實際控制人尚無法明確等諸多麻煩。而其去年三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15.54億元,同比下滑605.94%。

緊隨其後的蘋果產業鏈明星企業瑞聲科技和藍思科技雙雙在2018年失去了光環效應。前者2018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為27.52億元,同比下滑21.21%,而後者前三季度11.38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但其扣非淨利潤卻是虧損0.7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09.72%。

換條大腿抱?談何容易

全球的手機供應商,誰能抱住蘋果的大腿,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過分依賴蘋果的訂單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尤其是大陸、臺系廠商,很多供應商命運幾乎就懸在蘋果這顆大樹上。可是蘋果一直都深諳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


風光10年的蘋果削枝砍葉,有多少“小弟”能不被砸傷?


蘋果供應商全球分佈比例圖

刨除日漸式微的歐洲供應商,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蘋果供應商歸類為國內(大陸+香港),臺系,日系和美系。

除了上文崩盤的大陸企業外,日系和美系大多還算“家底豐厚”。臺系廠多半是靠PC、手機起家,各家壓力其實很大。韋德布什公司的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Daniel Ives),其在週一的一份報告中表示,蘋果在中國市場面臨著嚴峻挑戰,預計iPhone XR未來幾個月的售價將會大幅下調,面板廠及電子代工廠很可能會進行新一波的裁員動作。

蘋果自庫克出任CEO後,對於成本極其敏感,迅速將蘋果的供應商從當年喬布斯時代的150家左右增加至800家,並且及其善於在廠商之間“殺價”:你不便宜,我就買別家。

即便如此,康舒科技,海華科技,富祐鴻,晶技股份,臻鼎科技,三星電機,莫仕,伊頓,閃迪,飛利浦等等28家供應商依舊在2018年被蘋果踢出了名單。

為了穩住蘋果這顆搖錢樹,供應商們竭盡全力研發、創新自家產品,並提供最好的性價比。有些廠商全部精力都花在了蘋果上面,又談何容易發展其他客戶?

後路應該如何找?

且不談蘋果,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三星電子當季銷售額為59萬億韓元,同比下滑11%,低於市場預期的63.58萬億韓元;營業利潤為10.8萬億韓元,同比下降29%,低於市場預期的13.83萬億韓元。

三星、蘋果都低迷,還能依賴誰?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國內的華為、OPPO、vivo、小米等成長快速的中國品牌手機。

臺灣廠商能打入紅色供應鏈的很有限,營收主要還是靠蘋果iPhone。但基於風險考量,蘋果不斷分散訂單,每家廠商實際接單量其實有限;再加上2019年以後,手機的成長將來自於5G換機需求,但臺灣5G腳步仍慢,這些都是不利臺廠的因素。

雖然國內不少此前主要營收來源於蘋果的供應商,隨著國產手機品牌的快速崛起,在拿下蘋果訂單的同時,也在快速融入華為、OPPO、vivo、小米供應鏈系統,化解單一客戶佔比太大的風險。但非“華米OV”的中小供應鏈廠商均面臨訂單減少、業績下滑的壓力,而瀕臨破產的金龍機電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加之,手機產業鏈廠商基本是高負債經營,雖然業績見效快,但設備折舊非常厲害,尤其是蘋果供應商。蘋果會按照訂單支付來攤銷設備購買資金,但3年後蘋果更換技術方案,之前的設備資金還沒攤銷完就已經閒置了,這種見效快的利潤都是用鉅虧換來的,這也是國內蘋果供應商不得不面對的弊端。

隨著智能手機產業不斷走向市場成熟化、集中化,供應商們還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拓展業務,化解單一客戶佔比過大的問題;研發新的產品線,化解產品過於單一的問題;在原有基礎業務上進行跨界,做其它的市場……等等。

在手機產業和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壓力下,處在產業“食物鏈”頂端的蘋果公司註定難逃一劫,在樹下乘涼的小弟跟著倒黴。幸運的供應商也許還能傍上“華米OV”或者國資入股等,不幸的其他人,只好順應潮流,進入洗牌期了!


獵芯網,京東戰投電子元器件商城

關注電子行業精彩資訊,關注獵芯網官方微信,精華內容搶鮮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