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網貸行業最黑暗的時候還未到來,未來半年才是危險期!

9月6日、7日,在上海朗迪峰會上,北京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郭大剛在圓桌論壇上分享了對網貸行業現狀和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

本文摘取部分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郭大剛認為:網貸行業最黑暗的時候還未到來,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是風險最高的時期;另外,他認為,行業內嚴重產能過剩,出清工作並未完成。網貸行業要回歸初心,加強投資者保護機制建設,重拾行業信心。

以下為演講內容節選:


專家:網貸行業最黑暗的時候還未到來,未來半年才是危險期!


圖/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 秘書長郭大剛

謝謝大家,我是第一次站在朗迪的講臺上,所以今天分享給大家一個話題。

我起的名字叫見微知著。為什麼叫見微知著?我希望通過三十分鐘跟大家的交流和溝通,讓大家儘可能以從一個框架上看到我們網貸的行業,他究竟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在整個中國金融版圖甚至世界的金融版圖裡面,他的位置在哪裡。第二個他怎麼產生這個現象,邏輯在哪裡。第三個基於這兩個,我們會討論一下將來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最近出了這些事情以後,很多人在問我,甚至包括一些資深的人問我,說網貸這個行業在中國再走下去會怎麼樣。

這張圖是從零壹財經的數據圖裡拿出來的,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這個紅色的線條是進入這個市場機構的數量,每個月有多少機構進來,有多少機構能存活下來,這是新進入這個市場的數量,機構主體的數量。第二個這個藍色的曲線,是指的離開這個市場有多少機構主體,就是有多少平臺消失掉了,不做這個業務了。大家看到這個曲線跟我們二級市場的曲線有什麼區別?很像二級市場的波動週期,是完全符合二級市場理論裡面的預期理論的。什麼概念?他體現了一個投資人,一個平臺的投資人,進入這個市場、退出這個市場的一個看法,完全是個自然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在2014年上半年,進入這個市場的數量達到了最高峰。大家知道2014年當時我們有什麼情況發生?在3月份兩會之後,我們講了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這是2014年3月份兩會提出來的口號,第一次寫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從事民間借貸的市場主體,就是債券的這部分主體,不管是持牌的還是非持牌的,都說我是互聯網金融,我是網貸。所以那個時候大量主體湧入進來。所以很多機構都說我是網貸,市場對他的預期非常好,都願意用這個詞進行市場的拓展活動,所以這是第一個高峰。

但是同期我們看到,大家看到另一個數據,就是退出這個市場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就有另外一批人,在市場裡面開展業務的人,其實已經看到市場裡面有風險,他們開始大量退出市場。但是有一條,這個退出市場的信號,就被變成一個噪音剔除掉了,因為所有人都看好這個市場,所有人都進入這個市場,而那些退出市場的人,其實大家沒有看到。所以當第一次達到高峰的時候,我們看到更多的人進來,這就是2014年看到的。

假如在預期理論上大家分析,這是個典型的追漲階段。但是預期理論也會告訴我們,當所有人方向一致、看好一個事情的時候,他的收益就被攤薄了,同時風險也累計了。所以在2014年上半年的時候,退出市場的機構,第一次也達到了高值,因為風險開始釋放了。而這個時候所有的市場預期是正向的,沒有人注意到這些機構退出市場,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大家進入這個市場,都認為他有紅利。這是2014年上半年。到2014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看到所有人你們年底都會做一件事情,決定明年第二年投資到什麼地方去。比如我的錢,我要投到哪個領域,我的時間花到哪裡,我希望那個地方經過我的投資以後,得到我想得到的那些東西。所以2014年你們看到大量機構進入這個市場,而同時大量機構選擇退出市場。這就是2014年當時發生的情況。

2015年行業出現拐點

到了2015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他已經開始發生波動了,特別是2015年底的時候,當時有個著名事件叫E租寶事件,2015年12月8號。到2015年10月份的時候,十部委聯合發佈了互聯網金融的指導意見。這個時候,市場就慢慢開始趨於理性。

2015年10月份以前,市場完全自由發酵、自由成長的,2015年10月份以後,出現了市場干預,而且強度越來越強。更多機構開始選擇在2015年底退出市場。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進到市場的人變少了,退出市場的人變多了,這個時候市場的情緒開始反轉。

發生這個反轉以後,退出市場機構的數量,一直都比進入這個市場機構的數量要多。也就是說大家開始對這個市場不再看好了,市場的預期已經沒有了。

之後,每一次出臺網貸政策的時候,就會引起一個退出高峰。2016年8月24號,銀監會發佈政策,強化了網機構信息中介的地位,更多機構開始退出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網貸機構由於政策的驅動,在2014年上半年開始快速發展,一直到2015年下半年停滯,進入一個平臺期。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他就趨於穩定了,甚至趨於保守,更多機構會退出市場,頭部企業會聚集,這是行業成熟的一個標誌。

利率曲線,上面那個黃色的線條,大家看到了他基本是持平的。那個曲線是什麼?是市場的融資成本,就所有的機構通過互聯網進行融資,通過民間進行融資,他的大概成本是多少。大家可以看到大概20%左右。法定紅線36%對吧,我寧可多掙一分錢,也不會少掙一分錢的,所有市場都是這樣。所以當高院規定36%作為上限的時候,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就變成了事實的下限,沒有人低於這個成本給市場提供服務的。這就是我們看到的。

而這麼長的歷史週期裡面,你們看到投資人的收益率一直下降的,一直下降到現在,不到10%。

但是別忘了,我們是從多少來的。就我們給投資人的回報率,投資人的回報率持續降低,這中間有一個機構拿掉的費用,整個行業運營產生的費用,包括你的營業收入在裡面,平臺拿掉的這些成本。

行業在持續發展過程中,他的營業額持續增長,我們每年最高的時候甚至有三倍的成長率。這個過程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其實中間的費用成本是很大的,而且是不斷增加的。但是這個行業裡有多少家機構是盈利的呢?大家都說自己不盈利。這麼大的利潤規模,毛利規模,或者收入規模到哪裡去了?假如市場的價格反映風險的話,只有一個結論,這個過程是個風險的累積過程,而我們產生的收益,被風險對沖掉了。假如說這樣的話,這個行業就一直在處於一個風險的累積過程中。

這是投資的曲線,大概是從2010年到2017年的投資曲線,這是單一標的的投資長度。這個行業是靠技術驅動的,假如沒有IT的技術投資強度的話,單一機構無法獲得能力,沒有能力怎麼談自己具有風控?所以你風控的水平就提升不起來。所以這個行業是投資強度非常高的行業,我們很多人講大數據、區塊鏈、AI,你們知道投一個大數據的平臺要多少錢?他的團隊一年的運營費用要多少?假如只有一個五千萬規模的機構我要建一個大數據平臺,你相信嗎?假如你投資強度不夠,就意味著在你的平臺上風險持續累計。

這裡面有拐點,在2015年的時候出現了拐點,這個拐點意味著什麼?政策強化之後,整個市場預期確定了,而那些有實力的機構,開始加大能力建設,投資強度就起來了。所以單一標的累計的投資規模,在持續上升。所以在這個行業裡你不花錢,你說你有能力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資產負債表的右側是什麼樣子?那是負債側,只要我投資就能換來用戶,用戶就帶來資金。所以早期的投資是什麼樣子的?所有人都把拿來的錢投到了負債一端,進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而在資產一側,其實沒有太多的機構,建立特異性的風控能力,這就是早期的情況。只有很少量的機構,在資產側進行了持續的投資,大部分在負債側做了很多工作。所以這個市場裡面,該活下來的機構其實沒有太多。

為什麼是這樣?當政策不確定的時候,你們大家會做一件事情,保守策略,要麼不投資、要麼少投資,因為我將來的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當政策確定了以後,你才會真正回來。

網貸最壞時刻還未到...

我們現在是什麼?所有機構都要變成信息中介,市場的供給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考慮。所以即使這次合規檢查完成了,大家都變成信息中介了,這個市場的供給也只有這麼多。但是整個市場的需求還在那裡,我們經濟還要轉型,中小微還要活下去。假如沒有這塊供給,中小微沒有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心裡非常清楚。那就不是金融問題,甚至不是經濟問題,更可能是社會問題,或者是其他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你就明白我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其實我現在最擔心的不是過去的6月和7月,我擔心是今年年底的最後一個季度和明年年初的第一個季度,假如大規模中小微企業不幹了,會怎麼樣?所有的資產爛掉了,壞賬率會上來,輿論再不加以抑制,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會怎麼活。你想想,你們還進不了央行徵信,那些違約的人沒有任何義務、沒有任何風險、沒有任何成本,怎麼辦?所以最壞的時候還沒有來,大家要做好準備的。

2005年之後,我們開始出現了監管,實在看不下去了,監管不得不來了。以前這個行業一萬億,連北京銀行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死就死了。這裡面提到另外一個問題,怎麼看待這個行業。假如行業從監管的角度審視,監管對什麼負責?兩條,一個是投資者,投資者是保護。第二個是對行業累計的風險,監管的作用就是保護投資者,抑制行業、累計風險,就這兩條。

風險怎麼看?金融監管機構看到的只有金融風險,但是互聯網金融是金融風險這個樣子嗎?太簡單了。

風險有幾類?第一個金融風險,剛才講了一萬多億,連北京銀行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很小。但是有一條,互聯網的特性是什麼?有媒體屬性,上來就是涉眾的。涉眾性是互聯網的另外一個風險,這是社會風險。傳統金融機構才有多少人,沒多少人,但是網貸遍佈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所以那個風險遠遠大於金融風險。

所以我們的主要風險是什麼?是涉眾型社會風險,而不是所謂的金融風險。你要知道為什麼實施雙峰監管,垂直的央行、銀保監加證監,還有遍佈大江南北的這麼多機構。所以從風險的角度來講,他的社會風險無疑大於金融風險,我們只有區區一萬億,但是我們確實很有力量,我們能撼動很多事情。但是有一條,正是因為你有這麼多力量,才有這麼多風險。所以我們從金融角度進行監管的話,這個收益太低了,應該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去看,這個收益非常大的。

但是垂直監管條線是什麼概念?第一不想管,第二不願意管,第三管不了沒能力。所以你就知道監管為什麼推來推去,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地方金融監管機構有這個能力嗎?又有地方的差異,他也有專業性的挑戰,他也有能力挑戰,他還有覆蓋的挑戰。你想想一個全國性的業務,在互聯網上作為,憑什麼讓地方金融辦給他發許可證?真出了問題他能管得了嗎?責任權利完全不匹配,所以這都是問題。

原理我不給大家講了,原理是這樣。第一個中國的社會正從實物資本階段往信用資本階段走。第二個中國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商業社會演進,這裡面有個詞叫商業文明,所以基於信用的中小額的貸款一定會起來,這是市場的需求。而這個市場需求,必須要通過完整的市場制度才能保障。比如我們的徵信體系。假如說沒有徵信的體系,沒有信用體系的話,你想誰都可以胡來,那就沒有將來的那些東西,所有都不成立了。

從互聯網的投資角度來講,看這張圖,你會發現一個不同。紅色的曲線是傳統金融機構投資強度累計的曲線,而藍色的曲線是科技企業的投資強度的曲線,科技企業會投的越來越少的。但是有一條,這兩個有差別的。初始投資強度,傳統的金融機構很低,我們互聯網金融企業是什麼?高科技企業,投資強度初始強度非常高。所以你相信三個毛頭小夥子一千萬就幹這個事,你信嗎?第二個這個成本必須通過運營迅速攤薄,這是互聯網的特色。所以你想沒有規模,你是無法產生比較收益的。所以在這個藍色曲線之上的,所有的成本,都會在市場裡被淘汰下,在藍色曲線之下的成本會攤薄,會取得比較收益,那些機構會活下來。所以這是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有足夠的投資強度,人財物必須拿出來,而且有確定的方向建立相應的能力。第二個你要有有效的運營,獲得規模,把你的成本全部攤薄,這才是互聯網金融。

另外一個,P2P到底是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互聯網生態,我有那麼大用戶基數,我為了增加用戶黏性,做P2P業務給用戶產生黏度。在生態裡他僅僅是黏住用戶的,他僅僅是成本,而不是收益。你們看借貸寶有收益嗎?沒有。所以P2P加入成為利潤中心,真的是很挑戰的事情。我給你們講講二級市場我們怎麼做?假如一年做不到一萬億規模的話,我們不做的,因為沒有市場經濟價值。我們現在這個市場的餘額是多少?一萬億的餘額。二級市場四到五倍交易量,五萬億,幾家機構?一家一萬億,五家機構。所以這個行業出現那麼多機構,嚴重的產能過剩。

三個價值數據的價值,黃金本身有價值嗎?錢流動起來變成資本,他才有附加值。數據是一樣的,數據堆在那裡只有成本和風險,天天黑客攻擊你,你還得拿一堆硬盤存起來。所以他確定會產生風險,第二個確定會產生成本,假如你不會用的話,他不會產生任何價值。所以擁有數據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但是行業裡你們所有人都在問數據,都想擁有他,這是錯的。

第四個信息孤島和封閉系統,我有數據,陳博士有數據,我有一百萬的數據,陳博士有一百萬的數據。我把我的數據拿出來了,陳博士看到兩百萬的數據,我還是隻有一百萬。所以互聯網上面共享的概念天生就是錯的,為什麼?會失去比較優勢。所以互聯網反而會加劇成為信息孤島,他看他的數據,我看我的數據。所以互聯網天生產生的邏輯是什麼?叫信息割裂,而不是共享。共享是反人性的。

假如要是信息孤島的話,我們經濟處於下行期,大家就會看到單一的信息孤島上,風險會產生持續累計,因為整個大環境在下降,你怎麼保得住自己,到最後只有一條路,崩潰。所以封閉系統內,假如沒有相應的淘汰機制,而不是開放系統的話,到最後這個系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崩潰。我們現在處在哪裡,你們可以看看你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的,誰去共享數據。

注:本文根據郭大剛在朗迪峰會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核。

全文如下:

謝謝大家,因為零壹是協會的投資保護專委會的。其實我參加公眾活動非常少,因為我作為研究人員來講,其實不太喜歡拋頭露面。我是第一次站在朗迪的講臺上,所以今天分享給大家一個話題,也可能是我後面很多年也不會再出現在講臺上,所以我會把這個話題充分給大家展示出來。 我起的名字叫見微知著。為什麼叫見微知著?我希望通過三十分鐘跟大家的交流和溝通,讓大家儘可能以從一個框架上看到我們網貸的行業,他究竟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在整個中國金融版圖甚至世界的金融版圖裡面,他的位置在哪裡。第二個他怎麼產生這個現象,邏輯在哪裡。第三個基於這兩個,我們會討論一下將來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最近出了這些事情以後,很多人在問我,甚至包括一些資深的人問我,說網貸這個行業在中國再走下去會怎麼樣。 這張圖是從零壹財經的數據圖裡拿出來的,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這個紅色的線條是進入這個市場機構的數量,每個月有多少機構進來,有多少機構能存活下來,這是新進入這個市場的數量,機構主體的數量。第二個這個藍色的曲線,是指的離開這個市場有多少機構主體,就是有多少平臺消失掉了,不做這個業務了。大家看到這個曲線跟我們二級市場的曲線有什麼區別?很像二級市場的波動週期,是完全符合二級市場理論裡面的預期理論的。什麼概念?他體現了一個投資人,一個平臺的投資人,進入這個市場、退出這個市場的一個看法,完全是個自然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在2014年上半年,他進入這個市場的數量達到了最高峰。大家知道2014年當時我們有什麼情況發生?在3月份兩會之後,我們講了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這是2014年3月份兩會提出來的口號,第一次寫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從事民間借貸的市場主體,就是債券的這部分主體,不管是持牌的還是非持牌的,都說我是互聯網金融,我是網貸。所以那個時候大量主體湧入進來。所以很多機構都說我是網貸,市場對他的預期非常好,都願意用這個詞進行市場的拓展活動,所以這是第一個高峰。 但是同期我們看到,大家看到另一個數據,就是退出這個市場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就有另外一批人,在市場裡面開展業務的人,其實已經看到市場裡面有風險,他們開始大量退出市場。但是有一條,這個退出市場的信號,就被變成一個噪音剔除掉了,因為所有人都看好這個市場,所有人都進入這個市場,而那些退出市場的人,其實大家沒有看到。所以當第一次達到高峰的時候,我們看到更多的人進來,這就是2014年看到的。 假如在預期理論上大家分析,這是個典型的追漲階段。
但是預期理論也會告訴我們,當所有人方向一致、看好一個事情的時候,他的收益就被攤薄了,同時風險也累計了。所以在2014年上半年的時候,退出市場的機構,第一次也達到了高峰值,因為風險開始釋放了。而這個時候所有的市場預期是正向的,所以大家忽略掉這些機構退出市場,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大家進入這個市場,都認為他有紅利。這是2014年上半年。到2014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看到所有人你們年底都會做一件事情,決定明年第二年投資到什麼地方去。比如我的錢,我要投到哪個領域,我的時間花到哪裡,我希望那個地方經過我的投資以後,得到我想得到的那些東西。所以2014年你們看到大量機構進入這個市場,而同時大量機構選擇退出市場。這就是2014年當時發生的情況。 到了2015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他已經開始發生波動了,特別是2015年底的時候,當時有個著名事件叫E租寶實踐,2015年12月8號。但是2015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說美元加息,從2008年9月份開始,美元開始發QE,一直髮到2015年6月18號然後開始退出QE。那個時候整個市場貨幣支撐開始回落,所以已經沒有資本支撐了。這個時候你會看到2015年的時候發生很多事情,到2015年10月份的時候,十部委聯合發佈了互聯網金融的指導意見。這個時候,市場就慢慢開始趨於理性。所以
2015年10月份以前,市場完全自由發酵、自由成長的,2015年10月份以後,出現了市場干預,而且強度越來越強。所以在這個底下你們看到更多機構開始選擇在2015年底退出市場。一直到2015年底的時候,更多機構退出市場,而且你們會看到這個現象,進入這個市場主體的數量,第一次回退到退出這個市場主體的以下。就是進到市場的人變少了,退出市場的人變多了,這個時候市場的情緒開始反轉。 而發生這個反轉以後,大家看到從這條線再往後,紅色的曲線從來沒有跑得比退出這個市場的曲線更高,從這以後退出市場機構的數量,一直都比進入這個市場機構的數量要多。也就是說大家開始對這個市場不再看好了,市場的預期已經沒有了。所以假如在2015年底沒有退出這個市場的機構,基本被鎖定了。你退不出去了,所以在2015年10月份以後,你們再看,大部分機構不再能拿到有效的投資,因為市場不看好他了,這是2015年。在之後,每一次出臺所有意見的時候,就引起了一個退出高峰。2016年的8月24號,銀監會發布一號令,強化了中介的地位,更多機構開始促進市場。每來一次事件,就出現一個尖峰,一直到6月份,6月份是一週年。我們公募整改一週年,當時市場沒有預期,所以就崩盤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的時候,這完全是自由市場的一個概念。追漲殺跌你們做期貨的人都知道,追漲殺跌從來不會掙錢。你選對方向,但是你不能選對哪個標的,更不能選對哪個時間。第二頁這個圖跟上一張圖對應看。第一個拐點,這個黃色的曲線是所有出現過市場主體的累計數量,就是市場裡一共出現過多少家機構。在2014年第一季度以前,累計非常慢。到第二季度開始快速上升,一直到2015年10月份下半年的時候,年底的時候,開始反轉進入平淡發展期。這是一個S曲線,這個裡面你們看到,我們網貸的機構
由於政策的驅動,在2014年上半年開始快速發展,一直到2015年下半年停滯,進入一個平臺期。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他就趨於穩定了,甚至趨於保守,更多機構會退出市場,頭部企業會聚集,這是行業成熟的一個標誌。 利率曲線,上面那個黃色的線條,大家看到了他基本是持平的。那個曲線是什麼?是市場的融資成本,就所有的機構通過互聯網進行融資,通過民間進行融資,他的大概成本是多少。大家可以看到大概20%左右。法定紅線36%對吧,我寧可多掙一分錢,也不會少掙一分錢的,所有市場都是這樣。所以當高院規定36%作為上限的時候,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就變成了事實的下限,沒有人低於這個成本給市場提供服務的。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而這麼長的歷史週期裡面,你們看到投資人的收益率一直下降的,一直下降到現在,不到10%。但是別忘了,我們是從多少來的。就我們給投資人的回報率,投資人的回報率持續降低,這中間是有一個機構拿掉的費用,整個行業運營產生的費用,包括你的營業收入在裡面,平臺拿掉的這些成本。那我的問題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個灰色的曲線是什麼?行業在持續發展過程中,他的營業額持續增長,我們每年最高的時候甚至有三倍的成長率。這個過程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其實中間的費用成本是很大的,而且是不斷增加的。但是這個行業裡有多少家機構是盈利的呢?大家都說自己不盈利。那這麼大的利潤規模,毛利規模,或者收入規模到哪裡去了?你們大家可以考慮一下,
加入市場的價格反映風險的話,只有一個結論,這個過程是個風險的累計過程,而我們產生的收益,被風險對沖掉了。假如說這樣的話,這個行業就一直在處於一個風險的累計過程中。 這是投資的曲線,大概是從2010年到2017年的投資曲線,這是單一標的的投資長度。這個行業是靠技術驅動的,假如沒有IT的技術投資強度的話,單一機構無法獲得能力,沒有能力怎麼談自己具有風控?所以你風控的水平就提升不起來。所以這個行業是投資強度非常高的行業,大家可以想想誰現在還投芯片廠?除了中國政府,因為投資強度太高了。那個投資很可能變成沉默成本,假如沒有收益他就沒有了。這個行業是一樣的,我們很多人講大數據、區塊鏈、AI,你們知道投一個大數據的平臺要多少錢?他的團隊一年的運營非費用要多少?假如只有一個五千萬的機構我要建立這樣一個,你相信嗎?假如你投資強度不夠,就意味著在你的平臺上風險持續累計。 這裡面有拐點,在2015年的時候出現了拐點,這個拐點意味著什麼?政策強化之後,整個市場預期確定了,而那些有實力的機構,開始加大他的能力建設,投資強度就起來了。所以單一標的累計的投資規模,在持續上升。所以在這個行業裡你不花錢,你說你有能力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我們對技術的依賴性非常高
。從這個表格上也會看到,能拿到錢的機構,其實是越來越少的,這是在中國產生的P2P網貸機構的融資數量。第二列是整體的融資規模。第三列是每個KS能拿到多少錢。所以投資強度在不斷往上升,左側是資產的獲得能力,那是風險定價、反欺詐,那個能力是有特異性的。假如你沒有錢投進去獲得不了能力。所以這面在你所有的左側做投資的,那個效用是不一樣的。我投房貸,持續投進去,我在房貸領域就能獲得能力。我投信貸,就能從信貸領域獲得能力。但是有一條,你投資房貸去做信貸不成立,投資信貸去做房貸也不成立。 但是在資產負債表的右側是什麼樣子?那是負債側,只要我投資就能換來用戶,用戶就帶來資金。所以早期的投資是什麼樣子的?所有人都把拿來的錢投到了負債一端,進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而在資產一側,其實沒有太多的機構,建立特異性的風控能力,這就是早期的。為什麼是這樣?當政策不確定的時候,你們大家會做一件事情,保守策略,要麼不投資、要麼少投資,因為我將來的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當政策確定了以後,你才會真正回來。所以這種情況下,在2015年、2016年以後,整個投資強度才回來。而真正在市場裡面有價值、被投資的機構為什麼減少了?因為只有很少量的機構,在資產側進行了持續的投資,大部分在負債側做了很多工作。所以你知道這個市場裡面,該活下來的機構其實沒有太多。 我們反過來,我們從歷史層面再看一下。2001年大家還記得發生過什麼事情對吧?WTO中國打開國門、擁抱世界。前面是改革,後面是開放。在中國現在咱們這個年代的人,坐在這裡的,改革和開放對你的生活質量的變化,哪個影響更大?程老師你是從海外回來的,所以你們知道開放的價值是什麼樣子,他是根深蒂固,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第二個當時有國企制度改革。第三個互聯網,2001年那個破了,帶來了什麼好處?所有的技術被平民化了。原來投了那麼多錢建立起來的功能,原來很貴,但是一夜之間變得很便宜,所有老百姓都用得起了,我講的是互聯網。還有另外一個是在2008年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崛起。2008年我們所有的投資規模不少於兩百億,之前我們申奧的時候,對全世界做出承諾,我們要做世界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所以從2001年到2007年的時候,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開放,讓我們每個人可以進行財富積累。但是有一條,我們的勞動力價值很低,剛開始只能做製造,管理這些都提不上,所以我們要提升單體勞動價值,所以我們要學習、訓練、培訓。你們還記得宜信最早的業務是什麼業務嗎?就是職業培訓,提升單體勞動價值,這是第一個業務。所以在最早的時候,我們開始做P2P是什麼樣的業務?是個體的這種貸款,提升單體勞動機制那個波峰波谷需要的資金。所以最早出來的業務,就是面向個體的提供的信用性貸款,這一類是按照分期來做的,一般是三年、兩年的業務。 2001年有多少人有信用卡?沒有太多的。這是最早我們做的業務。所以你就知道了,他
實際掙的錢是違約的錢,信用卡怎麼帶來的收入?為什麼會有免息?是因為有違約。你們看招商銀行一年掙多少錢他都不會卡步,兩百億人民幣,兩百億來自於哪裡?不是息差,是違約,這就是信用卡的模式。所以最早的這塊業務,就是仿照信用卡建立起來的,所以信用卡面臨的所有問題,在裡面都存在。當然因為建立的規模比較小,所以這塊業務一直漲的很慢。在我們現在的存量裡面,這塊業務從來沒有超過15%,但是這是真正的個體點到點的小額信貸,盈利模型大家知道是靠違約發息,所以36%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爭議?就是因為這個。但是這個並沒有帶來中國整個信用體系的變化,因為數據是割裂的,央行長期把我們這些表外的業務排斥在資產負債表以外。而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把那麼多的財富變得有價值了。 第二個階段在2008年到2011,2008年你們還記得發生過什麼事情嗎?奧運會、五一二汶川地震,大洋彼岸還出了一件事情,美國崩盤了,金融危機。這些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第一個奧運會我剛才講了,3G第一次得到大規模的普及,互聯網從固定的變成移動的,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機處理自己的業務了,所有人都可以隨時在線。改變了我們的使用習慣。另外一個大洋彼岸崩盤了,當時中國和美國的資產負債表,兩個放在那裡都不是平衡的。中國多了2.75萬億的外儲,美國多了2.75萬億的外債。所以當你把兩個國家的資產負債表完全一拼。所以中國和美國是高度偶合的。2008年帶來的是什麼?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直接衍生經濟的影響,經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當時我們那麼大的生產供應體系,缺了買方、缺了交易對手。但別忘了,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外向性為主導,毛點在哪裡?對沖外匯賬款。就這麼來的。所以你們看到當美國出問題的時候,中國這邊立刻出問題了。馬上出口就過剩了,馬上我們的生產能力就過剩了。所以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歷史話題,中小微企業本來就不應該通過債權融資,因為他破產風險太高了。所以中小微企業通過債權的融資難、融資貴,這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因為股市可以爛掉的,債市爛不掉的。 所以自古以來中小微企業就應該是融資難、融資貴的,他本來不應該仇恨債權融資,但是為什麼在中國就要通過債權融資?而且愈演愈烈,因為我們的利率體系是雙軌制的。一面是行政的貨幣發行體系,另外一面是民間高度發達的完全市場化的貨幣定價體系,兩個利率中間產生套利。而長期的供給不足,中小微企業拿不到錢,融資成本會是多少?無窮大。所以在中小微企業,債權和股權有什麼差別?從利率的角度沒有差別,但是在法規保障上不一樣,股權可以爛掉,債權爛不掉。那你的選擇,從自我保護的角度,會選擇什麼?債權,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中國的中小微企業所謂的融資難、融資貴。 當整個社會產能過剩的時候,我們要進行相關轉型,轉型需要的必要東西是什麼?資本金。所以在那個階段,2008年到2011年的時候,所有中小微融資的問題,都通過民間來進行相關的處理。就集中爆發出來這個需求。所以這個階段你們發現,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在民間開始活躍起來。他的融資方式是什麼?額度比較大,主要解決經營性貸款的問題,所以他的賬齡縮短,單一標的額度會增加,他必須要用抵押的方式對沖風險,所以抵質押貸這個時候就起來了,大額的。這跟傳統的銀行信貸有什麼區別?沒有區別。這就是你看到的。所以原來做這塊業務的人,其實想開銀行的,但是後來我們給了他什麼身份?信息中介,一切都完了。 2012年以後到2015年,2008年、2009年我們還幹了一個事情,四萬億,經濟刺激打進去以後,整個貨幣系統逐漸失效了。打的越多,劑量越大,效應下降。那傳統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你會看到,流動性下降,收益率下降,他的投資沒有效能的,那資產負債表還在增長,槓桿率在增加,風險就來了。所以我們當時想到的自救方式是什麼?要麼把資產負債表進行相關處理,要麼就是出表。大家想想信託什麼時候起的?2012年的時候我們信託幹到了十萬億,就是通過三年擴表,直接幹上去了。效能下降,傳統金融機構的收益率下降。到目前為止我們金融機構在股市上的表現是什麼?海外5到8倍,中國的金融機構所有的你的估值都更低。為什麼?因為效能下降了。我們提綠色金融是什麼?要用更少的資本金驅動他,因為我們大部分機構是靠貨幣驅動的。這是金融系統的問題嗎?絕對不是,這是國家的政策。我們在發QE,而我們的貨幣通道是通過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分發的。因為利率的通道只有貨幣體系,而那個貨幣體系完全是個封閉的體系,不是市場化的。所以在這個時候,2012年到2015年風險已經累計過高了,不得不釋放,所以大量的表外業務就開始出表,那民間的是獲得資本最快的通道。 而第二類你會看到,他跟銀行利率是一樣的。第三塊業務,就是類影子銀行業務,單一標的資產的規模很大,基礎標的要層層穿透。其實這塊業務嚴重缺乏投資者適當性的。你想一個70歲的老太太買資產證券化的產品,通過互聯網隨手可得,這有天理嗎?所以這個業務應該去除掉。整個佔比來講,第二塊業務最高到70%到80%,這塊業務20%。真正做下來小額分散的業務只有這一個。假如這個市場一萬億到一萬五千億,10%到15%你們大家算得出來。這裡面有所謂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提法嗎?沒有。你們就知道,我們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哪些改變了,哪些沒有改變。市場是剛性的,只是供給的方式有所差異而已。假如你把所有的供給去掉的話,那個融資的成本,就變得無窮大了。 我們現在是什麼?所有機構都要變成信息中介,市場的供給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考慮。所以即使這次合規檢查完成了,大家都變成信息中介了,這個市場的供給也只有這麼多。但是整個市場的需求還在那裡,我們經濟還要轉型,中小微還要活下去。假如沒有這塊供給,中小微沒有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心裡非常清楚。那就不是金融問題,甚至不是經濟問題,更可能是社會問題,或者是其他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東西。所以你知道我們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你就明白我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其實我現在
最擔心的不是過去的6月和7月,我擔心是今年年底的最後一個季度和明年年初的第一個季度,假如大規模中小微企業說不幹了,會怎麼樣?所有的資產爛掉了,壞賬率會上來,輿論再不加以抑制,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會怎麼活。你想想,你們還進不了央行徵信,那些違約的人沒有任何義務、沒有任何風險、沒有任何成本,怎麼辦?所以最壞的時候還沒有來,大家要做好準備的。 2005年之後,我們開始出現了監管,實在看不下去了,監管不得不來了。以前這個行業一萬億,連北京銀行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死就死了。這裡面提到另外一個問題,怎麼看待這個行業。假如行業從監管的角度審視,監管對什麼負責?兩條,一個是投資者,投資者是保護。第二個是對行業累計的風險,監管的作用就是保護投資者,抑制行業、累計風險,就這兩條。風險怎麼看?金融監管機構看到的只有金融風險,但是互聯網是金融風險這個樣子嗎?太簡單了。 風險有幾類?第一個金融風險,剛才講了一萬多億,連北京銀行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很小。賬齡,最長的三年五年,去化週期就這麼點。那一輪金融危機的時候十幾年了,很容易就去化掉了,所以他不是金融風險。但是有一條,互聯網的特性是什麼?有媒體屬性,上來就是涉眾的。你們見過一萬人聚集在一起什麼樣嗎?我給你個概念,叫做想死都死不掉。我是一個平臺老大,我幹不下去了,我要跳樓,跳下去死不掉。我見過一次,廣州火車站,春運,有人腦子出問題崩潰了,結果跳下去,結果沒死,想死都死不掉。所以涉眾性是互聯網的另外一個風險,這是社會風險。傳統金融機構才有多少人,沒多少人,但是我們遍佈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所以那個風險遠遠大於金融風險。 所以我們的主要風險是什麼?是
涉眾型社會風險,而不是所謂的金融風險。你要知道為什麼實施雙峰監管,垂直的央行、銀保監加證監,還有遍佈大江南北的這麼多機構。所以從風險的角度來講,他的社會風險無疑大於金融風險,這是我們看到的。所以我們只有區區一萬億,但是我們確實很有力量,我們能撼動很多事情。但是有一條,正是因為你有這麼多力量,才有這麼多風險。所以我們從金融角度進行監管的話,這個收益太低了,應該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去看,這個收益非常大的。 但是監管,你只有一萬億,但是那麼複雜,我投資強度很高,我要花很多錢進去才能管好。只有一萬億,這個收益太低了。所以你就知道,垂直監管條線是什麼概念?第一不想管,第二不願意管,第三管不了沒能力。所以你就知道監管為什麼推來推去,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地方金融監管機構有這個能力嗎?又有地方的差異,他也有專業性的挑戰,他也有能力挑戰,他還有覆蓋的挑戰。你想想一個全國性的業務,在互聯網上作為,憑什麼讓地方金融辦給他發許可證?真出了問題他能管得了嗎?責任權利完全不匹配,所以這都是問題。 原理我不給大家講了,原理是這樣。第一個中國的社會正從實物資本階段往信用資本階段走。第二個中國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商業社會演進,這裡面有個詞叫商業文明,所以基於信用的中小額的貸款一定會起來,這是市場的需求。而這個市場需求,必須要通過完整的市場制度才能保障。比如我們的徵信體系。假如說沒有徵信的體系,沒有信用體系的話,你想誰都可以胡來,那就沒有將來的那些東西,所有都不成立了。 從互聯網的投資角度來講,看這張圖,你會發現一個不同。紅色的曲線是傳統金融機構投資強度累計的曲線,而藍色的曲線是科技企業的投資強度的曲線,科技企業會投的越來越少的。但是有一條,這兩個有差別的。初始投資強度,傳統的金融機構很低,我們互聯網金融企業是什麼?高科技企業,投資強度初始強度非常高。所以你相信三個毛頭小夥子一千萬就幹這個事,你信嗎?第二個這個成本必須通過運營迅速攤薄,這是互聯網的特色。所以你想沒有規模,你是無法產生比較收益的。所以在這個藍色曲線之上的,所有的成本,都會在市場裡被淘汰下,在藍色曲線之下的成本會攤薄,會取得比較收益,那些機構會活下來。
所以這是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有足夠的投資強度,人財物必須拿出來,而且有確定的方向建立相應的能力。第二個你要有有效的運營,獲得規模,把你的成本全部攤薄,這才是互聯網金融。我的問題是這麼多家,剛才講了五千多家曾經出現過的機構,有哪個機構符合這條藍色曲線? 乘是在利率雙軌的情況下的乘的。另外一個P2P到底是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互聯網生態,我有那麼大用戶基數,我為了增加用戶黏性,做P2P業務給用戶產生黏度。在生態裡他僅僅是黏住用戶的,他僅僅是成本,而不是收益。你們看借貸寶有收益嗎?沒有。所以P2P加入成為利潤中心,真的是很挑戰的事情。我給你們講講二級市場我們怎麼做?假如一年做不到一萬億規模的話,我們不做的,因為沒有市場經濟價值。我們現在這個市場的餘額是多少?一萬億的餘額。二級市場四到五倍交易量,五萬億,幾家機構?一家一萬億,五家機構。所以這個行業出現那麼多機構,嚴重的產能過剩。第三個價值數據的價值,黃金本身有價值嗎?錢流動起來變成資本,他才有附加值。數據是一樣的,數據堆在那裡只有成本和風險,天天黑客攻擊你,你還得拿一堆硬盤存起來。所以他確定會產生風險,第二個確定會產生成本,假如你不會用的話,他不會產生任何價值。所以擁有數據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但是行業裡你們所有人都在問數據,都想擁有他,這是錯的。 第四個信息孤島和封閉系統,我有數據,陳博士有數據,我有一百萬的數據,陳博士有一百萬的數據。我把我的數據拿出來了,陳博士看到兩百萬的數據,我還是隻有一百萬。所以互聯網上面共享的概念天生就是錯的,為什麼?會失去比較優勢。所以互聯網反而會加劇成為信息孤島,他看他的數據,我看我的數據。所以互聯網天生產生的邏輯是什麼?叫信息割裂,而不是共享。共享是反人性的。 假如要是信息孤島的話,我們經濟處於下行期,大家就會看到單一的信息孤島上,風險會產生持續累計,因為整個大環境在下降,你怎麼保得住自己,到最後只有一條路,崩潰。所以封閉系統內,假如沒有相應的淘汰機制,而不是開放系統的話,到最後這個系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崩潰。我們現在處在哪裡,你們可以看看你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的,誰去共享數據。 互聯網的媒體屬性,這個我講了。他天生就是涉眾的,天生就是媒體。而人性就是趨利避害,我會把壞的消息分散出去,所以互聯網傳的東西傾向於哪一側?一定是越不好的東西,在互聯網上傳的越快、越久、越廣,這就是互聯網的媒體屬性。所以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媒體的套利行為。很清楚吧,OK。 最後,到底是金融風險還是社會風險?我講過了,你們應該有很強的印象。 我提幾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互聯網改變了什麼?是不是把經濟規律本身改變了,金融經濟規律改變了。其實在我的眼裡不是把金融經濟規律改變了,但是他作用範圍有效區間改變了,敏感性改變了。 第二個個體的比較優勢其實可以改變整個系統的,因為他通過網絡可以擴散出去。 第三個普惠,是降低了金融活動參與者的門檻,這條對嗎?其實普惠不應該是把金融參與者的門檻降低,而是應該通過更方便的手段、廉價的成本,把消費者的投資能力、金融素養提升。你們平常看看大家所提的所謂極致用戶體驗是什麼?是把門檻降低是吧。這個是錯的,不是把體驗降低,而是把素養、服務得以提升。舉個簡單例子,KYC誰做了?當這個市場出清的時候,你知道誰會第一個離開這個市場?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現在看到了,我們正在建立所謂的QIC的體系。 第六個資產的定價能力,剛才講了在2015年以前我們沒有投資到能力建設上,而能力建設主要是在負債那端起作用的,資產定價根本沒有做,所以才會有現金代碼,根本不需要風控,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在,稍微有點改觀了,大家開始真正投資於能力建設了。 另外一個消費金融的長期性,我給大家講一個,中國為什麼消費金融是十年、二十年的市場?你想想在中國買房是什麼?這是個投資行為對吧?其實你一產生投資,那錢是我的嗎?不是,那是借來的。所以你投資房地產的行為,他不是增加資產,而是增加負債。所以從這個角度,他把你的消費意願抑制了。第二個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什麼樣子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在問負擔增加了。負擔增加什麼概念?你還吃一百塊錢的大餐嗎?不會了。所以社會保障體系,把我們的消費意願又一次降低了。第三個徵信系統只有三億,那麼多白戶將近十億的白戶,剛才講了我憑本事掙的錢為什麼要還?OK了。所以這三個下來,消費是長期的事情,不是短期的,他需要把秩序改變、社會改變,他才能激發出來。所以所有做消費的都要記住這一條,大家想想去年現金貸做成了什麼?把兩萬五千裡的長征,跑成了五百米的短跑,一百米的短跑,到最後把自己跑死了。因為兩萬五千里長城,風險是逐漸積累逐步釋放的。五十米的短跑是什麼?所有風險都會快速累計,所以最後就崩盤了。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短期的。去年的7月14、7月15,金融工作會議,加息收表去槓桿,這個方向沒錯,我堅持支持這個國家政策。但是有一條,在操作路徑上這是有選擇性的。加息收表去槓桿,我要求所有的銀行,要把槓桿去掉,對零售業務掙錢的應該一面是房子的固定資產、一面是日常消費,這都是掙錢的業務,所以銀行不會踢出去的。剩下的是對公業務,我能把地方財政去了嗎?我還是能把國企的投資去掉?都去不掉。唯一能去掉的只有一個東西,中小微企業信貸。所以去年第一個被搞死的是誰?中小微。到了年底,美元還在持續不斷加息,升到最高94美元指數,大量美元從中國回美國去,整個二級市場失去支撐開始塌陷。你知道能上市的中小微企業是最好的,大家全把股票質押了。我一個55歲的朋友,幹了一輩子,最後把股權交給銀行了,回家看孩子去了。不幹了,沒法幹。稅就更不用講了。也是中小微,又被幹掉了。 我們幹了四十年,積累起來的中產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五六七八九,中小微企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就業80%是靠這個來的。所以這麼演變下去,你們會看到什麼?第一個我假如說是中產,我的固定資產一定會縮水,我的房子會降下來的。個人資產會縮水,現在你講我們把房價、樓市封起來了,我發了那麼多鈔票,原來放在股市、樓市裡面的。樓市被蓋住了,股票兩千七百點也封死了,兩個都不具備投資價值了。所以你們看到連香菜都開始漲價了,所以CPI一定會起來。這麼演變下去,中小微企業不幹了,那我的員工怎麼辦?馬上失業。所以大家不要辭職,面臨的這個冬天真的很難熬,你們要做好準備,最難的時候沒有來。 這條路徑延伸下來以後,你就知道中小微企業對於我們多麼重要。而現在大家看到的現象是什麼?正是因為我們這個行業高度服務了中小微企業,跟他耦合度很高,當他出問題的時候,所以我們就崩潰了。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證明了什麼?我們這個行業互聯網金融真的服務了中小微企業。這個就要回過來看,我們跟2008年完全不同,美國當時出的問題是金融系統出問題,我們傳遞到金融領域,甚至到社會領域,演變成社會風險,所以我們發QE把他阻斷了。但是這次翻過來,是因為我們經濟出問題了,通過高度市場化的金融業務表達出來了。所以根源不在我們,是在經濟。當我不解決經濟問題的時候,我這個表象會是什麼?會持續的。光動動嘴沒有用的,發發聲明沒有用,是要改的,是要建立相應制度的,假如沒有相應的制度,還是所謂信息中介的話,假如所有人都想出去的時候,就沒有人能逃得了了。但是有一條,大家對中國的未來是要有堅信的,為什麼?13.75億,勤勞勇敢,所有人都想有幸福的生活,全世界有多麼大的力量嗎?英國才有七千八百萬人口,所以我們中國有什麼?需求和發展的空間,而且是非常確定的。當目標確定之後,剩下的就是路徑。只要不亂,我相信我們只要持續走下去,一定會達到這個目標,所以長期大家應該有信心。 但是短期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是需要智慧、需要操作的,不是動動嘴就來的,所以應該加強政策供給,別再提信用中介、信息中介,他做的就是金融業務,就給他一個身份讓他合理開展。說不好聽的,以前你沒有註冊資本金、沒有備用金、沒有存儲金,你想做這些業務得拿錢來。另外一個一旦起來以後,讓市場定價嘛,何必如此,全把這幾千家都弄在這裡。這是中國商業文明的未來嗎?所以大家就知道我現在做的是什麼?把更多的人,讓大家能退出去保護起來,讓更多的人在中國將來商業文明的發展中,把你們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發揮出來,這是我做的,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