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的同學,高考考不上清華北大,自己去跑清華北大教室上課能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嗎?

惠州海景房老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坦率的說,如果高考沒有考上清華北大,只是去清華北大教室上課,是很難達到清華北大水平的。之所以難,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決定念什麼大學的“行業資格認證”。

清華北大的課程,未必一定就比其他學校難。即使高考沒有達到清華北大的分,只要不是差得沒譜,還是能夠學懂相應課程的。每年清華北大都會通過自主招生,或通過其他方式降分錄取一部分學生,這部分學生雖然高考分達不到清北的錄取線,但同樣能完成大學期間的學習。

能不能學懂是一回事,有沒有機會去學就是另一回事了。大家都想去清華北大唸書,但優質教育資源有限,誰去誰不去,這個甄別選拔功能,就是由高考來勝任的。也就是說,通過高考才能獲得去清華北大唸書的資格,才能獲得正式學籍,進而拿到清華北大的畢業證、學位證。沒有清華北大的畢業證,學位證,單是在這兩所學校聽了四年課,相信絕大多數公司招聘中是不會認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考就是上大學的“行業資格認證”,不是高考正兒八經考上的大學,性質跟非法行醫差不多。



其二,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聽課,更在於參與和成長。

和中學不一樣,大學教育,課堂所起的作用,三分之一都不到,更多的學習,是在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甚至操場、寢室、食堂完成的。比如清華大學,向來重視“體育”,以為國家健康工作五十年為志向,甚至一段時間游泳不合格不予畢業;寢室也是學習的場所,來自天南海北的青年才俊,在臥談中激揚青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食堂又何嘗不能學習,不知有多少學生活動,創業項目,都在食堂的匆匆就餐中談成。大學的教育,是一種薰陶型教育,如果只看見課堂教育,不過是念了一個加長版的中學罷了。

其實,互聯網時代,豈止清華北大課程,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實錄在網上都能找到,真有心的話,只需一兩年功夫,就能全程學完這些課程。自然,作為知識的學習,聽課肯定是有用的,但能否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還得另當別論,取決於學習者的狀態。北大從來不缺旁聽生,不過建校一百多年來,旁聽生中不也就只出了一個沈從文嗎?

當然,知識的學習不分場合,只不過對於青年的成長來說,還是應該按部就班,該高考就高考,尊重常識,而非總以“特殊情況”或“例外”自居,想著走一些不一樣的成才路徑。需知,凡是通過“例外”成功,都需付出比正常狀態更多的努力!


上庠


我認為是可以的,先不說你有能力,在清華這個充滿著書香、激情、人文氣息的校園裡,在這裡你會被這種氣氛所感染。眾所周知,清華大學集聚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學霸,學霸的學習氛圍會讓人感到壓力,可這同時也會激進你更加努力追上他們的步伐。前幾年清華有個保安在學校進行旁讀,最後考上了清華;同樣前幾天看到清華的保安為外國人進行英語解答,全程流暢。所以說一個好的學習氛圍真的會影響一個人,如果你是一個有能力,又努力上進的人,那麼我相信你在清華校園裡也會學到你想要的知識,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有人說一直努力又不一定有收穫,我何必努力?但是,你不努力就沒機會了,你努力起碼有機會成功,至少知道成功為何。




魚得海有多深i


問題中有兩個關健點,其一"有能力的同學“其二"自已聽課,能否達到清北水平“。關於第一點,高考沒有考入清北,己經說明了其能力所在。關於第二點,打一個比方,每屆奧運會都要有選抜賽,未通過選抜,但和選抜上的選手共同訓練,能達到他們的水平嗎?大概率是不能的。因此我們換一個說法,有志向的同學,雖未考入清北,但選擇在清北聽課學習,一定可以達到一個比原先自已更高的水平。人生不能實現的有很多,我們不能改變這些遊戲的規則,但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遊戲規則來實現自我理想,但就別奢求別人認可等價這兩種規則。


那一片燈火


關於“跑去清華北大教室上課,能不能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這個問題,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人而論,如果是我跑去清華北大的教室上課,我肯定達不到清華北大的水平。

和個人的能力沒有關係,因為我自尊心強,而且心思重,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即使別人只是好奇的看我一眼,可能並沒有其他的惡意,但是我還是會渾身上下都不舒服,感覺像是被扒光了衣服丟在眾人的面前,我過不去心裡的那道坎,也就沒有心情學習,那就更不可能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了。

如果不考慮個體因素,只是單純的依據能力而論,我相信很多不是清華北大的學生,如果去清華北大的教室聽課,也能夠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我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高考的時候,我離清華北大的的錄取分數線也就二三十分,二三十分的差距能有多大?我在自己的大學能輕鬆的學習,我相信去到清華北大的教室也能夠輕鬆的學習,如果想要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自然也不會是什麼難事。

專業致力於解決教育和學習問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


豫見楊老師


不要認為清華北大教的東西與其他大學有什麼本質區別。普通高等教育內容沒有太大差距,差距在於學生對同樣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理解。

舉一個簡單例子,大一的時候微積分的小課老師是北大數學博士。他說他大學上微積分的時候,老師基本不講什麼。作業或者學習內容是每個學生都要推導出微積分課本里的沒一個公式,或者公式是正確的(依據只是簡單的幾條公理)。

普通大學是老師是依據公式教學各種應用題。


徐45號


教堂授課的知識也許你真的很努力,說不定你掌握的能比考進來的都要好。但象這種頂尖學府的頂尖學生,你以為你們相差的只是知識的掌握量?他們的天賦智商和靈感是一般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要相信個人奮鬥,這個我同意,但是人生能達到的成就上限除了個人奮鬥,還有很多很多別的因素


周少爺83873282


以為上了名山就能成佛,去了仙閣就是仙?毛澤東沒見過馬列,齊白石沒在美院就讀過,焦裕祿也沒在中央黨校聽過課,不是這家人,勿進這家門,去適合他的世界吧!一個永在夢中的人。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用戶5288144116341


不知你說的有能力是指什麼?2018北大在北京錄取線686分,我覺得666分以上的應該是你指的有能力,如果550分,不會是你說的有能力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去了也白去,聽不懂課。分數說明一個學生在高中的學習能力和方法,這部分人不在討論之列。

下面說666分以上的,其實就是每科少5分,多錯一道選擇題而已,沒有太大的差別。

到北大聽課會有什麼後果?

首先,沒有畢業證和學位證,學習動力肯定不如在校學生。

其次,很多教育資源無法獲得,學習氛圍也不行,不是蹭課能解決的。

再次,畢業後,很多場合對一個學生的認可,不在於你在哪裡聽課,而在於你哪裡畢業,校友資源等。

另外,666分是一個分層的分數,不是一定要這分數,665行不行,也可以,但是不能一直減下去,600分行不行,不一定,量變到質變。

最後,不管怎樣,聽聽課怎麼也比不聽好。


聊聊考試


環境雖有助於人的成長,但也僅僅只是有助於,最本質的東西還是改變不了的。能考進清華北大的絕對是智商超群的,一個平庸的人再努力也考不進清華北大,就跟那些復讀幾年的人,到頭來也只是在第一次高考的基礎上進了個臺階,而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從三本考到重點,頂多也就是從三本考到個普通一本。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你在清華北大待四年比你在一般院校待四年肯定要強很多,你的談吐,眼界和思維肯定是要提高一個檔次的,這也就是一直以來強調的平臺的重要性。

就如你在袁隆平手下做事多年,雖然你無法成為他一樣偉大的科學家,研究出雜交水稻,但一定比你在一個一般的教授手下做事多年要強


用戶8041062601360


一年一度的高考馬上要開始了祝各位學子取得好成績。 考不上清華北大,也無妨。有句名言叫心有多大舞臺有多大,世界真是如此,哪怕落榜的考生,也不要氣餒,找準方向,堅持不懈一定會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