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深山老林,與世隔絕,千年古剎,晨鐘暮鼓。如此意境,正是當下浮躁又快節奏的現代文明世界中所缺失的。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大多數都在一種緊張的漩渦裡掙扎著。因此,當我在秦嶺腹地,遇見這座唐代古寺的時候,腦海裡頓時想起開頭那十六個字。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復興寺,位於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長角壩鎮沙窩村內,坐落在巍峨、神秘的秦嶺腹地,依著潺潺的沙窩子河,這座古老的寺院據悉始建於唐代,院內殘存的一通古樸斑駁石碑上,通過字跡不清的碑文中,隱約可見其落款為“唐”、“弘道“。由此推測,復興寺至少已有1000多年曆史。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寺廟的規模並不大,據當地村民祖輩傳述,復興寺曾經歷了幾次重修,乾隆初年一次,乾隆四十年一次,乾隆六十年一次,但仍是難逃破敗的命運。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在1997年的秋天,一位居士去上山採藥的途中,走到了復興寺舊址,按採藥的舊例,居士走進寺廟燒香拜佛。就在他跪在廟前誦經時,他念叨的聲音奇異地迴旋在四周,自己像是坐在一座大鐘裡,語聲鏗鏘響亮,發出鋼音。居士嚇了一跳,隨後大喜,認為是佛祖顯靈,佛要收他為徒。居士跪了許久,覺得佛要渡他,然後讓他去渡眾生。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後來,居士和家人商議後,拿出自己半生積攢的積蓄修葺復興寺,慢慢地讓寺廟在這荒野的草地上重新崛起,便有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復興寺。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抵達沙窩村的那一天,陽光甚好,山野之中的茱萸花開得燦爛,依山而建的復興寺尤其靜謐。寺院門前的廣場上,一座巨大的“佛手拈花”的雕塑十分醒目,這是現代修建,含有諸多美好的寓意,佛手就像佛主之手,為你擋住一切災難,撫平你浮躁不安的心靈。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遇到困難時能給人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鼓勵你勇於克服困難,給人無限勇氣,任何難事最終都會圓滿解決,順心如意。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雕塑周邊還栽種許多花木,如果推遲至四五月份來的話,山林風光會是相當迷人。但讓我最為好奇的還是廣場上的一座疑似是唐代時期留下來的舍利塔,根據塔身高度,裡面如有舍利,該為一位高僧。但裡面是否有舍利或是經書,抑或是這石塔是不是舍利塔,目前還未找到相關考證資料。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除了這石塔,寺內還留有不少人文古蹟。但最終令人內心感到舒適的是陽光甚好的某一天,春風喚醒山野,走進這環境幽靜的寺內時,兩三個年邁的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正守著這座古剎。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伴隨著青燈古佛,比丘尼的生活很清苦,但樂在其中。看到我們來的時候,十分熱情,滿臉慈悲的微笑猶如陽光,她正在摘菜洗菜,準備著一頓午餐。無農藥的純自然蔬菜,散發著清澈光亮的綠色,比丘尼遞給我們幾根洗好的菜薹,讓我們嚐嚐春天的味道。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那是我第一次生吃青苔,不僅超乎了我的期待,還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清甜,原來春天的味道是這般清新自然。雖然泥土被洗掉了,但綠的發亮的蔬菜上仍有一股教人迷戀的山野氣息。比丘尼說,這是她們自己種的菜,除了少數時候的人工澆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天降甘露。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隨後比丘尼將洗好的蔬菜拿到了廚房內。廚房不大,一覽無遺,比丘尼開始生火炒菜,想不到她們的午餐只有一盤菜薹。這是我第一次目睹出家人的修行生活,看著像是跟俗世的尋常百家姓並沒有什麼區別,然而僅僅只是這“春天的味道”就已經拉開了物質和精神之間的距離。

唐代古寺藏在秦嶺腹地:三位年邁比丘尼和一隻橘貓清修生活

院子裡播放著佛禪之語,令人聽著心中平靜,一隻橘貓正在陽光底下眯著眼睛,它是復興寺的一員,受著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