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人為什麼幸福?英國時尚生活記者旅居丹麥一年尋找答案。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五一假期過後,我們久違的假期綜合症又來了。想盡辦法力圖把工作生活拉回正軌,那都是心力交瘁的。其實,上班族們每週日的晚上都十分抗拒週一的到來,就像學生不想上學一樣。

英國的時尚雜誌記者、作家海倫·拉塞爾也是如此,她這樣描述自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這幾個字每天從我腦中閃過,無情地嘲弄著我。我每天搭乘地鐵上班,下班後照例加上幾個小時的班或是進行外景採訪,然後才能在這一天的十二個小時之後穿過烏七八糟的小巷回到家裡。作為一名時尚雜誌記者,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騙子。我不斷透過自己的筆端告訴讀者如何才能面面俱到:工作與生活的完美平衡、世俗的成功、心智的健康、頭腦的冷靜——我身上永遠是最新款的時裝,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我的助學貸款尚未還清,每天都要靠大量的咖啡才能捱過這一天;為了睡個好覺,我必須喝點白蘇維濃助眠。

每到星期天傍晚,一想到未來的一週,我的胸口總會陣陣發緊;每天早上我都要把鬧鐘按掉好幾遍才能起床,而且情況似乎愈發嚴重。我在這個行業打拼了十幾年,工作一直兢兢業業。但是在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晉升後,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比之前快樂——只不過比以前更加忙碌罷了。我所渴求的目標變得飄忽不定,即便是達成所願,也總是感覺若有所失。我以為自己渴望,或者說需要,或者說應該完成的事情似乎無窮無盡。生活變得支離破碎。我總想事事周全,卻又總是感到分身乏術。

相信很多在城市打拼的人都是這種狀態。

從前,緊張的城市生活讓人樂此不疲,活力四射的工作團隊意味著你的生活永遠不會乏味。你的行程永遠滿滿當當,一群摯友構築起了人脈網絡,你生活在世界上最新鮮有趣的地方。

但久而久之,年復一年,在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是身體和心靈上的空虛。

不得不因為自己年輕時拼命的加班、不注意自己的健康而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調養;不知猴年馬月才能還完的房貸、車貸、卡貸;埋頭幹活只為了一抬頭就能看見有退休福利的老年生活……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也許你會和海倫·拉塞爾有相同或者類似的狀況——

“我生活在21世紀的倫敦,生活理應更加美好、令人愉悅,甚至輕鬆閒適。因此,才三十三歲便開始嚮往退休生活,這或許意味著我需要做出改變。”

或許你也正在猶豫要不要改變這樣的現狀。

那麼來看看海倫的變形記吧。機緣巧合下,海倫的丈夫要去“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工作生活一年,他將入職于丹麥製造的樂高玩具公司。這是海倫試圖改變現狀的一個機會。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丹麥,在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報告”中已有四年被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人幸福生活的秘訣是什麼?

他們天生就快樂嗎?

有什麼是他們知道而我們不知道的呢?

帶著這些疑問,她開始發揮身為記者的長項和優勢,親身體驗、深入研究,並帶有個人色彩的風趣幽默,生動地從教育、醫療、婚姻、社會福利、設計等方面揭示丹麥人幸福的秘訣

海倫把在丹麥一年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寫進了她的第一部作品《丹麥一年》中,本書的出版,激起了人們對丹麥的生活方式“hygge”的關注,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丹麥一年》中文版

從家庭到職場,從嬰兒到小狗、奶牛,從毒品到酗酒、性病,從美食到室內設計,隨著海倫·拉塞爾一年十二個月的觀察,這些課題無不衝撞了我們習而不察的生命慣性,不斷挑戰我們對丹麥的想象。

《丹麥一年》記錄了這趟風趣、辛辣的旅程,讓我們不僅能理解丹麥人、丹麥文化,也更能立體地瞭解丹麥的幸福從何而來,以及如何學習“更丹麥”的生活方式,從而習得我們自身的幸福之道。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以下節選了《丹麥一年》的部分內容)

「買買買 並不能來帶幸福感」

“幸福”是時尚生活記者的聖盃。我筆下的每一篇專欄都與這一遙不可及的目標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自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我用REM1樂隊歌詞在軍用挎包上塗鴉開始,我便渴望成為一位光彩照人、幸福無比的人(好吧,我沒留意那歌詞是某種反諷,畢竟我當時只有十二歲)。

我知道,事實證明幸福的人薪水更高、健康狀況更好、人際關係更持久穩定,甚至身上的味道也更加怡人。人人都想更加幸福,不是嗎?為此,我們當然要付出足夠多的時間和金錢。調查顯示,心理自助產業在美國價值一百一十億美元,同時該產業在過去的五年裡為英國出版商帶來超過六千萬英鎊的利潤。在過去的十五年間,全球抗抑鬱藥物的使用量增長了400%,現在已經成為醫生最常開的處方藥(僅次於膽固醇藥和止痛藥)。就連那些從未使用過SSRI2 抗抑鬱藥物或是從未接觸過情緒管理類書籍的幸運兒,也很有可能曾經通過食物、酒精、咖啡因或刷卡來提振自我。

但是,如果用錢買不來幸福呢?我幾乎可以感覺到生活雜誌的上帝們正準備把我掀翻在地,因為我居然敢有這種念頭。如果說幸福是一個過程,需要調整身心、用心經營才能獲得,丹麥人也只是初窺門徑呢?

做記者的好處之一就是,為了生活我必須要足夠“八卦”。我可以打著“調查”的旗號給形形色色有趣的人致電,以無懈可擊的藉口提出各種古怪刁鑽的問題。所以,當我無意中發現丹麥“幸福經濟學家”克里斯琴·比約恩科夫時,我立刻與他取得了聯繫。

他證實了我的疑慮,我們的北歐鄰居不會通過瘋狂購物來尋找慰藉(因此我的慣常應對方式90%是無效的)。

丹麥人認為買買買無法帶來幸福感。”克里斯琴告訴我,“在丹麥,大汽車意味著要交更多的稅,大房子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時間整理。”這與已故的偉大樂手克里斯托弗·華萊士那影響深遠的座右銘異曲同工:巨大的財富讓人倍感焦慮。用丹麥語來說則是“Mere penge,mere problemer”(是我新近最愛的應用軟件——谷歌翻譯翻的),聽起來不那麼琅琅上口。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丹麥人?為何人人都幸福無比?我滿腹狐疑地問克里斯琴,丹麥人的幸福感如此之高是否因為他們對生活無慾無求?

“絕非如此。”他馬上回答,“人們普遍認為丹麥人的幸福感源自於他們期望較低,但歐洲最近有一項研究表明,當丹麥人被問到他們的期望時,他們的期望顯得非常高而且十分現實。”所以丹麥人感到幸福並非因為他們的現實期望得到了滿足,而是因為他們的高期望同樣十分現實?“正是如此。”

“丹麥社會賦予了人們強烈的個人自由感。”克里斯琴說。丹麥素來以銳意進取而聞名於世,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同性戀合法化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無須絕育便可以合法改變性別的國家。

“這可不是北歐國家的共性。”克里斯琴繼續說道,“拿瑞典來說,許多人生選擇仍被視為禁忌,比如男同性戀或者女丁克。但是在丹麥,如果你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決定丁克,沒有問題,沒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這種程度的社會一致性在其他地方十分罕見。”

但這並不是說大多數丹麥人在其他方面總是標新立異,克里斯琴提醒我。“我們的穿著打扮十分相近,”他告訴我,“大家都穿一樣的衣服,這取決於你的年齡和性別。”四十歲以下的女性大多穿緊身牛仔褲、寬鬆T 恤、皮夾克、精心打點的圍巾,梳金色圓頂髻或直髮。三十歲以下的男人喜歡穿緊身牛仔褲、高幫運動鞋、印有標語或樂隊頭像的T恤、20世紀90年代的飛行員夾克,頭髮剪成板寸。年紀稍長一些的男性和女性則中意翻領T恤、休閒鞋、寬鬆長褲和短上衣。人人都戴北歐出品的方形黑框眼鏡。“但是假如你問一個丹麥人感受如何以及哪些東西可以接受,你會得到許多種不同的答案。”克里斯琴說,“在丹麥,沒有思想的人會被視作怪胎。

他向我解釋說丹麥不太重視社會差異,並以他所在的網球俱樂部為例。我立馬聯想到了白人精英、長島冰茶、伍迪·艾倫的爛片,但是克里斯琴很快糾正了我:“丹麥的運動俱樂部裡絕不會出現高人一等的現象——大家想的只有運動這件事。很多人參加運動俱樂部,你的網球對手有可能是一位老師、超市工作人員、木匠或會計。人人平等,階級無關緊要。

「Hygge你的生活」

文化融合導師珀內爾·查格爾得知我們是從倫敦搬到日德蘭半島,她表示十分意外;獲悉我們是在一月份搬過來的之後,她送上了對我們的同情。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她告訴我,“在丹麥,冬天是十分私密的家庭時光,大家都不出門。從十一月到次年二月,丹麥人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風,不論是按字面理解還是從引申意義上來說均是如此,所以如果你在戶外看不到什麼人的話也不要奇怪,尤其是在鄉下。”

不可思議。

“他們都去哪了?大家都在做什麼?”

“他們享受hygge。”她告訴我,這個詞的發音聽起來有點像什麼東西堵住了喉嚨。

“不好意思,您說什麼?”

“Hygge,這是個丹麥詞。”

“那是什麼意思?”

“很難解釋,丹麥人都懂。差不多就是很溫馨的時光的意思。”

這種解釋沒什麼用處。

“這是個動詞還是形容詞?”

“都行。”珀內爾說,“待在家裡,點著蠟燭度過的溫馨時光就是hygge。”我告訴她,我們經過很多條荒無人煙的街道,許多人家的窗戶裡面都點著蠟燭;珀內爾重申這是因為人人都守在家裡,“享受hygge”。燭光顯然是必不可少的,丹麥的人均蠟燭消耗量居全球之首。“但實際上,hygge更像是一種理念。麵包店是hygge——”沒錯!我望著面前一桌子精美的油酥點心想道。“——跟朋友共進晚餐,也是hygge。你也可以享受‘hygge’時光,一般來說要有美酒作伴——”

“——哦,天哪……”

“Hygge還跟天氣和食物有關。天氣糟糕的時候,你可以待在舒適溫馨的家中,享用美食,點起蠟燭,喝上幾杯好酒。在英國,你們會在酒吧會友交際;而在丹麥,我們在家中與親朋相聚。”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我告訴她我們在這兒還沒有家,也沒有朋友。除非形勢風雲突變,我媽媽認為伯克郡落了下風,否則我短時間內絕無可能在這兒安家。

“那麼初來乍到者怎樣才能像丹麥人一樣hygge呢?”

“不能。”

“哦。”

“你們做不到。”她說。我頓時陷入了絕望,正準備取消所有計劃,這時珀內爾又鬆了口,承認假如我願意努力,還是“有可能”行得通。“非丹麥人要想hygge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澳大利亞人、英國人和美國人比較習慣外來移民,他們對新朋友態度開放,而且更善於攀談。我們丹麥人不太擅長閒談,一到冬天就喜歡貓冬。”說到這兒為止她沒有讓我看到一絲希望。“但是到了春天一切都會好起來。”

“是嗎?這裡的春天什麼時候開始?”

“官方定義?三月份。但實際上是從五月開始。”

天哪。“好吧。既然這樣,”在她向我描繪這幅黯淡景象之後我忍不住想問,“所有的研究結論都表明丹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對此作何感想?你幸福嗎?”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幸福?”她聽起來有些猶疑,我以為她會告訴我“幸福的丹麥人”這件事其實言過其實,但她卻說:“我想說我是個非常幸福的人。丹麥文化非常適合小孩,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我覺得沒有任何地方比這裡更適合養家。你有孩子嗎?”

“沒有。”

“哦。”她的語氣似乎在說:“這樣說來,你還真是挺不幸的……”但她隨即又說道:“那麼,祝你hygge成功!”

“謝謝。”

「丹麥人為什麼不加班?!」

英美人努力工作賺錢,而北歐人則爭取更多的時間——探親假、休閒和工作與生活的完美平衡。丹麥僱員每週的工作時間是全球最短的,最新數據表明丹麥人平均每週工作時長只有三十四個小時(數據來源於丹麥統計局)。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以下來自海倫對她的丈夫樂高男的日常“研究”——

我告訴他,我剛剛看到丹麥人位列世界最豪放國家之首。

“他們天生就不知道什麼叫尷尬。”

“有道理。”他點點頭,“實際上,他們經常在辦公室唱歌。”

“真的嗎?”這對我來說就像貓薄荷一樣有吸引力。“你怎麼不早說!快點說說。你知道我喜歡奇奇怪怪的團隊建設歌……”

“好吧,好吧,我就給你說說。”樂高男似乎有些不情願,“但是你得答應我不能寫到文章裡,也不能當成趣聞講給別人,行嗎?”

“當然不會!”我撒了個謊。

“呃,實際上公司裡有一支辦公室樂隊……”(聽到這裡,我樂得拍起手來)“……他們只要有機會就表演,而且——”(他不以為然地看著我)“——不許偷笑。”我意識到自己永遠不會受邀觀看辦公室樂隊的現場演出了。“而且他們喜歡把流行金曲改編成有關團隊的歌曲……”

“說下去!”越來越有趣了。“比如?”

“好吧,這個星期有人用阿巴合唱團的《媽媽咪呀》改編了一首關於我們部門的歌。我最愛的那段旋律配的歌詞是‘我們努力工作,只為完成KPI’——哦,這個詞的意思是‘關鍵業績指標’。”他補充說道,“怕你不明白……”

“我當然知道,”我撒了個小謊,“別停啊!”

“不好意思。之後就是‘de de de’…”

我也跟他一起唱了起來,希望快點聽到後面的故事:“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然後樂高男開始唱下一句:

“我們一致認為,我們是一群有趣的傢伙……”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然後……然後……我不記得了。”

“試試看!”

樂高男把臉揉成一團嘗試著去回想,最後搖了搖頭,鬆開了雙手。“不好意思,我想不起來。”

“那好吧,前面兩句歌詞夠驚豔的了……”

“謝謝。”他接受了讚譽,好像創作者正是他本人似的。“我們還敲鼓。”他一邊說一邊走出了房間。

“什麼?”他可不能丟下這枚重磅炸彈就沒事人兒似的走開。

“開會的時候還有下車間的時候,”他在廚房裡喊道,“大家經常打鼓。用水桶,或是箱子,或是小手鼓,只要能打出節奏,什麼都行。”他說得好像這是世界上最正常不過的事兒似的,就像從文具櫃裡取出新訂書機一樣。

“然後……人人都會參與?”我挪動著腳步,跟在他後面,想要打聽更多的細節。

“是啊,不管什麼事大家都一起上陣。人人平等,還記得嗎?儘管還是可以看出誰才是頭兒——他們一般會打最大的手鼓。”

“哇!”沒能親眼目睹辦公室打鼓的歡樂景象讓我感到非常失望。“有人打得很好嗎?他們最後會不會選出最佳鼓手?”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他知道我在想什麼。他知道我打算把自己的打鼓水平跟其他人比較一番,並準備開始炫耀。

“不會。”他斷然說道,“不管鼓打得多好,歌唱得多動聽,長號吹得多動人,吹牛皮很讓人討厭。公司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要樂高不要自高’——被大家奉為圭臬。”他告訴我說,有人告訴他和他的非丹麥籍同事,他們應該讀一讀20世紀30年代的丹麥—挪威作家阿克塞爾·桑德莫斯(Aksel Sandemose)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瞭解如何“融入”丹麥的職場。桑德莫斯在小說《難民迷影》(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中列出了十條生活在丹麥的法則,也叫“詹代法則”。我用谷歌翻譯加上我自己的理解總結如下:

1. 不要以為你很特別

2. 不要以為你和我們一樣好

3. 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

4. 不要想象自己比我們好

5. 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

6. 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

7. 不要以為你很能幹

8. 不要取笑我們

9. 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

10. 不要以為你能教訓我們什麼

“哎呀,在這裡不能太積極,是嗎?”

“哦,還有一條,大家心照不宣。”

“是什麼?”

“‘不要縱容全勤主義’。要是有人甘願自我犧牲,經常加班或超量工作,那麼就會有人扔一本關於工作效率或時間管理的小冊子到他們的辦公桌上,而不會對他抱以同情。

“天哪!”這跟倫敦的生活截然不同。在倫敦,在午夜回覆郵件或在辦公室待到晚上八點被視作一種榮耀。但是在丹麥的企業文化中,這意味著你不能準時完成工作。每張辦公桌都配有液壓裝置,如果員工願意可以站著工作,事實證明這非常有益於身心健康(根據《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週報》發佈的調查結果),同時也有利於召開簡短、機動的非正式會議,這類會議通常被稱作“短會”。他們不會對同事說“您能坐下來”談一談嗎,而是說“您能站起來嗎”。“我們能節省一半的時間。”樂高男說。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我敢肯定樂高男對他的新工作十分滿意。這挺好的,不然我們就得露宿街頭了。沒有壓力……我問樂高男最喜歡這份工作什麼地方,他給出了這一答案。除了食物、唱歌和樂高商店的員工優惠,最棒的就是這份工作妙趣橫生。“許多人都說,來到這裡之後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工作滿腹怨言。他們選擇樂高不在於薪水多少,而是基於自己的樂趣。教育完全免費,所以任何人都能接受任何想要的培訓。你知道反正要交上一大筆稅,那不如就捨棄高薪的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

“所以大家都不願意犧牲自己的事業來換取更高的收入?”我問。

“確實如此——因為賺得越多,交的稅越高。”

他告訴我自己學到的一個新詞“arbejdsglæde”,這個詞概括了丹麥人對於工作的態度——“arbejde”是丹麥語的“工作”,“glæde”在丹麥語中的意思是“幸福”。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快樂工作”,這對斯堪的納維亞人的生活質量而言至關重要。這個詞為北歐語系特有,其他地方暫未發現。相比之下,我在工廠參觀中遇到的遊客告訴我日本也有一個詞彙概括他們對於工作的態度:“karoshi”,意思是“過勞死”。在丹麥根本不用擔心這一危險。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對於海倫在丹麥一年的體驗生活,與其說她是去揭秘丹麥人幸福的秘訣,不如說是她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丹麥很多讓人幸福的地方,如生活工作平衡、高福利、美食等。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丹麥一年》推薦給所有忙碌的朋友。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丹麥一年》

[英]海倫·拉塞爾 著/ 李迎春 譯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

購買《丹麥一年》

浦睿招聘|書單|2018年度推薦圖書 |2017年度推薦圖書|人物|蘇東坡|廖一梅|寺山修司|庫斯圖裡卡|奈良美智|斯大林|大衛·華萊士|建築師王澍|萊昂納德·科恩|瑪麗蓮·夢露|辛波斯卡|松浦彌太郎|朱贏椿|山本耀司|鍾芳玲|黃磊|張嘉佳|王左中右|金星|生活|深夜食堂|100個基本|一日一花|蟲子旁|何為美好生活|索達吉堪布|螢火蟲在中國|藝術|紐約客漫畫全集|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高畑勳|張小溪|做衣服|字書|好物|日日器物帖|好物100 |匠心|造物有靈且美|誠實的手藝|京都手藝人|文化|耶路撒冷三千年|造房子|1968:撞擊世界之年|匠人|四季訪書|見信如晤|舊時之美|詩歌|萬物靜默如謎|唯有孤獨恆常如新|高銀|讀首詩再睡覺|谷川俊太郎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英国时尚生活记者旅居丹麦一年寻找答案。

▼獲得幸福的途徑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