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01

昨天,看到胡歌在深夜發了一條微博,疑似感慨蔣勁夫被捕事件。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胡歌還是那個重情重義的人。

娛樂圈浮浮沉沉,人設轉眼就崩塌,多少人在這個大染缸裡迷失了自我,面對紙醉金迷和壓力,給自己的墮落一個藉口。

唯有胡歌,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他曾是娛樂圈最炙手可熱的小生,在車禍之後,他坦然地說了一句: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胡歌曾說,在那段最消沉最無助的日子裡,是閱讀讓他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這麼多年來,他從未停止讀書和學習,這也是他始終保持本心的一個原因。

黃磊老師推薦的柏楊大師的書、易中天老師的《百家講壇》陪他度過了人生最艱難、最灰暗的那段時光。

記得一年年末,明星們都在給媒體朋友送自己代言的產品,有的是化妝品,有的是電子產品。

而胡歌的禮物別出心裁,他送上一張購書卡,他在卡片上寫上自己蒼勁有力的字“願書香縈繞”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他從未放棄過給自己充電,在2016年,他選擇了息影一年,去美國學習。

但是有人罵他傻,說他幾部戲播完,片酬馬上就會水漲船高,這個時候去讀書,損失得多大!

胡歌只是笑笑說:永遠都會有片酬比我高的人。

記得胡歌曾經說過一句話: 閱讀和寫作讓我可以拋開煩惱進入豁然開朗的另一個靈感之地。

不為物質所吸引,不被浮躁的娛樂圈所帶偏,這就是胡歌的魅力吧!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不愛看書的人,三觀的形成很單一,他的三觀的形成,靠的是身邊親人朋友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別人價值觀不正,那麼他就會價值觀走偏。

但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他的三觀的建立,還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書本。

繁雜的娛樂圈,有人家暴,有人吸毒,而胡歌永遠是一種遺世而獨立的美好,我想,這應該是讀書帶給他的。

讀書,能讓你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02

上一期的《奇葩說》,詹青雲的辯論讓我驚為天人。

金句頻頻,論證清晰,將自己曾經讀過的書,都作為支撐自己理論的一句,看完之後,包括我在內的眾網友,都只想獻上自己的膝蓋。

當她對那些書中的例子和金句信手拈來的時候,你會忽略這是一場比賽,你會忽略她的容貌精緻與否,從她身上,你只感受到的,就是知性的魅力。

一個真正讀過書的人是什麼樣的?在我看來,就是詹青雲現在給人的感覺。

她有種把書都讀遍了的感覺,而她看過的書,最終都成為她的魅力所在。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03

有人說,讀了很多書,但是後來都忘掉了,這樣有什麼意義。

有一種東西,叫做記憶的沉潛。

蘇軾曾在詩中寫道: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意思就是,年輕的時候讀書似乎沒有理解深刻的地方,年歲漸長之後,在審察事物的時候卻會豁然開朗。這就是記憶的沉潛。


網友“寧檬”在做工程的時候,去過一個很遠的地方勘察。途經一座非常破敗的橋。

同行的本地工頭想要刁難一下身邊這位年輕的新手,給他一個下馬威。

於是大聲問:“這破橋不知道什麼時候建的。李工是大學生,懂得多,李工你教給俺們咋判斷唄?”

他明知對方在有意刁難,但還是隻能硬著頭皮上。仔細觀察橋面之後,他有點絕望了,這哪看的出來啊!

就在他做好了丟臉的準備時,視線突然掃到了橋身。

他看到橋身上刻著兩句毛主席語錄,腦子飛快地運轉了一下,也就是說,這座橋是1966年到1976年建的。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再看過去,又看到了一句題詞: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這句話在文革時期,被林彪親筆題寫,全國到處都張貼著林彪的題詞手跡。

雖然不確定林彪題詞的時候是哪一年,但一定是他最紅的一年,那就是1969年左右。

再次,林彪兩個字被人為破壞了,也就是說這座橋肯定修建於1971年以前。

那麼這座橋大概就是1969年到1971年間修建的。

那就試試!

他裝模作樣地踩踩橋面,摸摸橋身裸露在外的鋼筋。

用權威而自信的語氣慢慢說道:“看橋面是沒用的。要根據這個鋼筋的鏽蝕程度,再結合這個地方的氣候,甚至於要考慮到風速和空氣溼度,才能夠得出一個大概的判斷。

依我看,這座橋不會少於四十五年,但是也不會超過五十年。”

在場的人當場呆住。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那些本地工頭們對他的態度要客氣、尊敬很多。

而他們自己說話的囂張氣焰,也收斂了很多。

讀書多,從不是為了炫耀,你所吸收的知識,在當時看似派不上用場,但是在某一個時刻,在你需要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早已融入你的骨血。

就像你的身體器官一樣,成為你可以運用的一部分。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04

作者大大秋有一個閨蜜,曾經跟一個男人相親。

因為家裡逼的很急,相親跟車輪戰一樣。最終,看中了一個。

對方中專畢業,北京土著。兩人家裡隔得很近,加之雙方父母對彼此印象都不錯,這段關係就這麼敲定了。

談了大半年,按流程來說,差不多該結婚了,但是一次閨蜜打電話告訴她:我分手了。

兩個人之間的分歧太大。

閨蜜愛讀書,大學畢業之後也一直沒有放棄提升自己,但男生仗著自己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吃喝玩樂樣樣在行,一說起看書,就絲毫不感興趣。

一次。男生去閨蜜家裡玩。那段時間,閨蜜正處於事業上升期,買了很多書給自己充電,男生看到之後,語氣略帶嘲諷:喲,大學生啊,還看書呢,這麼上進,怎麼工資還跟我差不多?

言語之間,有對閨蜜的揶揄和輕視:你看了那麼多書,還不是和我一箇中專生差不多!

至此,閨蜜和他提了分手。

她不能想象,今後要和一個這樣的人在一起,絲毫不能理解和尊重自己,這樣沒有共同語言的人,怎麼可能在一起?

分手後,閨蜜的工作出現了轉機,她因為出色的工作能力,成功升職,工資比之前翻了一倍。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讀書跟不讀書的區別就在於,不讀書的人會嘲笑讀書沒有用,而讀書的人不會嘲笑沒讀過書的人。

你看得越多,事業越開闊,越容易接納不同的事物。

但是當你視野狹窄的時候,反而容易變成井底之蛙,自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的面貌。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05

我有一段時間非常喪。是那種對前路失去了期望,也退無可退的局面。

我不知道該如何排解,更不敢告訴家人,整天窩在自己的出租屋裡混過毫無波瀾的一天又一天。

後來,我開始看書。沒有目的,為了消磨時間而看,我不挑類型,弗洛伊德也看,東野圭吾也看。

我幾乎把家裡所有的書都看了一個遍,還經常往圖書館跑。

漸漸地,我的心態變得平緩。我學會用一種全新的思維去看待我的生活,去尋找新的突破口。

也是如此,我才能從那段晦暗的歲月中走出來。

如果你非要問讀書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我想一時半會很難回答出來。

就像作者八月長安說的: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孤獨的星球,很多的時候,讀書其實沒有什麼太大指導意義,不過就是發現,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比你倒黴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會覺得太孤單。


讀書,其實就是和高你一等的人交朋友。

通過書作為媒介,你學到這個作者想要表述的理念和價值。

這是你不會經歷的人生,但是你從中能夠拓寬思維,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讀書,就是把別人一輩子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收為己用。

蔣方舟曾經在綜藝《一本好書》中說過自己讀書的感悟: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總是有限的,但是通過看書,你可以獲得他人的經驗,一輩子可以活出幾輩子的容量。



胡歌酒後發微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拉開的?



我深以為然。

一個讀書和不讀書的人,乍一看是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一開口,就是雲泥之別。

你所看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終有一天,會予你以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