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疙瘩樓,在天津著名的五大道上。

有人說天津是個寂寞的城市。其實不然,天津既有活色生香又味道十足,比如五大道。十足洋氣和哏都文化相互交融,風貌烙印在百年精美的建築裡,氣息迴旋在縱橫彎曲的街巷中。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1911年辛亥革命後,許多清朝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從北京來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許多富賈鉅商、各界名流、紅角、北洋政府時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過足跡。一些北洋政府內閣包括總統、總理、總長、督軍、省長、市長等各界名流人士百餘人下野後在此寓居,力圖東山再起。五大道成為“國中之國”是因為社會與朝政更迭變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風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與海關之利,充滿了商機。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百年前的荒蕪,被洋人買辦、遺老遺少、軍閥政客等開始建造風格多樣的住宅。這裡的住宅,既有統一的規劃又有個性的設計,既有洋味又很中國,因此呈現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風貌。古典風格的靜穆莊重,哥特風格的高聳奇拔,巴洛克風格的深遠空間,都和諧共處於這個街區之中。沒有誰會因為誰而黯淡,一樣的優雅,一樣的古典。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疙瘩樓”,顧名思義,以“疙瘩”著稱。

“疙瘩”從何而來呢?

傳說,是20世紀初天津西青龍潭(現水上公園一帶)某窯廠的產品,該窯廠主要生產黏土磚和大筒瓦,其中黏土磚包括青磚和紅磚,大同瓦有底瓦和蓋瓦。當時,該窯廠燒磚時的火候過了頭。因此,他們燒製的磚形成了疙瘩磚而難以銷售。而此時,在意工部局工程處工作並設計出回力球場(今馬可·波羅俱樂部)的保羅·鮑乃弟發現這種磚燒得時間長而且比耐火鋼磚還堅硬,因此,他以低價將這些磚全部買下並砌築成了“疙瘩樓”。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這種陰錯陽差的故事我們聽了好多,不過這種機緣巧合倒不是誰都能遇上的。疙瘩樓上的“疙瘩”火了,於是吸引來了當時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這裡便成了他在天津的居所。據溥儀的堂弟、愛新覺羅·溥佐先生回憶,當年的“疙瘩樓”曾“車如流水馬如龍”,經常出入於此的賓客有袁世凱、馮國璋、靳雲鵬、鮑貴卿、張紹曾、曹汝霖等政要以及梅蘭芳、荀慧生、楊小樓等京劇藝術大師。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時間過渡到現代,天津商界出了一個喜歡收藏的奇人。他的腦袋裡總是裝著一些奇思妙想,他把疙瘩樓打造成“能吃的博物館”,就是他帶給商界、收藏界的一次巨大沖擊。

而到了2002年,他的收藏已經達到蔚為可觀的數量便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把這些收藏歸攏起來,成立一家博物館,而且能實現效益。在當時的眾多私人博物館中,能夠靠藏品吸引觀眾而維持日常運轉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他決定把餐飲與文物展示有機結合起來,既實現自己作為收藏家的夢想,又給這些文物一個展示的機會,還能靠餐飲維持運轉,實現效益。創意經濟與文化使命的完美融合,最終造就了馮驥才命名的“能吃的博物館”。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能吃的博物館”不僅僅是一種高明的商業策略,更是一種文化使命的產物。他醉心於收藏已經昇華到了一種境界: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裝點門面,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佔有。他覺得,這些藏品屬於所有人,屬於國家,屬於這個偉大的民族。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才有了驚世駭俗的想法——瓷房子。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而今,我們很欣慰的看到,在外地旅行團到五大道觀光的必停一站就是“疙瘩樓”。導遊詞中,你會聽到這座樓是由多少件古董組成的,價值幾何,遊客們也會對這些數字歎為觀止,紛紛在這座價格不菲的建築前拍照留念。而在我看來,這座樓的價值在於,那些碎瓷破瓦還在中國,那些駐足凝望還牽繫著歷史,那些“疙瘩”依舊凹凸有致,不甘寂寞,凝結著歷史給這座城市給這座建築的斑駁肌理和文化附著。

天津疙瘩樓:講述一段百年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