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疙瘩楼,在天津著名的五大道上。

有人说天津是个寂寞的城市。其实不然,天津既有活色生香又味道十足,比如五大道。十足洋气和哏都文化相互交融,风貌烙印在百年精美的建筑里,气息回旋在纵横弯曲的街巷中。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一些北洋政府内阁包括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各界名流人士百余人下野后在此寓居,力图东山再起。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百年前的荒芜,被洋人买办、遗老遗少、军阀政客等开始建造风格多样的住宅。这里的住宅,既有统一的规划又有个性的设计,既有洋味又很中国,因此呈现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貌。古典风格的静穆庄重,哥特风格的高耸奇拔,巴洛克风格的深远空间,都和谐共处于这个街区之中。没有谁会因为谁而黯淡,一样的优雅,一样的古典。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疙瘩楼”,顾名思义,以“疙瘩”著称。

“疙瘩”从何而来呢?

传说,是20世纪初天津西青龙潭(现水上公园一带)某窑厂的产品,该窑厂主要生产黏土砖和大筒瓦,其中黏土砖包括青砖和红砖,大同瓦有底瓦和盖瓦。当时,该窑厂烧砖时的火候过了头。因此,他们烧制的砖形成了疙瘩砖而难以销售。而此时,在意工部局工程处工作并设计出回力球场(今马可·波罗俱乐部)的保罗·鲍乃弟发现这种砖烧得时间长而且比耐火钢砖还坚硬,因此,他以低价将这些砖全部买下并砌筑成了“疙瘩楼”。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这种阴错阳差的故事我们听了好多,不过这种机缘巧合倒不是谁都能遇上的。疙瘩楼上的“疙瘩”火了,于是吸引来了当时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这里便成了他在天津的居所。据溥仪的堂弟、爱新觉罗·溥佐先生回忆,当年的“疙瘩楼”曾“车如流水马如龙”,经常出入于此的宾客有袁世凯、冯国璋、靳云鹏、鲍贵卿、张绍曾、曹汝霖等政要以及梅兰芳、荀慧生、杨小楼等京剧艺术大师。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时间过渡到现代,天津商界出了一个喜欢收藏的奇人。他的脑袋里总是装着一些奇思妙想,他把疙瘩楼打造成“能吃的博物馆”,就是他带给商界、收藏界的一次巨大冲击。

而到了2002年,他的收藏已经达到蔚为可观的数量便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些收藏归拢起来,成立一家博物馆,而且能实现效益。在当时的众多私人博物馆中,能够靠藏品吸引观众而维持日常运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决定把餐饮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自己作为收藏家的梦想,又给这些文物一个展示的机会,还能靠餐饮维持运转,实现效益。创意经济与文化使命的完美融合,最终造就了冯骥才命名的“能吃的博物馆”。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能吃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高明的商业策略,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产物。他醉心于收藏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占有。他觉得,这些藏品属于所有人,属于国家,属于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才有了惊世骇俗的想法——瓷房子。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而今,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在外地旅行团到五大道观光的必停一站就是“疙瘩楼”。导游词中,你会听到这座楼是由多少件古董组成的,价值几何,游客们也会对这些数字叹为观止,纷纷在这座价格不菲的建筑前拍照留念。而在我看来,这座楼的价值在于,那些碎瓷破瓦还在中国,那些驻足凝望还牵系着历史,那些“疙瘩”依旧凹凸有致,不甘寂寞,凝结着历史给这座城市给这座建筑的斑驳肌理和文化附着。

天津疙瘩楼:讲述一段百年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