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詞牌由來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一個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人。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在開封府和禮部考試時都名列第一。"晁張班馬手,崔蔡不足雲"。這是黃庭堅稱讚當時的他和張耒就像司馬遷、班固一樣,而遠超過漢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這樣一個才氣縱橫,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卻一生潦倒,功名蹭蹬。這和他的老師蘇軾有莫大關係。其實所謂蘇門四學士,並不是真的是蘇軾的學生,他們只是仰慕蘇軾文名,甘願在為人為文方面以蘇軾為楷模,而蘇軾對真正有才華的後生從來是不遺餘力地推薦褒讚,晁補之、秦觀、張耒、黃庭堅四人難得始終以蘇軾的立場為自己的 立場,在那個黨爭混亂是非難辨的大氣候下,殊為不易。

《聲聲慢》詞牌由來

晁補之因為官場不順,生活一直比較困窘,但這並不妨礙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個大暑天,蘇軾到揚州訪他,晁補之命人用一個大木盆裝了一大盆清涼的泉水,然後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蓮花。清涼的水色花容讓人暑意頓消。能想出這樣有創意的點子,可見晁補之的品味。 宋代,"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時就為大臣們定下的優惠政策,為鼓勵大臣們盡情享受生活少生異心,宋代給朝中官吏們的俸祿是很優厚的,更鼓勵大臣蓄養家妓。但買人不是一次買斷,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僱用婢女約定個三五年,最高年限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滿後不忍離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幾經轉僱,其身價往往看漲,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當昂貴。即使如蘇東坡、辛棄疾這樣人品學識堪稱楷模的人,在當時大風氣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養有許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滿後多送婢女還鄉,讓其婚嫁。所以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送 別家妓的詞。那些玲瓏聰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尋常的感情和關係,也有可能被收為妾,但並不容易,必須要徵得女孩家人的同意,並不能強娶。 晁補之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妓,名叫榮奴,他有兩首詞專門是為她的離去而作。這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那些女孩子,一個個以離開大觀園 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似寶玉,對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補之對這榮奴看來是動了一些真心:一首《點絳唇》裡說:"檀口星眸,豔如桃李情柔惠。據我心裡。不肯相拋棄。哭怕人猜,笑又無滋味。忡忡地。系人心裡。一句臨歧誓。"詞寫得很直白動情,好像是很無 奈地眼睜睜地看著美麗的榮奴離去,好像他們之間曾有過相許的誓言。晁補之的詞豪放處不遜於東坡,這首小令也當得清新蘊藉,柔麗綿邈。 勝勝慢·家妓榮奴既出有感 朱門深掩,擺盪春風,無情鎮欲輕飛。斷腸如雪,撩亂去點人衣。朝來半和 細雨,向誰家、東館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 還記章臺往事,別後縱青青,似舊時垂。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而今恨 啼露葉,鎮香街、拋擲因誰。又爭可、妒郎誇春草,步步相隨。

《聲聲慢》詞牌由來

這就是那首《勝勝慢》,題序明言是為榮奴的離去而作,言下對榮奴的離去甚是不捨,為她今後的命 運擔憂,榮奴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我們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可還要問"拋擲因誰",這其中的感情幾分真幾分淺, 倒也無意深究了。在那個時代的風氣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無法相諧相好倒不如不惹情絲,落得個兩相干淨。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補之倒喜歡一些長調慢曲,這可能跟他有較高的音樂水準有關係。 慢曲相對於令曲,字句長,韻少,節奏舒緩。雖是單遍,但唱起來格外悠長婉轉,唐人就有"慢處聲遲情更多"的說法。用《勝勝慢》為名,看來當時晁補之的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還要來得更纏綿娓麗些。直到南宋末年,《勝勝慢》才因為蔣捷的一首《秋聲》變為了《聲聲慢》。

《聲聲慢》詞牌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