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唐朝、明朝、清朝都發生過戰爭,為什麼和宋朝沒有過戰爭呢?

澹奕


兩宋所處的時間段是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而這一時間段,日本大致上處於平安時代和倉廉時代。

兩宋時期的日本

經過了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向唐朝學習先進科技文化知識的日本,封建農業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平安時代,日本土地開始私有化,在莊園制度下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這些擁有耕地的人結合成為利益集團,用武力兼併莊園,逐漸成為各種武家實力的來源。到了10世紀以後,莊園主們把莊園進獻給中央貴族和大寺社,奉之為領主,稱之為“領家”,分給莊園年貢的一部分,自己則保留莊園的的管理權限。

而這一時期,日本天皇政治下的律令制危機四伏,早在奈良時代末期,僧侶政權垮臺後,貴族勢力開始膨脹,中臣鐮足因為功勳卓著,被天皇賜姓藤原氏,到9世紀下半期,藤原氏建立了攝關政治,獨攬朝政,隨後演變為關白政治這一特殊政體,藤原氏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時作“攝政”,天皇成年後作“關白”的政體。

但是這一時期的日本,國內矛盾重重,除了皇室和攝關家的矛盾,藤原氏內部的矛盾,以及跟新興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的矛盾,同每一個武士集團內部的矛盾糾纏在一起,形成了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先後經歷了“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隨後日本來到了平氏政權的時期,之後平氏又被源氏擊敗,源賴朝成為“徵夷大將軍”,之後源賴朝建立了以鎌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的日本,非常的亂,從天皇式微的奈良時代開始,武家勢力逐步崛起,日本就成為了一個各個武士集團之間互相敵對,爭權奪利的國度,根本談不上軍政的統一,又何談對外用兵?

日本與唐朝的戰爭

日本與唐朝的戰爭,也就是白江口之戰,事實上這場戰爭,日本並非針對的唐朝,當時的日本學習唐朝,通過大化革新,加強了中央集權,才能夠參與到外部的戰爭中去。而這場戰爭的矛盾主要是百濟和新羅之間。當時日本在朝鮮半島上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即任那郡。本來當時的朝鮮南部有三個國家,即新羅、百濟、伽耶,但是伽耶被新羅滅了,順帶著新羅也把任那給攻佔了。

於是剛剛實現中央集權,權力回到天皇手中的日本,決定出兵新羅,一則是拿回任那,二則也存著侵略的意思。當時的日本跟百濟是好基友,而百濟跟新羅打了很多年。雖然百濟有日本的幫忙,但是新羅抱上了唐朝的大腿。所以這樣戰役最終以唐新聯軍的勝利而告終。

怎麼說呢,當時的日本並沒有染指唐朝的意思,它也沒有那個膽量,從第一任遣隋使小野妹子到後來不斷的派遣遣唐使,日本的統治階層是深刻認識唐朝的強大的,而當時朝鮮半島上的局勢也是比較複雜。北邊一半被高句麗佔著,南邊一半三分天下的局面維持不下去,新羅百濟必有一戰,而日本也想火中取栗分一杯羹,只是沒有想到唐朝會倒向新羅而已。其實唐朝之所以罩新羅這個小弟,是因為三韓之中,只有這個小弟第一個來拜碼頭,而且作為唐朝但是最大的敵人高句麗,新羅不失為一個在後方牽制的棋子,同時唐朝也可以從海陸走新羅出兵高句麗,存著這樣的心思,才使得唐朝加入了這場戰爭。如果唐朝不加入這場戰爭,其實日本根本不可能會跟唐朝爆發戰爭。

這場戰爭奠定了此後一千多年的中日韓關係,使得朝鮮半島自此成為中華藩屬,日本再也不敢涉足大陸,直至豐成秀吉時代。

日本與明朝的戰爭

爆發自萬曆二十年到二十六年之間的朝鮮之役(文祿慶長之役),是豐臣秀吉統一多年戰亂的日本之後,眼見日本已經安定,萌發的一個建立亞洲大帝國的夢想。他想要先征服朝鮮,再征服中國,後再征服印度。


雖然這場戰爭,明朝聯軍打得比較吃力,但最終使得日軍損失慘重,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的一個重要伏因。縱觀這場戰爭的起因,其實說到底是日本經過長時間的內亂,終於實現統一之後的一次野心冒險,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也是走的豐成秀吉這個戰略。

縱觀日本的歷史,真正形成一個統一的能夠一致對外的政權的時期,其實很短,飛鳥時代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時期,雖然天皇拿回了權力,國家也逐步走向中央集權,但是這一時期的日本真的很落後,實力有限,大概也就是跟百濟差不多,所以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朝鮮半島蹭點好處,可惜被唐朝大兵暴打了一頓。之後日本就不再跟唐朝敵對,成為了唐朝老師的死忠,可遺憾的是接近學習了唐朝200年,它的天皇中央集權律令制還是瓦解,武家的興起,又將日本推向了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一直到了豐成秀吉重新將藩閥打趴下,短暫統一了各方勢力後,才有了對外作戰的能力。而這一戰,又再次輸給了明朝,豐臣秀吉的失敗,給後來的德川幕府帶來了足夠的教訓,整個明朝時期,日本幕府再也沒有覬覦過大陸,說到底一是認識到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二是幕府也不是團結一心,各藩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直到明治維新倒幕之後,日本重新回到中央集權,加速向近現代化國家過度,終於再次有了勇氣跟大清掰掰手腕,這一次,終於一戰而勝之,不僅使得日本國力開始膨脹,也徹底宣告中國主宰東亞的時代成為歷史。


文話史


這個問題的問的好。

宋朝相對於唐明清來說,針對於疆域和軍事的範疇是較弱的。而且宋朝一直面臨著北疆的壓力,對日本的武力威脅是最小的,但是日本對宋朝是畢恭畢敬的,而且還對宋朝甘心的稱臣,年年納貢,禮遇往來。具相關史料記載,日本還送日本女人來宋朝播種,選擇宋朝高大威猛的男人受孕後回到日本,進行基因的改善。

對此,肯定會有很多人不解,當時的日本為何不敢和比較弱的宋朝鬧事。


首先,當時宋朝雖然軍事實力比較弱,但是宋朝的經濟以及文化發展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的,甚至比盛唐還發達。宋朝的商業發展程度空前絕後,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算是最繁榮的朝代了,宋朝有的就是錢。更何況當時的日本對於優質的宋朝銅錢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說宋朝算是掌握著日本的命門。

其次,就是唐朝當時無休止的煉丹,在宋朝時給中國帶來了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這一點被宋朝很好的繼承利用了下來,造成了霹靂炮、鐵火炮等武器裝備。而且當時宋朝的造船水平也是世界領先的存在,所以說宋朝的水戰力量是比陸戰強大,日本對此是又驚又俱。

綜上所述,正是宋朝的經濟、銅錢、文化、造船能力以及火藥的偉大發明所在,致使日本唯獨不敢和宋朝鬧事的原因所在。


清風自若


歷史上的日本比較好戰,亞洲的鄰居基本上都跟它打了個遍,咱中國也不例外。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唐朝之後,日本跟中國曆朝歷代戰火不休,但是唯獨沒有和軍力稍弱的宋朝紅過臉,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縱觀歷史,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和對侵略中國的野心從未泯滅過,但是不外乎就兩點主要的動因:第一是拓展日本疆域連通陸地,從而獲取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廣闊的生存土地;第二就是與外界的貿易往來,通過進出口來補充該國所需的商品,以及填充自己國民的腰包。



中國宋朝時期正值日本的平安時代和鎌倉時代,日本國內情況亂成一鍋粥,權力交替頻繁政局不穩,而宋朝也面臨著遼金等國的軍事威脅。與此同時,宋朝依舊把對外開放當作基本國策,自宋朝丟失燕雲十六州後,無力涉及朝鮮半島的局勢,便和日本沒有了什麼大的利益衝突,並且還對和日本的貿易往來格外重視,日中關係頗為和諧,日本也沒有什麼和宋朝較勁的理由。

我再說明一下大家對宋朝軍力的誤解。宋朝軍隊戰力不強,陸戰屢敗是個不爭的事實,這是個複雜的國家體制問題,而非將士或統治者個人原因導致。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了軍隊戰力的短板,所以在不斷地提倡強兵革新的同時,還試圖尋找新的捷徑。



宋朝包括之前的中國甚至放大到世界的範圍,都處於冷兵器的時代,一直以來多是靠短兵相接的近戰拼人力來取勝。宋朝的統治者也不傻,看到北方遊牧民族人高馬大蠻力十足,再加上北方馬匹的品種優良和騎兵的驍勇,南軍根本就不佔任何騎兵步兵的優勢,所以不能硬剛,於是便採取火器興國的捷徑來實現自衛。

唐朝無休止的煉丹活動給中國送來了火藥這項偉大的發明,這一點被宋朝很好的繼承了下來。比如霹靂炮、震天雷、鐵火炮不僅應用到了陸地軍事作戰,還引申到了海戰當中來,而且宋朝的造船水平也堪稱世界之最,宋軍水戰的本事比陸戰強太多了,令日本人也是對宋朝的這項新興的火器技術又驚又懼。



反觀日本幾次的封建時代侵華史,雖然謀劃許久準備充分,但還是被唐朝、明朝無情的吊打。尤其是在宋朝之前的日唐戰爭,唐軍在白江口海戰中不費吹灰之力就團滅了日本的精銳水師,令日本國內上下震驚,以致近一千年的時間裡,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宋朝的海外安定也算是藉助了一點大唐的餘威。

宋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舉世震撼,此外,在文化上的地區影響力也是有目共睹,令亞洲各國敬佩誠服。雖然趙宋王朝無征伐天下的雄心壯志,但也算獨鎮一方自保有餘,並進行了長達三百多年的繁榮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


納蘭談史


實際上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兩國建交關係以及這幾次戰爭發生的因素。而這些,跟敢不敢碰,還有哪個朝代國力強不強,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唐朝我們就不需要解釋了,唐日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百濟、新羅和高句麗這三個被譽為“朝鮮三國”之間的恩怨。如果不是這塊在朝鮮半島上的利益糾葛,唐朝和日本之間也根本不會發生軍事戰爭。

記住,朝鮮半島對中日關係非常重要,下面還有。

到了宋朝,由於唐朝的基礎在先,日本也進入平安時代,所以兩國是保持比較友好的外交關係。特別吳越等地,由於安史之亂後的“衣冠南渡”,吳越直接承載了之前中原所有高度發達的技藝,以至於日本使用的高端瓷器、絲綢等皆需要吳越供應。

當然了,由於早期互聯網流傳著南宋滅亡時,天皇和大臣以割耳表示哀悼的說法,這毋庸置疑是假的了。根據日本史料記載,即使兩宋時期,宋日有來往的官方正式“牌牒”也不過9份而已,也就是來回5次。實際上更多的還是民間商貿之間的來往。

說到為什麼日本不攻打宋朝,這裡其實我們把唐元明清的中日戰爭拿出來對比一下就知道了。唐明清三朝,中日戰爭都是在朝鮮半島打響的,而宋朝的時候,這塊地根本不在宋朝的管轄之內啊,連戰場都沒有了,還打個什麼呢,對吧。

我們接著往下看,先不說“戰場”沒了,當時忽必烈曾為了掠奪日本的白銀率領橫掃歐洲的蒙古鐵騎兩次攻打日本,結果都是大敗而歸,連登陸都登陸不了日本,更是在海上就直接折損了一半。

換句話說,以宋朝時期的航海技術,日本根本沒有能力直接跨越日本海和東海直接打到宋朝。

所以並不是因為宋朝多牛逼,日本才不敢打,而是技術和距離限制了宋日之間產生衝突。

當然了,如今國內還有一些人懷著日本人就是到處侵略,美國人就是全球掠奪,國外勢力都是壞的,資本主義都是天生邪惡的,對於這種思想的人,我不想多說話。


三觀粉碎機


這個問題比較好。

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的東南打擊倭寇海盜和援朝抗日,清朝的就是日軍侵臺事件和中日甲午戰爭。

唐朝的不是很熟悉,唐朝時候日本學習唐朝。

日本呢,是個海島國家。類似英國,但它的條件和英國比差遠了,日本多山多火山地震,即便是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日本地震海嘯啦。

日本人生活的自然環境很差,所以從日本人知道外面有個塊風水寶地時候就想獲得了。

這是日本骨子裡夢寐以求的事情。

一開始人比較少,生活條件差,信息閉塞,大家不怎麼了解。

漢朝的時候,看到有個天朝,想去。發現匈奴人都被胖揍了,自己也就乖了。

隋唐時候,中日交流加深,日本就越發覺得大陸才是風水寶地,當然被唐朝打回去了。

唐朝的自信是打出來的。

日本本身也不好過,小部落很多一盤散沙,這個時候比不多就是宋朝時候,自顧不暇,不是不想而是力不從心啦。

這個時候日本的,秦始皇,楊堅,能夠統一日本的人物出現了,織田信長。

他還沒來得及擴張就死了,繼位的豐臣秀吉就想通過朝鮮入侵明朝了,當然明朝的火炮把他打回去了。

日本的單兵素養比明軍單兵厲害,明朝引進的弗朗機厲害,日本捨不得弄大炮,即便是抗日戰爭時候,日本大炮還是以輕小為主,省材料,日本資源匱乏。

當然戚繼光訓練的軍隊還是很厲害的,我是說總體平均看。

至於東南倭寇,很多人說是中國一些亡命之徒在日本亂世時候僱傭的日本浪人掀起的風波。

清朝那兩次中日戰爭,日本已經到了個統一國家了,西方列強已經讓清朝害怕了。

日本人蓄謀已久,準備充足,特別是甲午戰爭日本賺大發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日戰爭,日本的優勢還依賴於三十年前賺的本錢。

二十世紀前半期,日本是東亞老大,直到二戰結束。

所以結論是日本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敢,而是國內混亂沒有機會。

看看現在日本的手段,藉助媒體制造假想敵,轉移國內矛盾。

讓敵人削弱的辦法就是讓它分裂,分化瓦解是致勝的法寶!


勾勒歷史的世界


宋朝對應的是日本的平安時代和鎌倉時代前期。平安時代基本上是藤原北家的攝關政治,也就是《源氏物語》的時代背景。這個時候日本掌權的公卿都躲在平安京醉生夢死,不是偷情玩別人老婆,就是請陰陽師作法,哪有外侵野心?平安時代後期,武士階級崛起,通過源平合戰,最終建立鎌倉幕府,架空了京都朝廷。這樣一來,日本總算有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武人政權。但源賴朝死後,幕府內鬥激烈,最終源氏將軍絕嗣,外戚北條氏竊取幕府實權。北條氏忙於加強集權,打擊政敵。等到北條得宗獨裁體制確立,忽必烈的元寇就打過來了。兩次元日戰爭,既增強了幕府北條氏的權力,又使得武士們漸漸對北條氏離心離德,為五十年後鎌倉幕府覆滅埋下伏筆。

所謂南宋亡國,日本舉國茹素很可能是誤傳。因為當時日本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是北條時宗,他不發話,誰敢大舉紀念南宋?而幕府的考慮一向很實際,不會太多計較宋儒的大義名分之類虛頭巴腦的東西。幕府不向忽必烈稱臣納貢,並不是顧及天皇面子,而是怕影響幕府在武士和民眾中的權威。南宋亡不亡國跟幕府沒啥關係,老趙家又不是北條氏親戚。


瀛史拾貝


可以這麼說吧,隋唐時期,日本把中國當老師,畢恭畢敬的學習我們,到了趙宋,日本可就是把宋當親爹一樣看待,以至於南宋兵敗與崖山之際,日本舉國也算是如喪考妣,悲痛欲絕,打那會他們就有了自詡華夏正統的傳承人的情節,日本文化多是承於趙宋,他們認為中國已經被野蠻人胡化,華夏正統已經被毀,所以日本才是真正的中華,這樣的情節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時期,在日本的官方文件中多次把日本直接稱作中國也,而中國在它們眼裡已經是蠻夷了,一直藐視我們到今天


大漢魂


一般人以為日本打不過中國,一直是欺負韓國的。其實歷史上韓國統一後一直欺負日本,從新羅韓寇,再到朝鮮世宗大王時的對馬島海戰,逼迫對馬藩稱臣納貢。一直是韓國吊打日本。唐日戰爭是日本幫助百濟時發生的擦槍走火。此後朝鮮半島統一,朝鮮除了短暫的後三國時期,一直是小一同統王國,而日本則一直是武士割據。所以日本連高麗都邁不過去,如何侵略中原


北漂叔叔


不是不敢碰宋朝,而是日本讓唐朝幹怕了,當年日本和唐軍一役,日軍大部分陣亡,到了宋朝還是怕,加上曰本四分五裂,中國還有大遼,北宋等等朝代,日本不知向誰下手好


liyongxing543


地球人為什麼不攻打火星?萬達廣場怎麼不去月球?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既沒有國力,也沒有技術染指中原,海洋是不可戰勝的溝壑,日本想染指中原,必征服朝鮮,再對付大遼或金,後面搞不好還遇到蒙古,才能夠得著宋,這種事情完全是不能的事,即使在晚清,日本侵華也謀劃了幾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