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親,秋後問斬,第二年結果如何了?如何評價唐太宗?

g_Bye、


古代的歷史上,賢明的君王不少,但像李世民這樣的,卻並不多見,雖然玄武門之變武力奪權得位不正,但在執政期間,李世民雄才大略對內寬賦薄稅賢明治國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滅東突厥親征高句麗,滅薛延陀,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漢武,並且他還做了一個前朝幾個王朝的皇帝,所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在春節將至時,放近四百名死囚回鄉探親,那麼這件事的結果又如何呢?

根據史書上記載,在公元632年底,春節即將到來的時候,在皇宮中的李世民某天,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將長安牢獄中的死囚們,全部都給放回去,好讓他們回家過年探親,並且雙方還約定到了來年的春天,要主動回長安受刑,當時朝中的文武百官,聽到以後都十分驚訝,因為但凡被判為死囚,必定是犯了大錯,這條命令出來時,有人驚歎於李世民的仁慈,但更多人是擔心,因為四百個人,你是無法保證每個人都回來的。

而且這些人全部是重犯,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讓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年底被放出去的死囚,無一例外全部回來了,沒有哪個人直接逃脫,李世民在高興之餘,便將這些人全部釋放,等於說他們守約來受刑,但皇帝已經赦免了他們的罪。也許有人會質疑此事的真假,其實對於李世民來說,給自己立名根本不需要,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很賢能的君王。

李世民在位時,實行了許多仁政,對於律法要求也很嚴,雖然他做皇帝的過程手段並不光彩,但不得不說李世民確實是個好皇帝,並且個人認為,此事極大可能是真的,首先是李世民的為人,其實歷史上也有人質疑他沽名釣譽,但李世民作為千古一帝,肯定是不在意這點小名聲的,更多是為國為民,有為自己“洗白”的嫌疑,不過李世民也不是個特別壞的人。

同時這件事是記錄在資治通鑑上的,真實性也比較高。當然李世民也有犯錯時,當年他錯殺了張蘊,因此特地修繕了律法,李世民還特許人去看望牢中的死囚,並且還不止一次,除此之外,李世民釋放三千宮女出去,讓她們去宮外嫁人,比起前朝那些老在在皇宮的宮女們,下場可以說非常好了。不過李世民這些行為,宋朝的歐陽修又有自己的解讀,他認為李世民完全是在博取民眾的愛戴,是個沽名釣譽的人,不過是為自己塑造明君的形象而已。

關於這個觀點,個人不敢苟同,因為李世民在後期執政時,也沒有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若說他本質上是個小人的話,那麼他可以裝一輩子的君子,還有一個明君,那也是一種本事,畢竟歷史上昏君與平庸的帝王,實在是太多了。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小看法,李世民是個少有汙點的君主,除了玄武門以外,你很難在他身上挑出大毛病,同時他知錯能改,也可以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只要是對國家有好處,那麼他一定會加以考慮,總的來說,李世民釋放400死囚,在哪個朝代都是學習與讚揚的。


木劍溫不勝


公元632年年底,李世民親自審核死囚,最後經過他的定奪,最終必須處死的,有390人。這些死囚雖然可惡,個個都有必殺的理由,但是他們都是有家小的,有的人有子女,有的人有父母,一旦被處決,父母兒女就無人照顧。

李世民想到這裡,於是就生出了仁慈之心,下令將這些死囚全部放還,讓他們回家和家人團聚,等到第二年秋天問斬前再回來。這個決定發出後,朝野上下都感到非常驚訝,都不能理解李世民的做法。這些人都是些不能饒恕的死囚,把他們放還家裡,不是會再度為禍鄉野?而且這裡的死囚都是官府花費了大力氣抓捕回來的,如此輕易地就放了,這讓各地的捕快怎麼想呢?那些一直想犯罪的傢伙,豈不是更加猖獗?

但是不管怎麼樣,人家是皇帝,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於是不久這390名死囚就都被釋放了。李世民心裡有底沒底不知道,但是絕大部分的大臣可都是沒底的。就在大家愁苦的時候,在第二年的時候,死囚們還真的陸續回來了。不過,一共可是放了390個死囚,他們會都回來嗎?很多人不信,但是到了當年9月,在問斬之前,這近四百個死囚,居然真的全部回來了,沒有一個人選擇逃跑。李世民看到這樣結果,心裡非常高興,於是大筆一揮,直接將這些死囚再度放還,而且是徹底釋放了。


那問題來了,李世民這麼做,到底合適嗎?這一件事,能看出太宗什麼品質呢?

當時大唐剛開國,國內的局勢剛穩定下來,國家正是需要大力發展的時候,太宗當然想努力發展。那怎麼才能恢復生產呢?除了在稅賦等方面做文章,刑律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經過戰爭後,隋末的人口不多,所以人口增長是個大問題,如果能大行仁政,如果這些死囚能得到感化,那麼這些人就能活下來,為大唐的繁榮貢獻了力量。影響更大的,是這樣的事蹟對於民間百姓的教化作用,經過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百姓會得到感化,百姓犯罪的事情就會很少發生。而且後來大唐確實強大了起來,說明他的辦法可行。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李世民是個十分睿智的人,能準確把握百姓的心理。當然,李世民能夠釋放死囚,不管是不是出於作秀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有仁德之心。


但是死囚畢竟是給其他人帶來過極大的傷害的,如果就這麼直接釋放了,那些被害之人的家眷,會怎麼想呢?雖然那些死囚得到了赦免,或許真的感化了他們,但是那些被傷害了的人,因為不能伸冤,很可能卻轉變為了惡人。這些人可能會去找機會殺死仇人,也可能從中看到,幹壞事不會有處罰而去犯罪,那些沒膽子作亂的人,也會從心裡失去對唐王朝的信心,覺得這是一個黑白不分、冤屈不得昭雪的朝廷,禍亂也許就是從此開始。

從這個角度來說,李世民這個決定太草率,不是一個國君該做的事情,更像是一個俠客。

但是不管怎麼說,人家都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明君,所以,總體來說,李世民就是一個很聰明的皇帝。


小鎮月明


這是《資治通鑑》中記載的,大概是在公元632年年底,在春節前夕,唐太宗放了天下死囚,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聚,然後約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回京城領死,當時所有的文武百官都驚呆了,這些可都是官員們花了一年甚至幾年抓到的犯人,萬一他們跑了呢?

然而春節過完了,這些犯人也都和家人交代了身後事,在於唐太宗約定的日期時全部如約而至,沒有一個失約的,原本準備行刑的官員,聽到唐太宗的一個旨意更是驚訝不已,唐太宗下令將這些犯人全部放掉,因為唐太宗認為他們知錯能改,都願意回來受死,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呢?

這件事在當時轟動天下,和上了頭條一般,還置頂!一時間唐太宗李世民愛民如子的名聲遠播,只是這事讓後人認為有故意的行為,聲稱李世民時故意而為之,為的就是提高自己仁君的知名度。

試想,這些死囚明知道自己要受死刑,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逃走,之後卻如期而至,問題是全部都回來了,沒有一個缺席的,這又是為何?

首先:《唐律》的制定,唐朝當時採取的都是寬仁慎刑,之前只要是被判處死刑的人幾乎就沒有翻身的餘地,然而《唐律》並沒有那麼嚴厲,屬於良法之治,這主要和李世民在位時期的做法有關,李世民力求寬簡,去重從輕。

其次:對死刑的重視程度,李世民對死刑是非常重視的,他認為被判處死刑的人應該再三確定,要向他稟報三次,杜絕冤假錯案的發生,畢竟每個人背後都牽連著一個家庭,李世民還讓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訂了《武德律》,將死刑改成了流刑,還刪除了類似連坐的刑罰。

但是李世民覺得這還不夠,他因為錯殺了張蘊,非常後悔,決定將三複奏改成五復奏,而且還要間隔時間,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並且規定“實行死刑的當日,尚食不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因為酒能亂性,音樂能使人不能進行理性思維。”

而且李世民也時常允許囚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回家探親,告慰父母妻兒,公元628年,李世民還放了3000宮女,讓他們出宮自行組成家庭,白居易作詩“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以上是基於正面觀點評論此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行為,但也有人持有反對的觀念,比如歐陽修就認為唐太宗就是為了博取百姓的愛戴,讓自己成為一代明君、賢君,非常的虛偽。

《歐陽修》的縱囚論

這個事情的真實情況也無從知曉,無論是好或者壞,故意還是真心實意,從李世民後期統治來看,他確實很少用刑罰來處罰犯人,都是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流程,實在不可饒恕的犯人自然是要處死的。李世民以民為本,虛懷納諫,任人唯才,使國家經濟、文化、國力都達到頂峰,“貞觀之治”的唐朝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唯一被後人詬病的就是“玄武門之變”。


羽評郡主


傳聞,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在年前去到了天牢之中,見到了牢裡的四百多被處於死刑的犯人,看到這些人面目呆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善心大發,便下了一道聖旨,讓差役把他們都放出來,下令讓他們回家過年,過完年了他們再回去受死。

聖旨一發,大部分人都是一臉呆滯的,這些死囚都是辛辛苦苦才抓來的,有的甚至是窮兇惡極,怎麼能說放就放呢?雖然心中好奇,但還是照做了。


而將這些死囚放回去後,過完年,他們還真就一個不剩的回來受死了,難道真的是唐太宗的慈悲心感化了他們嗎?雖然也有這個的一部分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當時的唐朝,已經建立起了類似於現在身份證的制度。

當時家家戶戶都記名在冊,如果他們想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他們的妻兒是無處可逃的,同樣的,整個天下都是大唐的,就算他們想逃,又往哪裡逃呢?回去赴死才是最佳選擇。

待到這些囚犯求回到獄中,唐太宗卻做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決定,他決定將這些死囚全部無罪釋放!這一件事的確為唐太宗帶來了很好的名聲。


都知道唐太宗是歷代皇帝中最為重視百姓的了,在他的心目中,百姓就像是他的父母一般,對待百姓絕對不可以輕易等閒視之,必須要認真再認真。

當然很多人都會說唐太宗虛偽,他愛慕虛榮,的確如此,唐太宗的確是對自己的名聲看的太重了,以至於很多時候,他做事之前都會考慮很多遍。

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就是玄武門之變,他殺害了自己的手足,逼著自己的父皇退位,這樣的行徑就是唐太宗一生中最大的汙點,但這又算得了什麼?當時的形勢是我不殺你,你就會殺我,即使是唐太宗這樣的人,也不可能任由自己兄弟屠殺的,所以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唐太宗那樣做對嗎?當然是對的,至少從結果來講,他永遠是正確的,他愛好聽的名聲嗎?當然是愛的,甚至為了這個可以永遠的剋制住自己,這樣的君主不才是我們仰望的榜樣嗎?


魏青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這個人戰功赫赫,為李淵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卻屈居秦王,還處處被太子打壓,憤而發動了“宣武門之變”,做了皇帝。怎麼說了,皇帝之位來的還是不怎麼正統吧,但是在歷史上,他應該算是一個好皇帝。

首先他並沒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沒有去處死跟隨自己的功臣,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善終了;還有就是他在位的23年裡一直虛心納諫,知人善用,開創了大唐盛世“貞觀之治”。他實施了很多仁政,也得到了百姓的擁戴,但是他做的有些事情也還是讓人很難去理解了。

例如根據《資治通鑑》中記載,李世民有一年放了差不多400名死囚回去,讓他們和家人團聚,讓他們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再回來。這一舉措讓無數人震驚,這些死刑犯還能回來嗎?回來之後的結果又怎麼樣了?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這個故事吧。

一,唐太宗放400名死刑犯回家,約定好第二年春天回來受刑。

根據史書記載,大約是公元632年的年底,唐太宗去天牢逛了一圈,看見裡面關押的死刑犯生了憐憫之心,就下了一道聖旨,讓他們也回去和家人團聚過春節,然後第二年春天再回來。聖旨一出,有人歡喜有人憂,死刑犯和他們的家人當然是無比開心了,也有一些人稱讚唐太宗是仁義之舉,但是更多的人是擔心了。

因為這些人既然都被判了死刑,那都是犯下滔天大罪了,很多人也是官員們花很大精力去抓來的,好不容易審判完畢,被關押進天牢,如今卻被釋放了,還沒人監管,這要是跑了怎麼辦了?不過擔心歸擔心,都還是得聽天子的話,還是隻得看著唐太宗把他們放回去了。

第二年春天,讓人震驚的一幕發生了,這些死刑犯全部都準時回來了,沒有一個逃跑的。唐太宗又做了一個驚人之舉,那就是赦免了這些死刑犯,讓他們全部回家了。

二,放400死囚事件的真假性分析。

首先“放400死囚”這件事情應該是真實的,因為唐太宗的確是一個明君了,他施行了很多仁政,力求寬簡。特別是唐太宗下令殺了張蘊古以後,又後悔了,覺得人命關天的事情還是要慎重,加強了死刑複核制度, 他完全有可能善心大發,去做這件事情。

還有就是這件事情是被記載在《資治通鑑》裡面的,也被記載在了《舊唐書》裡面,並不是來源於鄉間野史。從幾個方面來看,“放400死囚”這件事情都應該是真的吧。

只是唐太宗做的這件事到底是仁義之舉還是沽名釣譽了,一直就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議。

三,歐陽修認為唐太宗是沽名釣譽。

對於這件事情各種說法都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直接寫了一篇史評文章《縱囚論》去批判這件事情,認為唐太宗就是濫用權力去沽名釣譽了。

這篇文章雖然只有幾百個字,卻有理有據,開篇就很鮮明地道出了自己的觀點:“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件事情,我個人認為這樣放死刑犯還是不算一個明智之舉,要知道他們當初能回來,也未必是真的都反省到自己錯了,而是這些人也是受人矚目的,也是無處可逃吧;還有就是既然是死刑犯,那都是罪大惡極了,誰也不能保證他們不再犯,還有就是釋放了他們,那些受傷害的人了,誰去彌補他們?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唐太宗縱囚之事,大慨喜歡帝王悲天憫人的都知道,《資治通鑑》與《新唐書》中都有記載。大意是,唐太宗因見囚犯妻兒父母之事未安頓好悲哭哀嚎,仁心發動,特批四百名囚犯回家一個月安頓後事,一個月後回來受刑。一個月後,四百名囚犯一個不少,回到刑場。太宗見囚犯誠而守信,改為流放。這個故事一是為了說太宗以民為本,二是為璋顯唐人淳實,因此津津樂道者眾。至於後人王安石《縱囚論》對此事有反對意見不提了。

求真務實網說過,對待任何問題,要從各方面去思考,以利於看見問題的本質。比如報道官員清廉,就應該認識到,官員清廉成了新聞,那麼原因必然是不清廉的多。報道拾金不昧,那麼肯定是因為借錢不還的多。處其位,謀其政,正常正當的東西成了話題,則說明處其位者在利用話題博取名聲。

唐太宗在史書上是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甚至被稱為千古一帝。這個故事也不過是為了璋顯太宗的愛民如子。但是,一個問題,囚犯為什麼不跑?用囚犯的誠實守信去解釋實在幼稚可笑,本質的情形是森嚴的戶籍保甲制度,南不可走胡,北不可走粵,以及殘酷的連坐制度。這幾個制度,是視民如畜,您還敢說愛民如子嗎?

另外,某說,史書畢竟是人寫的,有自己的主觀與意見,史書註定無法全部客觀真實。某說,任何史書都有水份,但是水份最大的是唐史。

唐史中既有袁天罡李淳風斷古論今的記載,甚至記載了能從襁褓中看出女皇的故事。這能信嗎?反而太宗霸嫂霸媳的事卻只見於野史。

另外,唐史中有段御史秉筆直書而不樂於太宗,太宗命改之,御史曰〞史可不改〞的故事,為了說明唐太宗不改史卻恰恰反映了唐太宗不僅干預而且改動了史書。


求真務實網


關於唐太宗縱囚這件事情,一般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唐太宗仁慈憐憫;

二、這是演戲;

三、唐太宗沽名釣譽。


然而,如果認真探究歷史的真相,往往與我們所看到的表面完全不同。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一齊通過古籍的記載來尋索和研究。

看看關於唐太宗縱囚這件事情的歷史記載:

《舊唐書》中也有內容相同的記錄,那麼,可以肯定,唐太宗縱囚確有其事。讓390名死囚回家過年,第二年再自覺自願地前來伏法。居然沒有一個人逃走。

君王是多麼的仁慈憐憫,而民眾又是多麼信守諾言!

但是,事情真是這個樣子的嗎?

也不完全是。

大家把史書往前翻翻,看看這段記載: 《資治通鑑》與《舊唐書》的資料數據都相同,所以這些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細心看就發現個問題,貞觀四年的死刑犯是29人。

那麼,到了貞觀六年,大唐的死刑犯增加到了390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使死刑犯數量增長了十幾倍呢?

查遍史書,也找不到關於這段時間內大唐的社會風氣變壞的記錄。

而在貞觀五年,卻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張蘊古案”:

“張蘊古案”在唐朝乃至中國司法史上都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經常被一些歷史學者和法律研究學者拿來引用。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河內有個人名叫李好德,這傢伙嘴上沒有把門的,他經常發表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言論(當時這屬於“大逆”),被人舉報到了朝廷。

當時,大唐最高法院的審判長是張蘊古,他就負責這個案件。

張蘊古對唐太宗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個名叫李好德的傢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經常胡說八道,按照大唐的法律,精神病胡說八道不應該負法律責任。

唐太宗相信了張蘊古,下旨釋放了李好德。畢竟,在任何一個朝代,精神病人的言論是不負法律責任的。

但不久之後,唐朝的紀委經調查後舉報,說法院審判長張蘊古的籍貫是相州,而那個所謂的精神病人李好德的哥哥曾經擔任過相州刺史,與張蘊古的交情很深。張蘊古徇私枉法,欺瞞聖上。有人看到,他還與那個所謂的精神病人一起耍麻將。

唐太宗聞奏十分憤怒:“張蘊古真可惡,我抓住了囚犯,他居然與囚犯打麻將,還縱放罪人,必須嚴懲!”

於是,唐太宗就下令殺了張蘊古。

殺掉張蘊古以後,唐太宗又開始後悔了,覺得自己有些太沖動了。為了避免因一時衝動而再次犯下類似的錯誤,唐太宗提出了加強死刑複核制度。



唐太宗還對死刑複核制度進行了細化和條例化:



人命關天,必須要謹慎謹慎又謹慎,反覆審核:

通過這樣的措施,據史料稱之為“全活甚眾”。

但是司法部門報上來的死刑犯卻大量增加,從貞觀四年的29人劇增至390人。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如此:


就是說,張蘊古縱囚獲罪被殺,同行的法官們害怕了,寧可錯殺,也絕不肯放過,免得連累到自身。所以各級法院嚴刑峻法,上報的死刑案就大量增加。

唐太宗本來想搞的是“仁政”,殺了張蘊古,卻嚇怕了法官們,嚴刑峻法,寧錯殺也不肯放過,判為死刑的犯人就大大增加。這就完全違背了李世民“仁政”的執政理念。

那怎麼辦呢?難道就這樣殺掉死囚嗎?當然不能這麼幹。

於是,就有了貞觀六年的特殊政策,對這些死刑犯“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

當然,實際上各方都是有默契的。通過上下溝通,大家都心照不宣。到了第二年,390個死刑犯全都返回來伏法:


所以說,關於此事,唐太宗仁慈的成分的確實有,他沽名釣譽的成分也有。囚犯們守信的成分有, 君王、官員、犯人和民眾大家心照不宣,密切配合,分角演戲,共同創造了司法史上的一個奇觀。


饞嘴肥貓鏟史官


唐太宗放死囚回家過年,過年後,死囚都回來了,這出乎唐太宗、大臣和幾乎所有人的意料。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從唐太宗說起,唐太宗在位期間,被成為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採取了一系列仁政安民措施,犯罪率降低,死囚犯400餘人,按比例來說,應該是不多。


唐太宗放死囚回家過年,一是看死囚可憐,快被問斬了,見不到家人最後一面,不能與家人團聚,動了惻隱之心。二是也想測驗一下執政的教化效果,測驗自己,也測驗死囚犯,也就是人心!都回來了,說明自己做的是對的,青史留名!有的不回來,說明死囚犯就是死囚犯,皇帝自己也沒有錯誤,不會影響到皇帝的威信。這麼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皇帝還是很願意做的。有人說唐太宗沽名釣譽,也是有道理的!

至於死囚犯為什麼都回來了?也很簡單,從人的本性分析,別人以誠心待我,我必然同等待之!死囚犯能回家過年,已經是意外的驚喜,不回去顯得自己不夠意思了!再說死囚犯也有很多並不是罪大惡極之輩,意外殺人、激情殺人、被逼殺人等,也屬於死囚犯,他們會感激唐太宗,根本不會想不回來的問題!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跑你能跑到哪兒去,海捕文書,全國通緝,感覺更丟人。綜合考慮,死囚犯都回去也是正常的應該的!


所以唐太宗做了一件對自己對別人都是好事的事情,一舉好幾得,不過一般皇帝估計不敢想不敢做,也可能直接想不到!

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敏學訥言


唐太宗登基後的第六年,唐太宗去了監獄視察獄中的犯人,當時看著簡陋的獄中死囚犯們衣衫破破爛爛,目中無神,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甚是可憐。儘管他們都犯了殺頭的罪,但畢竟也是自己的子民,唐太宗非常的難過,這幅場景牽動了他的仁慈之心,想要讓他們在臨死之前和家人團聚一下。

於是從獄中回來後,唐太宗便下令放獄中四百名死囚回家探親,並且和他們約定,第二年秋天後,他們要回來接受處罰。聖旨一出,立馬便傳遍了全國各地。而這些幸運的死囚犯都回到了家中,和家人重聚,共享最後的美好生活。

第二年秋收後,四百個死囚犯無一例外回到了獄中接受處罰,而唐太宗在得知最後的結果後非常的欣慰,竟然下令將這些人全部赦免了,天下百姓無不為皇帝的此舉拍手叫好,留下了一段佳話。

唐代李世民是費力好大勁才登基做皇帝的,而且他成為皇帝的過程是並不光彩的,比如玄武門之變,等到他成為皇帝時為了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做了許多事情,因此他在自己的臣民中的形象是不太良好的,因此他意識到要想成功的當上一個好皇帝,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重新樹立自己在臣民心目中的形象,必須要樹立一個好君王的形象。

重塑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所有做出的努力中,放死囚犯回家探親便是其中一件,事實證明這件事卻是在百姓心中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Sylar弈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正是他在位的期間,讓大唐迎來了一個盛世,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貞觀之治”。

關於唐太宗的很多事情,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詳的,比如說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再比如說他和直臣魏徵之間的君臣相處之道......。

但是,有一件事唐太宗做的讓很多後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且這件事還被司馬光給記載到了《資治通鑑》之中。

這件事就是在快要過年的時候,唐太宗見關押在監獄裡的死囚比較可憐,就放了這4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和家人去團聚。

但是,他們之間是有個約定的。

這個約定就是,過完年之後,這些死囚還要返回監獄裡來,因為到了秋後的時候,這些人還是要被處死的。

當時,唐太宗放這一群人回家的時候,可能估計肯定是會有人逃跑的。

畢竟好不容易出去了,在進來送死,這事看起來似乎很不划算。

可是,令唐太宗想不到的是,到了約定的日期。所有的當初放走的人,全部返回來了。竟然是一個都沒有少。

正是這件事,讓唐太宗大為感動,他大筆一揮,索性,就赦免了這些人的罪,直接把他們給放了。

這件事在我們今天看來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要知道那些人可都是死囚呀,是十惡不赦的大壞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講信用呢,他們又不是飽讀詩書之士。

但是,司馬光把他給記錄了下來,又由不得你不信,畢竟司馬光這個人,才有史料的時候,還是很嚴謹的。

以司馬光的為人,不可信的材料,他是不會斷然引用的。

可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人,都覺得唐太宗放這四百人回家,完全就是在作秀。

可以說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不好說的。

畢竟唐太宗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用放死囚回家的事情來說事,無非就是想證明,自己治理的天下,有多麼的太平。

他就是想證明,他的李唐王朝,要比歷史上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開明,連死囚都是講信用的。

既然死囚都是講信用的,那一般的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還有這可能和唐太宗得來的皇位不正也有關係,畢竟他的皇位是殺死自己的哥哥後搶來的。

他要給後人證明自己,歷史選擇他當皇帝是正確的,因為他有能力把這個國家給治理的更好。

總之,不管怎麼說。唐太宗這個皇帝,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他在位期間國富民強,那時候在都城長安的留學生就多達萬人,還有數不清的各國的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