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的《目送》 ——一場關於生命的頓悟

龍應臺的《目送》  ——一場關於生命的頓悟

一開始對龍應臺的好奇,更多的是出於自己的好奇心。心想是什麼樣的人,擁有這麼別緻的名字呢,似乎,有一種魔力。

瞭解到她的人生閱歷,對自己的影響則是要儘自己最大努力,讓人生過的豐富多彩而有意義。

可能自己也是人到中年,正在經歷稚子成長、父母老去,有了更多的人生體悟,才會在文章《目送》中有了更多的共鳴。從她的文章中總能感覺她在嘗試理解這短暫的人生。是呀,人生苦短,太匆匆。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主打溫情牌,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誰的人生不是如此呢?

如果說那漸行漸遠的背影給我們的是一種生命或者情感的發生點的話,那麼目送則是這樣一條看不見的線,連接著一點到另一點,從起點到終點亦或者從終點到起點,無法預設,無法阻止,甚至無法追逐,只能順著時間的長河盪漾著。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作者對生命做出最真實的剖析,給我們智慧的提醒,卻道出了我們內心最脆弱、傷感的地方。

關於父母、子女的緣分,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不想明白,可誰也逃脫不開。

龍應臺的《目送》  ——一場關於生命的頓悟


關於子女的成長曆程

幼兒園時,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十六歲時,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上大學時,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對一切還是膽怯的,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引導,需要父母的眼神鼓勵,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還能隔空交會。十六歲時,青春年少,而我正戀戀不捨的看他長大,他卻一次也沒有回頭,只有我的眼中有他。等到大學,他完全長大獨立,他的內心我進不去。正是正樣慢慢的失去,讓人頓悟:“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你在成長,而我的目光一直在追尋的你的背影,即使你已不需要。

想著自己的孩子也會這樣慢慢長大,這樣走遠,留給我一個背影,相信你和我一樣,情願不要如此頓悟,一種悲涼湧上心頭。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這種眼光中長大。

我們這代人,趕上好時代,外出學習的機會很多。每次父母送行的時候,我也幾乎沒有回過頭。一次偶然的機會,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在父親送我上車之後特意回頭看了下父親。也許他們注視過很多次的背影,我也難得再和他們有眼神的交匯,有的時候是茫然,更多的時候是背影。不管我們明不明白,生活都要在我們轉身之後繼續。

關於友情,她說“親愛的,難道你覺得,兩個人就一定比一個人不寂寞嗎?” 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加一大於一的,古人不也說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若是兩人情投意合,趣味相投,自是妙語不斷,惺惺相惜。若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相看兩相厭,不如自己安靜的待著。

關於人生頓悟

她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瞭然在心。

人生其實是一種修行,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體會感悟,只不過有的人屬於粗枝大葉型的,扛過去就算了。筆者屬於心思細膩,情感豐富,更是容易動情之人。無論親情、友情、愛情自有一番糾纏在心中,慢慢發酵,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關於親人逝去

有人說,給你兩個選擇,一個自然老去,但是能長生不老;一個貌美如花,青春永駐,直到老死,你會選擇哪個?

若是我,會義無反顧的選擇長生不老,即使醜陋一點也無妨,對於失去沒有經歷就不知道多麼痛徹心扉和絕望。筆者五十多歲,經歷人生中第一次生命的失去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但對於失去沒有誰能夠從容。對父親從年老到去世的一些細節和回憶描述,很感人也很感傷。讀完思己,淚眼婆娑,禁不住失聲痛哭。生命逝去了,就再也無法擁有,那些曾經的溫暖也隨風飄散了,再也無處可尋。


龍應臺的《目送》  ——一場關於生命的頓悟

目送就是眼看著父母子女都要離開,或者生死永別,或者天各一方。人生就是孤獨,不要不承認,也不要不敢面對。我們只有面帶微笑地目送他們離開,不要忘記好好說再見。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當你無法排解心中的感傷,無法理解人事的悲涼,亦或者不敢直面現實的世界,缺少直面的勇氣,頓悟的智慧,不妨來翻翻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